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理论彭培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0887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理论彭培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理论彭培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理论彭培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理论彭培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理论彭培芳Word文档格式.docx

《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理论彭培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理论彭培芳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理论彭培芳Word文档格式.docx

约翰逊(1965)/低效率成员体国内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会随着高效率成员体低价产品的大量进入而下降,消费者得到剩余,生产者福利会减少,贸易创造效应是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二者之和。

罗布森(1980)在关税同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自由贸区理论由于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无法阻止的间接贸易偏转的存在,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相比在静态经济效益上是次优的。

通过消除区内贸易壁垒来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是贸易自由区的基本形式科登(1972)分析了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规模经济高效率成员体在参与区域一体化以后,其低成本产品大量涌入一体化内部市场,导致贸易量增加带来的生产扩大使得高效率成员体的边际生产成本递减库珀、马塞尔(1965)用公共物品和公共偏好变量分析关税同盟即使关税同盟是一个贸易创造性同盟,单边削减关税和自由贸易区都要优于建立关税同盟沃纳科特兄弟(1981)/如果在关税同盟成立之前,一个国家对伙伴国和非成员国都征收关税,单边关税削减并不优于关税同盟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拓展代表人物主题观点布兰德(1983)相互倾销模型如果一体化降低或消除了市场分割所造成的价格歧视,那么会引起各成员国福利和整体福利两方面的增加。

温斯特(1984)/区域一体化在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同时,也有利于成员国产品的差异化和市场垄断力量的增强,从而提高其竞争力。

Gatsios和Karp(1991)建立了关税同盟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关税同盟的最佳共同政策选择不仅取决于同盟与世界其它国家的策略行为,还取决于同盟内成员间关于对外政策制定权的选择。

克鲁格曼(1991)/世界区域性经济组织数目减少时,贸易转移会因共同对外关税上升而增强,区域一体化会导致世界福利下降。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初期,区域一体化使世界福利恶化,但是到了后期,大多数国家会参与区域经贸组织,降低了整个世界的贸易保护程度,从而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达到世界福利的最大化。

斯巴克(1956)据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规模经济理论提出了共同市场理论关税和自由贸易区理论假设成员国之间要素不自由流动,而共同市场不仅实现了产品市场的一体化,而且要求实现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比关税同盟更高一个层次。

米德(1953)伍德(1988)/劳动力自由流动可使成员国国民收入提高,而资本伴随技术自由流动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西托夫斯基(1958)德纽(1962)提出大市场理论研究消除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后成员国所获得竞争效应。

一是建立大市场以获得规模经济,实现经济利益。

二是市场扩大使竞争激化,促成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

芒德尔(1961)最优货币区理论若某区域内要素能自由流动,就可采用共同货币或在区域内使用固定汇率或货币拥有无限可兑换性,组建最优货币联盟,通过要素自由流动调节需求转移造成的区域内某国国际收支失衡。

日本学者小岛清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通过在共同体内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后,两国各自生产一种不同的产品,导致市场扩大、产量增加和成本下降。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新进展代表人物观点克鲁格曼(1995)当运输成本下降、规模经济上升时会产生产业集中,由于关税过高和汇兑的管制,欧洲国家之间的专业化程度低于美国各区域之间的专业化程度,但欧洲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会加强其产业的地方化和专业化。

沃纳科特(1992)外国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两个因素会影响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如果进口国贸易壁垒过高或者进出口国之间运输成本很大,将使得出口国生产者所得的与进口国消费者所付出的缺口过大,从而阻碍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建立。

克鲁格曼(1995)实行区域一体化以后,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产业并不一定会从生产成本较高的中心地区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外围国家,规模收益的原因可能使生产集中在成本较高但更为接近市场的地方更有效,一体化过程相反可能会阻碍外围地区产业发展。

马库森和维纳伯斯(1998,2019)两国间贸易壁垒的降低会使相互间贸易增长,减少相互间水平直接投资而增加垂直型投资。

蒲加,维纳伯斯(1997)在一个中心外围型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中,企业更偏好于聚集于中心地区国家。

耶普尔(2003)联合一体化在潜在的东道国间产生的互补性对投资决策很重要。

当区际贸易成本很低时,容易形成北南型的垂直一体化策略。

当区际贸易成本很高时,为北一北型的水平一体化策略;

处于中等水平,则为两者共存的联合一体化策略。

阿特蒙德(2003)利用多国家中心一外围模型说明,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会使各种国际直接投资和区际贸易同时增长。

