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931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5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Word文件下载.doc

w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不是去求助某种文化规律或法则,

w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

w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

w后现代主义:

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

三、学科标志:

田野工作与民族志

w

(一)田野工作的特征

w田野工作是人类学首要的方法与途径

w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

w

(1)学会当地的语言;

w

(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如一个农业

w或牧业周期)的居住时间;

w(3)采纳参与观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的方法。

w

(二)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重要结果

w人类学者最终坐下来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这个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所谓的民族志(ethnography)

w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与形式

四、学科对象:

文化的他者与自我

w

(一)关于他者的定位

w我们常常只能在有限的田野中面对一般性的和个别性的文化,于是我们观察和参与的不同文化中人性的差异也就呈现了——即人类学家卷入的他者的文化和他者的人性呈现

w人类学是关于他者的学问

w它源于人类学发生期对遥远的部落社会(相对于欧美社会)的他者的强烈的比较文化研究框架之中

w他者是在人类范畴中被设定的,其端点作为自身和自我的延伸而被定位

w

(二)文化的他者与自我发现

w我们所讲的“他者”(others)不仅仅指向与自己不同的人群,更多的是指向与

自己不同的文化(othercultures)

w我们所主要关注的不是作为人群的他者,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culturalotherness)

w早期人类家的田野工作:

w试图解决本文化与他文化接触时出现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评价问题

w晚近以来的人类学家:

w运用他文化和对他文化的研究成果——“他者性”来反观、诠释与重

构本文化。

五、通向跨文化比较

w

(一)如何设计文化比较

w人类学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加以区分:

w

(1)按地理区域进行的比较:

如把世界按板块结构划分为七大洲、四大洋;

w

(2)按样本大小进行的比较:

小样本比较个案一般不超过10个;

w(3)按数据搜集人的不同进行的比较:

w基于田野调查建立的初始数据

w从他人研究中获取的二手数据两种类型;

w(4)按共时性和历时性进行的比较:

w共时性比较:

w在一个时间段进行的横向分析

w历时性比较:

w在较长时间里进行的纵向比较

w

(二)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

w1隐含的比较法

w人类学家在田野工作中,当他们看到目标文化的某种实践活动时,总会不时地反思自身文化的相似实践

w米德观察萨摩亚:

w思考美国少女青春期的经历上的差异

w在人类及其文化的性质方面作出理论建构

w2两元文化比较法

w两元文化比较法需要对两种不同文化里的相似实践加以系统地对照和比较,以识别出其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w目的:

识别出作为两种文化共同基础的恒定要素,并离析出导致两者间差别的可能因素

w因果环节一旦建立,研究者就能提出解释这些差别的各种理论。

w埃文斯普理查德:

东非阿赞德人和特罗布里恩德岛人:

巫术上的形态差别“可以通过指出两个社会在结构上的变异而得到解释

w3多元文化比较法

w方式不尽相同

w刘易斯墨:

从西哥和美国四个不同的文化场景加以对比和归纳的方法,提出贫困文化理论

w怀廷:

对童年期文化实践可能投射于个人成年生活的田野研究,是派了6个研究小组分赴世界各个不同的地区

w(三)什么是跨文化比较

w跨文化比较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实现理论概括或发现某种通则的研究方法

w前提:

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

w还需相信:

w“通过习得当地人的语言,民族志工作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即诸种视野的融会),同时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w人类学的内涵

w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

w考古人类学

w语言人类学

w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

w人类学与社会学

一、人类学的内涵

w北美人类学知识构架下,人类学包括以下四个分支学科:

w生物或体质人类学

w考古人类学

w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w侧重于自然科学关联的人类学是生物或体质人类学

w侧重于人文社会学科分类的文化主旨的广义研究包括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狭义研究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w欧洲:

人类学侧重体质与人性的研究,而民族学则是另外的一门学问。

w在社会文化意义上:

w美国通行使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w英国学界常见社会人类学的用法

w在日本:

历史上仿照德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划分,人类学一般指自然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领域,前者有日本人类学会,后者有日本民族学会

w中国:

w20世纪初:

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在内地的使用并存

w50年代:

民族学称谓在曾有广泛的使

w80年代中期至今:

使用人类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和建立人类学研究机构

w新兴的人类学(侧重文化人类学)刚刚立足之时,考古学、语言学和归属于自然科学的人类学(侧重体质与生物性,而分子遗传学等新学是后来的事)已经有强大的学科实力而独立在,以往它们和历史学、自然科学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同人类学的关系则处在因缺少跨学科知识而难于联姻的状态中。

二、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

w

(一)体质人类学的研究

w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与行为问题

w包括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w

(二)新的学术与应用发展

w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新生的分子生物学更新了早已存在的遗传学

w现代人越来越关注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研究,这样的体质人类学关心人类形态与结构,因而既有学术上的意义,也有应用性的价值

w体质人类学可以认为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

w研究人类演化与进化的过程及现代人类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关系

w对人类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生命现象的文化诠释,形成为今日人类谋福利的应用性的创造

