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7730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6.商鞍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鞍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D.商鞍对贵族决不妥协

7.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8.“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

”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是()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9.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①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领袖的传统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地解释《圣经》的权力

③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④使国家的主权得到了加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

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

这一政策的调整()

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

11.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地主大都使用农民而不愿意使用机器打谷。

原因是“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机器生产不适合俄国农业B.使用农民的生产效率更高

C.农奴制阻碍了工业化进程D.农民与地主关系非常密切

12.西欧中世纪的一份文献:

“立字人某某,我因衣食缺乏,无以为生,请求大人准许我委身于大人监护之下,……在我活着的时期,我将在合乎我一个自由人身份的情形下,为您服务,维护您的荣誉。

我不得脱离您的统治与监护,将毕生靠在您的势力与保护之下。

您我之间,如一方欲解除此种契约,必须付对方若干先令作为赔偿,永远不得破坏。

”材料中的“立字人某某”应该是()

A.失去自由的奴隶B.逃往城市的农奴

C.失去土地的自由民D.国王恩赐贵族的农奴

13.《日知录·

宋市风俗》记载:

“及神宗朝,荆公秉正……国是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

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矣。

”此段材料()

A.对王安石变法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B.对改革前的描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C.对王安石变法持全盘否定态度D.反映后人对王安石变法评价不高

14.有同学整理19世纪大事年表,做出如下时序图。

观察图13,空白处应填写的事件是

图13

A.埃及默罕默德阿里改革B.《拿破仑法典》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D.俄国废除农奴制

15.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选项

变法措施

评价

A

商鞅变法:

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

B

孝文帝改革:

租调制

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

C

王安石变法:

市易法

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

D

戊戌变法:

提倡私人开办工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此产生

16.“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此后,俄国通过改革

A.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君主立宪制

C.解决了农民暴力反抗的问题D.促进了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的过渡

17.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制度阻碍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改革

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18.康有为曾说:

“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

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这种观点主张( 

 

A.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B.议院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C.议院是朝廷咨议机构 

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19.1902年2月,清上谕“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著责成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候简派,开馆编纂”。

1903年3月,谕令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并强调要率先拟出,尽快颁行。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

清政府这一决策,主要是()

A.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B.搜刮民间公司用于巨额赔款

C.适应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D.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

20.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革》中说:

“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

”这个“新的开创时期”,主要指清政府(  )

A.通过军事改革开创新的时代 

B.废科举推动教育近代化

C.倡办商业加速经济转型 

D.预备立宪促进民主进程

21.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

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

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

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22.下面的日记内容反映了作者

A.反对洋务运动兴办新式教育B.支持康有为等发动的维新变法

C.反对晚清新政的教育体制改革D.固守传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23.《中华文明史》中写道:

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严重B.改革了封建政治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4.宗教改革(英语:

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是以“异端”的形式出现,根本原因是()

A.天主教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B.天主教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

C.资产阶级早期力量比较弱小D.天主教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25.《历史中的英雄》一文中说“一个民主的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

”古希腊民主政治中体现这一思想措施是()

A.设立公民大会B.实行陶片放逐法

C.实行五百人会议D.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7分,第3题15分,共50分)

26.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曾试图通过变法走上富强之路,但两者结果却截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

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

(注:

“上喜选”与“蒸汽船”谐音)

——日本民谣

材料二“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落紫禁城》

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乎有富强之势。

——黄遵宪

材料四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五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1)据材料一、二,归纳中日两国这两次变法的共同背景。

(2)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哪些领域的改革更为推崇?

(3)材料四中,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是什么?

(不得照抄原文)。

(4)据材料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综上所述,你认为一场改革要取得成功应着重关注哪些问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雕塑,我们的知识,总而言之,不胜枚举的一切都是我们创造的;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各种语言和文字也是我们创造的。

越是想象,我们就越是不能不赞叹这些成果,不能不为这些成果而感到惊异。

——摘编自王军、徐秀云编著《意大利文学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材料二但是罗马教廷人士硬说:

世俗权力不是在精神权力之上,管不着它,﹣﹣请问这是什么基督教义?

……所以,我说: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

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摘编自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核心思想及其突出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及实质。

(3)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主张把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促成忠君孝亲奉公守礼的社会风俗的形成。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造就一批有道德有才能可从政的贤人,即君子。

君子应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但他又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认为可以受教育的是中人。

上人是生而知之无须受教,对于下愚之人,则只能用刑罚来管制他们。

孔子继承西周传统,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并吸纳有用学科加以充实调整。

孔子主张教学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要求学生温故知新,学而不厌,学思结合,积极实践等。

——摘编自《论语》等

材料二 

柏拉图把教育看作是建立和巩固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

柏拉图认为理想社会应该由优秀的哲学家来当统治者,因此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他认为“哲学王”应该热爱知识、热爱真理、热爱国家、坚持正义且勇敢、大度、机智、灵敏。

