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0918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

《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迷说悟文档格式.docx

3.信能:

所信仰的对象确实具有伟大的能力,能够引渡众生明心见性、解迷开悟,这种伟大的能力必须包括慈悲心、智慧心,及广大神通,才可能成为我们生命的依靠,让我们脱出三涂苦,不受五阴迷惑。

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不具备以上三个条件,那么这种信仰就容易变成邪信或迷信,徒然造成自我束缚、自欺欺人了。

与正信比较起来,邪信与迷信就像一条绳索,束缚了我们开朗的人生,给我们带来很多无意义无价值的苦恼,使我们的人生不能获致究竟解脱,不能求得光明的世界。

最严重的,迷信更像一付枷锁,把自由自在的世界都锁住了,把清净如满月的人格都埋藏了。

一般民间迷信的种类,对象很多,比如:

1.迷信自然现象:

以为打雷有雷神、闪电是电神、刮风靠风神、下雨的是雨神……,把一切不了解的天时现象都归之于神祇的控制,人变成了任由气象宰割的渺小魂魄。

现在科学进步到改变大气结构的地步,人也可以制造雨、改变风向,那么大气科学工程师是不是也可以自封为风神雨神呢?

可见信仰自然现象纯粹是一种愚昧虚妄的迷信。

2.信仰动物:

譬如诸蛇由蛇神御领,牛有牛神管辖,龟有龟神,连猴子都有猢仙……。

到了现代,很多以前被人们热烈膜拜的动物,都已逐渐濒临绝种,或者需要人类划定特殊的动物保护区来维持它们的生存繁殖,那么,负责这件工作的生态保育员岂不也是神中之神?

所以说信仰动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种迷信也将不攻自破。

3.信仰植物:

花有花神,草有草神;

一棵树长得特别大,就叫大树公;

甚至于一座山特别高,也以为有山神呵护。

那么,风吹草木折,就是风神和花神、大树公打架,风神占了上风?

水泥公司操作怪手挖掉了半座山,就是怪手大战山神,山神铩羽?

这种迷信可以休止。

4.信仰仙鬼:

如千岁、王爷、娘娘等等。

5.信仰民间英雄:

如关公、岳飞、郑成功。

一般人信仰仙鬼、英雄,是把他们当作宗教神祇来膜拜,最主要的心态是自己遭遇到困难不能解决,希望藉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等到困难解决了,没有利用价值了,就把信仰的对象暂时搁到一边去。

这样的信仰,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台湾的民间神明信仰,可说是众神济济,五花八门,不但人物众多,而且各有所司所职,像现实世界的政府一样,什么名堂都有。

比方说:

玉皇大帝是一国之君,样样管得着。

文昌帝君掌学务,类似现在的教育部长。

农作事务归神农大帝管辖,像农业部长。

商务由关圣帝君主理,好比经济部长;

天公可以算财政部长。

东岳大帝掌刑罚,是司法部长,城隍爷爷屈居为警察局长;

土地公分坐各地镇邪,是派出所的巡官;

那七爷、八爷便是执勤的警察了。

专司驱邪的太子爷,有点像警备总司令;

第一殿到第十殿阎罗王,是担任第一庭到第十庭的法官。

注生娘娘综理生男育女,好比家庭计画处长:

保生大帝如同省立医院院长;

此外还有个王爷千岁,掌除疫疾,保你不伤风不感冒不患疟疾,算是个卫生局长好了。

此外还有掌娱乐的田都元帅,包庇各声色娱乐场所;

掌工务的巧圣先师,维护工地安全……,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不下百多位,奇名怪形不胜枚举,可说是一种今古奇观了。

人,在现实的生活上,需要司职的官员们给我们协助,而当现实世界的官员们无法给人们妥善的帮助时,就各依所需产生了众多的神明,依靠祂脱困,信仰祂求安心。

当然,有信仰要比没有信仰好,但是与其苦求不可知、不可测的神明来做寄托,落得不上不下,空虚幻渺,何不把精神和力量用在改善社会状况、促进官员与民众的沟通上,使现实的困难获得解决,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准,使每一个人不致于遭到同样的困境,这样不是更好吗?