三、考古人类学

w

(一)围绕考古的学问

w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w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

w通过跨越时空考察文化的连续性来理解人类本身

w考古史(archaeologicalhistory)涉及建构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陈述区域文化发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以及对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作出解释

w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archaeology)、历史考古学(historicarchaeology)组成

w

(二)一个世纪的中国考古地位

w20世纪20年代兴起

w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一直是

w在历史学的框架内进行的。

w一方面,我国的考古学与宋代以来的金石学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而金石学主要以“证经补史”为目标,也与考据学的传统相契合

w另一方面,考古学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已经肩负起“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因而成为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w(三)考古人类学的新方向

w20世纪60年代以后:

w对“现存社会”进行考古研的分支学科——民族考古学,

w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和技术,并结合民族志研究对前工业社会的物质遗存进行研究,进而理解该社会的文化和行为

w70年代以后:

美英等国出现“行为考古学”、“后过程考古学”等新思想和新流派

w80年代以来:

“族群考古学”

四、语言人类学

w

(一)语言人类学及其发端

w语言人类学认为:

w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实践,它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

w克洛德·

列维-斯特劳斯在语言学理论,尤其是雅格布逊音位学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结构人类学的理论

w人类学家格尔兹关于社会文化的阐释亦有助于语言学者思考理解语境和意义

w今日语言人类学肇始于美国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研究

w语言人类学家与语言学家不同:

w他们的技术性语言分析只是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以此作为数据和根据,从中推导出进一步的人类学问题

w人类学家在“语言与文化”这样的题目下研究诸如世界观之间的关系、语法类型与语义场、话语对社会化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语言与社区的互动

w语言人类学有别于探讨语言内部结构的语言学研究,它侧重把语言纳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考

w

(二)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

w话语分析关注社会文化知识和语法之间的关系,其重点是会话推理(conversationalinferences),而会话推理则有赖于对语境的解释。

w话语/交际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研究语言现象时所运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w交际民族志学者认为,特定的文化模式决定谈话的内容和形式,因而该领域注重分析语言在社会文化联系中的使用问题

五、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

w

(一)文化人类学及其相关称谓

w美国学者霍尔姆斯于1901年在《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一术语

w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指代研究与人的生物特性相区别的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

w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w进化理论(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两种)

w传播理论

w功能理论

w文化与人格理论

w结构理论

w文化唯物论

w象征理论

w解释理论

w实践理论

w反思人类学

w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一般通过田野工作和撰写民族志的方法获得资料与结论。

w田野民族志研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学术传统。

w

(二)文化人类学知识积累的意义

w传统上,人类学家要到一个特定的、较小的族群中间住下来,考察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生计与经济行为、政治、信仰、宗教、习俗等,经过他(她)的组织、描写、转述和分析,提供一个“族群图景”这一工作成果构成了比较民族志(comparativeethnography)研究的基础。

w区域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资料收集还扩展到历史文献、考古发掘等跨学科的知识,目的是为了重建某一个过去到现在的社会文化体系

w文化人类学不断积累的重要知识内涵中,无论从人本的出发点,还是从不同地理区域的族群生活方式的理解考虑,人类学都处在探索世界各地人类未来发展的基础理念的重心之中。

w它的一些理念与原则可以构成一种潜在的知识储备,提高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建议人性与文化未来转换的方向,随时发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作用;

这门知识可以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增强文化学习与理解的自信力,提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之道;

w人类学具备的认识人、族群、文化与社会的理论,如人性转换与文化传递、伦理观念、文化唯物论、文化相对主义、文化进化、交换理论、仪式与信仰、象征系统、情感与意义、整体论与文化区域观察等决定了这门学科的独立性与价值,它的基本原则至今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六、人类学与社会学

w人类学从发生期就包含了对人类两大基本特性即生物性和文化性的整体性探讨,人性之模塑与(他者)文化的关注是其研究重点。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四大分支,包括:

w体质/生物人类学

w语言人类学和社会

w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w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学不包括前三项

w在社会关系、组织和行为方面的兴趣一直为社会学和人类学所共同分享,所称“姊妹”学科的寓意也主要由此而来。

w它们传统研究的社会类别不同:

w前者强调对国家的研究;

w后者侧重非国家社会

w在收集资料的方法上的差别:

w社会学家:

w倾向于使用问卷和发现其他可测定的资料

w样本分析和统计技术

w人类学:

w田野参与观察方法

w定性分析与诠释

w关于人性与文化的研究与应用课题中,特别是那些涉及体质、医学、公共卫生、人性与人类行为、文化生态系统等的研讨中:

w人类学和社会学:

w面对相同的社会问题,

w研究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w普同性

w文化相对性

w适应

w整体

一、普同性

w所谓普同性或普同论(universalism)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

w各个地理区域的人民,无论肤色是否相同,还是民族是否相同,都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人人都是平等的同类

w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

w在整个人类种群的普同性以外,还有属于大体上的或一般的人群所有的,以及一些个别人所有的特征

二、文化相对性

w文化相对性(culturalrelativism),也称文化相对论或文化相对主义。

w该理论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人群的所思所为,而是指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w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价值和传统观念来衡量、判断并且解释其他社会文化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w其极端表现是“文化沙文主义”(culturalChauvinism),即认为自己拥有的习俗、信仰永远优于别人的习俗和信仰,并以自己的文化来规范他人的行为

