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7339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非辨证的世界观Word文档格式.docx

世界-----------|----能量------|-------------------|

|\---信息------/|

||

法则----------------------------------------------人→神(—虚拟性质的)

必然性------------------------------

|DNA意识社会

-------------------------------|||||

||欲望感觉信仰伦理制度

实在性联系性||

||情感目标

------------------------------||

||||娱乐技术

空间性量性结构性因果性

|||/|\

几何数学功能运动时间冲突

 

一.失去自由的神

在近代社会,宗教神学与自然科学发生尖锐的冲突,启蒙时代哲学和科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批判神学和教条。

现在,宗教再也无力与科学对抗,宗教信仰仅仅是由于习俗、个人兴趣和政治性理由。

诸神退隐,在科学的视野中,确实没有神的踪迹。

然而,神并没有从人类心灵中消失,无论是俗人,还是那些大科学家,依然保有一份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宗教感情。

这是因为现代科学还没达到可以完全取代宗教的层次,也因为人自身力量的弱小、精神世界的脆弱。

作为一个没有根深蒂固的信仰习惯的中国人,加上所处的政治环境,我同很多人一样,首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我在思考人的终极意义时陷入了唯物主义所不能克服的困境。

一方面,死亡是一切意义的终结,人生快乐、荣誉、尊严都通通与肉体一道灰飞烟灭,纵然你凭着卓越的才能、伟大的成就而名垂千古,但是,这与你本身无关,一旦你已死灭,人们传颂的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符号,所以,对具体的个人本身而言,只有永恒才有意义——属于他自己的意义(如果不从他本身来谈意义或价值,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一切存在都有意义,对他人、外界的意义,这就会把人同其它存在等同);

另一方面,我曾设想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去创造生命永恒,但是,即使达到了可以永生的时候,如果我还有理智的话,我就会思考:

活着或者死去有什么不同吗?

如果人没有生理本能这类维护力量,在理智上,人选择生与死就只有一念之差,就会像亚原子粒子的轨迹一样飘浮不定。

这也是理性主义者、哲学家能看淡生死的原因。

在人类的许多场合,是生理本能支撑人活下去——哪怕是屈辱地、卑污地或者残暴地活下去——,是精神信仰使人选择自杀或就义。

基于上述困境,在传统宗教的视域,为了使生命具有意义,仅有人的自主设立的目标是不够的,仅有有限的世俗生命过程也不够。

人应该有某种必然的使命,人的诞生,就是为着去完成某种不可逃避的使命。

问题是,这种使命如果是虚妄的,如果人类接受一个虚妄的使命,等于是误入歧途。

对于人类来说,一切的使命也好,信仰也好,至始至终都是一种自我设定,是一种符号编码。

这种使命何以产生?

显然,人的理性不能赋予,因为理性总是要反问,为什么要有这种使命?

同样,传统的各大宗教的神灵也不能担当这种赋予者的角色,因为那些神灵太懒、太不负责任、太无能,听凭人类邪恶、蒙昧的无休止扩张和悲苦的哭号而无动于衷,在我们可观察的世界中,从来没有出现神的影子,我们所见的只是一个自然的世界。

特别是当我们看到那些虔信某种教义的人也做出邪恶事情来的时候,更加强化了这样的疑惑。

既要找到人的存在的非生理性必然,又不能违背科学的理性原则。

在某个平常的上午,我发现我已经简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人们通过现代仪器,观察、研究这个世界,了解其中的规则、原理,就会为自然所具有的严密秩序所惊讶,但并不满足,进而会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世界,为什么会有自然的法则、宇宙的秩序?

如果答案是:

世界一直在那儿或循环不止地存在,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人们仍可以顽固地追问:

为什么一直存在,为什么会循环不已?