一般的迷信里面充满很多禁忌,实在不必要。

本省人认为送雨伞代表“离散”,送手帕是将遇伤心事的预兆;

吃梨子的时候不可以切开来吃,否则会“分离”;

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先择日期、看黄历。

盖房子的时候也不能随便来,要先请地理师来看风水,择吉日吉时才能破土!

地理师要是说:

“不能这样建,否则会对你的父母不好!

”,谁愿意触自己父母的霉头?

好!

不要这样建改成那样建,我们就受迷信控制了,不能解脱无法自主。

要是有人再告诉你:

“不能那样建,对你的子女不好!

”谁愿意坏子女的福德?

不要建房子了。

这样,我们又受堪舆风水的控制了,到最后一事无成。

大家看看台北西门町那一带大大小小的高楼大厦、违章建筑,难道都有一定的尺寸、方向吗?

那些店家没有找风水师看地理,生意还不是一直很热闹、很兴隆?

可见事在人为,不靠迷信。

另外,看八字择吉日来论婚嫁的,是不是一辈子都不会争吵、离婚?

依着吉时去剖腹生产的孩子,将来是不是都会成为圣贤?

夫妻相处之道在婚后的相敬如宾、互相体谅,而不在于结婚的时辰好坏;

养育儿女之道,也是要依靠父母细心的照顾、谨慎的教育,而不在于八字吉凶。

一个按照帝王时辰剖腹生出来的小孩,如果不去照顾他、教育他,他不但不是帝王,还可能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所以,在佛教里认为:

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

只要你心诚意正,走遍天下都是良辰吉时、地利人和的。

另外一种迷信是对数字的迷信。

有个计程车司机在街上准备载客人,车子一停下来,客人却不要上车了,司机问他为什么,他说:

“你这辆车子的号码不好,四八四八,念起来像:

死吧死吧!

司机大怒:

“你胡说!

我的车号最好,有很多人要买我这部车我都不卖!

我这个‘四八四八’用闽南语念,是赌钱的时候通通赢的意思,怎么不好?

一样的数字往往有互相歧异的解释,所以,数字本身只是符号,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各人的想法不同而已。

如果我们据以胡乱推衍,迷信它这个不好那也不好,就是自己淆乱自己,作茧自缚了。

现在不仅民间迷信各种无稽的传闻,连西洋的迷信也流行起来,比如说:

十三是不吉利的,黑色的星期五……等。

四与九这两个数字也不受人欢迎,一般的旅馆、医院都没有四楼。

其实这个“四”是事事如意,九,也不是死的意思,是久久平安、九品莲花的象征。

迷信虽然没有意义,但是本省很多吃符水、香灰的迷信作法,它的功用并不是完全没有。

佛教里有一个故事:

有个老太太跟一个不识字的人学念咒语,把“唵嘛呢叭弥吽”念成“唵嘛呢叭弥牛”,每天要念一升豆子的数目。

念了几年之后,功效就来了,她每念一句,豆子不必用手拨,就会自动跳过去,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一天一个法师云游到此,恰巧天色晚了,就在老太太家借宿一宵,夜晚听到老人家在做晚课,就问她:

“你在念什么呀?

老太太就念“唵嘛呢叭弥牛”给他听,法师一听,说:

“老太太,您念错了!

是‘唵嘛呢叭弥吽’不是‘唵嘛呢叭弥牛’!

老太太知道自己念错了,就赶快改正过来念“唵嘛呢叭弥吽”,可是多年来念习惯了,一旦改口,起了分别心,反而诘屈赘牙,无论怎么念都不顺口,豆子再也不跳了。

这就是俗话说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集中意念,没有分别臆度的念头,就会达到心与物交融合一的境界。

在本省一些民间信仰里面,如卜卦、吃符水、跳乩……等等,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功效,其实也是凭借这种至诚的意志力量的。

但是我们应该把至诚的意念放在正信上面,才是永久恒常的信仰,迷信只能只能治一时不能累世,只能短期治标,而不能成为我们治本还元的依皈。

其实迷信的心态不止在宗教里面才有,现在社会上有无数的人更是迷信万端。

有的人喜欢歌舞,迷信歌舞是人生唯一的快乐;

喜欢赌博、游荡的,迷信纵情逞暴可以解决人生一切苦恼。

此外还有很多迷信的事端,像迷恋打球,把打球当成人生要务的球迷;

