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323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引论答案Word下载.docx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

4. 

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培根

B.笛卡儿

C. 

洛克

D.休谟

ACD 

5. 

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6. 

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家是:

A.康德

B.黑格尔

C.弗雷格

D.罗素

7. 

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

A.“本体论转向”

B.“认识论转向”

C.“语言的转向”

D.“伦理的转向”

8. 

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

A.真谛、世谛、俗谛

B.真谛、义谛、胜谛

C.空、假、中

D.空、假、真

9. 

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

A.个人主义

B.功利主义

C.圣谕论

D.义务论

CD 

10. 

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是:

A.《后现代状况》的发表

B.《词与物》的发表

C.《癫狂与文明》的发表

D.《新唯识论》的发表

11. 

中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家争鸣”。

“百家”是言其多,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2. 

建立了中世纪最大、最全面的经院哲学体系的是:

A.伊曼奴尔?

康德

B.托马斯?

阿奎那

C.安瑟伦

D.洛色林

13. 

以下属于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笛卡儿

B.斯宾诺莎

C.休谟

D.莱布尼茨

ABD 

14. 

英文“being”的涵义包括:

A.人

B.物

C.是

D.在

15. 

逻辑推理的类型有: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数学推理

D.物理推理

二、简答题(共 

70 

52

1.

网络讨论:

题目是“哲学是什么?

”要求每位学生总发言字数不少于800字。

讨论位置:

根据各电大情况,可组织学生登录省校平台进行讨论,或登录中央电大平台进行讨论。

哲学自诞生以来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人们还在问哲学是什么,这在各种学科中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之一是哲学不能顾名思义,即从哲学这个名字,我们不能推知哲学是研究什么的。

然而,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深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五花八门,哲学内容纷繁复杂,绵延二千多年,哲学家们的观点无法统一起来。

如此说来,我们还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我认为还是可以回答。

正确的办法就是考察一下哲学家们所说的哲学有什么共同之处,按照他们的共同点来理解哲学。

我认为对哲学的第一个共同理解就是承认哲学是一门学科,不论中外,学科门类中总有哲学,大学中大多有哲学专业或哲学系。

与此相联系,人们对哲学的第二个共同理解就是承认它是一种知识,是对某一对象的言说或表述。

对此,人们之间有分歧。

有人认为它根本不是知识,而是一种信仰,或者说,除了是知识而外,还是信仰。

我认为一种知识当然可以转化为信仰,但哲学的根本性质是知识还是信仰是不可以含糊的。

如果它的根本性质不是知识而是信仰,它就不再是一门学科了。

如果只承认它是一门学科,不承认它是一种知识,这无疑是自相矛盾。

  人们对哲学的第三个共同理解是:

它是一种具有根本性质的知识,即一种根本之学。

所谓“根本性质”的知识就是关于某一对象的整体和一般性的学问,可以说是某一对象的至大之学、至高之学至深之学。

如世界观、本体论、形而上学、自然哲学自然观、社会哲学社会观、历史哲学历史观等等,可以说,有一门“学”,就有一门“哲学”。

人们应该达成的第四个共识是:

在以上各种哲学中有一个核心,它是具有最根本性质的知识,即最根本之学。

所谓“最根本性质的知识”不是某一特殊对象的根本性质的知识,而是整个现实世界的最根本性质的知识,即关于整个现实世界的最大之学、最高之学、最深之学,这就是哲学本身,哲学的哲学,严格意义上的哲学,第一哲学,即上面所说的世界观、形而上学、本体论。

最确切的名字应该是世界观宇宙观。

如果把本体、形而上的东西理解为现实世界的整体、最一般的东西、最深层次的东西,则本体论、形而上学这类名字是可以使用的。

对哲学应该达成的第五个共识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是唯一科学的哲学。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观点,从未得到国际哲学家的认同,虽然它曾得到多数中国哲学家的认同,今天可能还如此,但无庸讳言,认同的人在减少,甚至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家中认同的人也在减少,至少认为这个观点比较陈旧,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

真理不畏陈旧,创新须以陈旧的真理为前提。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路在于体系创新,但它的体系创新须以真理为前提

2、小论文:

根据以上网络讨论的内容,自拟题目,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论文。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历来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有没不同的见解。

恰如李商隐的《锦瑟》,乃诗坛的悬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哲学就是一条普通的路,每天我们都走在上面,只不过从来没有研究过它是什么。

当有人来问它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倍感茫然。

哲学就是惊讶。

也许很难把树上掉下的苹果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联系在一起,但他却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示。

只有保持惊讶,好奇,敏感的鲜活的心态,才能发现问题。

有了问题,才能对其加以研究。

伯拉图说:

“惊讶,这尤其哲学家的一种气质。

除了惊讶,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比别的决定性的起点。

”可见,哲学起源于一种情绪。

如果你没有对周围的一切都漠然无动,熟视无睹,毫无兴趣,又怎么会有新奇的发现呢?

