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1557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复习题解答Word格式.docx

〔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

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

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

5、宋代"

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

进奏官在"

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1特点:

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

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

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官方控制加强,出现新闻审查制度——定本制度;

定期发行,基本按期连续发行;

公开印刷、可以贩卖

〔2进奏官逐渐只是负责发放报纸,而稿件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等环节都是由种属部门接管,相当于进奏官编发工作中处于末端从属的地位

6、宋代"

小报"

具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屡禁不绝?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

不定期,无固定报头和名称,专业化、商品化程度提高;

容为未经发布的官吏任免和臣僚奏章,时效性强,但不完全可靠准确;

读者围广,手写和印刷的形式,深受欢迎

〔2突破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

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息传达的历史必然趋势。

7、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比较起来有哪些不同?

具体机构名称不同,不设进奏院,没有进奏官;

分工更具体明确,发行制度更加体系化:

通政司负责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

提塘摘抄六科发抄的谕旨和章奏,经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发到府县,经过辗转抄录,再官绅中传阅。

8、"

急选报"

天变邸钞"

是什么性质的新闻传播媒体?

《急选报》目前能够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

逐个介绍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

可能出自民间报房。

《天变邸抄》专门报道明熹宗六年5月初六〔1626年5月30日"

天变"

情况的邸报。

在写法上非常类似现代新闻的"

倒金字塔"

可能出自民间报房,临时发刊。

9、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

发布方式和发行渠道同明代相近,经由通政史司、六科和提塘三个环节,分别负责收受巨僚奏章、发抄换地谕旨和巨僚奏章、负责官报的抄送发行;

没有设置类似宋代的都进奏院那样统一管理进奏官的专门机构;

谕旨和章奏的发抄活动逐日进行,印刷比重增大。

10、清代的提塘、提塘报房和民间报房之间的关系如何?

为什么说报房办的"

京报"

不是政府官报?

〔1关系:

清朝由提塘负责官报的抄送发行,包括京塘和省塘两种。

提塘通过提塘报房发行到各省,提塘报房是为了便利邸报发行工作,具有半官方的性质;

早期的民间报房可能是从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一部分人以刻报为营生,进而设立自办报房。

〔2京报由设在的民间报房发行的报纸,以地方的官方信息为主,和官报由政府统一管理编发有很大不同;

同时以盈利为目的的,报费是主要进项,出版后也是雇佣送报人直接送给订户。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

随着全球扩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

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

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2、简述英国传教士在东南亚出版中文报刊的情况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对于大多数传教士来说促使传教的原因是改革引发的海外传教理想。

马礼逊等出版传教书刊设想有悖于中国政府的文化政策,早期受到很大限制,不过随后处境很大变化,取得初步进展。

随后后继者在东南亚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天下新闻》中文报刊,一开始是以宣传性质为主,但后期新闻报道居多。

3、《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办起来的?

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创办于1815年8月5日,马六甲,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创办,米怜人主编。

麦都思一度代编,工作人员中还有中国刻工梁发等。

宗旨:

宣称以阐释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

容首先为基督教教义,其次为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也刊登阐述伦理道德的文章。

特点:

向中国读者较早宣传了科学知识,介绍了世界各国情况

重视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

首先是附会儒学

写作上也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表现手法

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雕版书本

为中国报纸文体的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察世俗》最基本的文体是论说文和记叙文,但也有比较典型的新闻文体。

4、简述澳门近代报业产生的条件与早期发展情况

〔1条件

技术设备:

西方活字印刷术最早传入中国的地方

人口条件:

葡萄牙人的后代迅速成倍增长

社会需求:

16世纪已经看成是天主教在传教的中心

政治条件:

经过军事政变后,施行新闻自由法案

〔2早期发展情况

《蜜蜂华报》为代表的葡文报刊,大多由于澳门当局的专制政治和葡国部党政激烈,加上经济困难,一般出版时间大多很短。

容也大多为葡萄牙或澳门的地方问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对中国社会影响不大。

鸦片战争后,基本为中立立场,鲜有持亲华立场。

《杂文篇》和《传教者与中国杂报》为中文报刊,大部分容是宣扬基督信仰,但也有新闻评论,被当局取缔。

英文报刊在澳门葡文报刊8年的真空期由美英出版。

5、简述鸦片战争前英文报刊的出版情况

19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贸易的需求,在出版的英文报刊对中国社会产生更大影响。

代表报刊为《记录报》《周报》《中国丛报》等,由英美人士创办。

随着中英关系的紧,随即迁往、澳门。

较为关注中国问题,但往往站在本国的立场,由一定政治色彩。

作为外国侵略的舆论工具,一般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以本国读者为受众。

其新闻业务是本国新闻事业发展水平在中国的体现。

6、《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办起来的?

