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007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周测专项演练11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①________________,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

为了记忆方便,②________________: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③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关于学校图书馆的调查统计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参照图一,给图二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2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一的数据,提出相关建议。

(不超过60字)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请分析第一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二者有何不同?

三、传记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蔡元培:

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

范福潮

蔡元培字鹤卿,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历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

17岁中秀才,1892年入京补行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其“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颇受正考官翁同龢赏识。

甲午四月,应散馆试,由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

六月,中日战争爆发,与文廷式、徐世昌、张謇等奏请密联英德,抵御日本。

甲午一役,洋务派官僚企图从军事、技术上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这给了欲从政治改革入手保国强国的维新派一试身手的机会。

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

身处变法运动中心的蔡元培,一直在冷静观察形势,他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在行动上却不屑与康、梁为伍。

当时,康、梁是政治红人,投拜者接踵而至,而他在其“炙手可热之时,耻相依附,不往交纳”。

杨锐等受宠权臣也曾极力拉拢,蔡公不为所动。

后来,罗家伦就此事询问情由,他从容言道:

“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这时,蔡公的思想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不像某些翰林学士钻营投机,奔竞仕途,而是广泛阅读西方新书,认真思考救国之道。

他与友人合作,开设一所东文学社,学读日文书,并练习翻译。

他不仅大量阅读《电学源流》《光学量子力学图说》等自然科学著作,还读了很多诸如《环游地球引录》《日本史略》《日本新政考》等介绍外国地理、历史、政治方面的书籍。

“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他写了这副对联,挂在书斋自勉。

1898年9月,蔡公出京返籍,徐树兰聘他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

中西学堂是徐氏用公款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既有旧学,又有外语和自然科学,外语课原来设有英、法文,蔡公到校后增设了日文。

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北大地质学教授王烈都是当时中西学堂的学生。

1900年正月下旬,徐氏派人把《申报》刊登的上谕送给蔡公,嘱他“自当以名教纲常为己任,以端学术而正人心”,但他不愿以名教纲常毒害学生,复书辞职。

此后,蔡公去临安县为绍兴侨农办小学校,又去杭州商议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不辞辛苦,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

1901年7月,蔡公应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即校长)刘葆良之请代为总理,一月后,刘又介绍他去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

特班学生皆为通古文辞者,非请翰林授课,难以压堂,故聘蔡公为总教习。

蔡公对待学生,宽严有度,学生中最为蔡公赏识者有邵力子、胡仁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后来皆为民国政学界名人。

1902年,南洋公学中院五班学生因反对当局专制而全体退学,蔡公将退学的学生组织起来,募款设校,沿女校之名,曰爱国学社,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

不久,章士钊带南京陆师学堂十余名退学生亦来学社,蔡公请章向学生教授兵操,他亦剪发,穿短衣,与学生同在操场训练。

“留日学生因东三省俄兵不退,发起成立军国民教育会,于是爱国学社亦组织义勇队以应之,是时,爱国学社几为国内惟一之革命机关矣。

当时,革命已是学界对政治形势的重要认识。

1903年,邹容《革命军》中即有“杀尽胡人”之说,但蔡公在《释“排满”》一文中认为满人入关260年,无论其血统、风俗、文化,早已被汉人同化。

“由是而言,则又乌有所谓‘满洲人’者哉!

”是故,他不赞同。

时至清末,多数汉人已无种族之见,所谓排满,实为反专制反暴政也,只因清廷是专制与暴政的代表;

由是而知,“事之有利于满人者,虽善亦恶;

而事之有害于满人者,虽凶亦吉”,他继而认为,“各省官吏勒索赔款,公行贿赂,以为彼政府敛怨于平民者,皆足以动摇满洲人之基本,而为多数汉族之功臣!

如张百熙之流,实心举行新政者,宜斥为助桀之民贼而诛之!

