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1713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7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阜康泉水沟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心地理坐标:

30′17″,北纬:

03′04″。

井田西距阜康市和乌鲁木齐市分别为40km和100km。

“乌—奇”公路及“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从井田北部界外3~6km处通过;

通往阜康市大黄山煤矿七号井的沥青公路从井田东界经过,井田内的简易公路与之相连,交通比较便利。

交通位置见图1-1-1。

二、地形地貌

井田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之博格达山北麓低山~丘陵地带,地表植被稀疏。

井田内地形比较复杂,沟壑纵横,地形起伏较大,由三工河组砂岩形成的山脊位于井田南部,由火烧岩形成的平梁位于井田北部,山脊和平梁走向与地层走向一致,均为北坡坡度大,多呈单向坡,坡度一般为35°

~40°

,高差100m左右;

南坡坡度较小,在15°

~35°

之间,高差60~100m,一般由多个小坡组成。

井田内总体地势为南高北低,海拔为+1034m~+1338m,相对高差一般100m,最大300m。

三、河流水系

矿区内季节性河流有泉水沟,泉水沟发育着几个涌水量大小不一的泉或泉群。

东界外的白杨河是井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

白杨河常年有水,由南向北穿越井田东部,该河发源于博格达山主峰的冰川区,河水流量随季节而变化,主要由融化的雪水与泉水补给,最大流量在7~8月份,入冬后流量显著降低。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白杨河观测站2004水文年的观测资料,2004年平均流量2.504m3/s,最大洪流量44m3/s(2004年8月4日),最小洪流量0.250m3/s(2004年2月28日),最大流速4.80m/s(2004年8月4日),最小流速0.21m/s(2004年2月29日),该局统计的历年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1994年7月15日,流量为150m3/s。

四、气象及地震

井田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侯,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干燥寒冷。

年平均日照时数2931.3小时以上。

历年来平均气温6.7℃,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极端最高气温41.5℃,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极端最低气温-37℃。

矿区一般风力3~4级,最大风力可达7级,4~5月为多风期。

夏季主导风向东南,最大风速12m/s,冬季主导风向西北,最大风速13m/s。

矿区内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年最大蒸发量1702.5mm,年平均蒸发量1578.7mm,以5~9月最大;

年平均降水量205.0mm,年最大降水量337.3mm,日最大降水量64.0mm,雨季在6~8月,以阵雨为主,通常11月至翌年4月为积雪期,积雪期达130~150d,最大积雪深度33cm,平均积雪深度19cm,最大冻土深度121cm。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

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五、矿区经济概况

矿区地处山区,山高坡陡,无其它工农业生产。

劳动力来源主要以合同工为主。

矿井建设所需钢材、水泥、砖、木材等均可由乌鲁木齐市或阜康市采购。

六、矿井水源及电源

1.水源

矿井附近分布有:

白杨河地表水体、白杨河谷地下潜水和井下水。

白杨河为井田附近较大地表水系,常年流水,2004年平均流量2.504m3/s,最大洪流量44m3/s,历年最大洪峰流量时流量为150m3/s。

白杨河谷地下潜水十分丰富,为多赋孔隙水。

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沟谷冲洪积砂砾石含水层,含水主体以砂砾石为主,局部为卵砾石、角砾,厚10~50m,主要接受河水及大气降水补给。

含水层最大涌水量可达40L/s,地下水矿化度约小于0.5g/L,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是拟建矿井的理想水源。

矿井在开采过程中由于井巷穿越含水层会产生涌水,根据泉水沟煤矿堪探地质报告,正常涌水量为17420.49m3/d。

井下涌水难免会受到采掘过程中煤尘、岩尘、乳化液及井下作业人员排泄物的轻度污染,但经净化处理后,可回用于井下及选煤厂洗煤工艺。

2.电源

矿井地处新疆220kV主网覆盖区内,附近电源有:

高远110kV变电所距本矿约25km,设计变压器容量为2×

50MVA、35、10kV侧均为单母线分段,目前一期1×

50MVA已投运,110、35、10kV侧均为单母线。

西沟35kV变电所(老)距本矿约18km,变压器容量为1×

4MVA,电源由新疆主电网中的甘河子110kV变电所引至;

西沟35kV变电所(新)距矿井18km,东邻西沟35kV老变电所,变压器容量为1×

4MVA,35kV电源与老西沟35kV变为同一回电源;