罗素曾经反驳过这种不肯罢休的追问,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可人类并没有母亲。

但是,我们可以说人类的母亲是类人猿,再追溯到鱼类、海洋、太阳系结构,不停地追问,这是人类理性的特点。

如果把世界定义为一切存在,那么,世界就是全部,没有世界之外,当然就没有整个世界的外在原因。

这样,我们可以消除无穷的追问:

整个世界没有原因,而整个世界内部的一切存在都是有原因的。

但我们仍可以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整个世界”?

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这个世界一直就存在着。

它不是由什么产生的或从什么地方搬来的,它就那么存在着,这不需要别的理由,它存在这一事实也就是它存在的理由,这当然是一种无理之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理由只是存在之在的理由,超出存在之在本身我们就无能为力了,肉体凡胎也就只能知道凡尘之事;

也只有这个存在的世界本身显示了它内在的理由,从而就没有在它之外之上的理由。

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解释。

唯物主义解释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会让人类感到孤独和孱弱。

而这种唯物主义解释也有积极的价值,那就是可以超越宿命论,一切可以因为人类的努力而改观。

另一种可能,是这个世界有一个起源,从天体物理学有关的大爆炸假说可以推测,这个世界确实有一个临时的起源。

如果我们已知的这个世界不是一直就存在着,那么,我就可以试着引入一个神了:

很久很久以前,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只有一个神存在。

整个世界就只有无边无际的虚空和自由自在的神,在这样的世界,神可能觉得老是这样呆着也有些无聊,于是,神自言自语说:

要有光!

可是世界本身就只有神,除外就是完全空无一物的虚空,是无边的黑暗。

西方人的圣经上写着,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日月星辰。

这样的说法是很粗糙的,也违背了物理学上的物质-能量守恒定律。

光从哪里来?

当然只能从神本身出来。

可是神是一个混沌的整体,神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神为了得到光,于是他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无穷的能量向虚空飞去。

这就是后来地球上的天体物理学家所发现的宇宙大爆炸。

物理学家只知道由一个奇点发生了爆炸,却不知道这个奇点就是我们人类一直在追寻的神(上帝)。

也就是说,神把自己爆炸成了无尽的能量四散开去。

于是乎,原来的神消失了,变成了这个诞生了我们人类(也许还有其它人类)的宇宙,它包含了无穷无尽的能量,这些能量慢慢地聚合成物,形成星云、星系乃至生命。

佛教的先知曾经告诫说,自作孽,不可活。

那个独一无二的神因为自己的一念之想,就失去了他的本身。

神的消失的后果就是产生了这个世界和世界的法则。

我做这样的设想的时候,当然是臆测性质的。

而且,一开始就引入了神的假说,会不会损害本书思辨的严谨呢?

我要在这里申明,这一设想,将不会损害整个体系的理性前提,或者说,关于社会伦理的基础分析,不需要以这个设想为前提。

而在信仰伦理中,这一设想才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在这里,我主要是不想在对世界的分析中,变成一个独断的唯物主义者。

在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相当有限的时候就宣称这个世界没有神灵,其实也是一种独断论。

我们今天面临的这个茫茫宇宙,被科学家发现它的起源是因为大约150亿年(或者200亿年)前的一场惊天大爆炸,至于为什么爆炸,谁也说不清楚,地球上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也只能去演算大爆炸后的世界的过程和未来的命运,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诸如全息宇宙、十维宇宙的种种科幻设想,不过,除非这些设想可以证实,在逻辑上自洽,否则,就不可能被采信。

人类对宇宙的知识实在太有限,人类今天的能力也太有限,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人类对宇宙本身的认识,将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

这个世界的真正起源,按照我的洞察,就在于神的一念之想所决定了下来。

神把自己变成了能量的世界,所以,我们就再也看不到神的踪迹。

基督教提出人死亡后将通过最后的审判而复活,这一说法表明世界还存在着审判者,可是,审判者在哪里?

上帝在哪里?

同样,释迦牟尼在哪里?

安拉又在哪里?

