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如此古今异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7635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如此古今异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说如此古今异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说如此古今异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说如此古今异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说如此古今异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说如此古今异义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如此古今异义Word下载.docx

《说如此古今异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如此古今异义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如此古今异义Word下载.docx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吃。

  策:

马鞭今义:

策划,策略二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

辱没。

  例句: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

吃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

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

行千里。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

使……尽,竭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三文言句式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2、尽粟一石(定语后置)3、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省略主语)4、执策而临之(省略主语)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句)6、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句)7、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设问句)8、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

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译文:

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9食之不能尽其材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

  紧缩句体现了急迫的语言心理。

喂养又不足以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0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也。

  这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不知马三字,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四、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五、一词多义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能以径寸之木(用)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或或以为死(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易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交换)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六、重点词语解释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D)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是)B.马之千里者(助词,无义)C.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D.其真无马耶(其实)2、世有伯乐伯乐:

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

只是辱:

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

两马并驾槽枥:

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

凭,凭借称:

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

吃一顿尽:

吃没8、才美不外见才:

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

普通的等:

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

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

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

马鸣叫通:

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

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

识别,了解七、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八、重点语句翻译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九、课文内容理解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

要有展示的机会;

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十四、开放性试题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

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

  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

  上联:

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

有志可成万里驹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

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

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请畅谈你的看法?

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

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师说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③吾师道也:

(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

(动词拜师)之①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

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③词类活用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人称代词,他们)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人称代词,他们的)⑥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人称代词,他们的)⑧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名词,道路、途径)乎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

(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

(介词,表比较,比)于①耻学于师: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

(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

(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①吾师道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

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如③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

以„„为师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

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

风气今:

道理10.无贵无贱---无---古:

不论;

不分今:

没有11.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

秦汉的散文今:

五·

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⑤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盛,形容词作名词:

卑:

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

势盛位高的人⑦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⑧则耻师焉:

耻,意动用法:

以„„为耻⑨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

圣人,愚,笨拙的人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

求学的人今:

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小学而大遗---小学----古:

小的方面今:

泛指低等教育场所3.今之众人---众人---古:

普通人今:

表示大众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

用来„„的今: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吾从而师之---从而----古:

跟随并且今:

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6.句读之不知---读---古:

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

u今:

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

不一定今:

用不着、不需要8.圣人无常师---常---古:

永久的;

固定的今:

平常的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2.惑之不解-宾语前置3.不拘于时-被动4.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5.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7.其可怪也欤-判断句8.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9.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10.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13.则曰-省略句爱莲说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爱莲说》一、通假字:

无二、一词多义:

陶后鲜有闻(形容词,读xiǎn,少).1.鲜芳草鲜美(形容词,读xiān,鲜艳).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香远益清(动词,远播).3.之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舒缓语气,不译).三、词义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2.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出枝节).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四、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古:

立;

今义:

种植).五、重点解词:

详见书本笔记六、重点句子及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在(池塘的)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从远处观赏但是不能够贴近去玩弄(它)啊。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七、内容理解: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1):

描写莲的形象和品格,说明爱莲的缘由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说到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接下来用予独爱莲引入正题,连用七个句子,势如泼墨,一气贯下,着力描写莲的种种可贵品质,突出莲的可爱。

  这种描写,将莲人格化了,是将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写莲花,也是写自己,拿他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抒写作者自己人生抱负。

  这一段文字,极力刻画莲花的形象,也正是着意刻画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在这个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第二部分

(2):

点明莲的比喻意义,慨叹有德行的人极少,讥讽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

  这个部分紧紧承接上文,正面点明题旨,肯定莲花的的高尚品格。

  行文上仍然以菊花和牡丹作为陪衬,从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说到莲,花之君子者也,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

  文章最后以深沉的慨叹作结。

  这个结尾,与开篇的文字互相照应,依旧以菊之爱和牡丹之爱来陪衬莲之爱,慨叹真正的隐逸之士极少,品德高尚的君子罕见,而贪慕富贵的俗人却特别多。

  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暗含嘲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八、写法分析: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本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手法多样。

  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

  对比的手法,此文也运用得很好。

  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

  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一花之君子者也。

  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

  而对壮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

  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

  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此外,作者还善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