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8564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到20世纪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认识到变频器的作用并尝试使用,国外的变频器产品大量涌进中国的市场。

1996年,国家原机械部等四部委推荐国产29个厂家33个规格的变频器,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较差,由于制造工艺落后及资金实力不足等原因,难以和国外知名品牌抗衡。

据统计,1993年我国变频器市场容量不足4亿元,到1999年已达到28亿元之巨,其市场增长速度可见一斑。

期间,内资品牌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成长。

较早进入该市场的国内品牌有烟台惠丰、四川佳灵、华为安圣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低压变频器行业继续迅速发展。

从2000年至今,我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平均年销量增长率超过20%(约25%左右)。

根据2007年9月份慧聪行业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对我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的调研,其中包括对主要变频器生产企业的探访,工商数据,慧聪网“科信杯”2006中国变频器十大品牌及风云人物评选活动资料积累,以及相关期刊论文,2006年我国中、低压变频器的市场容量约为83亿元,占当年国内变频器市场总容量的80%以上;

其中中压变频器部分为8.9亿元。

虽然我国正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但整体看,我国仍是个能耗大国。

据业内专家分析,我国电动机总装机容量约为5.8亿千瓦,占全国总耗电量的60%至70%。

其中,交流电动机占90%左右,即5.22亿千瓦,但目前只有约5000万千瓦的电动机是带变频控制的,配置率不到10%。

实际上交流电动机中约70-80%即3.5-4亿千瓦适合配置变频器,其中30-40%可以实现控制水平和运行效率的显著提高,还有至少40%也就是2亿千瓦具有明显的节能潜力。

如果这2亿千瓦适合做节能改造的电动机当中有1/4装配变频器,按年平均运行4000小时、平均节电率20%计算,年节电潜力为400亿千瓦时,接近2006年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三峡电站2006年完成发电量约492.49亿千瓦时)。

为挖掘电机系统的能效潜力,推动传动与控制领域变频调速等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并进一步了解我国变频器市场状况,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产业与市场研究所从2005年年底开展了第三届中国变频器用户调查工作。

根据已经发布的调查报告,机电产品市场杂志社主编李卫玲告诉记者,“至少在10年以后,中国的变频器市场才能饱和并趋于成熟,我国变频器的市场潜力为1200亿至1800亿元”。

根据中国工控网对国内中、低压变频器市场过去几年市场规模的统计数字,慧聪行业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对未来5年我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容量进行了估算。

到2011年,我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容量可达170亿元左右。

其中,低压变频器市场容量在140亿元左右,中压变频器市场容量将超过30亿元。

具体情况请见下表。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48.6

58.3

64.2

74.2

84.1

96.7

110.3

125.7

142.0

表4:

未来5年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的预估(亿元)

3.4

4.7

6.6

8.9

11.6

15

19.6

25.4

30.2

表5:

未来5年中压变频器市场规模的预估(亿元)

第二节中国中低压变频器产品销售渠道现状

一个企业只有好的产品是不够的,良好的服务同样重要,而这些服务必须通过销售渠道来实现。

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过程中,高效的销售渠道担负着生产企业向最终用户输送其产品,并反馈用户需求的任务,其中包括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一个企业可以选择直销方式,即直接面向其产品的最终用户。

也可以选择间接的方式,建立营销网络,充分依靠分销商和代理商进入和占领市场。

生产企业应该根据其产品和所处行业的特点合理地选择销售模式,建立适宜的渠道结构,明晰渠道层次,规范渠道运作,从而达到高效地巩固和拓展市场的目的。

综合考虑产品特点、销售渠道的有效性、运作成本和效率等因素,在中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绝大部分生产企业选择代理商的渠道模式,构建跨地域的营销网络。

部分国际品牌利用其雄厚的资本,通过并购或合作本地优秀企业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其中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就是销售渠道的获取。

是否具备提供产品方案、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能力,是目前变频器产品用户选择一个品牌的重要参考指标,而这些主要通过渠道来实现。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的竞争是产品和销售渠道的综合竞争,随着该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完善,这种综合实力的重要性将会在市场竞争中愈加凸显。

第三节中国中低压变频器产品市场竞争格局简析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变频器行业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多年,期间经历了认知阶段、组装阶段和研发制造阶段。

在过去的几年里,变频器生产企业,尤其是中、低压变频器生产企业“群雄并起”,目前,该行业正在逐步成熟,下一步将进入全面成熟和行业整合时期。

从市场份额看,内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已从2005年的15%迅速扩大到2006年的20%左右,但仍有80%被外资品牌占据。

其中日本品牌占30%左右的市场份额,欧美品牌占40%左右,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品牌约占10%。

