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2819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教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思想内容概括】

1932年6月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们所作的演讲。

文中主要针对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将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语重心长地提出忠告。

作者提醒青年学生走出大学后,在社会上要时刻防备可能会出现丧失求知欲望、丧失理想的人生追求这两方面的堕落,并且送给他们三剂“防身的药方”:

一是寻求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是发展非职业的兴趣;

三是培养坚定的信心。

【艺术特色举要】

1.旁征博引,善于运用具体实例来论证观点。

文中阐述观点时使用了丰富多样的论据材料,有的援引古人谚语,有的借用佛典名言,有的巧设比喻,有的列举事例,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列举事例时,作者注意选取斯宾塞、巴斯德等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卓有成就的一些名人为例,既能充分说明观点,又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具体学习的榜样,因而使这篇演讲文章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和感染力。

2.语言浅近自然、形象生动。

作者虽然是一位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学者,但论事说理时却一点也没让读者感觉到艰深晦涩,而是形象具体,语言通俗,如同是朋友间娓娓谈心一样亲切自然,充分体现出演讲文体的特点。

2/13

【作家作品汇评】

80年前,胡适几乎一夜之间暴得大名,·

·

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

袖级人物。

80年后,历史仿佛重演,胡适再度辉煌,做了中国文化界的要角明星。

尘封已久的胡博士宏文重新出土,坊间出版的胡适文集林林总总,争奇斗艳,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尽管胡适的学术文字多已成昔日黄花,而政论文字也时过境迁,但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价值毕竟难以磨灭。

如果說,20世纪中国始终处于“五四”一代人的精神笼罩之下,那么,胡适的文字无疑是同时代人精神产品的结晶体现,从中不仅可以抚摸历史旧痕,更能不断读出时代新意。

这大概便是不无过时之嫌的胡适的文字能够重放光彩,并且再度风行一时的要因。

(桑兵《四面看胡适》,《中华读书报》〔台湾省〕

1999年6月30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大学常有,而好校长不常有。

北京大学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光辉,与它曾经拥有不止一任的伟大校长密切相关──除了蔡元培,更广为人知的就是胡适。

这(指《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是他在

1932年6月为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所开的“防身的药方”。

别人对之未必个个承情领受,但在胡适,这却是他至老不变的信念。

两年之后他另写同名的文章,又重复了前文的内容。

到了28年后的

1960年6月,他在台南成功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演讲,推销的仍是这“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并为这三味胡家铺子的陈药正式定名为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他曾明确表示,希望大学毕业生能不忘记他们“曾经念过大学这回事”,而“一直保留一点儿与众不同的标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活叶文库》第1辑)

【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应该注意哪两方面堕落的危险?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3/13

二、作者送给大学毕业生的三种防身的药方是什么?

你认为这些药方现在还是否有效?

为什么?

第一问:

见【思想内容概括】。

第二、三问:

略。

三、作者在文章结尾说: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如何领会这句话的含义?

成功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但努力的付出对于想要成功的个人来说却是必不可缺的。

要有信心,任何人的努力都不会白白付出,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只要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四、写一篇演讲稿,谈谈大学生应如何珍惜在大学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题目自拟。

【课外阅读资料】

《xx文选》阅读网址:

http:

国学大师——xx:

xx的xx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鼓吹白话文学的“八不主义”:

一不言之无物,二不摹仿古文法,三不讲求(拘泥)文法,四不作无病呻吟,五不用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俚语。

他以创作许4/13

多白话诗歌实践着自己的文学主张。

1916金年8月23日胡适写了首诗叫《朋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

1917年2月号《新青年》杂志上,诗题改为《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

所以后来胡适干脆把他的白话新诗集命名为《尝试集》。

胡适是一位著名的文字学家,他写过一首关于文字方面的白话打油诗:

“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

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

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

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

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

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

古人悬梁,今人上吊;

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

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金轿;

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

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

”(见《胡适文存》第一卷)这样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地介绍古今文字知识,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确实妙趣横生。

胡适还写过政治白话诗。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后,蒋介石和汪精卫联名邀请全国各界名流学者到江西庐山开谈话会。

7月11日谈话会上,蒋、汪发言后,胡适慷慨激昂,发表了一通抗日救国演讲。

在座的胡健中听后,即席赋诗一首:

“溽暑匡庐盛会开,八方名士溯江来。

吾家博士真豪健,慷慨陈辞又一回!

