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0435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金融学重点知识归纳文档格式.docx

③资金存量相互影响。

两类金融市场相互贯通,一类市场资金的增减必然会影响另一类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其资金存量。

中央银行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传统货币政策的实施,控制货币市场上基础货币的投放量,通过金融机构的媒介和放大作用影响资本市场,从而达到其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

④金融工具相互重合。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二者的分别日见模糊,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互换等已很难指明究竟属于哪类市场工具。

3.试分门别类说明我国当前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并同主要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比较:

共同之处有哪些方面?

主要差异可归结为几点?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目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一格局将持续向现代化的方向演进。

具体构成是:

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华融、长城、东方、信达;

其他商业银行:

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等;

投资银行、券商: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申银万国、华夏、国泰君安、海通、南方;

农村信用合作社:

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合作社4万余家;

城市信用合作社:

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城市信用合作社1689家;

信托投资公司: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

财务公司:

华能集团财务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财务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财务公司等;

金融租赁公司:

中国租赁有限公司、东方租赁有限公司等;

邮政储蓄机构:

邮政储蓄银行;

保险公司: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华泰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

投资基金:

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证券投资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代表处、在华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等。

(2)西方国家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可粗略地概括为众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

其中,银行机构居支配地位,其大体可分为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这两个构成部分。

至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其构成极为庞杂。

比如,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基金组织、消费信贷机构、金融公司、租赁公司等都包括在内。

证券交易所也可归属于这一类。

①我国当前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同主要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比较共同之处有:

金融机构体系逐渐完善,基本上涵盖了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的金融机构种类,形成了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用合作社、信托、租赁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完整的金融体系。

②我国当前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同主要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比较差别有:

a.我国的金融机构类型较为单一,业务过于单调,功能不足。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不合理,收入来源过于依赖利息,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小,不良资产过多。

b.改革浪潮中也涌现出众多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如租赁业、如城市信用合作社等。

在推进改革和活跃经济方面,它们做出了不应忽视的贡献。

然而,大多先天不足,基础不牢,违规操作,经营混乱,从而长期处于不断整顿、不断规范的过程之中。

就资金调剂这一领域来说,尚有不少方面缺乏金融中介的服务,或服务质量满足不了需求。

c.资本市场的金融中介,十多年来发展迅速。

但反映着市场本身的局限,中介机构的类型简单,如只有券商和证券型投资基金。

而且在风险、违规之中,清理、重组,潮起潮落,尚未能在投资人的心目中对之树立稳定可靠的信心。

d.保险业从无到有,就自身而言,机构、业务成倍增长。

但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国际保险力量的竞争,机构的规模大多偏小,机构的组织类型和服务产品则显单调。

2.存款货币银行经营哪些业务?

什么是表外业务,这类业务为什么越来越受到重视?

几类业务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互制约关系?

(1)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①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存款货币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这些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吸收外来资金两个方面。

其中,自有资金所占比重较小,主要是吸收外来资金,包括吸收存款、从中央银行借款、银行同业拆借、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及发行金融债券。

在这些业务中,又以吸收存款为主,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②资产业务是指存款货币银行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包括贴现、贷款、证券投资和租赁业务。

其中,贷款业务在其资产业务中的比重一般占首位。

③中间业务是指银行并不需要动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也称无风险业务,主要包括传统的汇兑业务、信用证业务、代收业务、代客买卖业务、承兑业务、信托业务、代理融通业务和银行卡业务等。

④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通常所说的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即狭义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新技术的发展和政府对监管的放松为银行开拓表外业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银行面对来自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贷款客户的竞争压力,也迫使其必须开拓新的收入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迅速发展起来,尤其侧重对有风险业务的拓展。

从发展规模看,不少西方国家大银行的表外业务量已大大超过其表内业务量;

从收益看,不少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远远超过其表内业务收入。

(2)几类业务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①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信用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传统业务。

其中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通过运用其自有资金及负债或银行信用转变而成的业务,代表了银行对其营运资金的运用,也是商业银行赖以取得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和筹集资金,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是资产业务的前提和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

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以资产负债业务为基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或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的所有中间业务都是建立在信用业务基础上的。

客户委托商业银行办理各项中间业务,大都是该客户与该银行有存款或贷款联系,双方具有信用业务的关系。

中间业务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发展。

因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以使银行合理占用客户资金,大大增加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扩大实力。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相交织,又可以促进资产业务的不断扩大。

在存贷利差小的微利时代,商业银行的所有中间业务又是赖以取得手续费收入的主要业务。

③中间业务(含表外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在业务范围的外延上具有交叉性,主要集中表现在银行卡、信用证和承兑等业务的归属上。

就其性质而言,银行卡业务、信用证业务和承兑业务既属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中间业务,又因其会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或转化为表内资产、表内负债而可归入表内业务之列,因此,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完全有可能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表内资产或表内负债,从而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业务或表内负债业务。

10.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把握?