不过是在世俗的人们的想象里面。

基督教关于上帝用肋骨造人的说法很可笑,而释迦牟尼关于人们要禁欲的说法,其实暗合了神所具有的反思:

如果当初他不产生世界要有光的念头,也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结果。

但是,神消失了,并非意味着神就一点痕迹也没有了。

神把自己变成了能量的碎片,可是神性依然存在,神性依然弥散在整个宇宙空间,神性附着在每一个基本粒子——电子、光子、中微子——之上,而生命之所以比无机物更有灵性,就因为他们的物理结构让他们能够蕴涵更多的灵性,更能够彰显神性。

这神性,就是自然的法则!

为什么自然世界是有规律的,要遵循物理的定理、数学的公设,就因为它内在的神性!

我的这个设想比较接近自然神论,其好处是,这个神在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可以忽略,不会干扰我们的理性的科学活动。

同时给人类获得某种潜在的希望——我们是神的化身,有神性的支撑。

神变成了现在这个世界,这个充满了力的竞争世界,充满了血腥罪恶的世界,这可能并不符合神的本意。

可是,神自己都不存在了,谁能够拯救这个世界呢?

那就只能是人,人类。

人类拯救世界,首先是拯救自身。

人类必须获得可持续发展,这一切,只能通过“科学-技术”提供的路径去维护人类,去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延续。

科学作为一种自然的秩序,其实是神的秩序,所以它具有必然性,神圣性。

人类只能根据自然的法则去重新改造这个世界,最终,获得强大的科学技术能力的人类可以把这个世界按照神的本来面目重新建造起来,世界才会恢复宁静与和谐,回归神在的历史。

依据这一逻辑,科学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科学主义受到攻击乃至嘲讽的命运到此为止。

有的人会说,我凭什么要承担你说的这种使命?

是的,没有谁要求我们这些无知的生命去承担这一使命,可是,如果我们真的是神的碎片的组合,我们就无法逃避神性对我们心灵和理智的潜移默化,也就是说,人类注定会产生那种对复现神灵的使命的认同和担当,我就是第一个,以后将会有更多的后继者,因为,我们就是神的一部分。

退一步说,复现神的使命就算是虚妄的,可是,我们人类也要推动人类自身向永恒的方向延续,在追求人类的生存延续过程中,人类必然要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以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人类在壮大自身的过程中,也将是通向神灵再生的旅途。

这样的神灵构想对我们个体,对我们人类,有益无害。

在没有神灵的这个世界,人就是这个世界最高智能的存在物,人是仅次于神的伟大存在。

由于神的不在场,人处于自然世界的最高位——但自然的力量依然强大,人类必须努力求得生存延续,人依然脆弱,因为除了他们自身,以及自然的条件与自然的法则,他们就别无所依。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发现或者假定,可是,正因为简单,明了,就更容易接近世界的本质。

按照现有的人类知识和经验来看,这是一个接近完美的构想,这个构想不会同现在的科学有丝毫的冲突,甚至,由此形成的人类使命,恰恰是最符合人类利益的设想。

宇宙大爆炸的学说在没有科学地更正之前,我的设想就不会受到挑战,而且将来会成为科学家的信仰,也是人类主义信仰的可靠基础。

这种神的假设可以作为我们人类通向自由的精神桥梁,当我们达到目的地的时候,我们也就可以过河拆桥,不留一丝痕迹。

作为个体的生命,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在世俗的观念里面,人是为本能,为本能衍生的各种快乐,为社会中的名利和责任。

可是,这些都是短暂的,当生命结束,你的快乐和幸福都烟消云散,你一生的努力都将化为乌有,只有人类依然延续,那些依托人类而延续的生命内容,就获得了继续存在:

与人类同在。

所以,我的这个神灵创世的设想,虽然充满了悲剧意味,可是,人却可以从中获得信仰,获得生存下去的动力和目标。

其意义深远,这一设想注定会在未来的岁月生成人类的新的信仰,取代古代各大宗教的信仰。

用神的假定来弥合自然科学与人的精神本性之间的鸿沟,并且不与科学的原则发生冲突,不与人的世俗性的对自由的追求欲望相冲突,我的这种设想应该是比其它的神秘设想要高明。

当然,这种构想没有迎合人们偷懒、寻求庇护的内心渴求,从而也只有那些对人生具有信心,对人类自身能力充满信赖的强者才会赞同,那些弱者宁愿相信那些传统的宗教和仪式,因为这类方式是不需要人去做太多的努力与付出多大代价的——对神的迷信虽然不能把人引入天堂,但至少可以安慰迷信者一生。

我要提醒世人注意的是,这种自我麻醉、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苟且偷生的行为导致了对现实努力的放弃,从人类的角度而言,它将使人类失去自我拯救的机会。

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关于神的构想是不可靠的,它首先是主观虚构,恰恰是人自身,才是人的命运的设计者。

我们的创造物可能喧宾夺主,但那必须是我们认同的选择,是生命以新的形式延续。

在神变成世界之后,人就是这个世界的灵魂,人除了自身和自然条件,就是无依无靠的。

这表明,人所仰仗的,就是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科学技术是其仅有的手段,其它任何方式都是徒劳的。

教堂或者祈祷,不过是骗人的玩意儿,是那些传教士籍以糊口的道具,如神灵有知,也会为这些盗用其名义谋私的邪恶与欺骗行径愤怒。

鉴于神的可疑,我们应该把这样的神灵悬置起来,这同现象学方法大异其趣。

我们心中所系之神,有助于人在困苦、伤痛、孤寂和消沉中获得一种信心、力量、责任,它可以像光明一样驱走心灵的黑暗,但是,它不会束缚我们的精神和行动,我们也不必屈膝在其脚下,人的精神应该像神一样自由。

神失去了自由,便有了人对自由的追寻。

二.唯物的世界

在神变成我们当前遭遇的宇宙之后,这个世界就可以被看成是唯物主义的!

就像一道几何学的论证,神就是为了达到论证目的而画出的辅助线,当目的达到,辅助线也可以抹去。

在我们的现实体系里面,并不需要一个神的存在来做最后的解释,这就可以拿出奥卡姆剃刀把神剃掉。

神既然变成了这个世界而不存在了,我们就直接面对这个自然世界好了!

历史上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持有一元论、二元论或者多元论。

一元论既有唯物的一元论,也有唯心的一元论。

唯心的一元论有基督教一元论,认为世界由上帝创造和支配,也有贝克莱式的“存在即被感知”的感觉一元论,以及叔本华式的“世界是意志的表象”的意志一元论。

贝克莱的论断表明,不被感知的东西就不存在,这里面包含了一定的合理因素,因为对我们而言,未曾感知道的世界我们就不知道它存在着,但是,他的断言又失之武断,因为世界的存在是可以独立的,特别是独立于人的感觉,唯心主义者出生之前,世界是存在的,他们去世之后,世界还会存在,不能因为我们能力的局限而否定世界的存在,这样的观点其实印了中国古老的成语:

井底之蛙,坐井观天。

柏拉图的“洞喻”除了浓重的怀疑主义,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当然,如果宣称我们未曾感知到的世界一定存在,这同样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我们只能说:

未知的世界是一个可能的世界,它需要经验证实。

当我们有了知识、逻辑,就可以突破狭隘的个人经验,认识到未曾经验的世界的可能。

如果认为世界是心或意志的表象,就会遇到这样的困境:

每个人都可以宣称其外部世界只是表象,这就会导致相互取消。

如果世界仅仅是表象,为什么叔本华这样的人也会被窗外马车夫用皮鞭抽打马背的音响折磨得发火呢?