”政府腐败有利于唤起民众,新政改革不利于鼓吹革命,蔡公此论实为日后《民报》诸君攻击梁启超君主立宪定了调子,同盟会纲领中,“驱逐鞑虏”实是幌子,“建立共和”才是真意。

“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定参加革命工作。

觉得革命止有两途:

一是暴动,一是暗杀。

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种下暴动的种子。

又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校,预备下暗杀的种子。

”《苏报》案后,国内的革命运动已经公开化,蔡公亦开始加紧实行他的革命手段。

此后一年间,蔡公以爱国学社为机关,以来自东京的军国民教育会成员何海樵、杨笃生、吴樾为骨干,组织暗杀团。

拟定的第一个暗杀对象竟是慈禧太后!

鉴于形势的发展,为配合孙、黄领导的国内外革命组织的活动,蔡公认为有必要在江浙成立一个革命组织。

他与陶成章、徐锡麟及狱中的章太炎商议改组暗杀团,重订章程,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光复会”,他被推举为会长。

此时的蔡公,已与孙、黄并列,成为当时三大革命团体的首领之一。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作为清末翰林走向革命,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为据点,革命手段偏重于搞暗杀。

然而,暗杀活动连遭失败,蔡元培对此感到茫然:

“在上海所图皆不成,意颇倦。

”(摘自单滨新《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②“九·

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

1940年蔡公去世,周恩来送挽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摘自XX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甲午战败后,面对杨锐等维新派权臣的拉拢,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开始思考政治局势,最终决定不与康、梁为伍。

B.在广泛阅读了国外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之后,蔡元培的思想悄然发生变化,产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蔡元培组织南洋公学退学的学生成立“爱国学社”,他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聘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

而且还注重学生的军事素质,请章士钊向学生教授兵操。

D.在“排满”的问题上,蔡元培不赞同邹容“杀尽胡人”的观点,他指出汉族官员也有“勒索”“贿赂”之败类,因此认为凡是“敛怨于平民”的人都是“民贼”。

E.文本通过记叙清末翰林学士蔡元培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反映了晚清政府腐败没落,最终将其阵营内的部分知识分子驱赶至“反专制必闹革命”的阵营的社会现实。

2.蔡元培本是晚清政府的翰林学士,为什么会走上与清政府对立的革命道路?

请结合材料分析原因。

3.蔡元培为当代青年熟知的身份是北大校长和教育家,而材料聚焦蔡元培的政治革命经历。

请结合材料,梳理一下其中哪些内容与蔡元培日后教育家身份一以贯之。

4.材料叙述了蔡元培的诸多政治思想和革命行动,请结合材料分条陈述,并针对其中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李佩甫:

“过程是不可超越的”

孔会侠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

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三十八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

“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是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

回望李佩甫六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三十八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

1953年10月,在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生了。

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佩甫生在草木灰上。

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他的生命。

李佩甫对生活的体验,从大杂院开始。

那时候,大杂院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拉煤卖炭的,有挑担剃头的,也有像佩甫父亲那样在工厂上班的。

父亲工资低,不够维持家用,母亲就在街道上干活挣钱,贴补家用。

所以,佩甫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他作品的“底色”。

1960年,佩甫入读小学。

佩甫班里有个男同学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家柜子里锁着许多书,调皮的孩子们将那些书偷出来,交换其他孩子的螺丝糖、蝈蝈笼和橡皮等。

就这样,佩甫读了许多书,有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作品,还有《三侠五义》等。

读书的日子,佩甫感到充实而愉快,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这习惯保持到现在。

从此,他进入了丰富的文字世界,那世界与现实生活不一样,吸引了他的心。

这是文学对他最初的浸润,也是冥冥中命运悄然打开的一扇门。

1971年3月,佩甫怀揣壮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到许昌县苏桥镇侯王村当知青。

在侯王村的时候,他亲身经历了农村所有的劳动,真实体验了农民生计的各种苦累。

这段日子里,佩甫与村人们打交道,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切地感知并理解着村庄。

后来,在不断的继续行走和了解中,蒋马、侯王就成了李佩甫文字中的大李庄、画匠王、扁担杨……

1978年至1985年是佩甫创作的起始阶段,他左突右奔、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