中国境出版第一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8月创办,普鲁士传教士郭士力主编。

月刊,雕版印刷,中国书本式。

所刊《新闻纸略论》为中文报刊第一篇新闻学的专文。

后转到新加坡出版。

1838年停刊。

创刊时称其宗旨为"

维护和澳门的外国人利益"

宣扬西方文明的优越。

大量刊登科学知识,道德等容,力图破除华人对外国人的敌视。

容包含多样,容已居次席。

编辑业务上,文字通俗、文风简短,目录,便于固定。

宣传策略上,附会儒学,贴近中国文化。

7、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的发展情况。

鸦片战争后报业率先成为外报在华的第一重要基地。

英文商业报纸率先发展。

亲华的《中国之友》,从澳门前来的《记录报》以及亲政府的出版最长、影响最大的《德臣报》等;

中文报刊《遐迩贯珍》为代表,以时事新闻为主;

英国统治下的,传教士并没有出版中文报刊的必要;

随后兴起的是从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而生的中文商业报纸,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硬件水平进一步促进新闻编采工作水平的提高,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全国的样板。

8、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的发展情况。

1961年从数量和实际影响力,赶超了,重心北移。

英文报刊包括"

英国官报"

之称的《北华捷报》和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字林西报》等

继外文报刊后,50年代开始开始出现中文期刊,首先从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性报刊包括《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开始。

与不同,英文商业报纸的市民读者数量有限,外商们需要为产品广告,于是中文商业性报刊报刊应运而生,影响最大的是《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并在八九十年代形成三足鼎立,大发展的局面。

9、综合分析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报业的作用与影响。

西方政府的确是将海外的传教士也与海外的殖民事业紧密结合的,借助传教士来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实行思想征服。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

传教士在华创办刊物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报刊为主;

传播教义、宣传科学知识、传播西方文明;

同时进行文化侵略。

在为传播教义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启蒙了中国国民,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0、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

1>

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义文化侵略活动

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

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

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客观促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对中国国民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3>

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传入中国。

2、外报将西方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

3、外报将西方新闻采访业务传入中国。

4、外报将铅字、印刷机等近代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国人自办近代中文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

5、外报将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引入中国。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

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

〔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

新闻篇"

等主;

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

〔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表达。

2、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

办报立言"

通过报纸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成为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博采舆论"

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最早国提出言论自由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6早期自办报刊的实践,《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最出色的

3、简述国人在、最早创办报刊的情况

〔一: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的重要基地,代表报刊:

《汇报》《新报》

《汇报》

1874年6月16日创刊,国人在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创办人容闳。

容经常涉及政事,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笔战。

办报相当艰难,多次改组和改名,仍收到官府的限制和《申报》的攻击,一年半后停刊。

《新报》

1876年11月23日,主办人道台焌光,经费出自道库。

转录京报和省辕门炒,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和国际新闻,涉及新闻、军事、外交和商情

道台控制,明确宣布"

国政则不可议也"

规定凡"

愤世嫉俗"

之作一律不予发表

1882年后并入机器制造局机关报,而停刊

〔二:

晚于汉口、、,是在中法战争爆发后兴起,代表报刊《述报》《广报》

《述报》

1884年4月18日创刊,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一年左右停刊。

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

并重视图像新闻报道,图文并茂,每期刊登至少一幅新闻纪实图画

鲜明爱国立场——在中法战争期间连续和相近报道发展过程、实况和官方态度和社会舆论,表明了主战意愿;

支持省港两地人民抗法斗争。

《广报》

1886年6月24日创刊,日刊,邝其照为创办人

形式同《申报》略同,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

发行面很广,深受海外侨胞欢迎

因报道被查禁后将地址迁到租借,改名《中西日报》

1990年因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消息而最终查封。

4、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除主流的知识分子外还包括官员、买办。

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

自主经营,不带政党色彩。

第三,在报纸容方面,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甚至报刊本身就是洋务运动的一个容。

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通过言论和新闻不断述西方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

第五,在业务工作上,大多在形式上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处境十分困难。

经济上的困难,并且清政府实行听任外国人办报而禁止中国人办报的政策,国人办报经常遭到外国殖民势力的限禁。

5、简要介绍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

《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

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因与〈万国公报〉重名,在1895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

《中外纪闻》:

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

渐知新法之益"

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1:

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强学报》1895年,康有为到成立强学会,1896年月12日出版〈强学报〉,为该会机关报,政治色彩更浓,明确提出变法维新主。

《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在创办,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创办。

