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0962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Word文件下载.docx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Word文件下载.docx

(2)、学生构建知识过程的意义。

(3)、教会学生会学知识。

(4)、过程的重要性。

5、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1)、在教学手段方面的转变。

(2)、在教学方式方面的转变。

(3)、在教学空间方面的转变。

6、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关系转变。

(1)、造成师生关系不良的原因。

(2)、教师角色的转变。

(3)、教师应是怎样的角色。

(4)、建立师生平等融洽关系的意义。

四、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投身课改,为课改做贡献。

 

宜宾高县落润中学校杨儒龙

准考证号:

1501023024581599

指导教师:

莫华林

内容提要:

文章开头提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为什么要转变?

接着从理论和实践论述教师的行为要向六个方面转变:

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关系转变。

最后,教师教学行为要为新课程改革作贡献。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师行为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主力军,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将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过去的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承,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实不够;

重视知识目标的完成,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不够;

重视知识的结果,对学习过程关注不够。

面对这种情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要怎么转变呢?

下面姑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的发展转变

1、过去,教师往往只重视把书本上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方面情况。

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把学生当作没有思维的装东西的容器,忽视留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这种教育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2、今天的教育,教师首先应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知识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组织和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是让学生去尝试,探索,观察,实践的过程;

是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发现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主人。

3、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行为,而且要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1、过去的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就像工人生产零件的过程一样,把学生当成钢材,生产出一批又一批同样的零件(很多还不合格)。

像这样的教学行为就忽视了学生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而今天,我们的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更不同,对象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

比如: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们在困难面前缩不前,经受不了一点挫折;

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但孩子却娇生惯养,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

孩子固执任性,自我中心主义严重,家长束手无策等现象十分普遍。

面对这些孩子,教师还像工人师傅生产零件那样的教学行为,行吗?

回答是:

“肯定不行”。

因而,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行为必须转变。

2、过去的教师的教学,进行统一化教学,表面是为了全体学生,实则是忽视了不同的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差异。

所以,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要把这种差异视为一种“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差异性教育就是面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较差的学生的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这里的优、中、差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而言,差点学生可能其他方面却较好)。

特别是在使用教材教学时,要有创造性,要明确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如:

我班的几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体育成绩很好,在全校运动会上获得一二名,我就鼓励他们,同时,要求他们学习也赶上去,效果很好。

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明确教育面向的全体学生,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

三、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

1、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就以教师为唯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本。

为了考试的分数,一些教师往往只考虑怎么教学,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只是把自己的愿望加于学生,忽视了学生自己去专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就导致了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被动的跟着走,没有思考的余地,这样的教育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2、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学习。

要把教师的教(求疑、释疑、交流、归纳等等)与学生的学(感受、专研、讨论、联想等等)统一起来,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教师的教“是为学习而设计”,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了“用不着教”,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想学习,学会学习。

3、有人说“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是看教师的上课(表演),而是看学生的学习(活动)”。

也就是说:

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让师生之间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与教师和同伴有共同语言。

例如:

我在上《行道树》这一课时,让学生分组,角分色扮演行道树和城市的人们,进行对话,学生自己感受,就体验到行道树的忧虑和欢乐,比教师照书讲效果好。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教师的教学应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图片,并进行整理和运用信息。

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四、由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

1、过去的教育关注的是标准答案——结果,这种教学就压制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实际上,有时“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

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识兴趣和学习动机;

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怎样学习;

它帮助我们完善自我,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信奉结论而忽视过程的教学行为是扼杀学生的智慧,摧残学生的个性的行为。

2、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的构建知识的意义。

教学过程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变化,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变死记硬背为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实践,从实践过程中体会掌握知识的真正含义和乐趣。

3、学生应由学会知识的过程变成会学知识过程。

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

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认识、新信息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且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方便,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学会方法。

构建一种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遭到失败,获得知识,总结经验的探索过程。

4、有人说:

“过程有时比结论更具有意义”。

这句话很有道理重视过程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新信息,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过程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学习中的各种疑问,困难、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是具有独特性,创造成果的过程。

有位教师讲正方形内任取五点,别有两点的距离不超过该正方形的对角线之半,同学们听题后,都认真做题,有一位同学却在折纸。

教师提问时,这位同学却把自己折纸的方法说出来:

“把正方形对折两下,就变成了四个小正方形总有一块里有两个点……”这位同学竟用“重叠原则”思考问题。

从活动经验中激起了他的智慧。

因此,教师的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去探索验和培养能力的过程。

五、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1、在教学手段方面,原来教师教学靠的是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今天教育的需要。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当学习计算机,运用CAI(是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计算机交互对话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课件等,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能,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学,帮助他们学习。

2、在教学方式上,过去的教师教学是表演者,搞的是自弹自唱的独角戏,学生是观众,教师教学行为单一,学生学习孤立,没有达到师生互动。

实际上,教学行为是教师和学生的综合体,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有不足,而最差的教师也有他的过人之处;

学生知道的,教师也有不知道的。

古语:

三个臭皮将当一个诸葛亮。

因而,教学活动是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综合活动,师生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个体教学行为要综合教学行为发展。

3、在教学空间方面,过去教学只限于教室这个演戏厅和,讲台,这一舞台是不够的它限制了学生的开阔视野。

在新课程中提出综合课,而且比重较大;

像这样的课要求,教师教学行为除了课堂外,还有观看电影电视,上网,读报刊杂志;

野外实践活动。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明确要求,《纲要》还具体阐明了这种应用的立足点: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精神,真正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我上初一语文《行道树》时运用CAI课件,声音,图象与文字结合,比光照书讲,教学效果更直观,形象,实效,更具有吸引力。

让课堂成为学生点燃知识火花的地方,使学生这个有生命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各尽所能,要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使课堂成为激发学生生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

因此,教学应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六、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关系转变

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变体,交往是教学的本质。

实行交往的最佳方式是在师生平等融洽的关系下进行。

1、长期以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是绝对的权威。

为了保证这种权威,就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监督下学习的情景。

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

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观念要更新,教师角色要转变。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2)、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目标,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核心进行深度探索等等。

学生不再是用知识来填充的容器,是需要点燃的火炬。

3、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师生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教师是学习者团体中的平等成员,是“平等成员中的首席”,是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知识的顾问。

教师应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变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为新课程的塑造者,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转变为课程学习和学生发展的激励者。

4、克服居高临下的监管行为,交流师生感情。

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集合体。

有经验的教师说,你和学生交流感情,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喜欢你,也喜欢你的教学,效果就好;

若忽视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就容易忽视学生的情趣,造成学生厌学,教学效率低等现象。

我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正确给予表扬,;

若错了,不批评,而是鼓励学生说:

“你能大胆回答问题,很好,你看怎样答更好一些?

请你想一想”。

课后,与学生谈心,效果较好,学生都喜欢。

所以要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培养积极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重视学习心理感受的研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建构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行为,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教师要积极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中去,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因材施教。

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2003.4严先文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3..24

(2)《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4鲁家玉长春面对课改教育理念应突出五“新”13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998.8赵宏义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20.128

二00三年十二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