柏拉图主张“精英”教育。

教育的对象应是那些中上层统治者,而下层的劳动者则应习惯于克制欲望,尽心尽力地为统治者服务。

柏拉图的教学内容,被后人总结为“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柏拉图在教学中多用演讲、交谈、对话、辩论来传授知识,教育中重思维的培养和理性的启发。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历史卷答案

1.C

本题考查对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的认识。

根据材料中两人最后都惨死,说明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和旧的奴隶主贵族的斗争异常激烈,因此变法者要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故C项正确;

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B项中两次改革都顺应了历史潮流,故B项错误;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故选C。

2.B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

根据材料可知,《孙膑兵法》和《商君书》都主张进行战争,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都希望通过在争霸战争中获胜,从而推动本国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中人民反对战争,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

“百家争鸣”局面是社会动荡在思想上的反映,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了孙膑和商鞅的主战思想,并未涉及统治者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故选B项。

3.答案:

试题分析:

据材料“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

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中庸,调和社会矛盾,故B正确。

提高平民地位,只是一个方面,故A排除。

保护贵族利益,也过于片面,故C排除。

材料未涉及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故D排除。

4.A

5.C

本题考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根据材料可知司马光评价的是王安石的青苗法和募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项法令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所以司马光的评价既体现了保守派对变法的攻击,也较为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的实情,故C项正确;

A、B、D三种说法过于片面,故排除。

6.考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考查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解答问题得能力.

答案:

解题时,一要读懂材料,二要把商鞅的措施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轻罪重罚是为了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人们在畏惧重罚中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

故选C

7.B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目的在于实行小规模生产,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从而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

导致宗法制开始瓦解的不是商鞅变法中的加速大家庭分解的措施,而是实行县制,故A说法错误;

材料的中心不是推行严刑峻法,故排除C项;

材料并未涉及增加农民赋税负担的内容,故排除D项。

8.C

理解题干含义:

一是土地兼并,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人民反抗与政府调整。

题干所要求的正是政府的调整,并且是开创性的,北魏的均田制首开先河。

北魏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故应选C。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实行均田制

9.D

10.D

材料无法体现服役主体资格的变化,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的信息,排除B;

材料无法体现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的信息,排除C;

材料“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和“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可知做法是要保证农时,从而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

故选D。

11.C12.C13.C14.D15.A

16.D

本题主要考查1861年农奴制改革。

据所学知识可知,“二一九法令”规定土地仍然属于地主所有,故A项错误;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项错误;

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改革后不久,纷纷举行暴动,故C项错误;

农奴制改革推动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19世纪后期,在主要工业部门中,机器生产逐渐排挤手工劳动,占据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

17.在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

在改革过程中俄国是由皇帝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日本则进行了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封建势力,故B项正确;

俄日两国通过改革均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故C项错误;

俄日在改革的过程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故D项错误。

18.C

19.C

清政府决定颁布法律是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的,与列强的对华资本输出无关,A项错误;

清政府颁布《公司律》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的,不是对民间公司的搜刮,B项错误;

《公司律》是以法律的角度保护公司的利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

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属于清政府采取的政治措施,不属于保护民族资本的发展的内容,D项错误。

20.C

清政府在1901年开始实行的“新政”没有改变其封建专制的本质,没有开创新时代,排除A;

B是清末新政的内容,但不是“新开创时期”的主要表现,排除B;

清末新政兴办工商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该项措施利于社会转型的到来,故C正确;

清末立宪设立了责任内阁,但没有改变其专制的本质,排除D。

21.D22.C

23.C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知识。

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也没有改革了中国封建政治体制,故可以排除A、B两项;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4.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材料信息“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是以“异端”的形式出现”等反映了当时欧洲封建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故选C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资产阶级改革·

宗教改革

25.答案:

26.

(1)背景:

外来侵略加深民族危机。

(4分)

(2)领域:

经济领域、教育领域。

(2分)

(3)理由:

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

日本距中国较近且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4)原因:

急于求成,未能平衡各方利益。

问题:

改革可以借鉴别国经验,但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改革应循序渐进,考虑多方利益。

27.

(1)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3分)

突出特征:

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3分)

(2)思想: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或:

世俗权力高于罗马教会的精神权力)(2分)

实质:

使德意志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3分)

(3)作用:

宗教改革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

将西欧人从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6分)

28.

(1)教育的功能方面,都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工具和保障。

教育的目的方面,都是培养巩固政权的统治人才。

教育的内容方面,都非常重视道德、知识、美育的教育。

教学的方法方面,都提倡启发诱导;

学以致用。

(8分)

(2)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会变革激烈;

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周王室统治衰微、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柏拉图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雅典城邦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贸易发达;

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哲学发展,自然科学受到重视。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