言语中颇含戏谑之意。

胡适也随手写了一首白话打油诗回赠:

“哪有猫儿不叫春?

哪有蝉儿不鸣夏?

哪有蛤蟆不夜鸣?

哪有先生不说话?

”四句反问,信手拈来,类比生动,饶有风趣。

据说后来《中央日报》登出这首诗,蒋介石看了,也忍俊不禁。

看来胡适也不无幽默。

xx的白话电报

5/13

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

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

“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

”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

“没有的。

”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

“肯定是有的!

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

“不一定吧!

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

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

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

“干不了,xx。

xx又解释说:

“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

“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

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6/13

别。

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所谓研究,就是细心琢磨问题的中心所在,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白话文较文言文是更可省字的。

经胡先生这一精辟阐述和热情的鼓励,那些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同学,连笔者在内都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被苹果难倒

胡适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照说智慧一流,可是他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三十多个苹果难倒,因而改行。

胡适一生以文学、哲学闻名于世,怎么和苹果问题扯上了关系呢?

原来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乃尔大学的农学系。

胡适在康乃尔农学院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

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头大。

三十多种苹果,对美国农家出身的学生来说,二三十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

胡适花上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真正十分头大。

胡适是在宣统二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因胡适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以免学费,故学农以节省学费接济家庭,既被苹果难倒,自知不是学农的料子,便转学历史、文学,后日方得成名,正应了那句话: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袁同礼考证过胡适的学位,胡适共得博士学位32个,但胡适自称他有35个。

“今年”非今年,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却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为我们同样肩负着沉重的使命-为自己,有一份理想的工作;

为亲人,报答他们的殷切希望;

为国家,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毕业之际,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我们走进他人心灵的通行证。

7/13

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的心都是向举止得体/彬彬有礼的人打开的。

态度生硬/举止粗鲁觉得言行举止只会使人倍生厌恶之情/憎恶之感,因此这种人在生活中必定处处碰壁,处处令人生厌,就像过街的老鼠一样,使人通身不快。

一点点的礼貌殷勤就会因为反复出现和不断积累,而对你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在这个人生的又一转折点上,我们惟有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

今天,所有能来这里的人也是一种缘分吧。

能够的话,在这里一起理一理毕业前夕或繁忙工作中的心绪,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求职不利莫灰心

如今,人们在开导那些苦于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时,常常会谈到这样一句话: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新观念。

”然而,不久前读到胡适先生一篇题为《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的短文后,却顿觉上述观点并非什么新东西了。

胡适先生在他的文中虽然没有提到“先就业再择业”的字样,但对这种观点却表述得非常鲜明、透彻。

xx先生对毕业生说:

“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

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而实在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兴趣了。

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

的工作,就很难得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了。

胡适先生当年所说的就业现象,在今天的大学生中依然存在。

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有的对所学专业了无兴趣,也有的学生想去的单位进不了,要人的单位又不想去等等。

面对这种种困惑,他们往往心情焦虑,浮躁不安,情绪低落,大有走投无路的感觉。

其实这种消极心态是不可取、也于事无补的。

8/13

的确,生活中常有不如人意的时候,有时为了生计,你不得不去做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

那么,怎样才能从这种困境中摆脱出来呢?

胡适先生认为:

“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和活动。

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

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每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

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为赌徒;

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

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

你的闲暇往往决定你的终身。

“闲暇定终身”,胡适先生的这句话太精辟了!

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从逆境中崛起的成功轨迹,值得今天面临择业困境的大学生效仿和借鉴。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但路终究要靠自己去闯。

就业的路上一帆风顺固然可喜可贺,遇到坎坷不平的路,也不必心灰意冷。

如果眼下只能屈就一份不称心的工作,只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之火不泯灭,不妨如胡适先后所说,先“寻个吃饭的职业”,再从长计议,靠不懈地动力干出一番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

如果面临择业的大学生能保持这样一种心态,就不会有那种走投无路的感觉。

胡适先生说得好:

“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

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儿,你就做六个钟头的抹桌子工夫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点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国家人事制度的逐步改革、完善,今天的大学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骄子。

在面对就业这一关乎人生前途命运的现实问题前,当今大学生以什么样的面貌展示给社会?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眼下,大学生就业成了大学生们最关注、最重视的问题之一,如何面对就业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问题。

有的信心十足、有的心高气傲、有的迷茫、?

