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601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

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即阶级斗争理论,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

《共产党宣言》

点评: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有了锐利的思想武器的指导,工人运动在一个更加深的层次发展起来。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巴黎公社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都需要掌握。

4.有人认为,世界近代史可以以巴黎公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这种分期所体现的史观应该是

A.革命史观

B.现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史观

世界近代史可以以巴黎公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种分期的依据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巴黎公社

多元史观阐释历史

1、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3、文明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看,包括:

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横向看,包括: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4、革命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5、社会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5.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

中国人民认为:

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这次会议应是

A.万隆亚非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第26届联大

D.朝鲜停战会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人民认为:

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说明这次会议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有关,属于日内瓦会议的内容。

故答案为B项。

AC项没有涉及上述两个问题,朝鲜停战会议不会涉及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排除ACD项。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中国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本题应当根据材料中涉及的问题来确定会议名称。

6.一位美国记者在《时代》周刊上评述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时说: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主要表现在会议朝着

A.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方向发展

B.团结合作的友好方向发展

C.拥护和同情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D.不结盟和非集团的方向发展

【解析】万隆会议召开前,帝国主义企图破坏会议,与会国家间矛盾重重。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使得会议向团结合作的友好方向发展,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7.《人民日报》评论说: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

……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它评论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D.“上海五国机制”

【解析】万隆会议倡导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日内瓦会议的内容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排除A项;

CD项与材料中强调“亚非人民”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亚非各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来掌握。

本题的解答要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亚非人民”。

8.“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和民主的光辉旗帜”是学者们对民主革命时期一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度概括。

这场“斗争”应该是指

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五四运动

解答此题抓住关键词句,如材料中的“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可知这场“斗争”是指五四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不是反帝反封建斗争,排除A项;

新文化运动中“爱国主义精神”“反帝”内容不能体现,排除B项;

国民革命运动是反帝反封建斗争,但“科学和民主的光辉旗帜”不能体现,排除C项。

9.“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

”根据上述表述,判断该时期应当是在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北伐战争时期

D.土地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来看,该时期应当是在北伐战争时期。

北伐战争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故答案为C项。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是“民主”“科学”,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排除ABD项。

10.蒋介石在日记中说:

“吾愿死于青天白日之旗下,吾为国民革命而死,吾为三民主义而死,亦即为共产主义而死也。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撰写上述日记的时间应该在

A.1926年前后

B.1937年前后

C.1945年前后

D.1949年前后

【解析】略

1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

A.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依据宪法规定选举产生了国家的领导人

C.对新中国的国旗、代国歌、首都作出了规定

D.规定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解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对新中国的国旗、代国歌、首都作出了规定。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A项;

当时尚未制定宪法,排除B项;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转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排除D项。

1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

结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等信息可知新中国的国体还处于民主革命后期和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而据所学可知《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人民政协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权,故A项正确;

人民政协成为人民统一战线是1954年人大会议召开以后,故B项;

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彻底完成的重要标志是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故C项排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指的是三大改造,故D项排除。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人民政协

13.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

“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能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才有资格去确定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A、B、D是其相同点,而C只符合1954年宪法,因为《共同纲领》体现的为新民主主义性质,故本题选C。

15.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解析】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国家政权还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因此1954年宪法才将国家性质作此表述。

16.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

B.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它们”主要是指战后初期在国际上形成的分别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由此可知,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是互相对峙。

所以答案选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不结盟运动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

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B.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解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但与法德和解无关;

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于1952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于1958年,《欧洲联盟条约》签订于1992年,这三个事件与欧洲走向联合有关,但时间最早的是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故答案为B项,排除ACD项。

18.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

A.西欧国家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已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

C.欧盟的不断发展迫使美国调整全球战略

D.“冷战”中的不利地位迫使美国调整政策

【解析】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之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材料中的“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反映出西欧国家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材料内容与日本的崛起无关,排除B项;

欧盟成立于1993年,排除C项;

美国调整美欧关系的主要原因是西欧实力的增强,排除D项。

19.《世界史编年手册》中记载了发生于1957年的三则信息:

“3月25日,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1月14日到16日,13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12月19日,北约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这表明,当时的世界整体局势是

A.美苏两国完全控制了世界

B.整体处在“冷战”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解析】材料反映在美苏总体对抗“冷战”之外,《罗马条约》的签订表明出现了新的力量。

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在1957年前已经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排除D项。

20.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1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2中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漫画信息的正确获取能力。

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所以判读图二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人应该是戈尔巴乔夫。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21.日本是一个岛国,虽然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实力受到重创,但是它在战后却迅速勃兴,成为经济大国。

二战后日本经济得以勃兴的原因有

①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外交上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国家十分重视国民的教育

④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二战后日本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外交上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国家十分重视国民的教育,导致在战后迅速勃兴,成为经济大国。

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

二战后在美国军事占领期间,日本被迫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BD项和说法不全面的A项。

22.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

这一历史事件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B.北约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使得东西欧经济上造成了分裂。

同时,西欧经济的紧密联系促进了一体化进程,D项正确。

A项是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与欧洲分裂关系不大;

B项是军事政治组织;

C项是政治方面的内容。

故选D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美苏争锋·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3.东欧和西欧的划分是不同集团之间划分边界最典型的例子。

东西欧的划分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划分,而是政治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划分。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后两种制度对抗

B.二战后美苏冷战

C.“社”“资”两大阵营对峙

D.北约和华约建立

东欧和西欧的划分是不同集团之间划分边界,其中的不同集团指的是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这是因为二战后,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冷战背景下,出现的划分,故选B;

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故排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

24.阿尔德伯特在《欧洲史》中说:

“欧洲国家曾建立起政治、经济和文化壁垒,……今天这些边界毫无意义,人员和思想来往畅通无阻,而且在欧洲十五国内部,已经到了拆除边境哨所的时候了。

”这些变化主要源于

A.冷战政策

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

D.欧洲一体化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考查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而不是考查冷战政策、马歇尔计划以及杜鲁门主义,是强调欧洲加强合作的重要性,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

25.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时说:

“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

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

……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这表明

A.两极格局形成

B.两极格局解体

C.单极格局形成

D.多极化趋势出现

...........................

多极化趋势出现

26.中国近代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封建残余势力强大

C.统治者推行复古主义思想

D.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近代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皆由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其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要遭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由于这两股势力的异常强大和民族资本主义本身势力的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总是遭到挫折而失败,答案选A,B项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C项与此并无直接关系,D项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挫的经济根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错误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

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7.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论者观点所体现出的道路进程,联系所学选项中涉及到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和特点来确定答案。

28.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资本输出,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其他国家根据利益均沾也都享有了这项权利,所以C正确。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马关条约》

29.《全球通史》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抓住题干材料主要信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及时间,自然可以得出这是指的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故选D。

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

B项中华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

C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0.新华社曾发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B.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C.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日出东方:

指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星火燎原:

指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力挽狂澜:

指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灯塔指引:

指中共七大;

进京赶考:

指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故选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的史实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域。

如2012年新课标地区有6道题目。

2011年有7道题目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以后高考可能仍将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革命斗争的策略等方面进行命题考查。

复习时应注意分阶段进行梳理,突出民主革命发展的阶段特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2016年是巴黎公社成立145周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