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898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4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体内

下部

内侧

任脉

物质

抑制

2.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3.阴阳的基本特征: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

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阴阳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a)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即用阴阳概括和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两个方面的属性,是事物阴阳属性的基本特性,说明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对立:

既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

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b)互根互用:

阴阳依存即用阴阳说明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各以对方为自已存在前提的相互依赖关系;

是确定事物阴阳属性的相互依据;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前提。

互用:

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下,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c)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即用阴阳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形式。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对比变化。

基本形式此长彼消和此消彼长,还有此长彼长和此消彼消。

d)互相转化:

阴阳转化即用阴阳说明事物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

阴阳转化的条件∶内在根据阴阳依存和外部条件。

应用: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阐述人体病理变化,疾病诊断,疾病防治。

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偏衰、互损、转化或亡失;

a)阴阳偏胜:

阴偏胜和阳偏盛;

指阴阳一方处于亢奋的生理状态。

多指阳邪偏胜和阴邪偏胜。

b)阴阳偏衰: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阴偏衰,其病症的性质是虚热证。

c)阴阳互损;

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阴阳离决。

d)阴阳转化:

疾病过程中,先有高热,汗出面红脉洪后突然转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解释为:

重阳必阴,阳脱即阴

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a、确定治疗原则:

(1)损其有余:

即“实则泻之”。

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如“阳盛则热”,用“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用“寒者热之”。

(2)补其不足:

即“虚则补之”。

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明]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b、归纳药物性质:

(1)、归纳药性:

四气:

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2)、分析五味:

五位:

指药物具有酸、甘、苦、辛、咸五种滋味。

第二节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

温热、升腾、向上。

土、生化、承载、受纳。

金:

肃杀、潜降、收敛。

水:

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3.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五行

人体

五脏

五腑

五关

五体

五华

五志

五液

五神

五声

小肠

大肠

膀胱

属于“虚则补其母”治法有:

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发、益火补土法。

4.五行的生克乘侮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克木,木克土,水克火,火克金,土克水。

(1)五行相生:

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滋生,促进和助长的作用。

(2)五行相克:

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消弱等作用。

(3)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4)五行相乘:

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5)相乘相侮: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一种异常变化。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一种异常变化。

5.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解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主要为母病及子(顺传,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和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2.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相乘相侮。

相侮:

肝来侮肺。

指导临床治疗: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

确定治疗原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培土生金法:

又称补脾养肺法:

只通过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

6.如何根据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确定治疗原则?

五行学说:

以相生规律,“补母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以相克规律,“抑强扶弱”即泄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

阴阳学说: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平为期;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第三章藏象学说

1、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的特点可分为三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奇恒之腑,作用是"

藏而不泻"

.

2、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应于外的征象。

3、人体五个生理系统:

肝(肝、胆、筋、目、爪);

心(心、脉、舌、面、小肠);

脾(脾、胃、肉、口、唇);

肺(肺、皮、鼻、毛、大肠);

肾(肾、膀胱、骨髓、耳、发)

4、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具体):

一.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和小肠相表里

1.心主血脉:

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环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主血:

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主脉: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

心的阳气充沛,血液充盈,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灵活而有光泽,脉道通利,脉和缓有力。

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若心脉为瘀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黯,有时有结代脉。

2.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广义是指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

狭义是指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若异常,可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精神委顿,神志出现谵妄、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

心的生理活动和喜有关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3)心在窍为舌:

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4)心在液为汗:

心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关系。

心包络:

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心居包络之中,包络在心之外。

二.肝:

肝胆互为表里

1.肝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疏,即疏通,泄,即宣泄。

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

肝喜条达,恶抑郁。

肝的疏泄功能是调节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正常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

影响:

调节情志;

调节气机;

促进脾胃的纳化和胆汁的排泌功能;

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

调理冲、任二脉,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正常和调;

②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

③通达情志;

④调节生殖功能。

2.肝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回流到肝脏并贮藏起来;

