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756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2Word文档格式.docx

13.定量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从总体上给予评价。

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14.系统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60年代。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梅奥、利科特、奔尼斯等。

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需求、特点对组织的重要性。

第三章学生

  1.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处于儿童主观控制之外的某种因果关系所制约,说到底还是一种决定论。

()

  2.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

  3.总体而言,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

()

  4.儿童个体的发展就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

  5.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儿童发展的过程。

  6.受教育权利是儿童享有的一项基本的权利,是一项宪法权利。

  7.中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各种倾向性形成的过程中,而他们又很缺乏判断和选择能力,因此,教育中就应严格地控制他们的所作所为。

  第四章教师

  1.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都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2.教师资格证书终生有效,且全国通用。

  3.在我国,教师属于更加公务员系列。

  4.对于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而言,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

  5.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6.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7.根据我国《教师法》的规定,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以上学历。

  8.按照《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权利,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强制性的惩戒措施,对一些学生实行特殊管理。

  9.实行教师聘任制,意味着我国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将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

  10.教师的政治地位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11.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

"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12.所谓全面掌握,就是要深入钻研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的知识内容,不仅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对教材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都要认真吃透。

  13.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得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14.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审定。

  15.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有关规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16.招聘即用人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具有教师资格的应聘人员,具有公开、直接、透明度高等优点。

  17.教师培训是相对于职后教育而言的,它也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补偿、更新知识的功能。

  18.1999年9月13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正式发布施行。

第五章教育目的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人性假设是人性本善。

  2.社会本位的目的论主要反映的是近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3.教育无目的论承认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

  4.由于教育目的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5.学校教育产生以后,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与广义的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

  6.学校教育的目的比一般的教育目的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7.英国教育哲学家皮特思曾经认为,教育理论上许多有关教育目的的论争其实不是目的之争,而是"

程序原理"

之争。

  8.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9.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10.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

社会功能学派"

  11.持社会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1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它的全盛时期是18、19世纪。

  13.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证明教育目的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因此,教育目的的制定主要考虑这种主观性。

  14.教育目的的确定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15.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16.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

素质教育"

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典型代表。

  18.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消灭一切分工的基础,个人和整个人类的真正的全面发展才会彻底实现。

  19.在社会生产发展允许的条件下,教育知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20.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21.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分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22.全面发展是排斥个性发展,因为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学校德育具有政治、经济等功能意味着学校德育对学校发展起着完全、直接参与的作用。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指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3.道德教育的本质是指个体社会人格的塑造或对个体道德人格发展方面所起的推动。

  4.德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主要指的是对个体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5.德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

  6.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具体说来就是德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7.德育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8.在社会性功能之中,德育的经济功能是学校德育政治、文化功能中的中介。

  9.自律和他律的道德的共性是具有某种外在的强制性,这说明强制性是真正道德的本质。

  10.个体享用性的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优越,因而具有审美的性质。

  11.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是人的精神内核。

  12.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可以称为记忆性知识,是一种狭义的知识;

广义的知识应当包括程序性知识。

  13.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其实说的就是发散思维。

  14.狭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与体能的活动。

  15.学校体育的教育性决定了其不同于竞技体育和一般的身体锻炼。

  16.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

  17.社会美也叫生活美,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形态,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18.德育的政治功能指的就是德育在阶级社会中为阶级斗争服务的一面。

  19.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第七章课程

  1.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亚里士多德。

  2.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著名论争,结果是主要以人文科学为基础和内容的课程大规模地发展。

  3.课程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相对独立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出现和成熟。

  4."

三育"

是体、美、劳。

  5.课程结构就是: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

  6.当课程被认为是知识时,一般特点在于:

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7.就国内情况看,人们普遍接受的主要还是课程是知识的观点。

但是,如果我们从课程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则更为合理一些,更接近课程本质的定义。

  8.完整的课程理论,应当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

  9.哲学对课程的影响大概有两个层次:

一是哲学本位论的层次,二是方法论层次。

  10.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11.关于课程目标的垂直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布卢姆,根据布卢姆的思想,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三个部分: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12.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中西莫不如此。

  1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典型的科学主义的课程观。

  14.从产生上,科学主义课程的产生要晚于人文主义课程,而且是以人文主义思想对封建神学的批判和否定,才有了近代科学的科学课程。

  第八章教学(上)

  1.系统性原则又被称为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2.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包括:

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3.启发性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4.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5.实践说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6.教学实践指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或教学实际,是对于教学过程本质的概括。

  7.教学本质的交往说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交往的过程。

  8.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在心理学方面提出的理论,维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

  9.由于教学活动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第九章教学(下)

  1.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

  2.与讲授法相比,发现法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超过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3.非指导学习法是由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

  4.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5.实习作业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各种能力。

  6.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7.纲要信号图式法为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了可能性。

  8.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巴普洛夫创立的教学方法。

  9.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10.非指导性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即它认为可以取消指导。

  1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原理,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学论上的直观原则和演示、实验法的原理。

  12.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和展示与交流是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

  13.备课首先要做的就是钻研教材,即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

  14.设计教学过程实质上指的就是设计教案。

  15.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上课的水平。

  16.课外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第十章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1.学生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但它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

  2.教育学中的群体是指具有组织特征的人的共同体,群体中的成员是按某个或某些共同特征而结合在一起的,这些特征都与他们进行的共同活动和交往有关。

  3.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任何组织起来的群体,例如幼儿园的学前儿童班组、中小学的班级等等,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成为集体。