喜欢看电影,坐在银幕下才能安定身心的影迷;

迷信金钱万能,没有钱就活不下去了的钱迷;

以爱情为依皈,以为有了爱情就拥有一切的情迷……还有迷信战争的、迷信权力的……真是不胜枚举,比宗教里面的种种迷信复杂多了。

但是每一种迷信就如同经中所说:

“积聚终消散,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都是虚妄不实、短暂无常的,像沙上的城堡,如空中的楼阁,既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耐不住人事的变迁,是完全不堪一击,随时会崩坍溃散的。

因此,没有信仰固然不好,迷信也不完美,建立正确的信仰,人生才能圆满究竟!

二.宇宙真理有几何?

我们要破除迷信的原因,是为了正信真理。

说到真理,实在很可笑,这个宗教自命是真理,那个宗教也说是真理,人言言殊,各树壁垒,究竟那一家才是真理呢?

真理,必须具备有真理的条件,不是可以随便说的。

真理至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普遍如此:

真理必须具有普遍性,不能因为少数人能够言之凿凿,便自以为是真理。

佛教讲“诸法无常”,认为一切人为的功利都如同梦幻泡影,终会毁坏而归于幻灭。

我们翻开一部人类进化史来看,有生就有灭,有成、住就有坏、空,千百年来各朝各代的文明均无所幸免,没有一样能原原本本流传不变的,可知“诸行无常”合乎普遍的特性,是确定不疑的真理。

2.必然如此:

佛教讲“生死炽然”,有生必有死,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呢?

古人有生死,今人亦有生死;

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

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最终的归宿都同一坟冢,可知生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3.本然如此:

生死的本然特性,可以从生者惧怕死亡的现象上去理解,可见生与死是与生俱来的本然真理,任何时间、空间的人类、生物,都没有办法逃避这个问题,这就是真理。

我们用这三个条件,就可以证悟出有生有死的生死流转确实是我们人生里的真理,我们应该正确地信仰这个真理,把贪生怕死、畏惧疑惑等等心态都袪除掉,重新建立我们对生命的希望,把握生命做更有意义的事业。

我们现在讲到宇宙里面的真理有几何?

其实,佛教的真理可以说充盈宇宙、布满人心,我现在把佛教里面有关处世为人的四个真正道理贡献给大家:

(一)广结善缘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就正等正觉,佛陀究竟觉悟了什么?

就是觉悟我们宇宙人生最根本的真理: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这个缘起论,是我们佛教的真理。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我们的生活上,到处可以印证这个缘起缘灭的真理。

凡事由众缘和合而成,由因缘散失而灭。

有了因缘,事事顺遂;

因缘不合,处处失利。

好比一部机器里面少了一枚螺丝钉,无论如何努力修护,总是无法启动一样。

所以,各位要想生活上有幸福,事业上有成就,最重要的是与人相处要和谐,处处广结善缘,才能自求多福,美事天成。

这就是所谓“业因缘在,业因缘绝;

因明因显,缘起缘灭”了。

我们要怎样广结善缘呢?

1.在时间中结缘:

比如说,我现在点头向你微笑,这是结“现在缘”;

几天之后,你看到我,你也向我含笑招呼,这又进一步是结“他日缘”了。

说不定就从这一个微笑开始,我跟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结下了生生世世的“未来缘”。

所以我们在时间中结缘,不仅要结现在之缘,也要结他日之缘、未来之缘;

能够缘缘不绝,善事自成。

2.在空间处结缘:

我们不仅要结“此方缘”,还要结“远方缘”、“十方缘”。

其实,现在所结的“此方缘”,也有可能成为他日“远方缘”的因,而更一步成就了未来“十方缘”的果。

所以,在佛教里,时间空间是相续不断、生生不息的,我们不要看轻任何一个小空间、任何一个微少时间内所做的善事,因为这一粒种子,很可能就是将来茁长的一棵大树。

3.在人间里结缘:

除了结“人缘”外,还要与众生结下“生缘”。

结了“人缘”、“生缘”还不够,要更进一步结“佛缘”,以与佛结的千年万世法缘,来做为我们生生世世的依皈。

4.在因缘上结缘:

这种缘有三种,就是“亲因缘”、“改善缘”、“无缘缘”。

“亲因缘”是在已有的因缘上再结因缘;

“改善缘”是将彼此的关系做调理、改善的努力,使这个缘更美好、更长久。

一般的婆媳、妯娌之间,都是有缘才成为一家人,如果能改善原来不好的嫌隙,这个缘就会和善,家庭也更幸福。

另外,我们还要结“无缘缘”,也就是要与跟我们有关系、互相认识的人结无上善缘,即使是跟我们毫无关系、形同陌路的人,我们也要主动友善地和他们结欢喜缘。

比如说:

你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滑倒了,你立刻扶他一把,跟他点头微笑,他也向你道谢微笑,由于你的广结善缘,你们这两个原本无缘的人就成为有缘人了。

至于我们要用什么方式来结缘呢?

我现在就举出几个实实在在的例子来给大家参考:

1.资具结缘:

譬如以财物、汤药、日用品等捐赠给他人。

我们常常把钱捐给孤儿院,买日常用品给救济院,这便是以资具和他人结缘,是一种财布施。

2.身心结缘:

用眼、耳、鼻、口、身、意来和人结缘。

譬如我用眼睛向你行注目礼,是眼结缘;

用耳朵静静听你讲话,是耳结缘;

用嘴巴赞美你,是口结缘;

在心里欢喜你、关心你,是心结缘,人与人是连在心里都可以与之结缘的。

3.利行结缘:

我们给人方便、利益、好处,做对他人有益的事,这就是利行结缘。

好像我们一般人常常穿的太子龙衣服,吃的统一面、可口奶滋等食物,这些民生用品的总负责人是吴修齐先生,他的生产事业不仅供应了全台湾百分之七十的民生衣食需要,还能运销出国争取外汇。

有一天,我问他是如何成功的?

他告诉我他的成功之道。

他说:

他本来在台南一个山脚下摆地摊,后来到乡公所当小职员,有许多乡人来办事情,不清楚手续,他都一个一个耐心帮他们解决;

后来这些人在他开始创业的时候也给他很多的方便和协助,吴先生的事业就很顺利地发展起来。

所以说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给自己结下了未来的利行缘,这就是佛法“他受用即是自受用”,自他不二的甚深妙义。

4.佛法结缘:

用真理、智识、技术、佛法与人结欢喜缘。

我个人从小在佛门受人恩惠,也受十方大众的呵护,受国家、师长的教导,我之有今天,完全是社会大众成就的。

我无以为报,就想到用佛法来与大家结缘,所以从民国三十八年到台湾来以后,这里的每一个乡村,如彰化、花莲、台中……,三十年前我都去讲演过佛法,这个缘就愈结愈大愈广,到现在听讲的人越来越多了,而这些听讲的人又会把所听的内容向没有听过的人传讲。

这样我以佛法向大家结缘,大家又用佛法向更多的人结缘,我们的佛法就遍满虚空,使十方大众都能沾被法益了。

(二)自作自受

佛教里面的第二个真理是“自作自受”,也就是说:

自己的行为后果完全由自己来承担,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人在世间的幸福与否,都随业力而定,业有善业、恶业之分,恶业就是自作自受的业。

所以我们生活里面许多的困厄、不如意,都是自作自受的因果报应,而不是由外在的神权来惩罚的。

(三)好心好报

这个真理就是善业,所谓“善有善报”,你做了好事种下善业,自然幸福的果实还是由你来享,别人是无法干预的。

这种因果报应的真理也是全凭自己作主,不是神祇所能操纵左右的。

(四)空有不二

“空有不二”是真理,因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真空可以生万有,万有复归于虚空。

各位能够了悟空、有之间的妙谛,在生活上切实的付诸实行,许多的计较、争夺、猜忌都可以消失,而达到物我合一、人我两忘的逍遥境界。

这就好像佛教里面所流传的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偷想偷禅师的东西,趁着三更半夜禅师在睡觉时,偷偷溜到禅师的房间里去,找了老半天,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偷。

小偷很失望,正要离开时,一直躺在床上闷不吭声的老禅师说话了:

“喂!

顺使替我把那个门关好啊!

小偷吓了一跳,乖乖回头替他关好,却忍不住抱怨说:

“这种门有什么好关的?