传统的唯物一元论宣称人同自然存在是同一的,拉·

梅特里就宣称“人是机器”,这种观点是彻底的唯物论,但被称为是机械的唯物论,这种观点同二十世纪的行为主义颇为接近,它触动了人本主义者的高傲的心理,很令他们反感。

人确实不同于那些死板、没有活力的人造机器,这一点谁都可以看出。

可见,说人是机器或机器可以成为人的意图,是为了表明人与自然世界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结构上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功能。

人的思维、情感反应,都可以看作是由生理构造产生的功能——只要人造的机器具有了可以生成生命感觉的物理结构,那么,人就能够创造生命了。

自然科学揭示出,整个世界最初是能量的大爆发,然后是能量的聚合,形成星云、星系,又在行星上产生有机物、产生生命,进而进化出人。

所以,我们理性所知的世界的本源是物的观点并没有错。

但另一方面,物的世界演化出了更复杂的世界,它同原来的状态已有巨大改变,我们就有必要对它做内部划分,分成无机物、生物、人或分成心、物。

我们既要认识到世界的统一性,又要认识到其内部存在的区别性,即,从整体上看是物,从局部来看是多样的非生物、生物、人构成的复杂世界。

历史上的二元论、多元论在理论上的困境就在于割裂了心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把它们看成是根本不同的东西。

把心、灵魂看作是超自然的神秘存在,心灵以及道德被认为不遵循科学的法则。

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中非常有力地抨击这种二元论。

但他简单地否定“心”的做法难以为其他人认同,因为从个体感受而言,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是有“心”的。

在我看来,我们对“心”的理解,应该剥离神秘主义的成分,而把心看成是由生物机能与观念融合的一种结构功能,这是一种唯物主义或自然主义性质的心灵认知。

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可笑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那么“人的意志”又是什么呢?

显然,它成了“物质”的参照而不是“物质”,如果意志是物质就不能做物质定义的参照;

如果意志不是物质,那么,这样的定义就证明存在着意志和物质之间的二元对立。

事实上,人的意志是要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人的肢体要随人的意志为转移,更进一步,奴隶会随主人的意志为转移、下级的意志也要随上级的意志为转移、小伙子会随他的情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推论下来,人这种存在就不是物质存在。

因此,列宁虽然以唯物主义者标榜,但他实质上就是个二元论者。

二元论者不得不把心与物割裂,不得不把心和意识归入不可认知的神秘主义范畴,甚至虚构出可以超越肉身的灵魂,这就走到唯心主义。

在自然科学领域,生物学一直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生物、生理学的成果(从达尔文进化论到基因理论)对那些主张有不灭灵魂或心灵神圣的观点产生致命的威胁。

但是,自然科学中成就最引人注目的物理学,却有走向神秘主义的倾向。

这种倾向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发现”量子世界中的幽灵,提出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原理;

二是宣称人的心灵(或意识)在微观世界中起到一种神秘的作用。

我对数学层次上的现代物理学基本上是无知的,并无资格提出批评,但是,物理学界还存在着巨大的分歧,科学家之间至今争论不休,爱因斯坦就曾宣称他不懂量子论,当高深的物理理论涉及到我们日常的、确信的、能在很多地方得到确证的逻辑时,我就可以据理力争,为唯物主义辩护。

——当然,如果发生科学常识错误,就需要专业人士指出来。

从相对论的著名公式“E=mc²

”可知,能量与质量只是量与结构上的差别,这表明,原先常识中的物质块是由无形(在目前人的感知水平上)的能量聚积而成。

这不会损害到唯物论,倒可以证明物的统一性:

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都由基本的能量(光、辐射)所构成,反之,我们也可以把能量单位看成是质点。

但光的“波-粒”二象性使实在论受到威胁,有人甚至想籍此修改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

波是振动,从语义学来讲,振动是个属性名称,是动词,并不是实体,说光是波就取消了光的实体地位,但事实上,不可能有没有物、质点的纯粹运动或振动。

所以,当我们说“波”时,真实的意图是指“波态物”。

机械波是物质间力的传递产生的原子的波状振动,在宏观上,我们看到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微观上,我们则感到了波动。