大黄山35kV变电所距本矿约20km,变压器容量为1×

5MVA+6.3MVA;

35kV、10kV主接线均为单母线分段;

两回35kV电源分别引自甘河子110kV变电所35kV侧和高远110kV变电所35kV侧。

七、矿区经济概况

第二节 井田开发现状

井田范围内目前没有生产矿井,以往小窑的开采历史久远,起始时间无法考证,由于受自然地质条件限制和历史的原因,过去对区内煤炭资源的开采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滥采、乱挖较为普遍。

沿着35-36号煤层露头开采,采深较浅。

井口由于多年的雨雪冲刷、风沙掩埋,已经坍塌,不能确定位置,在地质勘探施工146-1号孔曾打入35-36号煤采空区。

从地表残存的沿35-36号煤层露头处有条带状塌陷坑及废窑遗迹,可以大致判断在井田35-36号煤层露头处有5座不知名的废窑。

①9号废窑:

位于147线东部,35-36号煤层露头上,从地表条带状塌陷坑分析,走向采长250m。

②10号废窑:

位于149线东部,35-36号煤层底板,从废窑遗迹看为平硐开采,从地表条带状塌陷坑分析,该废窑走向采长170m。

③11号废窑:

位于151线西部,35-36号煤层底板,从废窑遗迹看为斜井开采,从地表条带状塌陷坑分析,该废窑走向采长250m。

④12号废窑:

位于151线东部,开采火区残余煤。

⑤13号废窑:

位于井田东界外的大黄山煤矿七号井始建于1958年,斜井开拓,有主斜井、副斜井、斜风井三条井筒。

现生产能力9万t/a。

开采南大槽(41)、中大槽(42)、米尺槽(43)、北大槽(44)号煤层,主井以东+877m水平以上已采空,主井以西北大槽(44号煤层)除+877m水平以上已采空外,其余煤层未采动。

目前矿井井巷工程已延深至+799m水平。

该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根据本矿井初步设计,矿井采用主、副斜井开拓方式,主、副斜井井口布置于井田东部边界、白杨河西岸的平坦开阔地。

立风井布置于井田中部149-2钻孔附近的平坦开阔地。

主斜井采用半圆拱形断面,净宽4.8m,净断面积16.19m2,井口标高+1080m,井筒倾角16°

,井筒至第一水平+500m时斜长1560m。

装备钢绳芯带式输送机及架空乘人装置(猴车),担负全矿井提煤、运送人员任务,兼作矿井进风井,并设行人台阶,作为矿井安全出口。

副斜井采用半圆拱形断面,净宽5.0m,净断面积17.3m2,井口标高+1080m,井筒倾角设为16°

,井筒至第一水平+650m时斜长1560m。

采用双钩串车提升,担负全矿井提矸及运送材料、设备任务,兼作矿井进风井,并设行人台阶,作为矿井安全出口。

立风井圆形断面,净直径5m,净断面积19.63m2,井口标高+1160m,投产时井筒垂深330m。

担负矿井主要回风任务,设梯子间,作为矿井安全出口。

井田划分为两个水平开采,一水平标高为+650m水平,二水平标高为+500m水平,两个水平各划分一个双翼采区。

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投产一个采区2个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即一采区+830m~+740m水平35煤层及39煤层的135E01工作面和139E01(01)工作面。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第二章井田地质情况及水文地质

第一节 井田地质情况

一、地质构造

1.区域地层

区域属于天山支脉博格多山北簏,准葛尔盆地南缘,西至乌鲁木齐,向东经米泉、阜康到吉木萨尔,呈东西向不规则狭长地带,地层有晚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2.区域构造

区域构造位于新疆二级构造单元,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北部中央部位,该褶皱带北与准噶尔坳陷接壤,南以博罗科努~阿其库都克超岩石圈断裂为界,呈近东西向展布,南北宽约200km,这是自早古生代开始,历经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形成的一系列北西西向,近东西向及北东东向的断裂、褶皱及山间盆地。

其断裂主要为压性,褶皱均以复背斜形式展现,东部构造形迹呈波浪起伏。

3.井田地层

井田内基岩为半出露状态,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三叠系黄山街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新生界第四系。

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中生界三叠系黄山街组(T3hs)