反正又没有东西好偷。

禅师莞尔一笑:

“是你偷不去,不是我没有!

我的东西遍布虚空、充塞宇宙,你有何德何能偷去?

禅师已证悟真空妙有的道理,所以宇宙万物都是他的身家资财,小偷还是执迷于世间法,以有形的物质为取舍,自然徒劳无获了。

我们谈到了佛教里面的四个真理:

广结善缘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臻于世界大同的和平境地;

自作自受的律则,可以约束我们贪取为恶的意念;

好心好报的因果,鼓励大家勇于为善;

空有不二的妙理则开启我们无限的丰富生活。

这四个真理好比四条路,每一条都可以让我们转迷成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在家、出家修行的大道和妙谛。

三.迷悟之间差几许?

 

迷者自迷,悟者自悟,迷悟之间究竟相差有多少呢?

我们常常在经上看到这样的经文: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也听到古德禅师说:

“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即是佛法。

”乍看之下,好像非常矛盾的样子。

其实“是佛法,不是佛法”与否,只在迷悟之间而已。

一念转迷,本来是清净的佛法的,也变成了染污的世间法;

一念觉悟,有漏的世间法都变成了无漏的佛法,所谓“心迷世间转,心悟转世间”,就是这个意思。

而“迷”“悟”之别虽仅在一念顿超,是心地上的功夫,绝不是口舌上的逞能。

有个年轻人正在澄心静虑打坐的时候,正好一位老禅师走了过来,年轻人也不起身相迎,禅师问他:

“你看到我来,怎么不理我呢?

这么没礼貌!

年轻人学觉悟了的口气说:

“我坐着迎接你,就是站着迎接你!

老禅师一听,立刻上前啪啪给他两个耳光。

年轻人挨了打,不免捂着脸抗议:

“你为什么打我呀?

老禅师双掌一合,若无其事地说:

“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这是说:

如果还没有达到开悟的境界,就强要摭拾开悟者的皮毛,那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迷悟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了。

美国夏威夷有一位军人因为参战而殉难了,他的遗属请来一位老禅师为他主持告别式。

这时候一般的佛教仪式都要说一些佛法,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或者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等等。

老禅师一想,这些都太老套了,我今天要用更有意义的方式来为他告别,也让这些外国人亲炙佛法。

他想:

这个阿兵哥是为了国家战死在沙场上,那么就用最能象征战争的枪声来为他说法。

所以禅师开示到最后,就以“碰!

碰!

”的枪声作结束。

在座的人听到这枪声,想到这位朋友是为了护卫国家的安全,才奋不顾身地死于枪口之下,一时大家都闻声痛哭流泪。

在场另有一位和尚,看到这三声效果这么好,就依样学了下来,在为另外一位军人举行兵葬仪式时,他也在说法后对空中“碰!

”碰了三声,参加仪式的人因为不了解这个和尚的用意,结果都哈哈哈大笑起来了,成为一场滑稽的告别式。

这个和尚没有老禅师的慈悲心和证悟力,同样的枪声由不同的人发出,一个能感动人,一个不能感动人,迷悟之间的不同,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我们再举个比喻来说:

迷者,即是众生;

悟者,即是佛。

在迷境里面,我们的妄心、妄识交相争夺;

在悟的境界里,能知道自己的真心安止何处,无著亦无系。

所以迷悟之别,就是凡夫与圣者的分界线。

在我们的社会里,凡有破坏性的是迷;

凡有建设性的就是悟。

有人用造谣生非来破坏社会的和谐;

有人专门从事不法勾结,破坏国家的安全;

有的用写文章来揭人阴私、损人名誉……。

这些都是仍在迷境妄识里面的现象,所作所为、所言所语都具有破坏性,威胁到社会国家的和平安祥。

像不久以前,报纸报导重大的经济犯罪案件,这些人在国内倒闭了许多人的辛苦钱,自己潜逃到国外一了百了,罔视他人的痛苦,这就是损人不利己的执迷不悟。

按照佛教的真理,他们是必然会受到因果报应的制裁的。

这种自心迷昧而不知醒悟的人,是不能了知佛法的。

从前有一个人应邀去朋友家赴宴,受到主人的殷勤接待,他也老实不客气的对着桌上的几盘菜动起筷子,狼吞虎咽般吃了起来。

吃到其中一盘,就跟主人说:

“这盘菜太淡了,没有味道,不好吃!