从国内中、低压变频器市场的品牌数量看,内资品牌数量最多,约占70%。

虽然少数规模领先的本土企业例如深圳英威腾、成都希望森兰等品牌效应正在逐渐形成,但整体实力尚不足以和国际顶级品牌即德国西门子、瑞士ABB两大巨头相抗衡。

差距是明显存在的,包括技术水平、资本实力、生产管理等方面,但这些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中国中、低压变频器的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其中深圳的变频器企业数量和销量明显超出其它区域,另外分布在四川、山东等地的生产企业也表现出一定的实力。

从内资品牌(不包括台湾品牌)看,中国中、低压变频器行业的集中度不高。

以2006年所占市场份额为主,综合考虑其它因素,例如发展速度、业内口碑等,内资品牌可以分为3个档次。

各集团的代表企业如右图所示(集团内企业排名不分先后次序)。

从市场份额看,第一集团内单个企业2006年的销售额均在1至1.2亿元之间;

第二集团,0.5至0.8亿元之间;

其它部分中企业的销售额低于0.4亿元。

以上所指销售额均包含增值税。

另外,对同时经营非变频器业务的企业,只统计了其变频器业务的销售额。

第一集团 

深圳英威腾烟台惠丰成都希望森兰 

第二集团深圳汇川 

深圳安邦信 

浙江富凌 

深圳正弦

其它深圳四方山东新风光电子 

深圳阿尔法深圳微能 

深圳日业 

成都佳灵

如下图所示,2006年中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80%左右的市场份额被外资品牌占据,内资品牌的第一集团占4.3%,第二集团占3.7%左右,由于内资品牌众多,除第一、第二集团外的其它企业占到12%的份额。

虽然从截止到2006年末的统计数据看,中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的集中度并不高,但和过去几年相比已显示出提高的趋势。

随着该行业的逐步成熟,品牌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图3:

2006年中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概况

第四节品牌比较

综观我国中低压变频器行业2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该行业的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

在此期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的高速发展,国际知名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实行“本土化”战略,降低成本,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

从品牌数量看,外资品牌已有40余个,绝大部分是中、低压变频器,少数兼有高压产品。

西门子在天津、ABB在北京、富士在无锡、三肯在江阴、东芝在辽阳、安川在上海、艾默生在深圳、施耐德在苏州、三菱在大连、丹佛斯在天津等地或独资,或合资,纷纷建立生产基地,生产不同系列品牌的变频器。

关于外资品牌进入中国较为详细的情况,见该报告的附录部分。

因此中国的变频器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有业内人士称,中国是全球范围内变频器品牌最丰富的国家。

日本品牌进入中国较早,对中国变频器市场较为熟悉,有针对性地推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变频器产品,将变频器定位于节能器,小功率,专业化,在节能领域或OEM配套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我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曾出现日本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但近几年日本品牌的市场份额逐步被欧美和内资品牌蚕食,2006年市场占有率已降到30%左右。

富士(Fuji)、东芝(Toshiba)、三菱(Mitsubishi)、安川(Yaskawa)、日立(Hitachi)、三肯(Sanken)、松下电工(National)、松下电器(Panasonic)、明电舍(meiden)、欧姆龙(Omron)、春日(Kasuga)等是较有代表性的日本品牌。

欧美品牌虽然进入中国相对较晚,但很快就凭借其先进的控制技术、优良的质量和友好的用户使用界面等优势在中国变频器市场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欧美知名变频器品牌都已进入中国,在国内中、低压变频器市场的份额已达40%左右。

其中有代表性的品牌包括瑞士ABB(阿西亚·

布郎·

勃法瑞)、美国AB(罗克韦尔)、丹麦Danfoss(丹佛斯)、英国EURO(欧陆)、法国Schneider(施耐德)、德国SIEMENS(西门子)、芬兰VACON(瓦萨)等。

特别是ABB和西门子座位两大外资顶级品牌,市场份额远超其他品牌,具有大部分外资品牌难以企及的综合实力。

台湾品牌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也相对较早,多数产品带有日本品牌的痕迹。

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台湾品牌有台达、台安、普传等。

韩国变频器品牌目前只有LG在中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台湾品牌和韩国品牌在我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的市场约占10%左右的市场份额。

面对“多国联军”割据一方的中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中国内资品牌在学习和探索中起步,逐步发展壮大。

目前内资品牌以从零起步发展到现在20%的市场份额,原来由欧美品牌、日本品牌占绝对优势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从2006年中国中、低压变频器的市场份额看,内资品牌的总体份额已经远远超过台湾品牌和韩国品牌,与欧美和日本品牌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行业内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本节以下部分通过内资品牌和外资品牌的对比,简要总结内资品牌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Ø

