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7257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Word文档格式.docx

只有石门寨东南的126.s高地上的正断层,断距达数百米,以致奥陶系亮甲山组与寒武系张夏组接触。

近南北向的正断层在赵庄、亮甲山西北、潮水峪等地,断层面西倾,倾角很大.柳江向斜的南界即为一东西向高角度逆断层,断层面南倾,古老变质岩系与古生界及侏罗系地层相接触。

该断层延伸颇远,在黑山窑南被正断层横切。

北部板坊峪向东至贺庄的近东西向逆断层,山北往南上逆,规权颇大,延仆数公里.西翼发育一组近南北走向的逆断层,多数断层面西倾,自西向东高角度逆冲,倾角70~80度,延深很远。

其中苏庄一伍庄一山羊寨逆断层延伸近10公里,断于寒武系张夏组与奥陶系亮甲山之间,缺失了上寒武统崮山组至下奥陶统冶里组一套地层.断层破碎带宽200—300米,其间有细晶闪长岩岩脉侵入.西翼中部杨庄一带有一组北东向正断层,断层面倾向北西,并在水平方向上有相对的左型位移,秋子峪和山羊寨一带发育一组 

东西向的横断层,横切西冀的南北向逆断层,延伸不远,柳江向斜西南缘相邻一轴向北北东的次级褶曲——上平山背斜.其核部下寒武境地层两侧各有一断层.断层面均向北西倾斜,东侧为逆断层,西侧为正断层,以致核部成为地垒构造.垂直上千山背斜轴向有一系列横断层,自北而南,断层走向由北西向渐变为东西向。

在鸡冠山与大平台问的河谷中,由于几条正断层的影响,两侧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石英砂岩相对上升,中间石英砂岩下降。

断层面近于南北走向,倾角较大,河谷东侧断层面西倾,河谷西侧断层面向东倾,成一地堑构造,河谷本身位于地堑构造的中心部位。

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早期发生海进,在长期遭受风化侵蚀而使地势平缓的古老变质岩系之上,开始接受沉积,直至古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相互平行的岩层。

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柳江盆地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有过时间长短不等的上升侵蚀期,如自中奥陶世起至中石炭世初的漫长时期,遭受风化侵蚀,以致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之间有一个长时间间断所造成的平行不整合;

景儿峪组与下寒武统府君山组之间有一个较短暂的沉积间断.上古生界的小、晚石炭世为海陆交互相,而至二叠纪时全为陆相,在陆相的沼泽环境下有煤形成,自晚元古代至古生代末,古地理曾有明显复杂的变化。

尽管海陆变迁,和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变化,但柳江盆地地区只发生过平稳的刊降运动.所以这个时期的所有岩层的接触关系都是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而没有角度不整合的接触关系.从小生代初以来的整个中生代时期里,所经历的构造变动在性质上与古生代不同,中生代的构造变动使本区的青白口系及古生界地层发生褶皱及断裂,经历几个阶段后形成了柳江向斜。

自二叠纪末至侏罗系沉积之前,本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动,岩层发生裙皱。

开始有了柳江向斜的雏形,以致侏罗系地层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超复在古生界地层之上,侏罗系底部跺岩中有安山岩及其它成分的火成岩砾石,这次强烈的构造变动不仅开始形成早期柳江向斜构造,而且还引起了侏罗系沉积之前的岩浆侵入活动,甚至还伴有一定规模的喷出活动.在这次构造变动之后,本区产生了地形上的差异,形成北高南低,以致侏罗系沉积之前,古生界地层在不同地区遭受不同深度的侵蚀。

柳江向斜南部僵蚀轻微,向北渐甚,至东翼的石岭以北广大地区内,普遍缺失下二叠统顶面.而柳江向斜的西北缘侵蚀更强烈,甚至侏罗系地层覆盖在奥陶系之上,只有在义院口的一两平方公里面积内尚残存有下二叠统的顶面.老君山至小王山一带为一个东西向的平缓隆起.其遭受侵蚀的程度也较大,而南北两侧则较小.并且该隆起北侧的纳子峪一带与甫侧的大洼山以北地带侏罗系沉积厚度最大,反映出由当时的老君顶一小王山隆起带划分了侏罗纪在柳江向斜内的南北两个沉积小心.在侏罗系下统的下部岩层沉积之后,又有一次构造变动,致使侏罗系下部岩层发生平缓的变形,并改变了盆地的沉积中心,上部的岩层明显地超复在下侏罗统下部岩层之上.在柳江向斜西冀,它超出了下侏罗统下部岩层的沉积范围,而角度不整合于古生界岩层之上。

