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969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x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状况,排除A项;

材料中的认识是民族交融的结果,不是儒家文化传播的结果,排除B项;

这一变化与三教合一没有关系,排除D项。

3.《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的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

北宋时期,因经济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

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A.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B.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史学思想发生变化

【答案】A

【详解】从材料中的“北宋时期,因经济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来看,市民阶级已逐渐形成,通过“罢市”的统一行动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故答案为A项。

“因经济受损而罢市”也有可能是维护正当利益,排除B项;

材料中的现象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

材料中的现象与史学思想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点睛】北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因经济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

4.清代前期,清政府大兴编书之风,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编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四库全书》七万九右三百零九卷,并将上述著作分储东北、华北、江浙等地。

这一举措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减缓了统治阻力

C.有利于文化专制

D.阻碍了西学东渐

【答案】B

【详解】清政府收集中国古籍编书成册,表明接受和推崇汉族文化,因此这一举措减缓了统治阻力。

故答案为B项。

这一举措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这一举措与文化专制的关系,排除C项;

这一举措与西学东渐无关,排除D项。

5.下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4年7月3日视察武汉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相处。

拍摄该照片的目的是

A.表达对环境污染的忧虑

B.展现近代化运动的成就

C.鼓舞清军对日作战的信心

D.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反思

【详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因此张之洞拍摄该照片的目的是展现近代化运动的成就,故答案为B项。

那时的洋务派官员没有环境污染的概念,排除A项;

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战争尚未爆发,排除C项;

张之洞一直主张“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

6.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唯独在中共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

这说明,当时

A.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转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出现了分歧

D.蒋介石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答案】D

【详解】蒋介石担心苏联借支援中国抗战之机,援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因此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故答案为D项。

苏联对中共的政策没有改变,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蒋介石的政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排除B项;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

7.1969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44个,到1972年底达到88个。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A.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

B.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

【详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与此同时,中国调整了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从而这一时期的建交国家增长较快。

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B项;

这一时期属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

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特别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表明中国对待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已经进行调整。

这一调整的目的是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苏联,其特点是不再坚持以社会制度的不同划分敌我,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外交政策被以国家利益为主的外交政策所取代。

8.1978年底,当地物资局通知宁江机床厂下一年产量应从525台降至200台。

同时该企业却了解到许多地方买不到机床。

几个月后该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份机床自行销售广告,四个月内就承接订货1400台。

这表明,当时国家

A.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

D.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详解】从材料中的“当地物资局通知宁江机床厂下一年产量应从525台降至200台”和“几个月后该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份机床自行销售广告,四个月内就承接订货1400台”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厂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松动,说明当时国家已经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没有反映强调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比例的变化,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排除D项。

9.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开始出现私人法律学校。

到公元2世纪末,法律学校在帝国范围内已普遍存在。

这些法律学校主要培养贵族子弟,以使其在行政和法律职业方面谋取职位。

这一状况反映出,罗马法

A.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B.不过是维护奴隶制度的工具

C.具有深厚的阶级色彩

D.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

【详解】从材料中的“法律学校在帝国范围内已普遍存在”来看,说明当时罗马法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人们需要学习罗马法,许多职业需要罗马法。

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已形成完备的体系,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对奴隶主统治的作用,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阶级色彩,排除C项。

10.西方学者发现,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已多次出现文化发展的小高潮。

他们称之为“小文艺复兴”,其中包括“诺森伯里亚文艺复兴”“卡洛林文艺复兴”“拜占庭文艺复兴”“十二世纪文艺复兴”等。

这可以用来说明

A.历史概念的多样性

B.历史进程的跨越性

C.历史解释的随意性

D.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详解】从材料中的“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已多次出现文化发展的小高潮”来看,说明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之前“小文艺复兴”发展的结果,且“文艺复兴”本身表明这些活动属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不能说明历史概念的多样性,排除A项;

材料中的现象没有涉及历史进程的跨越性,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历史现象,没有涉及对历史的解释,排除C项。

11.表:

英国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

由上表可推知:

1787-1865年,英国

A.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渐提升

B.机器生产加剧了工业失业

C.轻纺工业成为重要经济部门

D.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

【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在农业区和矿业区,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逐步下降,而工业区的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比例较大,且稳步上升。

