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9650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补偿性满足与宣泄性满足。

13.艺术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三种:

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

14.《论语》: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迩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5.对艺术功能的不同强调形成了艺术价值的不同取向,一种是自律论,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

一种是工具论,强调艺术的认识与教化功能。

16.对自律论与工具论造成的艺术价值差异,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别对待。

在实践中,常常只能是非此即彼或亦此亦彼,但在理论上我们则必须要求寓教于乐。

17.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8.在艺术作品内容形式的二分法中,内容包括题材与主题两个部分;

其中,叙事类作品的题材又包括三个方面:

人物、环境、情节。

19.以作品的社会功能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审美艺术和实用艺术。

所谓审美艺术指审美功能第一、实用功能第二因而主要供审美欣赏的艺术,如音乐、美术、文学、舞蹈、戏剧等;

所谓实用艺术指实用功能第一、审美功能第二因而同时可供实用和欣赏的艺术,如建筑、园林、实用工艺美术等。

20.以审美主体对作品的感知方式(对应于艺术作品所使用的不同媒介)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视觉艺术(美术等)、听觉艺术(音乐等)、文学艺术(想象艺术)和视听综合艺术(戏剧、影视剧等)。

21.以艺术作品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又可称为动态艺术)、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又可称为静态艺术)和时空综合艺术(戏剧、影视剧等)。

22.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偏重于客观再现的再现表现综合艺术、偏重于主观表现的再现艺术和表现艺术。

23.在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的语言系统中,要注意视听饱和度,每种语言的使用不需要完全发挥,即可互相结合,生发出强大的表现力。

24.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所说的诗之三境是物境、情境、意境。

25.刘勰《文心雕龙》提出了隐秀的概念: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进一步的解释包括正反两个方面:

雕削取巧,虽美非秀;

晦涩为深,虽奥非隐。

26.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有三种人,一种人见识真确,因为他不生情感,对于他樱草花只是十足的樱草花,因为他不爱它。

第二种人见识错误,因为他生情感,对于他樱草花就不是樱草花,而是一颗星星,一个太阳,一个仙人的护身盾,或是一位被遗弃的少女。

第三种人见识真确,虽然他也生情感,对于他樱草花永远是它本身那么一件东西,一枝小花,从它的简明的连茎带叶的事实认识出来,不管有多少联想和情绪纷纷围着它。

这三种人的身份高低大概可以这样定下:

第一种完全不是诗人,第二种是第二流诗人,第三种是第一流诗人。

27.王国维曾经把意境分为两类: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

28.恩格斯在《致玛·

哈克奈斯》中提出: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义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9.别林斯基将典型人物称为“熟悉的陌生人”。

30.何其芳将典型人物称为________。

31.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人物分为两类:

圆形人物、扁平人物。

32.康德:

“没有抽象的视觉谓之盲目的,没有视觉形象的抽象为之空洞的”。

33.亚里士多德认为,直接的视觉是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提出了“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的主张。

34.恩格斯: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5.恩格斯所言,“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36.托尔斯泰:

“福音书里‘不要议论’一语在艺术中是十分正确的,你叙述、描写,可是不要不要议论!

3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38.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39.严沧浪有云:

诗有别才,非关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40.西汉扬雄认为:

言,心声也。

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郁达夫认为:

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41.十八世纪法国艺术家布封关于风格的名言是:

风格即人。

42.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刘勰的风格分类方法稍加改动,提出了新的四对八种风格分类法,它们是简约与繁丰;

刚健与柔婉;

平淡与绚烂;

谨严与疏放。

由八种基本的风格形态可以演变出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

43.伽达默尔将海德格尔所谓的先在结构称之为“偏见”。

接受美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尧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的重要概念,用以指代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和框架投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

44.鲁迅认为:

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

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是因为它是文艺。

45.毛泽东认为:

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作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标语口号”的倾向。

46.恩格斯在《致斐·

拉萨尔》中明确指出:

“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

47.古罗马著名的艺术批评家曾经把艺术家比作钢刀,把批评家比作磨刀石。

48.列举常用的批评方法:

考据式批评、印象式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本体批评。

49.《论语》: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50.据埃德蒙·

威尔逊考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但使之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丹纳的法国人,他的名言是:

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51.迄今为止,关于艺术起源的主要理论学说有摹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劳动说。

依次列举出每种学说的理论代表人物各一:

摹仿说-亚里斯多德、游戏说-席勒、巫术说-爱德华·

泰勒、表现说-佛洛伊德、劳动说-普列汉诺夫。

52.黑格尔从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出发,从宏观上将艺术发展的历程过程划分为象征型艺术(理念大于形象)、古典型艺术(理念与形象有机统一)、浪漫型艺术(形象大于理念)三种类型。

二、问答复习重点

1.艺术主要有几种基本涵义?

