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626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Word格式.docx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注释】

使:

使者故园:

指长安。

龙钟:

即泷冻,湿漉漉的样子。

凭:

托。

162、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疏:

细小。

骤:

急促,猛烈。

2、卷帘人:

指卷帘的侍女。

3、绿肥红瘦:

形容叶子茂盛,花朵凋零的景象。

163、望月怀远唐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简析】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

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

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

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

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

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

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

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

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

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

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

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

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

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

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

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

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

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

“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

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

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

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

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

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

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

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

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

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

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

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16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

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国:

国都,即京城长安。

破:

(被)冲开;

攻下。

2、这两句有两种解说:

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

感时:

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恨别:

悲恨离别。

3、烽火:

这里指战争。

连三月:

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

抵万金:

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

值。

4、搔:

用手指轻抓。

浑:

简直。

欲:

将要;

就要。

5、浑欲不胜簪:

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胜:

能承受。

簪:

一种束发的首饰。

6、白头:

白发。

7、城:

指长安城。

9、浑:

国都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

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简析]

在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了首都长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诗人在长安城内忧虑国家命运,惦念家人的下落,哪怕是春天的花香鸟语,也是只能引起诗人的伤感悲哀。

忧愁使诗人日见衰老,白发掉得更多了。

165、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意】

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评定中原之豪气。

雪夜驾战船巡视瓜洲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

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为可以保疆为国,恨不得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注:

该诗是陆游1186年春居山阴时所作。

诗中追述壮年心情,自伤迟暮,感慨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不可复得。

结尾提到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中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语),正道出了陆游生平的心事,故引以言志。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166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历经艰辛靠着学问被朝廷起用,度过了整整四年兵荒马乱的战争生活。

祖国河山破碎就像随风飘散的柳絮,个人的身世也像狂风暴雨吹打着的浮萍,就怕在滩头说起记忆犹新的惶恐心境,在零丁洋上感叹自己被俘后的孤苦零丁的心情。

自古以来有谁能够不死呢?

但求赤心报国的英名能永照史册。

167念奴娇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

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

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

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

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对于原破。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

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

曲子中缚不住"

的"

句读不葺之诗"

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

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

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

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

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

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

然而,"

长江后浪推前浪"

,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

风流人物"

当年的业绩,好像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

浪淘尽"

——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

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

高屋建瓴"

,先声夺人。

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上面已泛指"

,这里就进一步提出"

三国周郎"

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

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

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

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如画"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

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

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

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

公瑾当年"

后面忽然接上"

小乔初嫁了"

,然后再补上"

雄姿英发"

,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

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

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

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

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

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

——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

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

故国神游"

,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

多情"

,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

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

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于是只好旷达一番。

反正,过去"

如梦"

,现在也是"

,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

这里用"

,正好回应开头的"

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

,人间也不过"

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

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

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

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

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

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

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168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青帝:

司春之神

载满院子的菊花迎着飒飒的西风怒放,尽管有着怒放的花蕊和迷人的花香,但在寒冷的西风中,蝴蝶也难以前来采花。

有朝一日我做了司春之神,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在同一季节一同开放。

【作者简介】

黄巢: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举进士不第,广明作乱,破京都。

后灭于泰山狼虎谷。

169、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

奉命出使边塞。

  2、单车:

单车独行。

形容轻骑简从。

  3、问边:

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边防。

  4、属国:

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5、居延:

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

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6、征蓬:

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7、长河:

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8、萧关: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9、候骑:

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10、都护:

官名。

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1、燕然:

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

【简析】

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篷、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

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

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确。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被排挤出朝廷的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使的身份出塞慰问,查访军情,后便留在节度使幕府为判官,此诗做于出使途中。

这首诗描绘了出塞途中所见到的景色。

诗的前四句写离京赴边塞,表现出激愤而又抑郁的心情。

五、六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最后两句气氛一变,从听到战争向前推进的消息,作者便由凄然变为兴奋,表现出唐代强盛的国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它以工整的对仗,恰当的描绘,生动逼真地组成一副塞外特有的奇丽壮美的画卷,被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誉称为“千古奇观”。

 

1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河南河北:

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

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3.蓟北:

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4.漫卷:

胡乱卷起。

5.白日:

白天。

6.青春:

春天的景色。

作者想象春季还乡,途中有宜人(妻子),和景色相伴。

7.巴峡:

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8.襄阳:

今属湖北。

9.妻子:

妻子和儿女。

10.洛阳:

今属河南。

11.却看:

回过头来看。

12.纵酒:

尽情的喝酒。

13.作伴:

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4.巫峡:

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5.喜欲狂:

高兴的要发狂

16.愁:

忧愁。

17.涕泪:

流泪;

流涕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泣。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

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铺:

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2、瑟瑟:

碧绿色宝石。

这里形容背阴处的江水颜色。

3、可怜:

可爱。

4、真珠:

珍珠。

落日残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光线铺展,使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一半呈现出火红色。

农历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让人怜爱,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挂在天空。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才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

172、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回乐:

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处。

2、烽:

烽火台。

3、芦管:

用芦苇、竹子做成的管型乐器。

4、征人:

出征的将士。

诗的前两句写月夜景色,第三句写芦苇管声,在悲凉的景色与哀怨的芦苇管声的烘托下引出第四句“一夜征人尽望乡”,让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猛然喷发,情感真实,自然。

173、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⑵,轻罗小扇扑流萤⑶。

天阶夜色凉如水⑷,坐看牵牛织女星⑸。

[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

我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蛾。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

坐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著有《樊川集》。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1、拂堤杨柳:

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2、春烟:

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3、醉:

迷醉,陶醉。

4、纸鸢:

风筝。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作者在诗中所发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

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后两句叙写了儿童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