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8450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

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

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

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

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

三、重点与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1)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2)以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保证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以多媒体体系的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以计算机网络特性来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以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来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难点是:

通过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

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改变。

四、课题组织机构

负责人:

组别

组长

组员

语文

数学

英语

信息技术

科学

五、课题总体设计

(一)课题研究理论

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在研究儿童知识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对于学习者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

基于此,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主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

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

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和鼓励者,这便是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效应。

六、理论假设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

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制定教学目标(发展性领域目标和知识性领域目标),充分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环境和发展平台,变封闭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策略

研究目标:

通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三大主题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全面改革;

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育资源的利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

实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重视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科能力的培养;

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资源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探索与创新能力。

研究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根据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无缝接合,对于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其整合思路可从四个方面切入: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识主体的作用。

2、利用计算机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方便师生摄取信息。

3、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性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4、利用因特网网络平台,架设学校课程整合资源和学科资源网站,进行网络社区的教育与辅导,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活动。

研究策略: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

八、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2、逻辑归纳法。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3、文献法。

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

4、调查法。

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九、课题研究条件

1、在最近几年时间内,学校大力投资硬件设施建设:

建成10M宽带接入因特网;

新建二个网络教室;

增添教师用机做到二人一台;

新建多媒体教室12只。

2、目前正在筹建校园网资源库,主要包括:

素材库、自制课件库、历年购买的CAI课件及素材等、预算中要购买的“腾图资源库”,等等。

3、目前正准备购买“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在线学习,资源整合,实时交流,即时反馈,远程协作,灵活开放,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尝试模式。

数字化教学的实施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师资的问题,最理想的当然是通过教师的进修形成“双师型”的学科教师或信息技术课教师,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能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科教师走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十、课题实施步骤

在2005——2007年度中,课题按照预定的开展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主要的研究、实验和实践工作有:

1、2005年3月份,召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开题仪式。

2、2005年7月-12月份,配合学校开办了教师课件制作培训班,提升了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3、2006年9月——11月份,举行了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大比武竞赛,帮助教师在比赛中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高容量、高效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4、2006年5月和11月,课题组研讨了关于开展课程整合模式的方法和操作性,并对整合过程中的困难进行了大胆估计,对开展整合实验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邀请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学科课题小组成员来校指导研究。

5、2007年5月组织各研究组及骨干教师制作了个人主页和素材积件,并进行评比。

6、2007年9月课题组开始尝试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运用BBS和专题网站,实践师生互动学习的新学习模式,其中在各学科的探究学习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7、2007年9月——12月,总结本课题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

十一、课题实施策略

(1)理论学习。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专家指导。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多次聘请专家研究的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现场分析。

两年来,学校先后聘请谢惠良、吴红华、吴芳以及我市有名的课改小组专家等来校作有关课题改革和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专题讲座,市电教馆专家多次来校深入课堂听课,就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们进行“零距离专题研讨”,为课题研究导航,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

(3)课堂实践。

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

(4)阶段性总结。

本课题组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

(一)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机整合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

1、“问题探究”模式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组织交流——总结反思。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中自主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并通过交流补充逐步完善认知建构,进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在这里,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

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首先通过视频的播放,展示出各种不同的蝴蝶,然后提出问题,即学习任务:

你是否感受过品味过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你能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象吗?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

学生接着进行自主探究,网络充分显示了自身的优势,学生从文字、动画的结合中,立足于课文的自我解读,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自主探索的过程。

我们看到,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扩展了认知领域,同时,从语文课的学科特点来看,借助各种资料,将图文加以综合并发挥想象,适度借鉴并创新课文的表达方法,把网络信息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

然后进行交流,检测,最后总结。

2、“任务驱动”模式

作品范例——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模式。

信息技术整合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独立探索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强化。

如“使用学件或课件”,结合《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在网络教室中为学生设计制作了课件,以此作为学生学习使用网络平台的蓝本,从而把学习任务具体化、实效化。

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朗读欣赏、山名由来、悠久历史、特种资源)”、“地理位置”、“风光揽胜”、在线作业“、知识拓展”等学习活动,为学习《鼎湖山听泉》获取更多的信息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实践证明,学生在实际任务驱动下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尤为显著。

3、“主体实践”模式

资源利用——主体实践——分析交流——资源共享

这种模式是在一个阶段或一个单元的学习后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或网上浏览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综合运用到所学知识对收集的资料作深入的分析,然后通过交流作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如“茶道”属于课文延伸性小课题研究,教师首先以课文《碧螺春》为例,虚拟研究过程及成果,提出框架性的学习主题和建议。

然后为学生提供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如调查、考察、访谈、上网搜集资料等。

接着,学生自由组合,以3——5人为宜,讲座并形成具体的研究小课题的实施计划、方案。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审核、修正、补充。

接着学生到社会上、生活中、因特网上搜集和加工信息,同时开展组内合作与交流,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

