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037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8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升级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Word下载.docx

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

(已有二三百万年)

旧石器、新石器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概念

3、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看P6《古人类分布图》回答:

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

气候有什么特点?

继元谋人之后,已发现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中比较著名的有

二、 

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

时间、地点

1、头像对比

2、石器(打制)

3、火(保存火种——人工取火)

4、针(“山顶洞人”用于缝制衣服)

5、组织方式(群居——氏族)通过一些幻灯片帮助理解

小结:

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一万八千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年由直立行走——手、脑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练习:

《中史穿梭机》中游戏1

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不应强调让学生记忆人类演进过程的年代,应侧重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能否说出远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顺序;

能否科学想象并简单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族》教学设计

一、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

②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

③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

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实物资料,培养了解、分析历史的能力,分析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了解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②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③通过观察岩画、器物的图片和实物(陶塤、小口尖底瓶)来了解先民的精神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陶塤的试吹、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对祖先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教学难点:

重难点突破:

教师通过一个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及一组组出土文物的图片,使学生分析出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教师利用具体实物,如:

吹奏陶塤和小口尖底瓶汲水的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先民的精神生活以及科学知识的萌芽。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用塤吹奏的乐曲、陶塤、小口尖底瓶、水桶。

二、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用塤吹奏的乐曲。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首优美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吹奏的?

【提问】这个陶塤是老师从陕西买来的,谁知道陶塤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这是新时期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

【承转】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新课教学

【提问】

(出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文物图)

1.砍砸器和尖状器是用来做什么的?

它的制作与磨制石器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出打制石器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显而易见,这种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得多。

2.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相比在功能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回答出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磨制刃部,还可以多次使用,因此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3.这些磨制石器可以做成哪些工具?

(石镰、石斧)石镰、石斧可以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石镰可以收割庄稼、除草,石斧可以砍柴等,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种植庄稼并掌握了除草、收割技术。

【叙述】可见这种磨制石器比以前的打制石器要进步得多,人们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由此,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便产生了。

1.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妇女们长年累月地从事采集,通过不断地观察、摸索,她们发现种子落地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而生产出更多的植物。

经过千百次试种,人们逐渐学会了栽培作物,这样就出现了原始农业。

2.有了原始农业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出畜牧业、原始村落和定居生活的出现。

3.原始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

原始人不断改进狩猎工具和狩猎方法。

他们在使用弓箭和采取设陷阱围猎等方法时,偶尔捕到兽仔,并把它带回住地驯养繁殖,出现了原始畜牧业。

后来,在那些自然条件适宜畜牧业发展的地区,人们发现一些动物的幼仔长得快,繁殖多,比狩猎可靠。

于是,驯养的畜群逐渐增多,驯养动物逐渐代替狩猎而成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出示陶器文物图)这些陶器可以用来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可以存放东西、舀水、煮东西等。

【叙述】从这些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手工业。

(出示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图)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农业的主要分布和驯化动物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世界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

亚欧大陆是最主要的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其中西亚和中国是最为典型的。

【承转】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人们就可以告别以前的穴居生活,开始走向定居生活,并且出现了古老的村落。

【叙述】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个9000年前的农业村落,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

(出示古代西亚村落想象图)

1.仔细观察图上村落,它有什么特点?

人们在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村落由长方形厚厚的石墙、生活区、生产区组成。

人们在村落内外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

2.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使用怎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具?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出当时人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他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4.村落居民与外界怎样沟通往来?

(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

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

5.厚厚的石墙是用来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回答出石墙是用来防御凶猛的野兽、防御外部入侵、保护自己的。

【承转】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农业村落。

他们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提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位于什么位置?

(引导学生回答出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

【叙述】河姆渡氏族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多水、潮湿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出示半坡遗址发掘现场和半坡遗址博物馆和半坡人的房屋复原图。

(出示半坡村落整体概貌图)半坡人的居住地有什么特点?

【叙述】半坡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

居住区内有四五十座房屋密集地排列着,中间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

居住地的周围有一条宽深各五米的壕沟,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窑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

【提问】为什么要在居住地的周围挖一条很深很宽的壕沟?

(引导学生回答出壕沟的防御作用,与前面的西亚村落相呼应。

【承转】由此可见,河姆渡与半坡居民也过上了定居生活。

(出示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河姆渡居民水井和草棚复原图以及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

1.怎样进入河姆渡人的房屋?

2.河姆渡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

3.房屋的主人是谁?

4.半坡人的房屋有什么特点?

在建筑房屋时要注意些什么?

5.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别?

【叙述】

(出示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发掘的文物图)这些都是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发掘的文物,我们刚才分析过石镰,它是用来收割庄稼和除草的。

其他的物品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我们来逐一分析。

1.(出示陶钵文物图)陶钵上刻的是什么动物?

