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9283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0个Word文档格式.docx

  他又开始做实验,这回他用一个大桶、一个小桶和一个带支点的杠杆,还有几块砖进行实验。

他发现砖块增加多少,水就会相应地溢出多少,而拴着砖头的杠杆也会随之下降或倾斜。

就这样,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三):

  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

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十分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

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

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

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

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

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

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

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

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

突然想到:

我不是去吃饭吗?

怎样走到庭院中来了!

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

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四):

  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

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向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

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

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

弗洛里的手中。

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十分高兴。

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

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貌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

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头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

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

吃了要坏肚子的。

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

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

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样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

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

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

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

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

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

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五):

  焦耳的故事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我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齐到郊外旅游。

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我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

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

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那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

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

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样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我做的实验都告诉了教师,并向教师请教。

教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

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

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

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最终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六):

  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

他认为仅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

他总是经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我的观点。

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

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

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

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

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

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构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

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

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日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

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

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

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

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理解这一荣誉。

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

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

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

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七):

  达尔文的故事

  达尔文小的时候,一次跟妈妈到花园里为小树培土。

妈妈说:

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生长。

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

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

泥土太宝贵了。

  达尔文问:

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

  不能呀!

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

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呀!

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

  是上帝!

  那上帝是谁生的呢?

  妈妈答不上来了。

她对达尔文说:

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开呢!

  达尔文自幼喜欢花草树木、鸟雀虫鱼。

上学以后,他仍然坚持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他骑马、打猎、钓鱼、采集矿石、捕捉昆虫、钻进树林观察鸟类的习性。

对达尔文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问号,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他常常边观察边沉思,甚至忘记了危险。

有一次,达尔文在一个古代城堡上散步,像往常一样陷入了沉思。

他心不在焉地迈动着缓慢的脚步,突然一脚踩空,从城垛上跌了下来。

这时候,达尔文的神智十分清醒,头脑还在思考。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八):

  童第周怒斥皮诺

  著名学者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与他同住的俄国人皮诺挑衅地说:

童先生,真辛苦呀,我一见到你,就想到了你的国家,东亚病夫童第周拍案而起:

不许你侮辱我的祖国!

你能够代表你的国家,我就代表我的国家,从明天起,看我们谁先取得学位!

皮诺哑口无言。

4年之后,童第周取得了博士学位,受到了欧洲生物界的赞扬,他为自我争了那口气,也为祖国争了光。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九):

  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玛丽从小学习就十分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

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

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

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

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

可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

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

  这样,直到24岁时,她最之后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

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可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向名列前茅,这不仅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

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十):

  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

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

可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我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他说: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我的祖国。

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所以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十一):

  瓦特的故事

  瓦特出生于英国,由于家境贫穷没机会上学,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学去当仪器修理工,瓦特聪明好学,他常抽空旁听教授们讲课,再加上他整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学识也就积累的不浅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任务交给了瓦特。

瓦特将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个老人在喘气,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觉得实在应当将它改善一下。

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体随着蒸汽每次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白白浪费了许多热量。

能不能让它一向坚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

于是他自我出钱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机器来。

  从此,瓦特整日摆弄这些机器,两年后,总算弄出个新机样貌。

可是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瓦特想尽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

瓦特没有放弃,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热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仅有原先的四分之一。

这关键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顿然觉得前程光明。

他又到大学里向布莱克教授请教了一些理论问题,教授又介绍他认识了发明镗床的威尔金技师,这位技师立即用镗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决了那个最头疼的漏气问题。

  1784年,瓦特的蒸汽机已装上曲轴、飞轮,活塞能够靠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推动,再不用人力去调节活门,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十二):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虽然是杰出的数学家,但吴文俊小时候却喜欢看历史书籍,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

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武的教师的精彩课程,改变了他对数学的看法。

大学三四年级时的刻苦钻研,更使他打下了现代数学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吴文俊在中学默默任教了5年。

此后,和数学大师陈省身的结识,使他走上了拓扑学研究之路,并以自我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一发不可收拾。

半个世纪里,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世界级贡献。

他的成就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数学与国际间的差距,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十三):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脑。

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我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

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我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

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

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

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

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

教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

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

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教师面前,肯定地对教师说:

有,教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

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爱因斯坦。

他走回自我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

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教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