面对就业的种种众生相,胡适在任北大校长时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对我们今天9/13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胡适先生赠送当年大学毕业生的“药方”同样值得我们采纳。

“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是胡适对当时大学毕业生最语重心长的教导。

胡适提出青年人要保持追求知识的热心,只有有了一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打转,才会使他有像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子一样去研究问题。

正如他所言,如果能够这样做到,“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

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

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

”今天我们大可不必去变卖家私、典押衣服等去追求学问,但胡适先生的话却很值得我们深思,当今的大学生就业最关键要靠的还是自己的真才实学,各种技能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与之相对应的是自身要具备扎实的学问。

只有把技能的形式与学问的内容二者相结合,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大学生为准备就业就需要“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准备。

“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爱好”,这是胡适先生对当年毕业生的忠告。

他说毕业生所寻得的职业未必适合他所学的或者他所学的未必是他所心喜的,最好的救济就是“多发展他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和活动”。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所学的并不一定是自己喜爱的、并一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是常事。

怎么办呢?

我行我素,还是听从胡适先生的忠告?

胡适并以此举例说英国哲人弥儿在经济学、政治思想上的成就是来源于他在东印度公司担任秘书时所从事的业余工作,纵使我们每个人都不一定要是经济学家或者政治家,但胡适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却很值得我们重视。

这对只会读死书或者所学不是自己所喜爱的就荒度时光的有些学生来说,更应当引以为戒。

即使是比较优秀的人也更能精益求精,就业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更得注重兴趣爱好的发展以求全面发展,才可能信心百倍地面对就业。

“他在业余时间做的事往往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我们面对就业的压力,应当如何处理自己的业余时间呢?

不同的人,方式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

“总得有一点信心”,这是胡适先生对当年毕业生的鼓励。

虽然这是在国难的时候所言,告戒毕业生要对国家和自己有信心,但同样适合我们今天的每一10/13

个准备就业或即将就业的大学生。

“我们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话。

今天的大学生,排除心高气傲的一类,更多地却是显得信心不足,特别是在遭遇了一些列挫折和打击以后,逐渐怀疑自己的能力。

胡适先生的鼓励很值得我们细细品位,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对国家和社会有信心,纵使面对再多的挫折,也能做到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信心源自实力,正如胡适所言的耕耘;

信心也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看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只要自己去辛勤地去耕耘,就业就不是让人头痛的问题。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然不会白费”。

面对一个个挑战,你对就业有了自信心吗?

“你得先自己反省:

不可专责备别人,更不必责备社会”,这是胡适给当年失望的毕业生的劝慰。

胡适针对当时毕业生认为的“一毕业就失业”的现实问题引导青年人先要反思自己,问问为什么是同样的一张文凭对别人有用对自己没用呢?

反思一下同叫做“大学”,他校的文凭有价值而自己的却没有呢?

胡适提醒到: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本事,是学问,而我自己究竟是不是人才,有没有本领?

”今天的大学生同样值得自我反省,为什么找不到称心的工作?

胡适先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我们重视?

有竞争就有失意者,就业就是一场竞争,难免会有失意者。

在失意后,我们是怨天尤人,责备别人责备社会还是自我反省?

去重新找回胡适所说的“总得有一点信心”?

面对当时青年学生的“毕业就失业”,作为北大校长的胡适也只能说“若没有一点可靠的成绩,北大的老招牌也不能帮谁寻着工作”,而“没有别的法子,只有格外努力,自己多学一点可靠的本事”。

对于今天的高校学生,是不是该引以为戒呢?