当代的“艺术”概念主要有三种基本涵义,如下图所示:

艺术

(1)

实用艺术

建筑、园林、工艺美术……

(审美)

艺术

(2)

文学

诗歌、散文、小说……

艺术(3)

音乐、美术、戏剧……

泛义

广义

狭义

2.艺术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美国的艾布拉姆斯曾将艺术活动的要素归结为艺术品(work)、艺术家(artist)、宇宙(universe)、观赏者(audience)四个方面,图示如下。

艺术品

艺术家观赏者

宇宙

艺术活动的四要素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

它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离不开物质的基础和物质利益的驱动。

它又是一个精神性的过程,离不开主体(艺术家、观赏者)的精神动力,发挥的主要是精神效用。

3.美学中的美通常在哪些意义上被使用?

在美学中,“美”通常在两类三种意义上被使用:

即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与的本质。

美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审美客体(美的对象)与审美主体(美感)两个方面。

第一,美=美的对象,即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第二,美=美感,即审美愉悦,针对审美主体而言,审美主体只能是人(在生活中)或人格化的物(在艺术作品中)。

美和美感都属于美的现象层次,是一物两体:

美是美感的物态化形式,美感是美的心灵化内容。

作对象观,我们把它称之为美;

作主体观,我们把它称之为美感。

没有离开美的美感,也没有离开美感的美。

在观念上,我们可以把两者明确地区分开来,在实际上,二者则是心物共鸣体的一体两面。

美的对象和美感都只是可为人的感官所直觉把握的现象,美的本质则是经过人的心灵所理性把握的存在于所有审美现象中的美的本质。

关于美的本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4.审美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视、观照、感悟构成人的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相对于非审美活动(实际的、理论的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②审美客体的形象性;

③审美主体的非功利性;

④审美过程的直觉性;

⑤审美结果的愉悦性。

5.是否所有人都认同艺术与美的必然关系?

为什么?

出于对美概念的不同理解,有些人认为艺术不一定是美的。

“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美学思潮,有许多美学家都放弃了把审美价值看作是艺术的主要价值。

例如,前《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主编费希尔就认为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作品,并不一定在于它能使人产生审美经验。

在中国理论界,同样有人质疑艺术与美之间的必然关系。

6.什么是形式美?

什么是内容美?

试以罗丹的《老妓》为例分析其为何被人誉为“丑得如此精美”?

所谓形式美,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说,是指自然事物的一些属性如色彩、线条、声音等,在一种合规律的联系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多样统一中所呈现出来的那些可以引起美感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在美感上的表现就是悦耳悦目,其判断标准偏重于人类的自然性尺度,其审美结果在不同人之间的变化幅度小。

内容美指的是审美对象透过形式向审美主体所显现出来的令人心理愉悦的特定意蕴。

当特定的审美主体能够从形式丑的对象中获得审美愉悦时,比如从一棵虬曲的古松中看到了傲霜挺立的人格象征,或从罗丹的《老妓》中看到了一种关注苦难的宗教情怀时,“丑得如此精美”的意识就会凸显出来,内容美的相对独立性便会凸显出来。

内容美在美感上的表现就是悦心悦神,其审美标准偏重于人类的文化性尺度,审美结果在不同人之间的变化幅度大。

7.试举例分析文化倾向在艺术作品中的隐性表达方式。

8.艺术的社会功能一般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审美功能(或审美娱乐功能);

认识功能(或审美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或审美教育功能)。

9.悲剧性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悲剧性美感的产生原因,一直是美学家们争论的问题之一。

博克认为,悲剧快感的产生是因为苦难在人心中唤起了怜悯,而怜悯来自于爱和社会情感,人在观看痛苦中获得快感,是因为他同情受苦的人,同情越多,体验到的快感越强烈。

休谟则从悲剧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悲剧快感除了来自于恐惧与怜悯中积极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悲剧的形式美。

原因在于,人被怜悯与恐惧打动之后,就更能敏锐地感受到音调的和谐与诗句的优美,从而使痛苦感被形式的美感淹没。

桑塔耶纳把悲剧快感的原因归结为安全感,也就是说,看到别人的不幸而感到快乐是因为庆幸自己逃脱了类似的灾难,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或优越感,此即悲剧快感的由来。

人们获得悲剧性的审美感觉时,体验到的是悲伤、严峻、冷酷。

但是,正像日落时的光和影使对象看起来规模大一些一样,对死亡的意识迫使人更尖锐地感受到存在的全部美妙和苦楚,全部欢乐和复杂性。

当死神站在身边的时候,在这种“边缘”的境地,世界的全部色彩、它的审美丰富性、它的感性的美妙、常见的事物的伟大,就显得更加鲜明清晰,真与假、善与恶、人的生存意义本身就显得更加清楚明朗。

总之,悲剧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它能够唤起人的崇高感。

10.如何正确地看待艺术的教育功能?