主人听了,立刻亲切而诚恳的道歉说:

“太淡了吗?

那真是对不起,请您稍等,再加一点盐就好了。

”于是主人拿了一把盐来搅和,问:

“您再尝尝看,这回不淡了吧?

那个人吃了一口,不觉拍掌而笑的称赞起来:

“唔!

好吃多了,好吃多了,加了一把盐以后,这菜的味道果然大大不同了,真是不可思议!

他把这件事铭记在心里,回到家以后立刻告诉太太说:

“我今天学会了一种智慧,原来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的。

稍微放一点盐,就能使乏味的菜肴变得好吃;

再多放一些盐,味道一定会更美妙的!

于是他得意洋洋的拿了一 盐来,大把大把撒进做好的菜肴里,然后高高兴兴一口吞进嘴里……结果呢?

满口碱味,害得他急急把刚入口的菜都吐了出来。

佛法讲求觉悟的道理,就如同一种盐──应用得好、用得妥当,人生的滋味无穷;

如果矫枉过正,求悟反迷,那么就如同笨人吃盐一样,贪求无益不说,到最后还可能伤到自己,不能觉照万千妙谛。

另外一种人,他处处为你、为我、为他、为大众谋求幸福,为人公正,肯自我牺牲,这种人哪怕他的能力很有限,只能做很小的事,他仍然是一个有证悟的人,是我们现在社会最需要的智慧者。

因此,愚痴、执着、自私的人是迷者;

智慧、牺牲、公正的人是悟者。

迷与悟之间的差别,只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就可能是四万八千里的距离,也就是“拟心即差,动念即乖;

有人解者,即在目前”。

四.转迷成悟有几人?

我们如果只知道愚昧、自私地执着于人生的一切假象,是永远也不能解脱超生的。

五通梵志是佛陀的弟子,有一天,当他在深山悬崖边行走的时候,不小心脚下滑了一步,就从悬崖边直直坠落下去了。

当他失魂落魄跌下的一瞬间,随手抓住一棵小树的枝干,竟然绝处逢生,整个人中止了坠落而悬挂在半空中摇幌不定,非常危险。

梵志眼看头上的树干快要支持不住他的体重了,心里十分恐慌,就大喊:

“救命啊!

救命啊!

恰巧佛陀路过此地,听到他的求救声,就赶来救他。

佛陀说:

“我实在很想救你,可是恐怕你不会照我的话去做。

梵志指天誓地的说:

“佛陀,我快要掉下去了,求您赶快救我,您说什么我一定听!

“好!

你把手放开!

梵志一听,低头看看万丈深渊的悬崖绝壁,心都吓飞了,很害怕地说:

“我好不容易才抓到这一根枝干,您怎么反而要我放开?

我一放手,就会掉下去活活摔死的啊!

我怎么能放手呢?

佛陀摇摇头说:

“梵志,放下!

放下啊!

梵志仍然死命的抓着不放。

这则故事是说众生执着痴迷,既不肯放下贪、嗔、痴,又要求得解脱,终究还是永远困在迷境妄识里面,不能证悟得道、古德说:

“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

真是一番齐着力,桃花三月看飞红”,千百年来,人间真正能转迷成悟的又有几人呢?

佛经里面说:

“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古来的禅师大德,一旦转迷成悟,不仅双手尽离贪、嗔、痴诸烦恼的枝干荆棘,而提升至一片光明欢喜的悟者境界,就连无情的草木林石都沐着他的法喜而欣欣向荣。

古往今来许多转迷成悟的禅师事迹太多了,他们都是在这个惺惺不昧的向上一念中解脱,寻到本来面目的。

药山禅师悟道之后,看万事万物都是“荣也好,枯也好”,虽荣犹枯,虽枯犹荣,何等自由逍遥!

灵祐禅师自称要投生做老牯牛,超越了物我之分,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

临济禅师栽松,要为后人做标榜,更是把他悟得的古道热肠分与众生共享。

古贤大德的契悟,给我们现在的人留下了很好的榜样。

在我们的社会中,也有一些悟得大智慧的人,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