路就在脚下,有的人可以走上康庄大道,有的却寸步难行,命运的改变就在一瞬间,也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对于高校,胡先生的一席话同样不无道理:

“凡功课太松,管理太宽,教员不高明,学风不良的学校,每年尽管送出整百的毕业生,他们在社会上也休想得到很好的位置。

偶尔有了位置,他们也不会长久保持的。

”胡适对于一个学校的名誉被毁坏被社会所怨恶轻视对于学生就11/13

业的影响的论述也是入木三分,社会对就业学生质量的认可与学校的名誉是荣辱与共的鱼水关系。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学校的事也是社会的事。

高校要做的事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学生的就业更是主动地承担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的重任适应社会发展。

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形式虽不能用上个世纪40年代的“刚毕业就失业”来描述,但形式也不容乐观,面对今天的众多毕业生,学生是就业活动的主体,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胡适先生所提出的问题今天同样是深刻的。

“这个社会最缺乏人才又是需要人才的”,今天的社会同样如此。

“没有工作机会的人,只有格外努力训练自己可以希望得到工作,有工作机会的人而嫌待遇太薄地位太底的人,也只有格外努力工作可以靠成绩来抬高他的地位。

只有责己是生路,因为只有自己的努力最靠得住。

”胡适先生的此番话,对今天的大学生就业来说,正是现实的反映:

没有社会不需要的人,只有达不到社会要求的人。

面对困境与选择,我们是否有所思,有所动?

书香伴我成长

我生在山乡,在那个饥一顿饱一顿的年代。

第一次随父亲进城。

在城里车站的候车厅内,我意外捡到一本别人丢弃或者遗落的、已经有点破损的小人书。

父亲告诉我,这本小人书叫做《大闹天宫》,说的是一只叫孙悟空的猴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学得本领大闹天宫的故事。

//故事吸引了我。

我小心翼翼地翻开小人书,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书页上鲜活的人物却一下子占据了我幼小的心灵。

我忽然发现,除了车水马龙和密密麻麻的房子外,原来在书里还有更精彩的世界。

//从此喜欢书本胜过一切。

这一年,我六岁。

上学了。

父母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却笃信“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他们节俭换来我读书的机会。

没有玩具,没有游戏,也没有零食,更没有漂亮的衣服,煤油灯下,黄牛背上,我用书香灌溉童年和少年。

多少年了,我清楚地记得,曾经宁愿穿着破鞋而把父亲准备给我买新鞋的钱拿去买了一套《三国演义》。

我还记得,为了从一个12/13

富有的同学手中得到一本《山海经》,我帮他承担了一个学年的公共卫生。

书让我这个乡村少年忘却生活的苦难,也给了我最初的梦想。

//真的,没有理由不读好书。

我终于一路读进江南一所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

//大都市的繁华和现实的困惑不免也让我迷失。

有一段时间,我在大学校园里几乎有些无从适从了。

偶然的一天,我读到了胡适先生在北大校长任上的演讲———《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先生依自己的经验告诫学生:

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总得多发展一点兴趣;

总得有一点信心。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从此,我牢牢记住先生的告诫,一边吮吸大学的丰富营养,一边积极改造自己。

我参与了校园文学刊物的编辑,做了校报记者,甚至用勤工俭学的钱,不辞艰辛骑自行车深入到苏南、安徽等地农村搞社会调查。

虽然清贫依旧,我却如沐春风。

//凭着用知识堆砌起来的自信和实力,我这个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农家子弟在特区得以顺利地谋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再然后,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房子,一步步改善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有能力对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有所回报。

“知识改变命运。

”我是如此深切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

那句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说词,虽然陈旧与俗套,于我却再也合适不过了。

有所区别的是,我的新房子中没有黄金,却有着在我看来远比黄金还贵的千册藏书散发出的书香。

//流年似水。

回首往事,我暗中庆幸,我的生命里,有了书经的指引,才有了那么充足的阳光和雨露。

境遇的改善,使我倍加珍惜读书的时光。

厚积而薄发。

我在书中收获,也学会了用文字耕耘。

几年来,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不停,笔耕不辍,并发表了四五十万文字———也许不免幼稚,却见证了我的人生,留给自己值得珍藏和回味的记忆。

//呵,我在书香中走来,也必将在书香中远去。

人生的路上,有书香相伴,脚步坚实而快乐。

13/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