同样,亚里士多德认为:

古往今来,人们对哲学的理性探索,都来自于自然万物的得惊异”。

哲学不是为了某种实质的目的,而只是单纯的对自然的认识和归纳。

只有时刻保持一颗高度敏感的心,才能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哲学活动才能开始。

哲学就是人思想的存在。

帕斯卡说:

“人只不过是一根稻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稻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用武器才能消灭他;

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之他于死地。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币值他于死地的东西更尊贵,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以及宇宙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却一无所知。

而人的全部的尊严在于思考。

”在自然面前,人确实是很渺小,而有了思想的帮助,人却有了改造伟大自然的能力。

在这后一种意义上,人比自然更伟大。

思想把人变得伟大,就连宇宙也囊括其中。

哲学引论作业2 

29:

32| 

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包括:

A.《形而上学》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BCD 

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在:

A.对革命的直接参与

B.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C.对学科前提的批判

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是者”概念的哲学家是:

D.巴门尼德

C.洛克 

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在传统认识论中,最为基本的认识路线有:

A.观念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批判论

以下属于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弗雷格 

B.奎因

C.萨特

D.康德

AB 

从属于“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

A.个人主义 

C.圣谕论 

在中西哲学交流史上,做出奠基性的伟大贡献的人物是:

A.柏拉图

B.利玛窦

C.莱布尼茨

D.伏尔泰

BD 

在古希腊哲学中,伊奥尼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以下属于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杜威 

B.皮尔士

C.詹姆士

D.刘易斯

在佛教看来,认识的成立所必备的三个因素是:

A.根

B.境

C.空

D.识

儒家认为,认识的方法和途径包括:

A.“自诚明” 

B.“自明诚”

C.“为道” 

D.“为学”

以下属于两汉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董仲舒 

B.王充

C.嵇康 

61

题目是“本体论及其表现形式”。

要求每位学生总发言字数不少于800字。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但近几十年里,这个词被应用到计算机界,并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语言以及数据库理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

从M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有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

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的探讨。

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

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

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

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

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

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

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

但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

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正确认识哲学本体论及其表现形式."道可道,非常道",任何一个已经讲出来的、写在纸上的理论都不是真理本身,它只是真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要成为一个好的学者或者一个悟道的人必须是"

常无,欲以观其妙"

,心里不能执著于任何现有的理论,必须以"

常无"

的心态来观察现象,但是任何现象都是"

道"

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任何现象都是决策者在一定条件下理性的选择的结果,所以我们要不断从经验现象中总结出理论模型来,要做到"

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个"

有"

指的是对"

的表现形式的把握."

徼"

是"

的表现形式的边界。

然后从现象的观察中实现常"

,也就是做到把握经济逻辑在这个现象是如何表现的。

根据以上网络讨论的内容,自拟题目,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论文

究竟什么是本体论?

众所周知,ontology这个词中的"

on"

在古希腊文中写作"

ov"

,在英文中则写作being。

按照通常的使用方式,在英文中,tobe是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做各种不同的解释。

从哲学上看,它的最基本的用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

,如Heisastudent(他是一个学生);

二是"

存在"

,如Heis(他存在)。

tobe的动名词being解释"

存在者"

,指以个别的方式存在着的人和事物;

而当being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即以Being的方式出现时,则解释"

按照传统的哲学见解。

存在是一切存在者的总和,作为最高的种概念,它在逻辑上是无法定义的。

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索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对这个问题引起普遍重视的却是近代西方哲学。

黑格尔在回顾哲学的发展时,曾经这样写道:

"

这种最高的分裂,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一种最抽象的对立;

要掌握的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和解。

从这时起,一切哲学都对这个统一发生兴趣。

(3)黑格尔在这里说的"

这时"

就是指近代。

在另一处,他以更明确的口吻指出:

近代哲学并不是淳朴的,也就是说,它意识到了存在与思维的对立。

必须通过思维去克服这一对立,这就意味着把握住统一。

(4)黑格尔从绝对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来理解存在问题。

在他看来,既然存在是一个抽象的范畴,所以它本身就是思维的形式,质言之,就是思维,因而存在与思维的统一是不言而喻的。

与黑格尔不同,恩格斯则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肯定了存在与思维关系的重要性。

他写道: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在他看来,思维也就是精神,存在也就是自然界或物质世界。

按照这种见解,存在就是存在者的总和,就是整个物质世界

在对存在、本体论及对近代西方哲学关于存在问题的见解做了一个简要的说明之后,现在我们有条件来探讨当代话语框架中的存在问题了。

一、本体论研究复兴的原因

既然近代哲学已对存在问题获得一定的认识,那么,从20世纪初以来,存在问题为什么会再度成为困扰当代哲学家的核心问题呢?

或者换一种说法,本体论的研究为什么会出现复兴呢?