由此可以推知,柳江向斜在当时已具有不对称的特征。

此后,柳江盆地再次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动,引起多次猛烈的火山喷发活动,向斜核部大面积的中性火山岩层不整合超覆于下侏罗统的上下两组岩层之上,而在向斜北缘的长山北坡.青龙山等地,中性火山岩甚至不整合超复于二叠系、奥陶系地层之上.在此以后,又经历了构造变动,导致强烈火山喷发,堆积了酸性火山岩系.燕山晚期的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基,对柳江向斜的构造形态也有一定影响。

它使向斜不对称性愈加明显,并在西翼引起一些南北向逆断层的发生。

新生代时期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受剥蚀,第三纪末因气候较热,有红色土形成,其后继续上升.但南部的海岸区则下沉,遭受海侵。

因此,山区河谷内有阶地形成,并普遍向南,即向海洋方向倾斜。

至第四纪末,海水有一定撤退,因而在山海关至秦皇岛一带的海岸上遗田有砾石堤,并且有海蚀台出露水面。

结束语

所有日记都是沿途潦草简略的记录,所以潦草且缺乏章理。

仅当作一个纪念,关于实习期里的那段时光,太阳的温度让周围热烈,可我们很少有采取防护,没有交通工具,有的只是11路车--我们的双腿,我们要背着锤子,地质罗盘,地图,真不能想象我们去登古长城那天走了8小时的路程脚都磨起泡了。

还有早上在食堂里买的榨菜和馒头,在山里走上一天,去看不同的岩石,他们都有数亿或者更多时间的历史,才真正是沧海变桑田的明证。

路上我们偶尔休息,在村子里用火腿肠和当地的居民交换井水喝,路边有人叫卖水果,杏子尤其的多它们都非常自然新鲜而且很便宜。

别人说北方生的水果不如南方,可在那时候,却觉得异常很可口,我也是在那是第一次吃到杏子,这是至今唯一一次没有主观色彩在内的行走记录,所有文字都是历史。

大学的第一次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我们这次的"

笃行"

尽管只有短短两周时间而且条件很艰苦,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

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

学以致用"

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如做笔记应该用铅笔等等,学会基本的考察报告的写法,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附图)

秦皇岛实习报告34

3典型岩石

侵入岩:

花岗岩、花岗斑岩、灰绿岩、闪长玢

一、岩浆岩 

岩喷出岩:

安山岩

1. 

花岗岩

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或西南部鸡冠山下,沉积不整合在马岭组石英砂岩之下。

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但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很大。

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的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

西部花厂峪至温泉堡一带的花岗岩,根据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

岩体很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所以称中细粒斑状花岗岩。

2.花岗斑岩

出露于石岭东南等地,呈细粒基质的斑状结构,岩墙状产出,侵入在晚寒武世至中奥陶世的地层中,常见被基质熔蚀的钾长石和石英斑晶,潮水峪村西有一宽达5m以上的花岗斑岩墙。

花斑岩:

是花岗斑岩的变种,出露在伍庄南和王庄南等地,从标本上难与花岗斑岩区别。

石英斑岩:

出露于砂锅店东等地,是花岗斑岩的又一种变种,具隐基斑状结构,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蚀现象。

3.灰绿岩

亮甲山采石场比较集中,岩石呈暗绿色,细均粒结构,镜下具典型辉长结构,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

4.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具隐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有时含角闪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见球粒结构和流线结构等。

5.安山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相当丰富,有玄武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闪辉安山岩、斜长安山岩、粗安山岩和英安山岩等。

绝大多数都具隐基斑状结构。

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一般都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二、沉积岩:

含海绿石的石英砂岩、纯灰岩、豹皮状灰岩、含微层理的白云质灰岩

1.含海绿石的石英砂岩

位于张崖子的青白口群龙山组含有表面被风化成黄褐色内部为灰白色的中粗粒石英净砂岩,浅海相沉积,含海绿石和少量云母。

2.纯灰岩

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岩石.灰黑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划动。