营销网络和服务优势

营销网络是内资品牌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最得力的武器之一。

优秀的本

土企业往往拥有由销售片区、办事处、代理商组成的销售网络,在全国

重要城市还建有用户服务中心,零配件充足,服务及时。

内资品牌在客户跟踪回访、售后响应、对特殊客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方面明显优于国际品牌。

价格优势

与外资品牌相比,内资品牌产品价格一般要低30%至40%。

随着生产规

模扩大,在零、配件采购中侃价实力会进一步提高,成本有望进一步降

低,从而在保证价格优势的前提下提高盈利能力。

少数优秀品牌的产品综合性能日益接近国际知名品牌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技术和信息的交流更加频繁也更为顺畅,变频器产品技术的差异程度正逐渐降低,许多优秀内资企业正从各方面向国际品牌考拢,如核心元器件IGBT采用德国和日本的进口产品,单片机采用Intel公司的87C196MC或TI公司的DSP,管理上采用ERP系统等。

相对于外资品牌,内资品牌的设计更适合中国国情,如宽电压工作范围、宽温度适应范围、汉化效果更好、有中文提示功能等。

在控制软件方面,内资品牌可以根据客户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和修改,对行业特殊需求能做到个性化处理、快速响应,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劣势

与外资优势品牌相比,内资品牌在产品线的齐全程度方面,以及产品可靠性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综合技术实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主要表现在产品线不够齐全,产品故障率偏高,而且普遍没有成套电气控制设备。

由于内资品牌进入电气传动领域时间较短,技术和产品基础相对薄弱,其产品线很难象ABB、西门子两大外资顶级品牌那样实现各电压等级、各功率段的覆盖,缺乏产品线协同优势。

内资品牌的故障率也高一些,普遍达到7%以上,表现最好的内资品牌故障率也有4-5%,而较大的几家外资品牌故障率普遍在3%左右。

另外外资顶级品牌西门子和ABB还分别可以提供电力和冶金行业整套的电气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这也是内资企业无法做到的。

产业规模和品牌知名度尚待提高

目前外资品牌占据了我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的前12强,其年销售额最小的也在2亿元左右。

内资品牌中规模最大的英威腾已经排名在13名之后,其他企业的规模更小。

而变频器产品一般有3年左右的成熟期,质量是否可靠,性能是否稳定,需要客户使用时间的检验。

由于大部分本土企业成立的历史不长,产品线还在完善当中,许多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较短,在产品的成熟度和品牌知名度方面很难与历史悠久的国际知名品牌抗衡。

另外,由于中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的特殊性,外资品牌先入为主,对内资品牌参与市场竞争带来不利影响。

当然在内资品牌起步的初期,的确有部分产品质量不过关,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差,影响了内资品牌的业内口碑。

近几年随着本土企业的成长、综合实力迅速提高,目前内资品牌的口碑已明显改善,但要彻底改变用户对的整体印象,尚需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和时间的考验。

第五节主要品牌简介

1.外资品牌

目前,外资品牌在中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仍占主导地位。

从过去的几年看,欧美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ABB与西门子的表现尤为突出。

日本品牌在欧美及内资品牌的冲击下,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但因其进入中国变频器市场较早,有良好的市场基础,仍占有相当的份额,各代表品牌仍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根据本次市场调研的结果,2005和2006年销售额前12名的外资品牌如下表所示。

最大的11家外资品牌2005、2006年中、低压变频器销额(亿元人民币)

名次

供应商名称

2005年销售额

2006年销售额

1

ABB

11.5

14.5

2

西门子

11.2

13.0

3

富士电机

6.7

6.5

4

三菱电机

5.2

5

安川电机

4.4

5.1

6

台达

3.5

5.0

7

施耐德

3.6

4.5

8

艾默生

3.0

9

丹佛斯

1.9

2.5

10

三肯

2.3

2.4

11

AB

1.7

12

瓦萨

1.4

1.8

(1)ABB

作为全球500强企业之一,ABB集团由两个历史100多年的国际性企业,即瑞典的阿西亚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BBCBrownBoveri)在1988年合并而来,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并在苏黎世、斯德哥尔摩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1994年ABB集团将中国总部从香港迁至北京。

在中国ABB拥有23个公司和销售办事处,27个合资和独资公司,和遍布全国38个城市的销售与服务网络。

拥有员工8000多名。

在所有变频器供应商中,ABB拥有最大的变频器服务队伍,现场服务工程师分布在世界各地。

另外,ABB变频器联盟是技术合作伙伴网络,在许多国家都有支持机构。

北京ABB电气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是ABB集团在中国地区交、直流传动产品的主要供货厂商,生产销售的传动产品用于从0.12kW至27,000kW的电机速度控制,广泛应用于传送带、挤压机、提升机及风机、泵类负载。

在冶金、石化、空调、制冷、供水、建材、印刷及纺织等诸多领域。

经过2005年的扩建,ABB的产能和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其年业务增长率在30%左右。

