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672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李清照·

《武陵春》)

2.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荒芜/妩媚喑哑/荫庇义愤填膺/莺歌燕舞呕心沥血/销声匿迹

B.干涸/隔阂炽热/敕令忧心忡忡/耳聪目明擎天撼地/秦晋之好

C.阴霾/埋汰遗骸/惊骇花团锦簇/相形见绌气冲斗牛/斗鸡走狗

D.跋涉/威慑窥伺/伺机广袤无垠/貌合神离鳞次栉比/炙手可热

3.下面语段,已打乱顺序,最佳排列顺序是()(2分)

(1)当爬上山顶,发现自己是孤独的。

(2)如果问我是否后悔,我会肯定地回答,不后悔。

(3)山顶,除了梦想,也是荒芜的。

(4)可是,当我们努力向上的时候,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

(5)人生,如同爬山,我们有无数的同伴,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

(6)就像智者所言,自己不断地往上爬,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A.(5)(6)(4)

(1)(3)

(2)B.(5)

(1)(3)(6)(4)

(2)

C.

(1)(3)

(2)(5)(4)(6)D.(3)

(2)(5)

(1)(4)(6)

4.下列句中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柳宗元携弟一行游览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小石潭,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B.宋濂求学的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和勤奋与否。

C.《木兰诗》情节扑朔迷离,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不仅让中国的老百姓津津乐道,也让世界的“木兰迷”倍加赞赏。

D.孟子认为在“生死”与“义”的问题上,“义”重于“生”,“不义”重于“死”,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面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都德·

《最后一课》)

B.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端木蕻良·

《土地的誓言》)

C.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茅以升·

《中国石拱桥》)

D.我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故乡》)

6.综合性学习。

(8分)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凤凰中学九年级

(1)班将开展一次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

(1)

【妙解汉字】“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它的字义:

(1分)

(2)

【品味文化】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

请写一句相对完整的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

并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或一场战役。

(2分)

答:

诗词

列举的小说或战役

(3)

【感悟和平】阅读材料回答:

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坐落在诺曼底登陆战场遗址。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

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的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

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从摘文中推断“世界和平女神像”造型的意蕴?

(不超过20字)

(4)

【抒写心灵】活动中同学们自主搜集材料,创办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刊,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栏目:

【栏目一】:

浸着血与泪的往事。

收录了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

【栏目二】:

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

收录了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

【栏目三】:

今天,战争并没有远离。

同学们从网络、报刊上摘录了当前某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动态及令人震惊的战争新闻。

【栏目四】:

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栏目里同学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对维护和平的思考。

请你从上列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为它写上一段80——100字的导读文字。

(3分)

我选择【栏目】来写。

二、阅读·

感悟(40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7——11题。

(12分)

【甲文】①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

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而我们呢?

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

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这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行道树》)

【乙文】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

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

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

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

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它知道: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

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

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

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

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

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

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

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

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

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

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

“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

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

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

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向一棵树鞠躬》)(有删节)

7.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1)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答:

(2)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8.仔细阅读甲乙两文,简要回答:

(4分)

(1)甲文第③段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乙文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那么这棵树的不平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9.【质疑探究】:

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作答。

(1)甲文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中说行道树既“忧愁”又“快乐”,矛盾吗?

为什么?

(2)乙文第⑦段为什么说“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10.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都借树写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甲文将城市的“繁弦急管”“灯红酒绿”与行道树的寂静孤独形成对照,突出了行道树在困境中坚定执着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甲文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我们的“自白”来抒情写意;

而乙文只是以“我”的见闻感受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C.甲乙两文开篇都有点题的作用。

而甲文既点出“我们”的身份,又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意抒情蓄势;

乙文则起笔突兀,悬念顿生,让读者欲罢不能。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如何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抗争、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两文中的“树”的形象都是奉献者的化身。

11.【迁移拓展】请结合链接材料,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链接】:

材料一:

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离亲人,身处荒漠,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音乐巨人贝多芬,正当盛年,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他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不朽的世界名曲。

因为他说: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我选第句。

我的理解是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16题。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

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③《管子》说:

“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

”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

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之为玉节。

由此可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④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⑤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

“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

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

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⑥玉,是权力的象征。

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

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

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

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此外,玉还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

“风花雪月”中,除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风”之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

槐树花朴素洁白,便有了“玉树”之称。

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

以“玉龙”来比喻漫天大雪,多么壮观!

⑦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

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

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⑧玉,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只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朵微小的浪花。

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之花,只要是根植于民族的土壤,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特质的都可以名之曰文化,且大有发掘光大之必要。

(选文有删改)

1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玉”文化的内涵。

13.结合语境,填空:

(1)文章第③段引用《管子》的话是为了说明

(2)文章第⑥段加横线的“后三者”指代

14.第①段“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15.结合第⑦段的相关知识,请你写出“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意义,并作简要的说明。

象征意义:

(请用四字词语作答)

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迁移拓展】菊花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

别名秋菊、九华、帝女花、笑靥。

因其花开于晚秋且浓香扑鼻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

菊花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倍受历代诗人的亲睐。

唐·

元稹《菊花》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宋·

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现代·

陈毅·

《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1)请你结合诗歌摘录中的有关描述,说说菊花象征了哪些精神品质?

(1分)。

(2)结合选文相关内容,推断“菊文化”形成的原因。

(三)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7——18题(4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

下阕:

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

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9——23题。

 

【甲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

19.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仅标一处)(1分)

今齐地方千里

20.下列加点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1.翻译下列句子。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2.【质疑探究】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23.【迁移拓展】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

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

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恢复你们的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

达州市2011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

作文部分

友情提示:

作文部分单独成卷,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目填写清楚。

你的作文材料不能涉及到阅读材料的相关内容,否则降格评分。

三、表达·

交流(40分)

24.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1)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娇弱的小草感谢大树替它遮风挡雨,挺直的大树感谢小草替它衬托伟岸;

美丽的鲜花感谢大地哺育了它的芳香,辽阔的土地感谢鲜花为它装点希望;

涓涓小溪感谢大海容纳抚爱了它,无边的大海感谢小溪为它增添了广阔与神秘。

我们拥有一个美丽的世界,她无私地给予了我们许多,友情,亲情,……只是我们太忙碌,匆匆来去,为学习,为工作,为事业,为家庭,为金钱,为名声,我们不懂珍惜,忽略太多,舍弃太多,蓦然回首时,才发现行囊空空。

要求:

①读懂文意,找准角度,自拟题目。

②文体不限,抒写真情。

③不要照抄引文,字数600字以上,诗歌在30行以上。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一首小诗,以“远航”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前进,前进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诗歌不少于30行。

②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和他人的作品;

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老师、同学的真实姓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