本次在石门寨观察到的亮甲山组纯灰岩含有砾屑,为盆地内生成的隐晶灰岩或微晶泥岩碎屑。

3.豹皮状灰岩

主要分布于亮甲山组地层内。

花斑由白云岩组成,呈浅黄色或褐黄色,与周围灰色或深灰色灰质组分界线明显,特别是那些花斑状似虫孔的,两者界限平直。

岩石风化面上,常有虫孔和花斑共生,是豹皮灰岩的标志。

4.含微层理的白云质灰岩

分布于下寒武统府君山组地层内,张崖子一带发育较好。

花斑仅限于一定层位层岩内,与岩层层面无切割关系,说明交代作用是在成岩阶段完成的。

层内构造均匀,形成于浅海深水环境。

三、变质岩:

断层角砾岩

又称压碎角砾岩、构造角砾岩。

是岩石因构造作用发生破碎所形成的角砾状岩石,角砾大小不等,具棱角,岩性与断层两侧岩石相同,并被成分相同的微细碎屑及后生作用水溶液中的物质所胶结。

4所观察到的地貌

1、 

1构造地貌 

平顶山 

鸡冠山 

水平岩层地貌(以鸡冠山为例)

水平岩层地貌,又名平顶山地貌。

在石门寨西南大平台一带,岩层产状近水平。

坚硬的龙山组石英砂岩构成宽阔平展的大平台顶面。

这种由水平岩层形成的平顶山,构成了该区的方山地形。

龙山组地层由石英砂岩和杂色页岩构成。

前者坚硬不易剥蚀,后者较弱易被剥蚀。

当其受到流水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切割破坏时,由于差异侵蚀形成了一种阶梯状地形——构造阶地。

其它地面和阶地陡坎的上部,由硬的石英砂岩构成,其陡坎的下部由易被剥蚀的软弱页岩构成。

在鸡冠山---大平台汤河北岸谷坡,可见到由水平岩层构成的6~7级构造阶地。

很明显,这些构造阶地的形成,是与水平岩层的软硬互层结构密切相关的。

2溶岩地貌(karst) 

石芽与溶沟

溶沟与石芽是一种规模较小的地表岩溶地形,在砂锅店和东部落一带的石灰岩中发育完好。

这里的石芽一般高1.5m左右,远远望去,很像雨后春笋,挺立于地表。

石芽间的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中分布有少量的岩溶堆积物。

溶沟是地表流水沿石灰岩表面的裂隙流动,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所形成的,随着溶蚀作用的不断进行,灰岩中的缝隙不断扩大,其沟通性亦越来越好,因而加速了地表流水的循环,岩石作用愈加容易进行。

随着溶沟的不断发生发展,其规模愈来愈大,介于其间的石芽渐渐显露于地表,形成了现在的地表岩溶景观。

喀斯特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所形成的沟槽间突起与沟槽形态,是喀斯特区山坡上和盆地里常见的一种凹凸不平的地形。

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开始形成微小的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

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态,称溶沟;

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

溶沟宽十余厘米至2米,深由数厘米至3米,长度不超过深度5倍者为溶沟,大于5倍者为溶槽,其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

被溶沟分割残存的、高度不超过3米的石芽,常分布在斜坡上。

当石芽全被溶蚀残余堆积物──红土所掩埋,则称为埋藏石芽。

石灰岩发育良好。

附图片1石芽 

溶沟

3河流地貌 

河漫滩 

floodplain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

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

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

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河漫滩沉积大多具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

河漫滩的主要类型有:

①河曲型河漫滩,发育于弯曲型河段。

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

②汊道型河漫滩,为在汊道型河段中形成的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坝、沙嘴等。

③堰堤型河漫滩,发育于较直型河段,形成天然堤。

④平行鬃岗型河漫滩,为堰堤型河漫滩与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滩的过渡类型,表现为一系列平行鬃岗系统,鬃岗之间为浅沟、洼地或湖泊。

附图 

1大石河河漫滩 

2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暂时性流水地貌 

大石河是石门寨地区最大的一条河流,它是由区内的多级支流汇合而成的,这些支流与主流构成树枝状水系展布于石门寨的广大区域。

大石河及其支流河谷蜿蜒曲折,流向频繁变化,它的许多处蛇曲已深切入基岩,形成嵌入蛇曲河段。

大石河的平面分布轮廓所展示的这些特点,显然是与石门寨地区地质构造不相符合的,也就是说大石河发育并不受石门寨地区地质构造控制。

它是发生在上部构造层遗留在下部构造层的一条上层遗留河。

大石河洪积扇:

(Diluviafan)暂时性线状流水在出口处堆积下来的扇状堆积地形。

多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谷出口处、暂时性洪流在这里由于比降降低,流速减小,水流分散,将携带的大量泥沙、砾石堆积下来。

