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091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9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例如明朝中期江南等地出现了手工工场,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

机工就是雇佣工人。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细密;

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思想方面: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例如李贽指责儒家经曲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指出君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他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

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在政治上还要“趋时更新”。

学作品:

《红楼梦》《西游记》中的反封建思想

4.管仲认为: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世之仪表也。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黄宗羲却认为:

“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

吾以为有治法而后治人。

”这两位思想家论述的核心观点有何不同?

(4分)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种不同认识的历史必然性,并指出各自的影响。

(10分)

不同:

管认为法律应由君主制定,让臣民遵守,核心观点是建立君主专制。

黄认为封建国家的法律是君主“一家之法”,应当先有“天下之法”,核心观点是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必然性及影响:

①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

管仲的观点适应了建立新的政治权威的需要。

管仲改革使齐国实力大增,完成局部统一;

他的思想成为后法家思想的重要,对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和秦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都有重要影响。

(分)

②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反对君主专制的时代要求。

他的思想具有民主色彩,对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1)主张:

儒:

“仁政”。

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墨:

兼爱、非攻;

尚贤、节俭。

道:

清静无为、无为而治。

法: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胜于古代;

实行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实行法治。

(2)原因:

①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儒家法家: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赞成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道家: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反对社会变革,对社会变革无能为力;

墨家:

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反对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奢侈与残暴行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

(4分)②对人民的态度不同:

儒家;

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主张体恤民力.实行仁政;

法家:

无视民力,主张用严刑酷法镇压人民;

同情人民,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

(4分)

(3)产生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仁政”成为汉、唐初期统治者施政的理论依据。

法家思想为秦始皇采用,成为建立封建主专制的理论依据。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张.为汉、唐统治者所采用,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墨家的思想和主张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酷爱和平、热爱科学、礼让谦恭的传统美德。

6、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历史巨变时期,这一时期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

结合史实指出这三个方面分别出现的新变化,(10分)据此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政治:

①各国先后变法:

强化君权,建立君主专制;

用法律的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各学派从各自立场和政治主张出发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经济:

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使生产力有重大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越越密切;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市场形成和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兴起成为商品经济发展重要标志。

军事:

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争的规模越越大,战争越越残酷;

(2分)水平越越高,出现了军事专著。

总体趋势:

统一的进程加快;

封建化进程加快(4分)

7.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后,“除了技术不发展的情况以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物质条都具备,”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在发生“本质的变化”,生产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

但是我们的教材对上述观点,持否定态度。

请结合教材评价上述观点。

理由:

①到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的萌芽仍局限在江南、广东少数手工业部门中;

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存在、发展缓慢。

②普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妇织”,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广大小农很少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清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国内外市场条不具备;

地主商人的钱财一般不用于扩大手工业,资金不足。

③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经济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

④封建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如果答出早期雇佣工人和早期的资本家尚未完成形成阶级也可以)(12分)

评价:

材料中的观点夸大占很少数的先进经济因素;

用局部先进地区、行业、部门代替全国;

用片面的、非主流的情况,掩盖了整体的、主流的情况。

所以教材对上述观点持否定态度(2分)

8.概述隋唐和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共同原因。

情况:

隋唐时期:

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固定的交易时间,政府管理和商业设施完备(2分)。

长安、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2分)。

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有很大发展,扬州和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1分)。

扬州是当时江南物产主要集散地,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天下之最,扬为首”的说法(1分)明清时期:

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广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2分)。

全国出现了一批较大的商贸城市。

北京和南京则是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物产(2分)。

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1分)②交通发达,南北经济交流频繁(1分)③政府推行有利于商贸发展的政策(1分)

9.顾炎武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2分)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

(2分)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

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3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1分)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

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

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1分)而它所带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10.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化繁荣时期,其中人本思想(重视人、肯定人的权利、价值)就是春秋战国化的闪亮明珠。

根据所学知识,就主要思想家在治国方略、人际关系、教育、用人方面的人本主张各举一例(4分),并分析产生人本思想的历史背景。

主张:

1.治国方略:

如老子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税。

墨子主张“非攻”,韩非“以法为本”。

)2.人际关系: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墨子主张兼爱。

)3.教育: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4.用人:

墨子尚贤。

(评分说明:

治国方略、人际关系、教育、用人等各举例1即可,4分。

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和生产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2.社会大变革时期,没落的奴隶主和新兴地主为维护其统治都需争取民众支持。

3.人民反抗斗争也使统治者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4.频繁的争霸战争也突出了民众的作用。

.小生产者反对战争,渴望安定。

任答3点,其它言之成理的亦可,6分。

11.(共1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立了—套较为完整严密的监察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形成于何时?

列举史实说明。

(1分)

(2)两汉时期监察制度有什么变化?