联系所学和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轻纺工业成为重要经济部门,女性适宜从事轻纺工业,从而对家庭的经济贡献较大。

材料没有涉及女性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当时英国的失业状况,排除B项;

材料中的现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D项。

12.1954年,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8国。

美国主导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

A.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

B.遏制苏联向欧洲的扩张

C.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各国

D.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美国建立的共同安全体系主要包括太平洋国家和亚洲国家可以看出,美国主导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

从该体系涉及到的国家来看,不是针对苏联的措施,排除B项;

该体系的主要国家不是欧洲国家,排除C项;

该体系的建立不是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排除D项。

【点睛】1954年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当时国际上分成界限分明的两大阵营。

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美国为围堵中国,联合欧洲国家和太平洋国家、东南亚国家建立这一安全体系,目的非常明确,即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据此确定答案。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

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

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

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

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

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

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答案】

(1)原因:

王朝更替;

政治中心变迁;

经济重心南移;

大运河的开通;

城市人口的增加;

商业贸易的繁荣

(2)背景: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与争霸;

资本主义的发展;

海上贸易发展的需要;

文艺复兴的冒险精神;

基督教的传播影响: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

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

(3)差异: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海运为政治服务;

不注重经济效益,无原始驱动力,当运河淤塞之后海运便停止。

西方是以商业立国,对外扩张,航运为经济服务,注重经济效益,有原始驱动力,当海运受阻后更开辟新的路线。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和影响,以及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

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原因可以联系所学,根据材料涉及朝代的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来回答。

(2)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基督教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对世界市场、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欧洲原始资本积累等方面来回答。

(3)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中西的经济形态、航运的目的和结果等方面分析比较。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清民国时期外国传入中国的新词汇(节选)

“蒸汽机”“法学”“电线”“报纸”“议院”“自由”“公司”“轮船”“天文学”“文明”“代数”“火车”“警察署”“民主”“科学”“电灯”“邮政局”“电话”“商务局”“人权”“公园”“师范”“立宪”“专科”“卫生局”“进化论”“股票”“银行”“军舰”“议员”“化学”“总统”“铁路”“生产”“政治学”“革命”“进步”“图书馆”“经济学”“民族”“冲突”“新闻馆”“电报”“实验室”“物理学”“哲学”“出版社”“社会”“共和制”“工厂”“组织”“主义”

请从以上词汇表中提取一组(至少3个)概括出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建立中外历史关联。

(要求“列出提取的词汇,明确主题,结合史实,中外关联)

【答案】示例:

蒸汽机、火车、铁路——西学东渐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785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史蒂芬孙1815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年火车运行,从此铁路交通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为了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发动了两次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同时西方先进的生产交通方式传入中国,19世纪60、70年代以曾国潘为首的洋务派在西学东渐思想的浪潮下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引进机器,创办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修建铁路,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西学东渐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详解】从材料中的“蒸汽机”“火车”“铁路”等词汇可以概括得出“西学东渐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的主题,从材料中的“议院”“总统”“共和制”等词汇可以概括得出“西学东渐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的主题,从材料中的“自由”“民主”“科学”“主义”等词汇可以概括得出“西学东渐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进程”,还可以根据“代数”“师范”“化学”“图书馆”等词汇分析得出“西学东渐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主题。

然后从中确定一个主题,如“西学东渐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联系所学,从英国工业革命、外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展等方面来论证说明。

解答本题首先要提取词汇明确主题,然后结合史实,从中外关联的角度论述说明。

15.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山装是由孙中山设计而率先穿着而得名。

1930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用国货,穿中山装。

1933年陈肇英向国民党中央提交《重厘服制严用国货案》,建议“重厘服制,以定人心,顾及本源,以崇国货”。

行政院批复,除党员服装须党务系统批准外,其余公务人员均穿中山装。

1936年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

从此,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

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规定“学校教职员服中山装为原则”,学生服装式样为“衣裤中山装”。

无论是江苏小镇,还是广东、福建两省诸县,也无论是西北的渭南地区,或者是西南的四川、云南诸县,甚至是作为英国租界的山东威海,国人均流行穿着中山装。

《申报》广告经常刊登专门为小学生提供中山装的广告,如上海国民书局销售中山童装,称“小学生宜服中山童装,以资不忘开国元勋,又能增进革命思想”。

冯玉祥曾说:

“中国的长袍大褂”,“糟蹋布料,妨碍行为”,而“中山服……中西兼长,至关重要”。

——摘编自陈蕴莤《身体政治:

中山装的诞生与流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山装流行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流行的原因。

(1)特点:

由局部地区到全国各省;

由公务员着装到全国各行业的流行着装;

由个人自由穿着到政府提倡强制行为。

(2)民族危机;

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

政府大力提倡;

中山装中西合壁,得体美观

【详解】本题考查中山装流行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流行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中山装流行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可以根据“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无论是江苏小镇,还是广东、福建两省诸县”“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规定‘学校教职员服中山装为原则’,学生服装式样为‘衣裤中山装’”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中山装流行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36年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服……中西兼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的第一小题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

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

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比如第一小题可以确定三个层次,然后对每一层次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来回答。

本大题的第二小题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本题中的“中山装流行的原因”有所涉及,但根据材料信息回答不完整,应当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16.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是与孤立主义同时存在的一种社会思潮。

30年代初期,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发誓,不让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重演。

1935年,国际形势更加紧张,罗斯福提出了和平时期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军费预算,遭到和平主义团体的批判。

1937年2月的民意测验显示,95%的人不愿意卷入另一场欧洲战争。

从1938年起,和平主义运动就走下坡路,一些和平主义者转变了态度,他们相信对付法西斯主义侵略者,只有以武力斗争的手段才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呼吁和平遵守国际公认的交往准则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大战全面爆发后,一部分人士主张支持英法作战,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和平主义运动内部的争论戛然而止。

——摘编自熊伟民《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平主义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和平主义运动逐渐式微的原因。

(1)内涵:

美国不卷入战争背景:

一战的教训与反思;

20年代兴起的反战思潮;

美国经济危机爆发;

民众的厌战情绪;

(2)原因:

法西斯主义的暴行;

德国在欧洲的入侵与扩张;

德、意、日三国轴心的结盟、日本在亚洲的入侵;

珍珠港事件的爆发;

【详解】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平主义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美国和平主义运动逐渐式微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平主义的内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30年代初期,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发誓,不让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重演”分析得出。

其产生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37年2月的民意测验显示,95%的人不愿意卷入另一场欧洲战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当时的美国国内状况和国际形势等方面来回答。

(2)美国和平主义运动逐渐式微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他们相信对付法西斯主义侵略者,只有以武力斗争的手段才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大战全面爆发后,一部分人士主张支持英法作战,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17.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陈嘉庚(1874-1961)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1894年,陈嘉庚就已开始在家乡厦门集中建立惕斋学塾。

他所创办的学校,纵的方面包括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到大学;

横的方面包括普通中学、师范、中专、大专。

就地域而言,他主张“大学生不分省”,从国外归来的侨生一视同仁。

民国初期,他就指出:

“今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民心耳”。

他认识到“概民智未启,则共和之基础终无由巩固。

”他曾说:

“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细”,陈嘉庚久居南洋,发现南洋华侨约1200万,其中不懂祖国文化已经“外化”的就有50万,这让他忧心不已。

据统计,1904年到1931年间,他的总支出共1321万元,其中捐款各类学校教育费就占837万元,加上办学利息380万元,占总支出的92%。

据统计,他一生中捐献的教育经费总数达1200万元,相当于他的实业全盛时期的全部不动产。

——方式光《论陈嘉庚教育思想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陈嘉庚办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嘉庚办学的原因。

创办学校多;

办学层次全;

覆盖面广;

入学者者享受平等受教育权

民族危机加深;

实业救国思想;

爱国情怀;

实力支撑

【详解】本题考查陈嘉庚办学的特点和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陈嘉庚办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他所创办的学校,纵的方面包括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到大学;

横的方面包括普通中学、师范、中专、大专”“就地域而言,他主张‘大学生不分省’,从国外归来的侨生一视同仁”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陈嘉庚办学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今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民心耳”“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细”“他一生中捐献的教育经费总数达1200万元,相当于他的实业全盛时期的全部不动产”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