为实现经营原则的资产一负债管理,其理论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

(1)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既矛盾又统一。

一般说来,安全性与流动性是正相关的:

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较小,安全有保障。

但它们与盈利性往往有矛盾:

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率一般较低;

盈利性较高的资产,往往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

因此,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经常面临两难选择:

为增强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就要把资金尽量投放在短期周转的资金运用上。

这就不能不影响到银行的盈利水平。

为了增加盈利,就要把资金投放于周转期较长但收益较高的贷款和投资上。

这就不可避免地给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安全性带来威胁。

对此,只能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的均衡点。

(2)为实现经营原则的资产一负债管理,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变过程。

1)资产管理理论

①观点:

商业银行在负债处于被动的前提下,通过主动调整其资产结构,在现金、证券、货币等各种资产持有形式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来协调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

②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

该理论认为,为了应付其不可预期的提取存款的流动性需要,商业银行应使资产保持足够的流动性,资产业务应集中于短期和商业性贷款。

第二阶段:

预期收入理论。

该理论于本世纪初提出,认为商业银行资产不一定局限于短期自偿性贷款,可将其相当一部分分布在需要款项时可立即出售的证券资产上,从而扩大了商业银行资产范围,在保证一定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增加盈利。

显然,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

第三阶段:

该理论产生于40年代末,认为无论放款期限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收入,就不至于影响流动性。

它主张商业银行应把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作为衡量其贷款偿还能力的标志,并以此来重新协调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从而使商业银行跳出短期性的局限,开始向长期性经济活动大量渗透,促进资产业务的多样化。

上述几个阶段,是以对资产流动性的不同理解,来扩大银行资产业务规模和范围,目的是在保证必要的流动性水平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盈利水平。

但因影响流动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又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2)负债管理理论

①背景:

20世纪6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需要银行大量的资金支持,以及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需要拓展资金来源,以取得更多的资金。

②观点:

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借款来提供。

因此,银行无需经常保有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应将资金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

所以,负债管理的核心是:

银行主动以借入资金来保持银行的流动性,从而扩大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

③评价:

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商业银行主动以负债去适应或支持资产,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和范围。

但负债管理也有明显的缺陷:

a.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b.因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而增加了经营风险。

c.由于忽视自有资本的补充而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政府金融管制的放松导致金融业竞争更加激烈,利率上升,银行融资成本提高。

银行一方面需要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防风险的能力,又必须最大限度地取得收益。

该理论认为应该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并作对应分析,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达到合理搭配,尽可能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均衡,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

2.中央银行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的特点是什么?

试通过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说明其特定的职能。

(1)中央银行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的特点:

①中央银行的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

获取利润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目标。

中央银行向政府和银行提供资金融通和划拨清算等方面的业务时,也收取利息和费用,但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目标却不是获取利润,而是制定实施货币政策以确保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②中央银行与国家政府关系密切,享有国家法律上所授予的特权。

各国建立中央银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中央银行制定实施宏观金融政策,管理和监督金融机构,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使中央银行具有一般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超然地位和特权地位。

这种地位借助法律来实现,即国家赋予中央银行以法定职责,明确其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享有垄断货币发行、代理国家金库、掌握发行基金、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定基准利率、管理金融市场等一般银行所没有的特权。

③中央银行具有特殊的业务对象。

中央银行不对工商企业和个人办理业务,其业务对象是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

而且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涉及的是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宏观金融活动,即以宏观金融领域作为活动范围。

④中央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高。

中央银行持有具有较高流动性的资产(现金、短期公债、部分能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等),旨在灵活调节货币供求,确保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

⑤中央银行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一国中央银行在他国只能设置代理处或分理处而不能设立分支行,不能在他国发行货币、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不能与他国商业银行发生任何联系。

(2)由于各个国家的金融制度、信用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各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其中的项目多寡以及包括的内容颇不一致。

这里仅就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资产负债项目概括成表10—1,旨在概略表明其业务基本关系。

中央银行在履行职能时,其业务活动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上的记载得到概括反映。

中央银行一般是一国通货的惟一发行银行,因此,流通中的通货是中央银行负债的一个主要项目。

作为银行的银行,它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关系,主要是列于负债方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包括准备金存款)和列于资产方的贴现及放款;

作为国家的银行,它在业务上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是列于负债方的接受国库等机构的存款和列于资产方的通过持有政府债券融资给政府,以及为国家储备外汇、黄金等项目。

表10—1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示要

资产

负债

国外资产

贴现和放款

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

外汇、黄金储备

其他资产

流通中通货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

对外负债

其他负债和资本项目

合计

由此可见,中央银行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三大职能,具体体现在:

1行的银行:

发行的银行就是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惟一的现钞发行机构。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现钞都由中央银行发行。

一般硬辅币的铸造、发行,也多由中央银行经管。

银行券的发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为中央银行调节金融活动提供了资金实力。

②银行的银行

作为银行固有的业务特征——办理“存、放、汇”,同样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只不过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

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集中存款准备、最终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

③国家的银行

国家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作为国家银行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进行外汇、黄金的买卖和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此外,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还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从事国际金融活动以及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

在国内外经济金融活动中,充当政府的顾问,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

5.有以下两种可能的行为:

(1)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一笔款项;

(2)该商业银行的客户用支票存入同等金额的款项。

试比较这两种行为对基础货币数量的影响:

是相同还是不同?

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一些。

如某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一笔款项的同时,在该银行存款的一位客户从其账户上提走了同等金额的现金,那么基础货币量与该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金额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再如,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与其从公众购入同等金额的债券,这两种行为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否相同?

为什么?

(1)基础货币也称为“高能货币”、“强力货币”,用公式表达为:

B=R+C,式中,B为基础货币;

R为存款货币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

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基础货币可以引出数倍于自身的可为流通服务的信用货币。

(2)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一笔款项必然同时伴随着基础货币同等数量的增加,而商业银行的客户用现金存入同等金额的款项不会改变基础货币的数量,只是改变了基础货币的构成结构,增加了银行的存款准备而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

所以,这两者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不同。

某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一笔款项的同时,在该银行存款的一位客户从其账户上提走了同等金额的现金,此时基础货币会增加,等于该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的款项数额;

但该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金额并不会发生变化。

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与其从公众购入同等金额的债券,这两者对于基础货币数量的影响是相同的,都相应的增加了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但是二者对于基础货币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

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手中购入债券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而从公众手中购入债券则增加了流通中的现金。

9.在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供给调控机制中,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哪些工具来调控货币供给数量?

哪些工具可以作用于微观行为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哪些工具可以作用于基础货币?

哪些工具可以作用于乘数?

(1)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众所周知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①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或出售债券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使基础货币或增或减。

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可随之增加;

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亦随之减少。

不过,是增减通货,还是增减准备金,还是两者在增减过程中的比例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乘数效应,从而货币供给量增减的规模也有所不同。

②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

再贴现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

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减少贷款数量;

贴现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

③法定准备率也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并且被认为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

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

当降低法定准备率时,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最终会扩大货币供应量。

(2)公开市场操作可以作用于微观行为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政策可以作用于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率可以作用于货币乘数。

3.什么是国际收支的失衡?

失衡是否一定是坏事?

国际收支中有许多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是顺差还是逆差的问题,是否顺差就是好,逆差就是不好?

(1)在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时,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各个项目区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的交易:

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

前者是指企业、单位和个人由于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交易,如商品和服务的输出与输入、赠予、侨民汇款和长期资本的流出和流入。

后者是指在自主性交易产生不平衡时所进行的用以平衡收支的弥补性交易,如向国外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借用短期资本、进口商取得分期付款的权利以及动用国际储备等。

通常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是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

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不必依靠调节性交易而通过自主性交易就能实现基本平衡,那么就是国际收支平衡;

反之,则为失衡。

(2)国际收支失衡不一定都是坏事,应该分析引起失衡的原因。

比如一国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常需要进口大量技术、设备和重要原材料,而受生产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出口一时难以相应增长,因而出现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

不过,只要能确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适度引入外资,广泛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发展生产和出口,是有可能逐步调整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的。

因此,在经济安排得当的条件下,这种国际收支失衡具有过渡的性质,不是坏事。

(3)一国国际收支失衡,若不及时调整,会直接影响对外交往的能力和信誉,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如果有大量逆差,则会外汇短缺,本国币值下跌,短期资本外流。

严重时会导致货币危机。

国际收支顺差也是失衡。

由于外汇供过于求,本币汇率上升,则会抑制出口,并增加国内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如果持续有大额顺差,不仅会影响本国经济的均衡健康发展,而且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抗议和报复。

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都是失衡的表现。

认为只有逆差出现才是失衡,是片面的理解。

国际收支平衡,需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去把握:

①保持年度收支平衡,对于保证当前的对外收支能力,是必要的。

但对国际收支平衡作较长期的考虑,则可突破必须保持当年度平衡的约束,作战略性安排。

②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安排国际收支的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推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形成一个适合现代化要求的经济结构。

为此,一定时期内经常项目上有赤字是可以允许的。

2.西方和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成因有种种理论概括。

从理论规范的要求出发,你认为归纳为几条较为适当?

从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