习作的摸索期迷茫、痛苦、压抑。

佩甫这拨“50后”作家,在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下,开始了以地理上的家乡位置为中心的火热的“圈地运动”:

莫言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划定了“商州”,内秀而要强的佩甫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像狼一样满大街乱走,他不断变化着、苦苦寻找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寻到并推开了自己文学领地的大门。

1986年,佩甫在《莽原》上发表了《红蚂蚱 绿蚂蚱》,这是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沉睡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情感被唤醒,在文字间氤氲出动人的诗意。

1987年,下乡积累写作素材后,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发表,其创作抵达第一个高峰。

1999年,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出版,随即引起了轰动。

2012年,佩甫经过八年时间的准备和调整,写出了《生命册》。

这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一生的盛誉和报偿。

写作之前,他频繁地下农村,了解新变化,沉淀新感受,着意弥补自己新农村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匮乏。

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去炒股,只为了解炒股的常识,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起伏。

这部作品的立足点是未来中国,佩甫在检省我国社会五十多年发展的过程中思考前途,试图在困厄中为未来寻找“让筷子立起来”的方法。

将《生命册》放在佩甫的创作过程中,翻看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铺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图谱,会发现过程就是这样不可超越,每一次努力都是一层台阶的递进,佩甫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走到了今天。

【相关链接】 ①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李佩甫花甲之年出版的《生命册》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

李佩甫说,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

创作过程中,李佩甫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原因是“没有找到开头的第一句话”。

(《江南时报》)

②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编故事找素材,后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最熟悉的这个领域没有动用。

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对生活的熟悉不用去编,我最终把平原当做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才完成。

(《河南商报》)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佩甫在创作上注重积累,在侯王村做知青的时候,就主动体验农村的各种苦累,与人们打交道,从各方面了解村庄。

B.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之所以能成为李佩甫生命的“底色”与作品的“底色”,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是密不可分的。

C.文学对李佩甫最初的浸润,是他上小学时阅读的他同学父亲的许多书,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进入到丰富的文字世界,感到充实而愉快。

D.李佩甫在《莽原》上发表《红蚂蚱 绿蚂蚱》,标志着他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开始以自己熟悉的环境——平原为中心进行写作。

E.《生命册》是李佩甫付出心力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是他年近花甲完成的作品,也是给他带来一生盛誉和报偿的成功作品。

6.李佩甫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7.本文第五段为何要写到莫言和贾平凹?

请简要分析原因。

8.李佩甫说,《生命册》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1.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耳提面命:

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

形容恳切地教导。

春风化雨:

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

比喻良好的教育。

如坐春风:

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

2.A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语序不当,“用法、守法、学法”应改为“学法、守法、用法”。

C.成分残缺,在“优势区”后面加“的竞争力”。

D.搭配不当,把“合作”改为“支持”。

3.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题时根据上下文的理解,前文强调超人工智能比人类思考得快很多并不是真正的差别,也就是说速度不是差别所在。

引申到人类,人脑与猩猩的脑的差别也不在于思考的速度,而在于认知模块。

A项强调的是思考速度;

C项都强调了,但与前文仅说明认知模块衔接不紧密;

D项更强调思考速度。

只有B项内容既能承上,又能启下。

4.①农业和气象之间关系密切 ②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诀 ③它仍能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第①空后面说“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因此第①空及前面应该是说原因,故第①空应该是说“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关系密切”;

第②空前有“为了记忆方便”,后面有记忆二十四节气的歌诀,故第②空应该是说人们的做法,即“把二十四节气编成歌诀”;

“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与上一句说二十四节气“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构成因果关系,可知第③空为“二十四节气仍能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5.示例:

(1)你希望图书馆组织哪些读者活动?

(2)①调整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贴近学生的时间需求;

②通过读者推荐书刊等方式,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本题考查表文转换的能力。

图二中的“讲座、展览、征文”等都是活动,结合题干中的“图书馆”,这些活动应该是图书馆所举办的,再结合图一的标题样式,图二的标题应该是“你希望图书馆组织哪些读者活动?