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在他不满意自我的小板凳的时候,他又再次投入制作。

他一共制作了三个小板凳,最终的一个比前两个要好一些。

在制作小板凳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表现了他对自我的态度,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释放自我的能量,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让自我的潜能充分发挥。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十四):

  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跟其导师冯&

middot;

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在他计划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

之后,经过周恩来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同志最终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钱三强名字由来:

起初他父亲钱玄同给他起的名字叫钱秉穹。

初中时,一个体质不如钱三强的比较瘦弱的同学给钱三强写信,信中自称大弱,而称当时还叫秉穹的他为三强。

这封孩子们之间互称绰号的调皮信,恰巧被秉穹的父亲钱玄同看见了。

你的同学为什么叫你&

lsquo;

三强&

rsquo;

呀钱玄同风趣地问道。

他叫我&

,是因为我排行老三,喜欢运动,身体强壮,故就称我为&

秉穹认真地回答了父亲的询问。

钱玄同先生一听,连声叫好。

他说我看这个名字起得好,但不能光是身体强壮,&

能够解释为立志争取德、智、体都提高。

在父亲的肯定下,从此,钱秉穹就正式改名为钱三强了。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十五):

  贝尔的故事

  电话的发明者叫贝尔。

他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

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

1873年他已是波士顿大学语言生理学的教授。

一次,他企图经过一根电报线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

他的设想得到了妻子梅布尔。

哈伯德与岳父的支持。

梅布尔是聋子,以前是贝尔的学生。

她父亲较富有,为女婿的科学试验慷慨解囊,供给必要的经济支持。

  贝尔的不少朋友却期望他钻研电报术。

但发明家不以为然。

他心里唯一惦记的事,就是要完成传递人声的工作。

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

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

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

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

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

他记下了事实,从而导致进一步试验。

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

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忙,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

亨利、爱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贝尔经过送话机喊道:

沃森先生,请过来!

我有事找你!

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

他一路大叫着:

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交往史。

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

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十六):

  大家可能还熟记着小学课本中的那篇关于鲁班发明锯的文章吧。

传说,有一年鲁班理解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

这需要很多木料,可是工程限期很紧。

鲁班的徒弟们每一天都上山砍伐木材,可是当时还没有锯子,仅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并且徒弟们每一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

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十分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

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

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

既然小草的齿能够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当能够锯断大树吧。

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忙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

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

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有着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的。

鲁班工艺的不断提高离不开自我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忙。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十七):

  诺贝尔的故事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

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齐去实验炸药。

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xx甘油的研究。

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

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

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

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可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

经过长期的研究,他最终发现了一种十分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xx的发明。

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十八):

  罗兰希尔发明邮票

  人类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类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在地球上长期存活下去的。

人类需要帮忙,人类需要交流,信息传递成了人类生存必需的基本活动之一。

最初是打手势,之后发明了语言,用马拉松式的长跑传递口信。

再以后发明了文字,开始书信传递,于是有了古代邮驿。

  当时的邮资是按邮件运递路程和信件纸张数量逐件计算的,即递进邮资制,收费的标准也很高。

如果遇到江河泛滥、桥梁坍塌,信件就得多走几百公里,总计下来,邮资高得吓人。

如此昂贵的邮资,是平民百姓望而生畏,他们把寄信看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19世纪30年代是改革的黄金年代,改革造就了一代英雄,罗兰希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世界邮政史上树起了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罗兰希尔经过多年的调查主张大幅度降低邮费,实行邮件不分远近、一律收费1便士的均一邮资,他还提出使用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先支付邮资。

这种纸的大小与邮资图样大小相仿,背面涂上一层薄胶,人们只要沾湿背胶就能够将其贴在信件上,这就是罗兰希尔关于邮票的最初创意。

  为此,罗兰希尔上书政府,提出了自我的改革推荐,1839年8月17日,维多利亚女王批准了这个议案,决定英国自1840年1月10日起实行1便士均一邮资法。

罗兰希尔也被女王任命负责邮政改革工作。

  为了把创意中的1便士邮票变成现实,罗兰希尔要求就应使用具有防伪性能并能在公众中取得信誉的图案作为邮票的图案,于是采用了威廉怀恩创作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头像,这样既显示了发行邮票的权威性,又透过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