(猪)

2.它与今天的猪有什么不同?

3.人们为什么把猪刻在陶钵上?

1.(出示骨耜文物图)骨耜能做些什么?

2.能用它来于些什么?

怎么使用它?

1.(出示甑、釜、灶文物图)它们是做什么用的?

2.甑、釜、灶分别是做什么的?

(炊具)

3.河姆渡人吃些什么?

【提问】1.(出示鱼叉文物图)怎样使用它?

2.(出示鱼钩文物图)半坡人的鱼钩有什么特点?

这样做鱼钩有什么好处?

这些鱼钩能够说明什么?

3.半坡人吃些什么?

(粟、鱼等)

(出示陶器文物图)陶器底部的印纹、骨锥、纺轮。

你能联想到什么?

(原始纺织业。

我国最早使用的纺织原料是半坡时期的麻。

【叙述】除此之外,半坡人还会制作各种各样的陶器,可见半坡人的制陶工艺已相当高超。

【提问】半坡的陶器与河姆渡的陶器有什么区别?

(半坡──彩陶,河姆渡──黑陶)

【归纳】进入定居时期的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会种植水稻、粟,饲养猪、狗,烧制陶器,用麻捻线、织布。

【提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化的异同)(讨论完成)

生活区域 

自然环境特征 

建筑形式 

农作物 

驯养的动物 

制作的陶器

河姆渡遗址 

长江流域 

气候湿润

水网密布 

干栏式 

水稻 

牛 

黑陶

半坡遗址 

黄河流域 

气候干燥

河流少 

半地穴式 

小麦、粟 

猪 

彩陶

(幻灯片28)从《中国多级地势》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势分为三级阶梯,我国的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哪级阶梯上?

为什么?

【叙述】考古的发现证明,中国大陆上已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两个较低的阶梯上,尤其以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最为密集。

大抵是最先在山间河谷两侧的平台上居住,创造了最早的文明;

而当能走出山谷,进入辽阔的平原,治水排涝,“平土而居之”的时候,便达到了昌盛的程度。

【归纳】可见,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

(出示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弓箭手和鹿、中国马文物图)。

1.祖先们还会干什么?

(绘画艺术)

2.图中所画事物主要以什么为主?

(姿态各异的不同种类的动物。

3.这些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当时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狩猎为主,对动物非常了解。

(出示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骨笛、骨哨、牛角号、陶鼓、青海出土的舞蹈陶器。

1.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说明了什么?

(原始的审美意识)

2.骨笛、骨哨、牛角号、陶鼓体现了什么?

(原始音乐)

3.青海出土的陶器表现的是什么?

(原始舞蹈)

【承转】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不但懂得了美,出现了原始音乐和原始舞蹈,而且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宗教仪式,并有巫师专门从事宗教活动。

(出示龙虎图)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发掘出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距今6000年左右,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其中有一墓埋4人,墓主为一壮年男子,身长1.84米,仰身直肢,头南足北,居墓正中,另3人年龄较小,居墓东、西、北三面小龛内。

墓主左右两侧有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形象,龙居东,头朝北,背向西,身长1.39米,高0.67米;

虎位西,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

西水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蚌壳堆塑龙虎图,反映了墓主人的权力和地位。

(出示半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图)

1.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汲水)

2.这个用来汲水的瓶子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

3.当把它放入水中汲水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为什么?

(通过具体实验说明(教师事先制作小口尖底瓶,让学生通过实验回答第三个问题。

4.这个文物反映了什么?

(科学技术的萌芽)

【小结】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有古代西亚的村落、中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当时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人们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猪、牛、羊等动物,制造陶器、缝制衣服,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了,除此之外,先民们还学会了绘画、音乐、舞蹈、出现了原始审美观念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可见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是很丰富的。

【布置作业】请根据本课内容写一篇原始村落参观记,并附上你想象中的情境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 

教学目标

1.比较传说故事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和推测,了解传说

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2.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文化成就的反映。

3.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炎帝和皇帝的故事,了解炎帝和皇帝被尊为华夏

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

4.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历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措施。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传说故事中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理解炎帝和皇帝被尊为

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

禅让制。

2、难点:

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探究式教学方法。

重在体现学生的参与。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板书设计

(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辅助课件。

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

查找传说时代的传说故事;

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

(七)、教与学的过程

[简单讲述,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前两课之后,伴随着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和历

史学家的研究推断,我们了解了一些史前社会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

在第

三课中,我们将从人们的传说故事中,进一步了解史前社会的方方面面。

[学生活动,讲述课前查找的神话]

《吉尔伽美什》:

是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半神话半历史的“史诗”,是迄今所

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思考]

1、这些传说故事可信吗?