曼佐齐等(2019)通过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一体化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福利效应,若一体化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非成员国也能得到总量小于成员国的增长利益。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均衡增长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基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边际报酬递减的假定,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会驱动要素合理流转和配置,实现区域间要素价格的趋同,达到区域平衡发展,区际非均衡状态的发生只会是暂时的,如果长期存在,一定是完全竞争的条件未得到充分满足,从而妨碍了要素的跨区域流动。

市场机制要能够发挥这一功能的前提是必须满足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但关键在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并非使生产要素沿着它所预期的方向流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现实中存在着区域经济的二元结构。

区域均衡增长论主张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大规模投资,打破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利用外部经济效益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和补充推动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

这和前苏联的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

区域均衡增长的主要研究代表人物理论观点罗森斯坦罗丹(1943)大推进理论主张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冲破发展的瓶颈,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纳克斯(1953)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平衡增长可以摆脱贫困恶性循环,扩大市场容量和形成投资驱动力。

纳尔森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均衡。

索罗和斯旺(1956)/基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开放区域经济的假定,认为各国或一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会呈收敛趋势。

赖宾斯坦(1957)临界最小努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取得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二)区域非均衡增长论区域非均衡增长论强调:

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不会缩小而会扩大,要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周密的经济政策。

区域非均衡增长的相关研究代表人物理论观点佩鲁(1950)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缪尔达尔(1957)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地理二元结构理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之间的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市场力作用通常倾向于扩大区域差异,政府应该主动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来缩小区际差别。

赫希曼(1958)核心-边缘理论联系效应理论增长在区际间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联系既有有利的涓滴效应,带动边缘区的发展,使区际差距缩小,也有不利的极化效应,使区际差距扩大。

极化效应达到一定阶段后,虽然市场力量导致的涓滴效应有可能使区域不平等缩小,但主张政府干预。

罗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技术将促使富裕地区保持或加快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区域发散。

弗农(1966)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论根据主导产业所处阶段的不同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类型,主导产业部门处于创新或发展阶段则属于高梯度地区,反之则为低梯度地区。

高低梯度地区之间存在产业推移现象。

萨伦巴马利士点轴开发理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推移,是增长极理论聚点突破与梯度转移理论线性推进的完美结合。

凯勒(2019)/技术转移与扩散是决定区域收敛与发散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扩散的结果只能是技术梯度转移而并非区域间技术趋同。

三、区域阶段发展论三、区域阶段发展论区域阶段论实际上是经济起飞阶段不平衡增长和成熟期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平衡增长的统一,通过扩展效应和滞后效应互动实现。

代表人物理论观点胡佛和费雪(1949)/区域经济增长都存在着标准阶段次序,即自给自足、乡村工业崛起、农业结构、转换、工业化、服务业输出这五个阶段。

罗斯托地区发展阶段理论所有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都要经历传统社会、为起飞准备条件、起飞、趋于成熟、大规模消费、追求生活质量等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应该选择不同的主导产业,发展区域优势产业。

威廉姆森(1965)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经济未发展的起点,区域经济的差异相当小;

早期阶段,差异将会逐渐扩大;

中期阶段,区域差异趋于稳定;

成熟阶段时,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和发达地区投资报酬开始递减,区域间增长差异趋于缩小,即倾向于均衡增长。

汤普森(1966)区域生命周期理论一旦一个工业区建立,它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遵循一个规则的变化次序而发展,从年轻到成熟再到老年阶段,不同阶段的区域面临一系列不同的问题,处于不同的竞争地位。

阿朗索(1980)钟型发展理论初期,经济是不平衡的;

由于个别城市的快速增长,增长达到转折点,区域发展不平衡和集中趋势增强,经济一体化起步;

随着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加强以及城市化加快,区域增长趋于平衡,经济达到高度一体化;

成熟期时,增长放慢,区域差距趋于消失。

四、区域分工合作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之间加强经济技术分工与合作,可以有效地消除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达到协调发展。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已对资源、环境乃至人类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和伤害,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问题,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

代表人物理论观点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分别从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的角度论述了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工和贸易能够增进双方利益,强调劳动地域分工的重要性。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国家或地区间出现分工和贸易的原因在于地区间要素比例的不同和相对资源禀赋的不同。

克鲁格曼赫尔普曼迪克西特新贸易理论条件相似地区的分工和贸易源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化形成的比较优势。

波斯纳的技术差距理论指出区域间创新产品和技术的差异也会产生区域比较优势。

理查德库珀(1968)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对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双向的、相互的依存程度,经济技术的不均衡格局使各地区必须依赖其他地区的经济技术力量完成本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麦克尔波特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降低信息和物流成本、促进知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缩小区域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