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坊隧道出口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1242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纸坊隧道出口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纸坊隧道出口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纸坊隧道出口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纸坊隧道出口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纸坊隧道出口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纸坊隧道出口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纸坊隧道出口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纸坊隧道出口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

《纸坊隧道出口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纸坊隧道出口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纸坊隧道出口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

4.《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7.《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设计方案》(铁一院2010年10月)

三、沉降观测的内容及指标

隧道沉降观测是指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沉降观测指标如下:

表⑴

观测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观测精度

三等

1.0

0.30

0.5

0.6√n

0.8√n

±

1mm,读数取位至0.1mm

四、隧道控制点资料

已知隧道出口段水准点参数如下:

表⑵

序号

点名

高程(m)

备注

1

CPI096

2333.9828

设计给定

2

ZF02

2344.070

DK206+944.1左中线右7.3m

3

CPI095

2325.9712

4

ZF04

2345.040

DK206+601.4左中线右6.2m

5

ZF06

2345.681

DK206+387.1左中线右6.1m

6

ZF10

2346.401

DK206+100.8左中线右6.0m

7

ZF11

2346.962

DK205+841.5左中线右2.8m

8

ZF13(BM02)

2347.615

DK205+640.93左中线右2.40m

9

ZF14(BM03)

2347.889

DK205+519.34左中线右1.97m

五、测量设备、人员配置

1.测量仪器设备

采用一台徕卡DNA03型中文电子水准仪(0.3mm/km)及其配套3m铟钢尺,仪器设备均在检定有效期内,测量工作开始前,应进行常规检校并且合格后方可使用。

2.测量人员配置

成立由工区总工程师任组长,工区测量主管和技术人员为组员的隧道沉降观测领导小组,详细情况如下:

表⑶

姓名

职称

职务

职责

白雪燕

工程师

项目总工

组长、技术指导

朱党党

助工

测量主管

副组长、内业计算

梅雪峰

技术主管

副组长、组织实施

石玉光

技术员

外业观测、记录

张建功

六、沉降监测网的布设

根据变形测量规范的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纸坊隧道变形测量点按基准点和观测点两类设置:

1.基准点主要使用设计院提供的二等精密水准点,规范要求“二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得少于3个”,而每个洞口只有1、2个精密水准点,需要在现场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方便测量的位置加密至3个,并放入隧道高程控制网内统一观测、平差,然后使用;

2.观测点直接埋设在隧道二次衬砌上,相对于两侧边墙高出沟槽盖板0.2m处成对布设;

观测点布设位置见下表,观测点埋设时如与洞内结构物的位置冲突可以沿隧道走向前后移动10m左右,点位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隧道主体的外观和使用;

3.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示意图如下:

图⑴

七、沉降监测网的测量

1.基准点的测量

①.监测网需要定期进行复测,复测需每半年进行一次,可与隧道高程控制网的复测合并进行;

②.按照二等水准,采用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法进行;

③.仪器的各项设置应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须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时需在现场根据提示进行重测,其中视线长度应≥3.0且≤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应≥0.55且≤2.80m;

④.观测限差:

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

⑤.观测顺序按仪器内自带的“aBFFB”模式执行,每一测段均应为偶数站;

⑥.观测数据处理时,应在闭合差、中误差均满足要求的条件下进行计算,应选用合格的软件进行严密平差;

⑦.当观测数据与前次复测(设计)成果对比没有明显变化时采用最近三次成果的均值,否则应分析原因、更新成果或者找出不合格测段安排重测;

2.观测点的测量

①.沉降观测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

变形观测的时间不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需延长观测期;

观测时间共分为三个阶段:

ⅰ.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

ⅱ.第二阶段为轨道铺设期间;

ⅲ.第三阶段为轨道铺设后3个月;

②.变形观测的频次

ⅰ.第一阶段开始时的第一个月应每周观测1次,第二个月应每两周观测1次,第三个月观测1次即可;

相邻两次观测的差值不超过1mm时可以减少观测频次,若每个月相邻两次观测的差值较大、变化曲线没有稳定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适当延长该观测期,后续观测期随之顺延;

ⅱ.轨道铺设期间需进行全程观测或者不低于每天1次;

ⅲ.轨道铺设后至试运营开始前需进行全程观测或者不低于每周1次;

③.按照二等水准,采用单程双测站法进行;

④.观测开始时,应随机检查3个基准点中的任意2个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保证基准点的稳定、可靠;

⑤.仪器的各项设置、观测限差、观测顺序、测站数等的操作要求于基准点的观测相同;

八、沉降监测网的数据处理

1.现场一个测段观测结束时,应使用随身携带的计算器根据仪器显示的测段距离或测站数目计算该测段的允许闭合差,然后与两台仪器所测得的该测段的实际闭合差进行对比,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测段的工作否则应及时安排重测;

2.每天的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的使用徕卡仪器机载软件LGO导出当天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各测段的高差(读数取位至0.1mm),将观测资料整理成《隧道沉降量记录表》的形式,打印并签认齐全,根据要求及时上报并应保存完好;

3.将各测段高差按照平差软件的要求录入成指定的格式文件,录入结束应再次检查对比各测段的高差及起算数据的准确、可靠性;

4.使用平差软件计算出该监测网的闭合差、中误差,并与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对比,满足后方可进行平差,否则应找出误差较大的测段并尽快安排重测,直至闭合差、中误差均满足要求时为止;

5.使用平差软件计算出该监测网内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形成高程平差报告;

6.根据平差报告里每个观测点最新的高程成果,使用合适的软件(EXCEL电子表格)及时绘出或更新每个观测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图(见下图⑵),当某个测点观测告一段落时应打印出图,及时上报并保存完好。

图⑵

九、沉降观测评估前的资料整理

1.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主要包括:

每个观测点的《隧道沉降量记录表》和沉降曲线图;

2.收集隧道的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地质勘察报告、设计说明等相关设计资料;

3.收集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IV~V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

4.收集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十、沉降观测的预测、评估

1.隧道内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上述有关设计、施工、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预测评估办法参照路基执行,路基沉降预测常采用曲线回归法,具体有:

双曲线法、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抛物线法、指数曲线法、修正指数曲线法、修正双曲线法、沉降速率法、星野法等。

沉降预测应满足以下要求:

ⅰ.根据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ⅱ.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

ⅲ.至轨道铺设前,最终的沉降预测应满足下列条件:

S(t)/S(t=∞)≥75%

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3.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差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轨道铺设条件;

4.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

5.评估工作完成后,提交《轨道铺设评估报告》,并判定隧道基础的沉降变形能否满足轨道铺设条件。

十一、沉降观测技术保证措施

1.定期维护、保养测量仪器,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并保留检验记录;

2.了解设计意图,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测;

3.做到观测人员固定,仪器设备固定,基准点、沉降观测点固定,观测环境固定,观测方法固定,数据计算方法固定;

4.严格执行测量“双检”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