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165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1)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易错提醒]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历史认识]

康熙在平叛乱、御外敌、定边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抵制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维护国家主权

1.背景: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过程

(1)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2)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

(3)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意义:

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思维点拨]

抗击沙俄的入侵,在性质上是一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争。

《尼布楚条约》的平等协商签订,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四、评价

1.自评:

自己身为皇帝,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总评:

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他的子孙共同创造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史论要旨]

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启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但也进一步延长了业已没落的封建制度,使中西差距进一步扩大。

[知识图示]

主题一 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史料一 ①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噶尔丹

②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

——康熙帝

史料二 

雅克萨之战

史料三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①说明噶尔丹坚持民族分裂主义立场,分裂统一多民族国家。

②中的“撤”指“撤藩”。

(2)史料二中的雅克萨之战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3)史料三说明《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中国的主权。

[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时期面临哪几个方面的矛盾?

(2)史料三规定的中国领土是什么?

有何意义?

(3)由以上史料可知康熙帝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答案 

(1)矛盾:

①满洲贵族与汉族人民的矛盾。

②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

③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者之间的矛盾等。

(2)领土: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意义:

划定两国边界,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维护了中国的主权。

(3)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史论总结]

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和作用

措施

作用

巩固国家统一

平定三藩叛乱

使国家避免了一次大分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统一台湾

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加强了台湾同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平叛噶尔丹

使清政府控制了漠北蒙古,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

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

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巩固统治,并且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尊崇儒家文化,延揽汉族文士

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利用儒学,维护统治

维护国家主权

抗击沙俄入侵

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在平等基础上,以谈判方式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边界170多年的稳定

主题二 评价康熙帝

史料一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①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史料二 ①康熙帝以儒学治国,于九年(1670年)十月九日发布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

颁布全国要求切实遵照执行。

康熙皇帝曾于内廷设立了南书房。

入职南书房的官员多是才华出众的汉人,他们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

——《中华名人传记·

康熙传》

史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

体群臣,子庶民。

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

夙夜孜孜,寝寐不遑。

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而已。

——章

《康熙政要》

[史料解读]

(1)从史料一中①可知,毛泽东认为康熙帝的伟大贡献是奠定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础。

(2)史料二中①说明康熙帝以儒学治国。

(3)史料三是康熙帝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胸怀天下,勤政爱民,统治有方,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1)列举史实说明史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结论。

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史料二中康熙帝治国措施的积极作用。

(2)史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史实:

①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②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③册封(五世)班禅,密切与西藏关系。

④反击沙俄侵略,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

(任答三点即可)

积极作用:

①以儒学治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满洲封建化。

②笼络汉人,有利于缓解满汉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看法一:

合理。

康熙帝一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是中国古代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看法二:

不合理。

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其政策措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对内加强专制,对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世界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

全面评价康熙帝

(1)历史贡献

①政治方面:

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确立中央对西藏的册封制度,两次反击沙俄侵略。

康熙帝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②文化方面:

康熙帝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要著,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③经济方面:

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

(2)不足之处:

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独裁(设南书房、大兴文字狱)进一步加强,实行闭关政策,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隐患。

1.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康熙帝统治时期,清军刚入关不久,满汉民族矛盾尖锐,康熙帝在曲阜的作为,目的很明确,即通过推崇儒家文化延揽汉族文士,以缓和民族矛盾,巩固清朝统治,故①③④的说法正确。

康熙帝的行为是对汉族文化的推崇,不是着力提升满族文化,排除②。

2.“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

”康熙帝的这番话表明(  )

A.“三藩”逐渐成为抗衡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

B.维护民族团结是康熙帝面临的重大任务

C.康熙帝面对“三藩之乱”决定用武力平叛

D.维护国家主权是康熙帝面临的重大任务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材料信息“夙夜廑念”可知三藩势力已危及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3.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鳌拜集团被铲除B.清军平定三藩之乱

C.郑成功收复台湾D.清军进入台湾

答案 D

解析 从诗中的“岛”可以排除A、B两项。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康熙帝才刚刚继位并且郑成功与清政府处于敌对状态中,故排除C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亲征,噶尔丹窜死,朔漠平。

——《中国历代国家管理辞典》

材料二 五十二(1713年)癸巳春正月戊申,诏封后藏班禅胡土克图喇嘛为班禅额尔得尼。

——《清史稿·

圣祖本纪》

材料三 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俄罗斯。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与意义。

(2)根据材料三,康熙帝是如何认识尼布楚地区的地位的?

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

答案 

(1)措施:

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叛乱,册封班禅。

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地位:

尼布楚、雅克萨及黑龙江一带是中国的领土,不可侵犯。

结果:

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中俄东段边界。

[基础达标]

1.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诗中写道: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解析 通过“海上捷音”“海隅”的信息,便可排除A、B、C。

故选D。

2.“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

辛苦事亲征。

”此诗是对下图的反映,这首诗写在(  )

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B.平定“三藩叛乱”后

C.收复雅克萨之后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

解析 从诗和图片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地点是天山及沙漠地区,发生了战事,皇帝亲征。

据此判定是平定噶尔丹叛乱。

3.(2016·

泉州高二检测)清朝康熙帝说:

“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

”“与民休息,道在不扰。

”“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

”这反映出康熙帝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  )

A.克己复礼的主张

B.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天下为公的主张

解析 材料中的“与民休息”“欲使群生乐利”等信息体现了康熙帝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故本题选B。

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

这说明(  )

①康熙善于学习和创新 ②康熙尊重汉族文化传统 ③“尊孔”有利于巩固清朝统治 ④康熙注意加强民族团结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注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重用汉臣,这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用儒家思想加强封建统治。

5.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

“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

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可运用排除法。

①把“中国”理解为中原地区是不对的,中原地区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清政府对外使用“大清”的朝号一直持续到晚清,故排除③;

故选C。

6.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我们今天对他予以肯定性的评价,主要立足点是(  )

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

C.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解析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也就是从对国家与民族的最主要贡献这一角度,可知C项正确。

[能力提升]

7.(2016·

温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

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

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

”——《理台末议》

材料二 清朝收复台湾以后,施琅对郑氏家族没有采取报复手段,还亲自到郑成功庙致祭。

但施琅此时的表现既有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也不无清廷约束的结果。

因此,全面肯定他此前的作为既无必要,也不合理。

——葛剑雄《如何评价施琅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施琅的管理政策,并指出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施琅的历史贡献,并说明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答案 

(1)政策:

严禁东南沿海的人们出海。

原因:

海盗猖獗。

(2)贡献:

代表清政府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

捍卫了民族尊严。

标准:

一是看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即肯定为主,阻碍即否定为主;

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

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解析 第

(1)题第一问,从材料一“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可知,施琅的管理政策是严禁东南沿海的人们出海;

第二问,从“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可知原因是海盗猖獗。

(2)题第一问,结合施琅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说明其历史贡献;

第二问,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从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社会发展、人民利益是否起推动作用等角度评价其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