  4.良好的集体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5.在集体初步形成阶段,集体就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集体本身作为主体,向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并团结全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顽强努力。

  6.班级是学生发展的一面镜子,它通过群体作用在镜子中所形成的影像,即班级组织的镜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班级组织的镜像具有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另一种功能是个体能够在对群体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在我异化。

  8.在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建构多数都属于直线式的建制形式。

  9.在班级组织结构建设中,关键性的班级干部职务应当采取轮换制的方法,尽量使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能够得到成长与锻炼的机会。

  10.共青团与少先队的基本任务都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但是共青团对青年的培养更加注重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

  11.团总之使团的基层组织之一。

根据团章的规定,团员在50人以上的单位可以建立总支部。

如果实际工作需要,团员在30人以上的单位也可以建立总支部。

  12.根据少先队章程中的规定:

凡是6周岁到12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中队委员会申请,经中队委员会批准,就成为队员。

  13.少先队基层组织一般建立在初中荷小学里,分别设立大队、中队、小队三个组织层级。

  14.少先队阵地活动是指在少先队建设的过程中以阵地的形式经常开展的活动、少先队活动的阵地形式有很多,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少先队室、少先队报、红领巾广播站、中队活动角。

  15.在普通中小学中,班主任评定学生操行有三种形式:

撰写评语;

评定操行等级,如优、良、及格、不及格;

记分法。

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大多采用第一种与第三种相结合的办法,而在高中阶段,前两种方法教普及。

  16.良好班集体一旦形成,他就会成为教育影响班内某个学生的巨大力量,同时良好的班集体队班主任工作也有反作用。

  17.学生集体是否形成了健康的舆论,这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18.有利于教育的原则室班级组织建立的一条首要的原则,当其他的原则与其发生冲突的时候,其他原则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这一原则。

第十一章学校咨询与辅导

  1.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起源于本世纪初美国的"

指导运动"

  2.20世纪30年代代帕特森荷威廉森出版了《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在这一阶段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任务室定位在指导。

  3.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了"

当事人中心"

的观点,取代指导而成为主角。

  4.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性指导已成为学校咨询的重要工作内容。

  5.从根本上看,现代学校咨询的目标在于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6.学生出现破坏纪律的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可能导致他在学生和老师当中背上坏名声,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学校咨询人员应当采取早期干预策略。

  7.咨询活动室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8.咨询者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渡过当前的危机。

  9.咨询活动能取得成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来访学生对咨询人员的信任和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10.在学校咨询与辅导过程中,会谈是咨询工作的主要方式,在会谈开始阶段,建立好咨访关系是会谈的核心任务。

  11.在常用的学校咨询方法中,深入共感是调整情感的重要方法。

  12.由沃尔普提出的系统脱敏技术,首先运用在矫正焦虑症、恐惧症等方面的治疗。

  13.由于小学生通过语言分析和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的能力还比较有限,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达到咨询的目的往往更为有效。

  14.团体咨询的方法比较适合发展性的问题,如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问题、人际感受性和人际交往技能的问题等等。

  第十二章教育测验与评价

  1.如果说测量回答了"

有多少"

的问题,只考察量的大小,测验则回答了"

某个人做的怎么样"

的问题,包含了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和评判。

  2.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3.测验具有诊断功能。

  4.总结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

  5.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此测验类型为形成性测验。

  6.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验,如"

比奈智力量表"

  7.标准化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相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强,能反映实际教学种遇到的特殊问题等优势。

  8.学能测验布局限于某门课程,关心各门课程都需要具有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推理测验和数字推理能力测验。

  9.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例如,"

这个学生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

,"

他考了第一名"

,此类型的测验为常模参照性测验。

  10.标准参照性测验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标准,这种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

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

  11.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的区别是:

前者着重同学间的比较,后者关心有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12.测验的难度低,说明试卷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偶然因素可能有学生的临场发挥、教室环境等各种影响答题过程的因素。

  13.和信度相比,测验的效度更为重要。

  14.难度值越小,表示题目越容易。

  15.试题难度直接影响区分度,特别难的题目大家都不会做,特别容易的题目大家都会做,这两种题目的区分度都很低,反之,中等难度的试题的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

  16.分数只有经过解释才具有实际意义。

  17.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因为它不仅是升学与就业指导以及因材施教的基础,还能帮助学生正确估计自己,并了解自己的特长。

  18.实施授课质量评价时,不同的学校可能会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基本都会涉及以下方面,

(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2)学生的课堂参与。

(3)内容安排。

(4)教学方法。

(5)语言表达。

(6)教学原则。

  19.现代教育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

(2)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倡导自我评价。

(4)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

  20.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总结性评价仍然是比较主流而且比较合理的评价方法。

  21.标准参照性测验适用于选拔性考试和总结性评定,而常模参照性测验适用于诊断和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第十三章教育法制

  1.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作教育的国家化。

  2.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某些国家,特别是德意志的某些公国,就已颁布关于强迫教育的法令,为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的开端。

  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教育立法表现为它自觉地、主动地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全面地进入教育领域,系统地认识它所调整的对象,合理地调节教育领域中发生的各种内外关系。

  4.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4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5.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校处于服从的地位,必须履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义务,学校不存在独立于政府行政权利之外的权利。

  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在其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