面积可达几十或几百平方公里。

与谷地出口处相接的扇顶,坡度可达5°

~10°

,向扇形地边缘,地面逐渐低缓。

山前一系列的洪积扇联合起来可形成联合扇或洪积平原。

在规模相对较小的沟谷出口处形成的扇状堆积地形,也常称冲积锥或冲出锥。

与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洪积扇相比,冲积锥的规模一般较小,地面坡度则较大,常具半圆锥形形态。

冲积锥不论在干旱地区还是湿润地区都有分布。

具有经常性流水的河流在出山口处,也常可形成扇状堆积地形,一般称冲积扇。

由暂时性线状流水在出口处形成的堆积物,称洪积物,是洪积扇的主要组成物质,由砾石、碎石、砂、粘土等组成,略具分选并有不明显的层理。

自扇顶到扇缘有明显的相的分异:

①扇顶相。

分布于扇形地顶部,沉积物颗粒较大,厚度也大,分选较差,由于水流多次改道,可留下砂质或砾石质透镜体;

②扇中相。

分布于扇形地的中段,主要由砾石、砂或粉砂组成,扁平的砾石常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斜,地面多放射状水道,剖面上也常见有粗大颗粒构成的透镜体;

③扇缘相。

分布于扇形地的边缘,地面坡度很小,主要由亚砂土,亚粘土等细粒物质组成,具水平层理,常有潜水溢出地面,并可形成湿地或沼泽地。

石门寨地区位于大石河上游,由于该区地壳不断上升岩石长期遭受风化剥蚀,流水剧烈切割沟谷,使谷坡变得陡峭,谷底坡降增大。

这些都是有利于洪流产生的地貌条件。

石门寨地区的洪流地貌除侵蚀区形成各种规模和形态不同的沟谷之外,其洪积地貌多以洪积扇为代表分布于沟口或悬挂于谷坡,特别是在大石河和汤河上游的支流河谷、峡谷、岸谷坡冲沟的沟口洪积扇(椎)比比皆是。

在石门寨地区可以见到新老洪积扇的串珠状叠置现象。

老的洪积扇由于地壳的上升,被抬高到现代河床以上的谷坡上,洪积扇的前缘被现代河流切割,其扇形的完整形态遭受到破坏。

与此同时,老的洪积扇常被后来的洪水切开,新的洪积扇形成于它的前方,二者构成串珠状叠置的地貌特点。

这种地貌特点与其它地壳上升的地貌和地质现象互相印证,反映了该区地壳不断上升。

附图:

洪积扇

离锥山:

小傍水崖 

时间:

2006年6月18日 

地点:

上庄陀--花厂峪

小傍水崖:

小傍水崖地质地貌集人文历史景观。

小傍水崖位于柳江盆地中部,组成岩石形成于距今1.87-1.63一年的中生界侏罗系统髻髻山组火山岩石,石河及其支流在此汇合,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离锥山 

东侧呈小陡崖状得名小傍水崖

小傍水崖一起周边地带是以古战场 

公元1567年明隆庆元年,游击将军张臣在此领兵布阵,离有利地形全舰入侵之敌,起的全胜。

从此北方边境趋安定。

为明朝中兴奠定基础,后人在小傍水崖古战场立建功碑,以示纪念。

小傍水崖一代古时即以风景优美而著称,万亩松林,飞鸟云集。

清代<

监枪县志>

所列"

石门八景"

称之为"

古松巢雀"

4翡翠岛 

海岸地貌 

新月形沙丘 

连岛沙坝 

2006年6月30日   地点:

翡翠岛

位于昌黎县黄金海岸南部,其东,西,北由渤海和七里海环绕,是一座由金黄色细纱构成的半岛,岛上沙山连绵起伏,陡缓交错,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南北主峰分别高44米,方圆七平方公里,素有"

东京大沙漠"

之称,登高远眺,片片槐树苍翠碧绿,就像镶在黄金上的翡翠一样迷人,所以称做"

翡翠岛"