处于活动状态时,肝内的血液又被动员起来,运送到全身。

这说明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

1.肝在志为怒;

2.肝在液为泪;

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4.肝开窍于目

三.脾:

1.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是指脾气有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脾气主升:

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

脾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以营养濡润全身。

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

肺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若脾气虚弱、无力外举,反而下陷,可导致内脏下垂、脱肛等病症。

3.脾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其固摄血液的功能正常,血液不至于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

反之,则可出现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在志为思;

3.在液为涎;

4.在窍为口

四.肺:

鼻为肺之外窍,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1.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司呼吸,指肺为人体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只有保持肺与呼吸道的清肃,才能使气道通畅,呼吸自如;

若不能,则会导致呼吸不畅,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2.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肃降,是指肺气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主宣发:

①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

②由于肺气向上向外周的扩散运动,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滋润和濡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

③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腠。

卫气有保护肌表、温养肌腠皮毛、调节腠理之开合的作用,通过肺气向外布散的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亦有三个方面:

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二是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与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

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

3.通调水道:

又称主行水。

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指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肺气传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精微部分向外散布,达到全身皮毛。

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传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较稠厚部分,向下传输至脏腑器官。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

4.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再输送至全身,肺朝百脉的作用,是助心行血。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肺的治节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是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

二是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三是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四是调节水液代谢

1.肺在志为悲忧;

2.肺在液为涕;

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肺在窍为鼻

五.肾:

肾中精气阴阳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又为生育下一代的重要物质基础,并传给下一代。

1.肾藏精:

是指肾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2.肾主水:

是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故肾又有水脏之称。

肾具有主管水液代谢功能。

3.肾主纳气:

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以保证机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

膀胱储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肾的气化

系统连属:

1.肾在志为恐;

2.肾在液为唾;

3.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4.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在人体生长发育方面的表现

人体生长发育情况可从头发、牙齿、骨骼以及生殖功能方面表现出来。

幼年时期,肾气精气逐渐充盛,头发成长较快且渐稠密,更换乳齿,骨骼成长身体增高;

青年时期,肾中精气比较充盛,逐渐发育成熟,具有生殖功能,并生长智齿,骨骼长成而达到一定高度;

壮年至中年时期,肾中精气充盛,身体壮实,精力充沛;

老年时期,肾中精气渐少,出现发脱齿落,形体衰老。

总之,整个生命活动中其生理状态不同决定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

五脏与九窍的关系:

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

6、六腑的主要功能:

一.胆:

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1.贮存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

二.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气血之海2.主通降,以降为和

三.小肠:

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四.大肠:

传化糟粕五.膀胱:

贮存和排泄尿液

六.三焦:

①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

②运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

7、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奇恒之腑包括: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一.脑:

脑由髓汇集而成,故又称髓海:

1.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2.主感觉与运动

二.女子胞:

又称胞宫、子宫:

1.主月经:

月经的来潮与周期也与心、肝、脾三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2.主孕育胎儿

中医学脏腑学说的特点是: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注重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略于脏腑的解剖实体。

以调节气机升降为主要联系的两脏是肺和脾。

与脑髓充盈密切相关的脏是肾。

既恶湿又能化湿的脏腑是脾。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

一.精:

禀受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

二.气:

气是极精细而活力很强的一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主要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固摄作用,营养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气化作用

1.推动作用:

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血液的生成、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

3.防御作用:

是指气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也可以驱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

4.固摄作用:

主要是指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其无故流失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5.气化作用: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

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气的生成:

来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

以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来说明气的运动规律。

气的分类:

1.元气:

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二是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1、生成∶主要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又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

2、分布∶藏于肾,通过三焦,流布全身。

3、功能特点:

a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

b固摄人体各种体液。

c温煦人体脏腑组织。

2.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上走息道,下注气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生成:

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

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分布∶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脉。

宗气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

温煦营养肺和呼吸道,走息道以行呼吸。

所以,凡呼吸、声音、言语的强弱,均与宗气有关。

二是贯注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

温煦营养心脉,贯心脉以行气血。

主要体现在助心行血。

3.营气:

是具有营养作用之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化生,充盈于血脉之中。

生成∶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中最富有营养的精华部分即精气所化生。

分布∶循行于脉内,运行周身,环周不休。

但偏于内脏。

生理功能:

一是化生血液,营气经肺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

二是营养全身内脏,营气循脉流注全身。

4.卫气:

卫气是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

1、生成:

卫气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它的特性是剽疾滑利,也就是说它的活动力强劲,流动迅速。

2、分布∶行于脉外,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肤,布散全身。

但偏于肌表。

卫气的生理功能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

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二是具有温煦全身作用;

三是调节控制肌腠的开合,使汗液有节制的排泄,以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和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

三.血:

血,是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环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

如因某些原因致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为出血,又称为离经之血。

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精血相互滋生和转化。

血的功能:

1.营养滋润全身;

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的运行:

血液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脉管系统的完整性和保持通畅;

2.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心、肝、脾、肺四脏的功能尤为重要。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血液正常运行与五脏的关系。

维持血的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心脏的搏动,肺主呼吸,辅心行血,脾主统血,肝主疏泄和藏血,脉管的通利。

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装置,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物质基础;

肺气宣发与肝气疏泄,是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

脾气固摄与肝贮藏和调节,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四.津液:

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又称水液。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肾所藏之精是指人体生命活动之本

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

津和液虽同属于水液,但二者之间的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所以从概念上应将二者加以区别。

津:

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

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润作用。

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病理过程中相互影响,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

津液本为同类,然亦有阴阳之分,津为汗走腠理,故属阳;

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

津液的生成:

主要是通过胃对饮食水谷的游溢精气,吸收水谷中的部分精微,由小肠泌别清浊,吸收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再由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残余水分。

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至脾,经脾的运化转化为津液,然后通过脾散精于肺,布散全身。

津液的输布: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多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来完成。

主要是由脾、肺、肾和三焦来完成。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将津液上输于肺,向四周布散。

肺将津液通过宣发作用输至体表,肃降作用输至肾和膀胱。

肾起主宰作用,肾中阳气的气化作用推动津液输布,肺下输到肾的津液经过气化,轻者经三焦上输于肺,浊者注入膀胱。

津液的排泄:

主要是通过肺将宣发至体表的津液化为汗液,肺在呼气时带走部分水分,肾将水液蒸腾气化生成尿液并排出体外,大肠排出的水谷糟粕所形成的粪便中亦带走一些残余的水分。

此外,还通过人体体腔脏器的分泌排泄。

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作用;

2.化生血液;

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4.排泄代谢产物。

★肺主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在津液输布和排泄中的重要意义

肺气宣发,外合皮毛,使其从皮肤和呼吸道排出;

肺气肃降,与大肠相表里,使其从大肠排出。

肾司开合,使浊者下降至膀胱,经膀胱气化而排出。

输布方面,包括将水液输布至体表与内脏;

排泄方面,包括汗、尿以及呼气和大便中水液的排泄,尤以汗、尿为主。

★肺、脾、肾三脏在津液输布、排泄过程的作用

输布∶脾的升清,上归于肺,肺主通调水道,与心、三焦共同将津液输布到全身。

肾主水,能调节全身水液代谢,使水液中清者上升,复归于心肺。

排泄∶肺气宣发,外合皮毛,使津液与代谢废物从皮肤和呼吸道排出;

肺气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被利用后多余津液与代谢废物从大、小便排出。

肾为水藏,能升清降浊,调节水液代谢,使水液中浊者下降至膀胱,经膀胱气化而排出体外。

精与气、血的关系: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

肾精化生元气,水谷精微化生宗气、营气、卫气,气不仅能生精,又能固精。

精血同源,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与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

血虚可致精亏,精亏也可致血虚,均形成精血亏损。

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

血能养气。

★为什么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气属阳,以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