与普通的说教方式晓人以理相比,艺术教育的效果动人以情,效果更为强大而持久,更易于付诸行动,因此,历朝历代重视艺术教育作用的言行都相当普遍。

在我国,过高估价文艺社会作用看法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着。

……这种夸大观点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艺家本身,为了抬高自己,过高地估价文艺的力量。

事实上,正如鲁迅所说:

“各种文艺,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

倘以为文艺可以改变环境,那是‘唯心’之谈,事实的出现,并不如文学家所豫想。

”另一方面是卫道的正人君子。

他们以为天下的坏人坏事,都是艺术作品教唆出来的,事实上,文艺作品纵然能感染人,但其作用毕竟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生活本身的要求。

要防止出事故,首先要消除产生事故的社会条件,而不能委过于文艺作品。

而有些合情合理之事,更不能当作坏事看待。

当然,夸大艺术的社会作用不对,无视艺术的作用也是不足取的,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借用马克思的话来正确看待艺术的社会作用力: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11.什么是“穷而后工”?

试举例分析心理痛苦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所谓“穷而后工”,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指那些在心理上处于痛苦状态(“穷”)的艺术家更容易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心理痛苦之所以容易催生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因为心理痛苦更易强化艺术家的创作内驱力;

更易激发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

更易升华艺术家的人格。

举例分析略。

心理之“穷”仅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非充分条件,因此,穷而后工不能概括一切的艺术创作现象,但确能概括大量的艺术创作现象

12.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作家的白日梦”,谈谈你的看法。

1908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作家与白日梦》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认为:

简言之,就创作过程而言,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

就欣赏过程而言,作品是接受者的白日梦。

此外,弗洛伊德还在《精神分析引论》、《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等著述中涉及到类似的看法。

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是作家的白日梦”的看法,可以很好地概括相当一部分娱乐性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动机。

事实上,艺术确实是人生的一种替代品,只不过,在娱乐性艺术作品中,白日梦的创作动机与接受动机比较明显,而在娱苦性作品或曰审美性作品中,白日梦的创作动机与接受动机十分隐晦而已

13.常用的艺术分类方法有哪几种?

艺术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以作品的社会功能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审美艺术和实用艺术。

在审美艺术之内,以审美主体对作品的感知方式(对应于艺术作品所使用的不同媒介)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视觉艺术(美术等)、听觉艺术(音乐等)、文学艺术(想象艺术)和视听综合艺术(戏剧、影视剧等)。

在审美艺术之内,以艺术作品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又可称为动态艺术)、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又可称为静态艺术)和时空综合艺术(戏剧、影视剧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与再现表现综合艺术等。

艺术分类的结果具有相对性。

14.什么是格式塔、完形压强、异质同构?

格式塔(Gestalt),英语往往译为form(形式)或shape(形状),其实,如前所述,格式塔既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外物的形状(偏指一种空间结构),也不是一般艺术理论中所说的形式(偏指各部分的排列关系),而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

任何主体所看到的格式塔(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而不完全是客体本身就有的性质。

因此,为示区别,中文一般把格式塔译为“完形”。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知觉中表现出的简化倾向,是一种以需要的形式存在的组织(或建构)倾向。

这就是说,每当视域中出现的图形不太完美、甚至有缺陷时,这种将其组织的需要便大大增加;

而当视域中出现的图形比较对称、规则和完美时,这种需要便得到满足。

知觉中这种对简洁完美格式塔的追求,被某些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之为“完形压强”。

在简化与完形压强心理的作用下,不同的客观物象会转变为主客观合一的各种简宜格式塔类型,根据变调性原则,如果两个简宜格式塔属于同一类型,那么,这两个格式塔的对应物象则成为同构性(即具有相同的简宜格式塔类型)的存在。

如果归属于同一简宜格式塔这两个物象由相同的质料构成,可称为同质同构;

反之,如果这两个物象由不同的质料构成,可称为异质同构。

15.举例论述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

典型,指经过高度艺术概括、能深刻揭示一定生活本质、具有鲜明个性且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典型基本上是西方传统美学创立的一个概念。

在艺术作品中,典型主要是针对再现性艺术来讲,既可指典型人物,又可指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细节,但指典型人物的时候具多,是再现性艺术创作的核心追求之一。

典型人物不仅要具有独特、丰满的个性特征,而且要有普遍、深刻的概括性特征。

举例分析略

16.举例论述意境的基本特征?

