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9966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备04 文言虚词备战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三)动词。

通“呵”,呵斥,谴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贾谊《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

欲食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表反问语气。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表推测或商量的语气。

可译为“吧”“呢”。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韩愈《师说》)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

可译为“啊”“呀”等。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苏轼《赤壁赋》)

(二)介词。

相当于“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三)助词。

用作词尾,在形容词或副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四、乃

(一)副词。

1.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

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

2.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可译为“只”“仅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司马迁《项羽之死》)

3.表肯定。

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二)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常做定语,译为“你的”;

也做主语,译为“你”“你们”。

不能做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2.指示代词。

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

可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可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

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苏轼《石钟山记》)

1.表祈使,相当于“可要”“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殽之战》)

2.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表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三)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六、且

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况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张溥《五人墓碑记》)

2.表示顺承关系。

可译为“然后”“那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3.表示让步关系。

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又”。

示赵弱且怯也。

1.将,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杜甫《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可译为“像”“好像”。

上善若水。

(《老子》)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做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论语·

宪问》)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班固《汉书·

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八、所

(一)名词。

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助词。

用于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的凭借”“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九、为

(一)动词,读wé

i。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3.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

(二)介词,读wè

1.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介绍原因或目的。

可译为“为了”“因为”。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3.介绍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给”“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4.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读wé

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父》)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相当于“于何”。

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

1.相当于“之”。

可译为“它”“他”等。

犹且从师而问焉。

2.表疑问,相当于“安”“何”。

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

阳货》)

(三)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

可译为“了”“啊”“呢”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2.表示商量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

表示语气的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韩愈《师说》)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顾炎武《复庵记》)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二)连词。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者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或方位。

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

(范晔《后汉书·

皇后纪》)

2.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屈原《涉江》)

3.率领,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

(五)名词。

“缘由”“原因”。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曹丕《与吴质书》)

十三、因

1.依照,根据。

更延英俊,因才授爵。

刘玄列传》)

2.依靠,凭借。

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

3.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1.于是,就。

相如因持璧却立。

2.趁着,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五蠹》)

2.沿袭,继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廷。

2.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3.向,对,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

而君幸于赵王。

5.表示比较。

相当于“比”。

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

相当于“于+此”,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等意思。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见……于……】

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十五、与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给,替。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

离娄上》)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

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勾践灭吴》)

1.读作yǔ,给予。

则与一生彘肩。

2.读作yǔ,结交,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读作yǔ,对付。

庞暖易与耳。

燕召公世家》)

4.读作yù

,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

5.读作yù

,称誉。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翟方进传》)

十六、则

1.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便”。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可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中,可译为“可是”“却”;

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为“虽然”“倒是”。

4.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相呼应,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2.表已然,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周本纪》)

【则是】

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关汉卿《窦娥冤》)

【则则】

赞叹的声音。

连呼则则。

(袁枚《祭妹文》)

十七、者

1.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可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等。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可译为“……时候”。

近者奉辞伐罪。

(二)语气词。

1.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在前一个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十八、之

1.第三人称代词。

译为“他”“她”“它”。

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

译为“这”“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2.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3.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4.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庄周《逍遥游》)

【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

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

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

“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

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乃谓贞曰:

“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自后少进

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

“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

“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

“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

敕报曰:

“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

”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

“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

后主问察曰:

“谢贞有何亲属?

”察因启曰:

“贞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

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

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奇:

稀奇

B.工草隶虫篆工:

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坐:

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启:

禀告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良乃入,具告沛公

D.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

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

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

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

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

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1.强化语法复习,掌握虚词用法。

文言虚词的词性有诸多种类,如介词、副词、连词、助词等。

这些词都有自己固定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因此了解虚词的词性,对推知其意义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常见的文言虚词词性中,最容易混淆的是介词和连词,而高考试题也常常以此为重点进行考查。

考生应明确的是,介词一般都带宾语,从而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连词的作用是把词、短语、分句,乃至上下文,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

2.紧密联系语境,推断虚词词性。

有些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

对此,考生如果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其词性不同,就能推知其用法也肯定不同。

3.抓住标志,辨明词性。

副词、介词、连词等大都有固定的语法搭配:

副词一般修饰谓语动词,介词一般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词一般连接语法功能对等的两部分。

考生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便不难明确其用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繁昌县兴造记

曾巩

太宗二年,取宣之三县为太平州,而繁昌在籍中。

繁昌者,故南陵地,唐昭宗始以为县。

县百四十余年,无城垣而滨大江,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用材与力一取于民,出入无门关,宾至无舍馆。

故世指繁昌为陋县,而仕者不肯来,行旅者不肯游,政事愈以疵,市区愈以索寞,为乡老吏民者羞且憾之。

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

即门之东北,构亭瞰江,以纳四方之宾客。

既又自大其治所,为重门步廊。

门之上为楼,敛敕书置其中。

廊之两旁,为群吏之舍,视事之厅,便坐之斋,寝庐庖湢,各以序为。

厅之东西隅,凡案牍簿书,室而藏之,于是乎在。

自门至于寝庐,总为屋凡若干区。

自计材至于用工,总为日凡二千三百九十六日而落成焉。

夏希道太初,此令之姓名字也。

庆历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此成之年月日也。

始繁昌为县,止三千户。

九十年间,四圣之德泽,覆露生养,今几至万家。

田利之入倍他壤有余,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资,而无贫民。

其江山又天下之胜处,可乐也。

今复得能令,为树立如此,使得无岁费而有巨防,宾至不惟得以休,而耳目尚有以为之观。

令居不惟得以安,而民吏之出入仰望者,益知尊且畏之。

予知县之去陋名,而仕者争欲来,行旅者争欲游,昔之疵者日以减去,而索寞者日以富蕃。

称其县之名,其必自此始。

昔孟子讥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呜呼,如夏令者,庶几所谓知为政者与!

于是过子产矣。

凡县之得能令为难;

幸而得能令,而兴事尤难;

幸而事兴,而得后人不废坏之又难也。

今繁昌民既幸得其所难得,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得卒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