三、适应

w通常所说的适应(adaptation)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种群通过自身变化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

w人类的适应则包括:

w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

w人的生物性适应:

w主要指人体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

w人的文化适应

w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和

w适应既包括对过程的适应,也包括对结果的适应。

w文化的适应使文化的发展具有矛盾性。

适应过程具有两个特征:

w稳定性:

就是文化的保守性,文化有保持现状的倾向

w创造性:

主要结果之一,便是它能在特殊环境下产生多种文化,产生多样性

w“适应”已不再是一个孤立单一的概念,不同文化要素之间可以进行跨越式的交流、吸收,旧有秩序和规则不断被打破,重新组合并吸收新的文化要素。

w任何文化的人们都需要不断地重新定位,以期在这样一个变动的社会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重构自身。

w适应的含义已不再是惯习的简单吸收和借鉴,更包含了发展和创新的含义。

四、整体性

w

(一)整体性的主要内涵

w整体性(Holism)又称整体论

w是指在人类学学科的研究进程中,历代人类学家以不同的理论为出发点,积累关于人类整体性认识论的不断完善过程。

w当代人类学家至今仍需要不断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关注对其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观察,做生物性与文化上的综合分析,以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区域社会与更大的人类社会的总体

w

(二)哈里斯的整体论研究视角

w

(1)方法论角度(methodologicalholism)。

认为整体论是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应当持有的态度和观察方法。

w

(2)功能主义角度(functionalistholism)。

即局部和整体的有机结合及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考察社会各方面的分支。

w(3)综合的角度(laundrylistholism)。

即人类学综合生物的、社会的、文化的、语言的、历史的、当代的各个角度的内容,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全部内容都抱有兴趣,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还是生物、社会、语言及文化

w(4)过程角度(processualholism)。

这一角度是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具体操作过程加以描述,认为人类学坚持整体论需要对以下内容作出解释:

人类的起源及衍生、文化多样性、语言的形成及演化、人类意识的出现、社会及文化的起因、特殊社会及文化分化的整体性原因等。

(三)整体论的意义

w整体论是一个辩证的理论,也就是说,整体是必要的,同时又是相对的。

w人类学的哲学理念和各种研究理论和方法,都是在特定时空地点下基于对特定人群的认识得出的;

w为了深入理解特殊现象,必须要基于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才可行

w人类学对整体论的推崇与坚持:

w由人们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认识事物的根本立场决定,让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整体与个体相统一

w由学科本身以人及其文化为对象的特点所决定

w避免狭隘的目光而力求宽广的系统观照

w主张对所观察的事物做通盘的考虑

复习思考题

w1什么是人类学?

w2试解释文化和culture的含义。

w3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w4简单概括一下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

w5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w6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w7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几个认识论主题。

推荐阅读书目

w1张实体质人类学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w2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w3[英]约翰·

甘柏兹会话策略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w4[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w5[美]墨菲(RFMurphy)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4

w6迈克尔·

霍华德(MichaelCHoward)文化人类学台北:

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w7[英]罗伯特·

莱顿(RobertLayton)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5

w8[英]阿兰·

巴纳德(AlanBarnard)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6

w9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修订版,第一章,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w10[法]毛斯(MMauss)社会学与人类学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w11[美]瑟维斯人类学百年争论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

w12ConradPhillipKottak2002(1994).Anthropology:

TheExplorationofHumanDiversityMcGrawHillInc

w13WAHailand1993CulturalAnthropologyOrlando,Harcourt

w14LBinford1962ArchaeologyasAnthropologyAmericanAntiquity28:

217~225

w15DellHymes1964LanguageinCultureandSocietyNewYork:

Harper&

Row

w16GEMarcusandMMJFischer1986AnthropologyasCulturalCritique:

AnExperimentalMomentintheHumanSciences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w17WilliamAdams1998ThePhilosophicalRootsofAnthropologyCSLIPublications,LelandStanfordJuniorUniv

w18MarvinHarris1999TheoriesofCultureinPostmodern Times.London:

SagePublicationsLtd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

w进化论

w传播与社会、文化

w功能论

第一节进化论

w进化与进化论

w人类学的进化论

一、进化与进化论

w

(一)进化

w进化(evolu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evolutio,本是“展开”的意思,指各种变化,不带有方向性

w1862年,斯宾塞将之界定为:

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变化

w

(二)进化论

w1801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最先明确地提出

w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其生物进化理论

w第一,物种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w第二,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

w第三,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而生存下来

w1852年,斯宾塞在《进化的假说》中将社会类比为生物有机体,并提出了社会单线进化的思想

w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为代表的社会进步观念,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道构成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两大思想来源

二、人类学的进化论

w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