2、从这个传说故事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那些社会状况或史实?

当时已经有了城市国家,而且各个城市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人们对英雄的崇拜。

[展示图片和资料]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问题的理解。

交流有关“木马计”以及特洛伊战争的情况。

[自然过渡,承转]

你知道我国远古时期有关的英雄传说故事吗?

传说中的皇帝和炎帝对当时及后世的生产生活做出了哪些贡献?

3、 

阅读教材,分析第17页的问题。

A.会纺织、养蚕,会制作陶器,已经用船做交通工具,已经出现了原始音乐。

B.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相互印证,都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可以从不同侧面揭示历史事实,帮助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讨论:

为什么皇帝和炎帝被尊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皇帝、炎帝等部落通过战争与融合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他们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所以被尊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展示皇帝陵的图片和资料]

探究:

为什么要祭拜皇帝陵?

皇帝陵在陕西、甘肃、河北和河南都有,说明了什么?

尧、舜、禹的传说和禅让制。

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能把各个氏族成员的微弱力量汇集起来,跟自然界进行斗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由于当时人类社会还处在最低的发展阶段,所以这种民主制度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4、 

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哪些情况?

我们应该学习大禹的什么精神?

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古代黄河流域是我们祖先的主要聚居地,我国人民很早就有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历史。

大禹治水是历史上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成功改造自然的事例。

应该学习大禹战胜自然灾害的英勇气概和信念。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探讨,突破难点,强调重点,同时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

练习册。

综合探究一 

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某处文物古迹现状的了解,切身感悟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

产生关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发展的历史使命感。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分析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

展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3、掌握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分析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难点:

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这样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调查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颐和园图片;

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

查找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

一、教学流程的整体框架

圆明园文物回归

提出问题:

呈现现在圆明园保护的现状

分析问题:

提供圆明园大修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中做法

解决问题:

提出圆明园保护的措施

学生探讨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问题,并结合文物保护发表看法。

[教师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最后围绕自己的调查和探讨过程写一篇感想。

二、板书设计

四、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当前文物古迹保护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如中国历年考古大发现、三峡库区的文物古迹保护、现场直播的考古挖掘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教学活动。

[展示图片,学生讨论]

1、如果“用火烧过的兽骨”没有保存下来,我们能否知道北京人会使用火?

2、我们以前把这块兽骨叫做什么资料?

(实物资料或第一手资料)

最后,师生再次认识到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因而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展示图片,(有关我国颐和园的图片)]

1、将文物古迹破损修复前后的不同图片进行对比;

2、将文物古迹修复前后的不同图片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能够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

在比较的

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感、使命感。

[怎样评价他们的做法]

学生分组讨论教材第20页提供的资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资料一:

埃及金字塔体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资料二:

平遥古城体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

资料三:

尼罗河沿岸古迹体现了文物保护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

[活动]

城市建设、旅游开发、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能源开发等。

1、你所生活地方的文物古迹由哪些,现状如何?

2、结合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写一篇有关文物保护的感想。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教学设计(二课时)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3、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的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向。

1、.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的起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在世界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提前准备好四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性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长城等图片或影视剪辑片。

提问学生:

你们是否了解这些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由此导入主题。

“人类早期的文明,通常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

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这些雨水充沛的巨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这些河流所灌溉的地区,人类最先建立了早期国家。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追寻这些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的踪迹吧。

一、尼罗河的赠礼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师:

看图2--1古代埃及,思考讨论:

(1)埃及位于哪个洲?

哪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河流)?

(2)人们是如何利用尼罗河的?

2、古代埃及的发展

请你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生:

阅读教材并制作时间尺,进行交流。

3、概括观点

师分析古代埃及的兴起的线索

自然条件 

农业发达 

村落城市兴起 

人口增加 

手工业商业发展 

出现早期国家

你从上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二、新月沃土

观察《新月沃地》思考:

(1)说说这一地区近年来有何重大事情发生?

(2)说说这地区的自然环境。

(气候、河流)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的挑战的?

(3)早期居民有哪些?

(4)完成两河流域统一大任的是谁?

三、印度河和恒河的哺育

观察图2—4古代印度分析:

(1)印度半岛的地势是如何的?

(2)印度成为文明发源地的优势在哪里?

(3)古代印度对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源自于哪些因素?

四、黄河与长江:

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与长江何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观察图2—5思考:

氏族遗址分布有何特点?

通过考古发现人们可以了解远古生产生活。

当回考古学家:

下面有三组考古发现:

A图2—6中的玉器有什么价值?

B图2—8说明了什么?

C某遗址中发现了五千多年前的石犁与耕田器,说明当时有怎样的生产特点?

&

#615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