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其一,传统形而上学陷入了危机之中。

传统形而上学常常陷入这样的错觉之中,即认为自己在思索"

,实际上思索的却是"

亚里士多德强调,哲学的任务就是"

考察存在者之为存在者"

(toexaminebeingquabeing)(6),但,"

存在者之为存在者"

并不就是存在,这种考察仍然在存在者中兜圈子。

它拘执于现成在手的存在者,却遗忘了存在本身。

正如海德格尔所批评的:

自其发端乃至其完成阶段,形而上学的陈述都以某种奇怪的方式活动于一种对存在者与存在的普遍混淆之中。

(7)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在他的著作中所表达的那种"

无家可归的"

状态正是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忘记存在的真理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而尼采所说的"

上帝死了"

则是传统形而上学终结的一个重要信号。

然而,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并不等于一切形而上学的终结。

在海德格尔看来,既然人是形而上学的动物,所以人一定会继续形而上学的思考,但这种新的思考却必须以对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差异作为起点。

事实上,他所倡导的"

基础存在论"

也正是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思考的。

其二,与传统形而上学密切相关的、传统自然科学在描述存在者世界时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观念,如存在、实体、确定性、因果决定论等,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把一种演化的观念带入到一切其他的实证科学对存在者世界的重新审视中。

19世纪下半叶的克劳修斯提出的熵增加原理揭示了存在者世界在演化中的不可逆性。

创立于20世纪初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理论大大改变了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的传统观念。

在经典力学的视野里,存在先于演化。

但当物理学对存在者世界的考察深入到基本粒子的层面时,科学家们发现,一切都颠倒过来了,演化先于存在,因为时间是一个矢量。

这一新的观念在20世纪后半叶的大爆炸宇宙学和耗散结构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由于演化构成了存在的本质,在传统物理学中作为不变的对象加以考察的实体也被现代物理学中的关系和功能所取代了,犹如印象派把古代绘画中的实体解构为光点一样。

如果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还传承了经典力学对确定性观念的信赖的话,那么在后来科学的发展中,连这种确定性的观念也完全被超越了。

无论是海森堡的"

不确定原理"

,还是玻尔的"

互补原理"

无论是哥德尔的"

不完全性定理"

,还是扎德的模糊数学;

无论是莫诺的生物学理论,还是曼德勃罗的"

非线性科学"

,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确定性的观念。

正如普利高津所说:

人类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正处于一种新理性的开端。

在这种新理性中,科学不再等同于确定性,概率不再等同于无知。

(8)数学和自然科学观念上的变化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促使当代哲学家们从新的眼光出发,重新审视存在者世界,特别是以本体论为切入点,对存在问题做出新的说明。

从孔德、马赫的实证论到逻辑实证主义思潮,从狄尔泰、齐美尔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从摩尔、亚历山大到怀特海的实在主义思潮,从罗素、维特根斯坦到奎恩的分析哲学理论,从波普尔、库恩到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理论等等,无不贯穿着当代哲学家对存在问题的新思索。

其三,从近代社会向现、当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生活世界的巨大变化也引发了人们对存在问题的重新思索:

首先,在欧洲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显示出生活世界的巨大的裂口,使西方学者对自己的生活现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疑虑。

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名噪一时的著作《西方的没落》(1918-1922)中这样写道:

西方的没落,乍看起来,好象跟相应的古典文化的没落一样,是一种在时间方面和空间方面都有限度的现象;

但是现在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哲学问题,从它的全部重大意义来理解,它本身就包含了有关存在(Being)的每一个重大问题。

(9)在斯宾格勒看来,西方世界所面临的深刻危机并不是外在的、偶然的,而是内在于精神世界的,是西方人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所导致的必然的结果。

只有以尼采式的眼光重新审察并理解这个世界,西方文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境。

一战以后,欧洲人,特别是德国人并未从精神和文化的危机中超拔出来。

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1931)中写道:

…今天的人失去了家园,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他们生存在一个只不过是由历史决定的、变化着的状况之中。

存在的基础仿佛已被打碎。

(10)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中也显露出同样的忧虑。

后来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主义的兴衰进一步加剧了西方文化精神的危机和哲学家们对存在问题的反思。

其次,在20世纪的发展中,现代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引起了物的主体化和人的物化与异化。

卢卡奇在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探索了"

物化"

和"

物化意识"

的问题,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932年的首次面世给西方思想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异化劳动"

成了最富前沿性的理论研究课题之一。

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1950)中指出,现代技术已经不再是中性的东西,它作为"

座架"

(Gestell)控制和支配着现代人的整个生活。

马尔库塞则在《单向度的人》(1964)中强调,技术的合理性已经转化为政治的合理性,"

技术拜物教"

已经到处蔓延,"

技术的解放力量--使事物工具化--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即使人也工具化了。

(11)面对日益更新着的现代技术,人如何找回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如何阐述存在的意义,成了哲学家们最关心的课题。

再次,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理论被普遍接受后,也对当代人的生活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宾克莱所说:

他(指弗洛伊德--引者)提出的关于精神生活的无意识各方面左右人的力量的学说,对改变人是以理性为主的动物这个旧观念起了重大作用。

(12)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学说不仅影响了心理学、哲学、艺术、宗教、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现实生活中的"

性政治"

、"

性革命"

性解放"

运动,以致于有人惊呼:

人类文明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弗洛伊德式的;

另一种是弗洛伊德式的。

综上所述,在当代人的生活世界,包括精神世界中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促使哲学家们重新去反思传统哲学,特别是作为传统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