意境指抒情性艺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物我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其具体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间接抒情:

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或借声抒情,声情并茂;

或同时借声与景抒情,有声有色。

其二,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在抒情性的文学作品或戏剧作品中,应包括人生哲理在内。

在音乐与美术作品中,只要能够引发欣赏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可。

 

17.你如何理解趣味无争辩?

在简约与繁丰、柔婉与刚健、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等8种基本风格之中,没有孰好孰坏之分。

一个人是喜爱诗经还是楚辞,李白还是杜甫,古体还是近体,豪放还是婉约,都无对错之分。

这就是趣味无争辩。

但是,趣味无争辩并不等于所有的风格都无高下之分。

一般认为,那些思想健康、刚健清丽、趣味高尚的风格,是好的风格。

那些颓废、晦涩、艰奥、华而不实等风格则是不好的风格。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提倡好的风格,鄙弃坏的风格。

18.你如何理解文品与人品的关系?

因为风格是创作个性在艺术作品中的表达,因此,风格就与人品产生了抹不掉的关系。

那么,人品与文品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中外文论中,“统一论”和“不统一论”的看法都有。

作品是由作者创作出来的,在比喻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视为亲与子的关系。

在生活中,亲子之间既可以“酷肖”,也可以“不肖”。

在艺术中,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同样复杂,但是,正如人们倾向于在亲子之间发现相似之处一样,在作品与作者之间,人们也常常关注其间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中国,“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都是相当流行的看法,我们可以用“文如其人”进行统称。

在西方,布封也说过“风格即人”这样的话。

但是,尽管“文如其人”的说法相当流行,“文如其人”的事实也不胜枚举,遗憾的是,有行之士,未必进取;

进取之士,未必有行。

与“文如其人”正好相反的“文不如其人”的事实与言论同样存在。

可谓是“有言者未必有德”。

在“文品如人品”之外,对“文如其人”还有一种比较通行的解释:

“文风如人风”。

这里的“风”指的是受“作者气质-作者性格”影响的“作品风格”。

在这种解释中,不再强调作者的个人品格问题。

中国批评传统中的风格论,就是“文如其人”的批评实践。

尽管“品”与“风”的表意同样含蓄,两者之间很难截然分清界限,但是,“文风如人风”的解释比“文品如人品”的解释要相对恰当一点。

“从历来文论家的议论来看,他们所理解的“文如其人”也正是着眼于文学特征与作家气质、性格的相符。

”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来谈论这一命题,即文如其人是如人的气质,而非如人的品德。

19.什么是艺术消费的二重性?

你如何看待艺术消费中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矛盾?

艺术作品具有双重的性质:

其一,它是一种精神产品,满足受众的精神需要;

其二,它是一种物质产品,具有经济价值,只有付出货币,或买或租或接受赠送,接受者才能取得所有权或使用权,才能开始精神享受的过程。

相应地,艺术消费也同样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二重性。

艺术作品兼具精神价值和市场价值。

从理想的角度看,两者应该是一致的,即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成正比。

但在实际的消费市场中,两者之间却经常发生不一致的矛盾,其原因在于:

第一,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难以准确判定;

第二,曲高和寡,艺术作品的潜在精神价值未必完全转化为市场价值;

第三,生产与传播效率影响艺术作品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关系。

但是,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优秀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和市场价值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为,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一个作品一时一地会出现两种价值不一致的现象,但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超越时空限制,广泛地受到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人的喜爱,于是,总计起来,优秀艺术的市场价值和精神价值还是基本一致的。

只是这个过程往往为时较长,这些作品的创造者本人或其后代常常无法完全享受这些作品的市场价值带来的好处而已。

总之,艺术消费的二重性和艺术消费中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艺术品味与商业利润、引导接受者与迎合接受者等一系列的矛盾,需要我们认真的对待与处理。

20.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批评标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未直接论及艺术批评标准问题,但是,他们在具体的艺术批评中提出了对小说和戏剧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在谈论他们的艺术批评标准。

这种标准可以概括为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

在《致斐•拉萨尔》中,恩格斯对戏剧的论述可以作为对历史标准与美学标准的具体阐述:

“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结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德国人来达到的。

无论如何,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

在批评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这一批评标准,对埃斯库罗斯、阿里斯多芬、但丁、莎士比亚、狄德罗、沙多勃利昂、席勒、歌德、拜伦、雪莱、巴尔扎克、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