据研究发现,光作为电磁波不需要媒介,而且以极高速传播,我认为电磁波的实体依然是粒子,微小的粒子以振动形式、波状扩散,产生这种无需媒介的电磁波运动。

科学家发现,那些极小的微观粒子,都是有自旋的,甚至可以说,这种自旋是永恒的,是它的本性,它总是以固有的方式以波动的轨迹运动,我们所看见的宏观运动,就是运动之物的合力。

所以,物的存在总是运动地存在着的,静止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由于物质微粒太细,我们才无法看到他们本身,而只看到它们的波动轨迹。

假如我们能观察到单独的光子,进而准确描绘出它的运行轨迹,可能会得到一个正弦函数曲线或者螺旋线,正是由于其振幅很小,我们就得到光是直线运动的这一虚假现象。

如果假定光是自旋着的波状运动着的粒子,也就解决了作为粒子的光的干涉、衍射之类现象。

我们可以用一个放大了的形象来说明微观现象。

一个年迈力弱无权无势的老太婆,她正努力穿过一个拥挤的大街,我们把她的路径用线绘出来,就会发现她的波状轨迹,显然,波动的老太婆不是波而是粒子实体,物理学家用光做双缝实验就类似于此,光在路途中受到了干扰,从而加剧了它的波动。

还会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太婆可能在中途被人挤倒,从而使视力模糊的观察者以为老太婆神秘失踪了,但这个老太婆可能顽强地在人缝中爬行了一段,又站了起来,这时,那个观察者就会像发现新大陆似地宣称,老太婆是个幽灵,是无法预测的,是测不准的。

这个观察者就是现代量子力学的专家。

微观世界之所以无可捉摸,一是因为那些运动着的粒子太小,一点点外力的扰动就会使它动荡不定,二是因为人的测量、观察的技术和工具的粗陋。

如果物理学家在没有多少引力和粒子干扰的真空环境做光的双缝实验,或者用高能激光来做这个实验,他们会发现光的运行轨迹的不确定极大地变弱了。

只要我们把粒子看成波动的粒子,物理学给唯物主义的困境就容易摆脱了。

至于量子力学中,人的观察将决定量子世界的变化(薛定谔猫的悖论)的可能,这并不能说明人的精神真的有超物质的力量。

在薛定谔设计的实验装置里,我们还可以在猫所在的黑箱中装入猫喜欢吃的鱼肉、水,实验结束后,不要急于去观察,从而保证人的精神力量不加干预,过若干天后,实验装置的机关自动打开,我们会有什么发现呢?

按照量子论,会发现要么是猫从不死不活状态一下子活了,要么是它一下子死去,而根据我们的常识,则会发现,要么猫的尸体腐烂的气息扑面而来,要么是猫吃完了箱子的鱼迫不及待地跳出来,究竟哪一种情况更可能呢?

我们可以做一下分析,当我们发射出一个亚原子粒子,这个粒子由于自身的波动和环境的干扰,使它的运行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既有可能穿过A孔,也有可能穿过B孔,还有可能是到不了AB界面,最后一种情况可以略去,假如粒子从B孔过,就会启动装毒液的装置,从而使猫死去。

由于粒子发出后,它会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到达AB面,从而要么是通过A孔,要么是通过B孔,也就是说,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就会确定是猫死或猫活,而不会等到人去观察才有确定的现实。

如果粒子会同时出现在A孔和B孔,这只表明发射的不是一个粒子,而是多个,从而会发生散射。

人作为一个观察者的观察行为本身确实可以对对象产生干扰,但是,我们同样有办法让干扰消除。

面对观察本身带来的扰动,应该改进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宣布不可测量!

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的意志参与的情况下,不是演进得好好的吗?

如果自然科学不坚持唯物主义或实在主义,就必定损害其本身的真理性,如果真的“测不准”、不可知,就会导致对科学的否定与怀疑,这也成为科学成为后现代派的非理性主义者诟病和歪曲利用的所在。

面对亚原子世界的不确定性,爱因斯坦的著名说法是:

上帝不掷骰子。

唯物的世界就是实在的世界。

除了虚空,一切存在都是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