(3)北宋时期该制度又有何新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4)明朝初年政府是怎样实行监察制度和整饬吏治的?

其作用如何?

()综观上述制度的演变,你认为有何特点与作用?

(1)秦朝。

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4分)

(3)北宋在地方各州设立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原因:

唐朝后期以潘镇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统治者为防止重蹈覆辙采取这—措施。

影响:

使知州和通判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或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

(4)明朝初年在地方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

还制定《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对官员的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

其作用在于加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

()特点:

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

监察的程度越越严密。

(2分)

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作用。

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12、战国时期和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试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诸方面比较这两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

(14分)

①政治: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商鞅变法为秦灭六国奠定基础;

七雄争战,人民厌恶战乱,渴望统一。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阻碍社会进步;

反对外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

②经济: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铁农具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冶铁、煮盐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中原市场形成和封建城市兴起,反映了商业的兴盛。

明清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

③思想:

战国时期出现墨、儒、道、法等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

13.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许多建树。

结合史实说明隋唐对魏晋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这些改革各有何作用?

①隋帝综合汉魏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和皇权,为历朝沿用。

(3分)

②隋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朝前期统治者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度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深远。

③隋帝沿袭府兵制,但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给田地,使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加强关中防守力量;

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

兵制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军队,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4分)

④隋朝沿袭北魏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制度。

在此基础上,唐朝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实行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税费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问答题精选

(二)

1.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其得失如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我国又是如何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

你怎样评价这种渐进式的改革?

(1)变化及得失:

建国初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与人民政权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193-196年,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严重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改革:

①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开始实行政企分开,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③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评价:

这种渐进式的改革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应充分肯定。

220世纪40~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曾面临三次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中共分别采取过哪些措施?

(12分)从克服这些困难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40年代初出现了物资极度匮乏的困难。

(1分)措施: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开展大生产运动。

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猛涨、市场混乱、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的困难。

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统一财经,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进行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削减国家机构经费。

60年代初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严重下滑的困难。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启示:

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能克服困难;

必须坚持自力更生。

经济建设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按经济规律办事。

3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辛亥革命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

结果怎样?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

分别说明这两个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

各自结果如何?

(8分)从中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

(1)举三民主义的大旗,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结果失败。

(2)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以城市为中心,举行大城市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结果失败。

(2分)“走自己的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胜利:

结果:

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②建国后走“俄国人的路”指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结果在建国初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后严重滞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分)“走中国自己的路”指经过不断探索,最后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工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十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水平”。

③认识:

中国革命和建设不管走什么路,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4.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4分)相持阶段到后,针对时局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8分)结合史实说明结果如何。

(1)实践:

积极改编军队,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理论:

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中国抗战前途。

(2)对策:

针对国民政府消极抗战.发动百团大战;

针对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提出“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针对国民政府制造皖南事变,在政治上坚决反击,在军事上,重建新四军军部;

针对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采取“三三制”、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措施巩固根据地。

(3)结果:

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概况指出1960—1962年与1978年,中国共产党两次纠正自身错误采取的措施,并指出两次纠错产生了什么不同的结果。

(10分)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措施:

第一次:

1960年党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

(4分)第二次:

1978年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第一次:

根本指导思想没有变,致使“左”倾错误发展,导致“革”。

第二次:

彻底改变指导思想,清除了“左”倾错误及根,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认识:

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事业胜利的保障。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经济建设是中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6、近代史上,民主革命先行者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分别提出了哪些政治民主化的主张,(6分)概括他们三人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原因。

(8分)

①洪仁玕:

主张设立新闻官、投票;

提倡以法治国。

(2分)②康有为:

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君主专制;

要求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2分)③孙中:

倡导民主共和,提出三民主义;

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原因:

①在西方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之际,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2分)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2分)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分)④“西学东渐”的影响。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关于政权建设的主张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政权与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建立的政权相比(从代表阶级、革命任务、土地政策等方面)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16分)

①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专;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攻;

③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昆主联合政府的主张,④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主张。

(8分)

重要变化:

①由代表工农阶级转变为代表抗日的务阶层;

革命任务由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转变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政策变为地主减租减息政策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6分)

变化原因: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逐步深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从民族大义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8新中国成立后,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后作出了哪些论断?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作出各个论断的原因。

论断一:

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分)原因:

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基本结束。

论断二:

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反右派斗争在全国展开,党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又加国际局势一度趋于紧张,对世界战争形势估计也过于严重。

论断三:

“革”结束后,党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国家和人民带严重灾难;

“革”结束后,展开真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9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急需解决的全局性问题主要有哪几方面?

概述中共在“十三大”之前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如何冲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搞好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举措:

进行了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彻底纠正“革”的错误,并为一些历史冤案平反;

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又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如何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分)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③如何正确调整外交政策,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以便实行对外开放。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通过外交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