”之类的内容。

结合图一给图书馆提建议,应该针对学生普遍认为图书馆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图一中认为“开放时间”“书刊报纸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需要改进所占的比例较大,可以针对这两方面提出建议。

二、

1.

(1)此诗描绘了一幅山行图。

清浅的溪水,水底粼粼可见的白石,山中逐渐凋零的红叶,冷肃的秋意,再配以山岚翠色为背景,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远近有致、色彩鲜丽的水彩画,寂静中见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2.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静态的,王勃《山中》的“黄叶”是动态的;

王维《山中》的“红叶”体现的是一种闲适之情,王勃《山中》的“黄叶”体现的是悲伤之情。

三、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

答B、D不给分。

A项,“开始”一词不当,1894年6月蔡元培就与文廷式等人奏请联合英德抵御日本。

B项,“读书”与“思想转变”的顺序不当,且“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主张,不能概括为蔡元培的相关思想。

D项,“认为凡是‘敛怨于平民’的人都是‘民贼’”不正确,原文说“如张百熙之流……宜斥为助桀之民贼而诛之”。

2.①蔡元培早有爱国思想和政治远见,做翰林学士时就上书奏请联合英德抵御日本。

②甲午战败后,洋务派、维新派的相继失败,使蔡元培认识到从事改革是不可能把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的,必须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于是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

③他不愿意以名教纲常毒害学生,反对当局的专制,组织学生成立了国内惟一的革命机关爱国学社。

④清末,清廷已是专制与暴政的代表,革命已是学界对政治形势的重要认识。

国内革命形势兴起,章太炎、吴稚晖等诸多名流倡议革命,蔡元培也投身革命洪流。

这是一道梳理原因的题目,归纳时要从时代背景和人物自身两方面挖掘。

从第一段的内容看,蔡元培早就有爱国的思想基础。

从第三段看,他意识到改革不可能把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所以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文章在第七段写到“当时,革命已是学界对政治形势的重要认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蔡元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3.①在维新变法阶段,蔡元培就注重“人才培养”。

他认为这才是改变中国积弊的根本途径。

②蔡元培出京后,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为据点,比如在学校开设新课程,组织刺杀也以爱国学社为机关。

③蔡元培注重通过撰写文章等手段宣传革命思想,如《释“排满”》。

④蔡元培一生无论是革命活动还是教育活动,其核心都是民主革命。

解答本题,我们要筛选出蔡元培有关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他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如在第三段,维新变法时,蔡元培认为根除积弊,要从人才培养入手。

这是他的教育理念。

从第五段开始介绍其教育实践活动,即奔走于教育救国之路。

文中第七段还介绍了蔡元培通过写文章宣传革命思想。

而贯穿其一生的民主革命思想,来自于文章最后的相关链接。

4.①蔡元培认为从事政治活动不能靠钻营投机,而是潜心学习和研究东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文化,认真思考救国之道。

②在火热的革命浪潮中,蔡元培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指出“排满”的反专制反暴政的本质,以此来唤起民众持续坚决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意志。

③蔡元培在实践中看到革命行动的必要性,放弃了早期“惟有读书声”的主张,在学生中助成军事训练,积极策划暗杀行动,组织革命团体。

④我认为蔡元培“觉得革命止有两途:

一是暴动,一是暗杀”的政治观点不恰当。

暗杀是企图以较短时间和较小代价实现社会政治变革的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将革命对象设定为某个体,会误导民众对革命目标的理解;

其次暗杀偶然因素太强大,成功率低,很难切实推进革命进程。

蔡元培的政治思想和革命行动,需要从文中概括。

如第四段,蔡元培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和文化,思考救国之道。

评价其思想或做法,首先要表明态度,再陈述理由,比如他终其一生为民主革命,就可以谈他行动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而对于他的革命途径只有暴动和暗杀的观点,可以予以反驳。

5.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

答A、D不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