ABB的销售渠道以分销为主,设在各地的办事处和服务中心负责技术支持及其它各种服务,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

2005年该公司的中低压变频器业务销售额约11.5亿人民币,其中中压变频器约为2.5亿人民币;

2006年该公司中低压变频器业务销售额约14.5亿人民币,其中中压变频器约为3亿人民币。

(2)西门子

西门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气工程和电子公司之一,其业务遍及全球190多个国家,在全世界拥有大约600家工厂、研发中心和销售办事处,业务运营分别由13个业务集团负责,变频器业务隶属于自动化与驱动集团。

通过并购Flender电机,西门子在变频器、电机、减速机三部分形成了较完整的产品线,其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西门子已在中国建立了70多家运营企业和60个地方办事处。

1995年初,西门子与天津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公司(TMEIC)及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TRIED)在天津合资组建西门子电气传动有限公司(SEDL),主要生产标准传动、部分大型传动及电机产品,服务于冶金、矿山、石油化工、起重、电梯、造纸、纺织、公共运输及风力发电等领域。

2005年3月9日,西门子宣布投资5.5亿人民币建立SEDL的新工厂,将成为生产电机、驱动产品及发电机的全球化工厂,并为亚太市场提供服务。

西门子提供不同需求的全系列变频器产品,从标准传动系列到高性能的工程型变频器,功率范围覆盖100KW至10MW。

由于其产品的强大竞争力,在纺织、石油、冶金等行业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在轧机和起重领域更占绝对优势。

西门子采用直销、分销混合的销售体系,包括全国范围内的销售办事处、控股公司、系统集成商和分销商。

在中国的60余个签约代理商主要分布于5个销售区域,分别由北京、沈阳、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的销售办事处管理。

对于大客户和大型工程商,西门子通常采用直销方式。

2005年西门子在国内市场的中低压变频器业务销售额约为11.2亿人民币,其中中压产品为2亿人民币;

2006年其中低压变频器业务销售额约为13亿人民币,其中中压产品约2.5亿人民币。

(3)富士电机

富士电机集团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性机电产品制造厂家之一,始建于1923年。

在中国,富士电机集团拥有35个生产或销售机构,投资总额已达9.6亿人民币,雇用中国职工数达到4,500名,经营电机控制设备、受配电设备、驱动控制设备、半导体元件、图像元件、以及自动售货机等诸多领域。

富士电机(上海)有限公司是富士电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提供变频器、伺服系统、可编程控制器、低压电器等工业自动化控制类产品。

该公司拥有强大的销售网络,并在国内设立了13个办事处,联合富士电机技术服务(深圳)有限公司及设立在上海、北京、成都、沈阳等城市的分支机构,形成完善的销售和服务体系。

作为中国用户使用较早的变频器品牌之一,富士在中国变频器市场曾创下辉煌的历史,虽然近年来在欧美和其它强势品牌的冲击下,市场份额逐步被蚕食,但在供水、中央空调、纺织等细分领域内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2005年富士在中国的变频器业务销售额为6.7亿人民币,2006约为6.5亿人民币,均为低压变频器业务。

(4)三菱电机

三菱电机在中国从1978年承接宝山钢铁总厂发电设备开始,向中国的广大客户提供各种工业用与家用的机电设备、电力设备、电梯、空调机等各类产品及设备。

1987年在上海成立了首家合资公司--“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该公司从三菱电机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全电脑控制交流变频变压电梯技术,并很快实现了国产化生产。

截至2006年7月,三菱电机在中国的合资、独资企业已达26家。

三菱提供除大型传动以外的全系列变频器产品,主要集中在中、小功率段,客户以OEM行业为主。

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变频器市场的企业,三菱拥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包括稳定的客户群及整套的代理、分销体系。

由于其较为保守的市场策略,在近年竞争较为激烈、动荡的中国变频器市场发展较慢,2006年的销售额与2005年相比几乎没有增长,约为5.2亿人民币,均为低压变频器业务。

(5)安川电机

安川电机是日系品牌中少数成长较快的之一,在上海建有变频器工厂,其产品在电梯和提升机械行业占据领先地位。

安川除了变频器之外还有伺服系统,即使在世界范围来看,安川电机的伺服和变频器的市场份额也是名列前茅的。

其销售主要通过代理商来完成。

2005年安川电机在国内市场的变频器业务销售额约4.4亿人民币,2006约为5.1亿人民币,均为低压变频器。

(6)台达

台湾台达集团总部位于台北市内湖科技园区,目前拥有8个子公司、31个生产基地、33个研发中心、超过6万名员工,是电源管理、电子零组件、视讯产品领域的知名供应商,并逐步在工业自动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