翡翠岛位于渤海海滨,是秦皇岛地区一旅游景点,其中有大量典型风积地貌,其中以新月形沙丘最为典型。

新月形沙丘是一种最简单的横向沙丘形态。

顾名思义,其最显著的形态特征是平面图形如新月,沙丘的两侧有两个向前伸出的翼。

新月形沙丘的剖面形态是两个不对称的斜坡。

迎风坡凸出而平缓,坡度5°

-20°

背风坡是凹而陡,坡度为28°

-34°

,相当于沙粒的最大休止角。

新月形沙丘的高度不大,翡翠岛的大约有15m左右。

由于滨海,沙子供应比较丰富,密集的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形成与风向垂直的新月形沙丘链,长达数百米。

同时由于植被的覆盖程度不同,翡翠岛地区同时具有:

全被植被覆盖的固定沙丘,半被植被覆盖的半固定沙丘,无植被覆盖的移动沙丘。

附图   1  2 滑沙

2006年7月1日  地点:

北戴河中南海路--刘庄百里 老虎石公园

陆连岛(Tomboloisland)由沙坝使其与陆地相连的岛屿。

多位于近海岸处。

由于岛屿的背后,即向陆一侧形成波能降低的波影区,因此常常引起沉积作用加强,由陆向岛和由岛向陆的方向都可能形成沙嘴。

如果海峡的宽度和深度不大,沉积物源丰富,两侧的沙嘴在延伸中相互衔接,便形成了连岛沙坝,连岛沙坝则将原来孤立于海中的岛屿与大陆连接起来。

沙坝的中段一般比较狭窄,但却是陆岛之间相通的要道。

在北戴河地区观察的海岸地貌主要是连岛沙坝。

连岛沙坝属于沉积物流形成的地貌,当沉积物流绕行岬角或岸线急剧向陆转折处,波能急剧降低,被搬运沉积物的一部分即沉积下来。

如岸外不远处有岛屿作屏障时,岛屿背后一侧波能降低形成波影区,进入波影区的沉积物其容量迅速减小,一方面以岸边为基础发育沙嘴,另一方面在岛屿内亦可发育沙嘴,如海峡的宽度和深度不大,上诉沙嘴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衔接形成连岛沙坝。

在两个相向的沉积物流之间的滞缓水域地带,因沉积物的堆积可形成一种尖嘴形沙洲岸线。

巨大尖角形沙洲的宽度以及向海前展的距离都可达几十公里。

有些尖角形沙洲如岸外有岛屿或浅滩,亦可发展成连岛沙坝。

北戴河老虎石公园观测地观测的即是这种连岛沙坝

附图  1老虎石公园 2 波浪对岩石--花岗岩的侵蚀作用    

15:

45 

|

秦皇岛实习报告2

地层概况

实习区地质概况

本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而侏罗系属太平洋火山活动带,除普遍缺失中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系,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良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明显,化石丰富,很具有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石炭统,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本区地层自老而新顺序如下:

一上元古青白口系1龙山组2景儿峪组 

二寒武系1府君山组2馒头组3毛庄组4徐庄组5张夏组6崮山组7长山组8凤山组三奥陶系1冶里组2亮甲山组3马家沟组四石炭系1山西组2下石盒子组3上石盒子组4石千峰组五中生界1北票组2蓝旗组3孙家梁组 

*上庄坨附近

A见一套沉积岩,属上二叠统,层理构造明显,含砾石,长石的石英砂岩(以石英为主,含杂质,偏黄色,粒度中等,厚度中等).产状倾向270度倾角24度

大石河第二实习点 

(附图)

A见河床B河漫滩 

C河流阶地,三级阶地与高山高度基本一致.见离堆山,可见其与基岩分开,属于中侏罗安山岩.成因:

河流侧蚀与下蚀将原先连在一起的山分开成为独立的小山包,但下部根基仍然相连.

D傍水崖(石炭系地层):

位于柳江盆地向斜的核部,可见有倒石锥;

中侏罗时期喷出的中性安山岩中含有辉绿石(浅成岩体侵入),火山凝灰岩(火山喷出岩),火山角砾岩(深灰色岩).发育垂直节理,自然剥落.

E南侧山:

属安山岩,中侏罗纪,燕山期破裂侵入成岩墙

F向斜两翼:

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属上二叠统 

*石庄垭口A村庄北约200米,见奥陶纪冶里组灰岩B见豹皮灰岩(含泥质,白云质杂质化石),可见白黄浅色斑点 

产状倾向130度倾角41度

吴庄背斜(附图)A中寒武纪张夏组鮞状灰岩,灰岩在沉积过程中以细小颗粒为核,方解石围绕核一层一层结晶,成分为碳酸钙

B断层角砾岩在张夏组和上奥陶纪之间存在断层,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