梁任总主笔。

旬刊、书本式,连史纸印刷。

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每期约3万字,印刷较为精美清晰。

容首先是论说,其次是皇帝谕旨,大臣奏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

第二期起又将域外报译分成西文报译和东文报译、法文报译。

报译的分量最大,占全刊的一半以上。

《知新报》:

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澳门创办,由康有为胞弟康广仁任总经理。

维新言论最直接全面,直到1901年1月20日停刊,是维新派在国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

天津维新报

《国闻报》:

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1897年严复创办,以"

通上下之情"

通中外之故"

为宗旨,但它"

尤以通外情为要务"

在副刊《国闻汇编》上发表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该文提出"

物竞天泽,适者生存"

的自然法则。

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

首先,它以"

通外情为要务"

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

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

维新报

《湘学新报》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1897年4月22日在创办、旬刊。

唐才常、为镒先后主编。

《湘报》1898年3月7日创办。

第一份日报。

主要撰稿人:

唐才常、谭嗣同。

比〈新报〉更通俗激进一些。

6、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一是报刊数量多。

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自19世纪70年代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

二是办报地区广。

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不仅有这样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等地中小城市。

三是报刊种类多。

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发展,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等,甚至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一次出现的类型。

7、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

在戊戌变法期间,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中国近代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报禁"

一度被解除了,"

言禁"

一度被放宽了,新闻法的制定也一度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

虽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冲破"

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8、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

有何特点?

〔一形成:

从时代背景来看,甲午战争后,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要求变革的激情,同时也无法适应介绍西方新知、新学的需要;

从主观来看,维新派人士对变法的阐述和宣传,主要通过政论方式展开。

首先王韬在《循环日报》中运用,但未成气候,多数报刊流行的仍然是桐城派古文;

后来经过梁启超在《时务报》以及《新民丛报》上运用达到成熟

〔二特点:

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9、试论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第二,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第三,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第四,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第五,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第六,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

〔1资产阶级维新派〔保皇派:

日本《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A《清议报》:

横滨创刊,保皇会海外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12月23日创办,主编梁启超。

出满100期后,报馆发生大火,被迫停刊。

1、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

2、增长支那人之学识。

3、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聊其情谊,4、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

容:

尊皇攘后。

关于政治改良的宣传。

B《新民丛报》:

1902年2月8日横滨创办,梁启超主编。

开民智"

、"

造新民"

成为保护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

发表长篇论文《新民说》。

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但由于梁启超思想受革命拍的影响,也曾一度倾向于,谈论"

破坏"

"

革命"

后来梁的思想回到了保皇派的老路子上去,报纸也逐渐为思想激进的青年所厌弃而悄然停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

《中国日报》《民报》

A《中国日报》:

1900年1月5日在创办,选择作为办报的基地。

少白主编,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义。

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它对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鼓吹录》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

B《民报》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创刊于东京,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

三义"

即"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

该报最高发行量答到1.7万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试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报人和报刊活动

〔1章太炎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辑,流亡日本。

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

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

1906年出狱后,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

1911年光复后回国,主编《大日报》,并任总统府枢密顾问。

曾参加謇统一党,散布"

革命军兴,革命党消"

言论。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

1917年脱离改组的国民党,在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

1935年在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

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2于右任与"

竖三民"

《神州日报》:

1907年4月2日创刊,这是于佑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揭露贪官污吏罪行。

于右任被驱逐出租界,该报只办了92天。

1909年10月3日又在租界办了《民吁日报》,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

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于11月19日查封《民吁日报》。

《民吁日报》被查封近一年,于右任又于1910年10月11日在租界创办《民立报》。

该报的出版,得到了的大力支持。

中华民国监时政府成立后,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

〔3贯公

在日本曾为《清议报》业余撰稿,后出版中国留日学生第一个有革命思想倾向《开智录》,1901年赴任《中国日报》记者,大胆鼓吹革命。

后又先后创立《世界公益报》《日报》《有所谓报》,支持革命,言论愈加激烈,并销量大增。

1906年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不幸染疾去世。

〔4秋瑾

辛亥革命中杰出的女革命家,自号鉴湖女侠。

她是山阴〔今人。

1904年4月赴日本留学,参加反清革命活动。

年底回国加入光复会。

1905年春她再次赴日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省主盟人。

1906年春回国,办中国公学、1907年1月创办《中国女报》,以妇女为对象,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

只出两期即被封。

1907年7月起义失败,由于歹徒告密秋瑾不幸被捕。

在审讯中她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

报案的基本情况

《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创办人是胡璋。

后卖给退职官员。

为打开局面1903年聘请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报》主笔,《报》增设"

学界风潮"

和"

舆论商榷"

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