在网络教室,与同学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最后将作品发布到校园网上共享。

4、“专题研究”模式

确定主题——选择任务——初步探究——交流评价——共享资源——制作网页

这种模式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要求学生构建“专题学习网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利用学到的知识,制作班级主页,各组利用PowerPoint或word文档来进行交流、汇报,针对各人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补充,针对各组探究的问题,要求其他组成员注意倾听,若遇疑问,可向汇报组提出质疑,再由组员作进一步介绍或答辩。

在交流的基础上,资源共享,制作班级主页,再通过校园网发布。

这种模式的设计理念尤其具有前瞻性。

教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点,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各学科学习,逐步实现意义建构,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5、“四环节”模式

讲授演示——查找收寻——协作会话——探究总结

“讲授演示——查找收寻——协作会话——探究总结”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中经常运用的模式之一。

四个环节都可以作为起点,如可以先“查找收寻”,由学生提出难点、问题等,再“讲授演示”,也可以先“协作会话”,拿出探究性方案,再进行"

探研总结"

但讲授演示必须解决难以理解的内容,查找收寻必须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协作会话必须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探究总结必须提出创造性意见建议或新的学习方式。

(二)基本实现了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计算机的信息容量是教材、图册等传统教学媒体或者电影、录像等其它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

在计算机存储的丰富信息中,搜寻、提取我们需要的信息是极为方便和快捷的。

学生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在网上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迅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来展开学习,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1、数字化情境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努力,在自己计划、自我指导、自我反思、自我监控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过程。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学习目标的选择者、是学习内容的探索者、是学习成果的发现者、是学习方式的创造者。

教师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是情境观察的服务者,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是协作活动的参与者,是解答疑难的指导者。

活动中,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自己确定学习起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调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独立思考、协作讨论和自我评价,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创造意识得到发展,学习成为富有挑战、充满发现的一件乐事。

在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中,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另一方面,学生依靠自主学习有所收获,看到了自身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潜力并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

如在《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进入“资料室”的“56个民族”,点击“各族简介、民族风情、图片汇萃、民族服饰、民族建筑”这些栏目,进行广泛的或归类的资料搜索。

学生也可进入“精彩视频”收看各民族视频资料。

学生经过多方收集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鉴别和整理,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晓畅,最后将自己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并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2、数字化情境中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对学习者的自身知识意义建构极其重要。

它主要通过协商与会话的形式,使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流,促进此学习群体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从而达到真正的意义建构。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角色扮演等。

①竞争。

竞争是指教师首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可以是小组)完成,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

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

②辩论。

辩论是指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接着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图书馆或网络查询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习者达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③伙伴。

伙伴是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促进问题的解决。

如进行《茶道》研究时,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由组合成伙伴关系,讨论并形成具体的研究小课题的实施计划、方案,然后进行调查、考察、访谈、上网搜集资料等,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友好合作,能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等,得出了一定的学习结果,创造性潜能也获得了充分的开发。

④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由不同的学习者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其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

同学给予判断,教师给予引导和分析,以强化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

如学习《计算机》一课,教者要求学生以指导者的身份,研读课文,整理提纲,并按提纲搜索相关图片资料,做成电子讲稿,进行讲解比赛。

每一位同学既是指导者,又是学习者,还是评价者

3、数字化情景中的创造性学习

学生在研究小课题的过程中,一般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开展研究、交流成果这几个步骤,如何让学生的研究成果外化呢?

这就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平台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

常用的软件工具有:

1文字处理工具,如Word、WPS等——适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

2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制表工具——适合培养学生创作作品的能力。

3信息浏览、搜索工具(如InternetExplorer)——适合培养学生搜索、甄别、获取信息的能力。

4信息集成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Flash)——适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表达能力与品质。

课题主要绩效

1、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在学中创、创中学,为信息社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学生群体的信息素养。

全校学生都能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学习资源,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能对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进行分析、思考和再应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还学会了通过E-mail、网校的讨论区、作品发表区进行合作交流。

由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频繁使用,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得的技能有了用武之地,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显著提高。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尤其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友好合作,能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等。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学习。

从诸多学生的电子作品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形成了良性循环,从学到创,从创到学,不断提升。

如学生陈小龙在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二等奖。

2、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在教中创、创中教,为教师的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艺。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本课题组成员积极围绕课题方案展开研究,就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际操作情况、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在这些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活动中,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初探》(×

)在《教育现代化》杂志发表。

《圆的面积》(史XX)、《望月》(史XX)和《鼎湖山听泉》(×

)等课件分别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DELL杯》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朱XX)、《写、字的笔画》(朱XX)(吕XX)等课件分别获宜兴市课件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大脑》获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赛教一等奖。

……

十二、存在问题

1、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

2、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师资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充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督导管理评估运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今后我们全校教师将继续探索,为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贡献我们的力量。

小学课题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