岩性主由灰、深灰、灰绿、灰黄色泥岩、粉砂岩组成,顶部夹炭质泥岩和薄煤线,为湖相沉积,含植物化石及菱铁矿结核,向东略微变粗。

本组地层岩性比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与下伏克拉玛依组(T2-3k)呈整合接触,地层厚度在区内控制不全,厚度0~103m,平均46m。

(2)中生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

八道湾组(J1b)地层呈条带状分布于整个井田,是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与上覆三工河组地层为整合接触。

主要为湖泊—沼泽相沉积,伴有河流相沉积的含煤碎屑沉积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灰黑色的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和煤层,夹有少量中、粗砂岩。

地层总厚为493.59~797.15m,平均厚度569.34m,含煤10层(全区可采、大部可采煤层8层),煤层总厚35.41~96.05m,平均总厚64.13m,含煤系数11.3%。

该组地层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和含煤性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段,本井田主要揭露中下段地层,也是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

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①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下段(J1b1)

本段位于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底部39号煤层顶板以下,是井田内主要含煤层段。

该段位于井田北部,主要岩性以湖沼相沉积的灰—灰黑色的粉砂岩、细砂岩和煤层为主,夹有粗砂岩,是井田内主要的含煤地层。

共含煤8层,其中全矿井可采煤层5层,编号自下而上为44、43、42、41和39号煤层;

大部可采1层,编号为40号煤层。

煤层平均总厚59.90m,地层厚度平均为165.83m,含煤系数36.1%。

39-44号煤层在地表全部火烧,在地表上呈现出狭长的红色烧变岩带,自西向东横贯本井田北部,与下伏三叠系黄山街组(T3hs)呈整合接触。

②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中段(J1b2)

分布于井田中、南部,以34号煤层顶板一套中砂岩、粗砂岩与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上段分界。

该段以河流相沉积为主,主要岩性为灰白—深灰色的砂砾岩、粗砂岩、粉砂岩及中、细砂岩和煤层,含煤4层,编号为38、37、35-36、34号,37、35-36号煤为大部可采煤层,38、34号煤层只有零星可采点。

本段地层在全矿井均得以控制,其厚度为145.96~242.82m,平均214.39m。

③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上段(J1b3)

分布于井田南部,以34号煤层顶板以上为界。

主要岩性以灰—深灰色的粉砂岩、细砂岩为主,粗砂岩次之,少量炭质泥岩,加4~5层薄煤层,风化严重,不稳定,未编号。

仅在井田东部145-4号见到一层未编号的可采煤层。

该段地层成煤环境差,控制地层厚度为0~290m,平均160.69m。

综上可知,井田内的八道湾组地层经历了湖沼相—河流相—湖沼相的沉积过程,湖沼相环境是主要成煤期,形成的八道湾组下段(J1b1)、中段(J1b2)和八道湾组上段(J1b3),这三个含煤段层位稳定,尤其是八道湾组下段(J1b1)的含煤特征明显。

(3)中生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

分布在井田的南部,以一套灰白色的粗砂岩夹砾岩与八道湾组上段分界。

(4)新生界第四系

①上更新统(Q3)

井田内仅零星分布,主要在白杨河西阶地和白杨河东岸河边阶地上,覆盖于侏罗系地层之上。

第四系上更新统风区积层(Q3eol)形成黄土层,分布于山包上,以“黄土帽”形态出现,一般厚0~5m。

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层(Q3pl)在黄土层下及河流(冲沟)两岸的高阶地上分布,为灰色、黄灰色的砾石层或砂砾层,砾石由各种变质及火成岩构成,未胶结,砾径大小不一,一般3~10cm,分选性及磨圆度较差,一般厚0~10m。

第四系上更新统与下伏基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0~15m。

②全新统(Q4)

全新统冲洪积层分布于井田东部的白杨河河漫滩以及现代沟谷之中,由砾石、砂、沉积岩碎块等混杂堆积而成。

全新统直接覆盖于三叠系或侏罗系之上,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井田构造

井田位于北天山褶皱带,博格多复背斜以北,准噶尔坳陷区以南的黄山—二工河向斜北翼,总体上构造为地层南倾的单斜构造,走向为近东西向,地层倾角45°

~53°

,含煤地层在走向上和倾向上变化不大,井田内未发现断层,构造复杂程度划分为简单构造类型。

5.烧变岩

井田内含煤地层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中的39、40、41、42、43和44号煤层因自燃严重,地表上在井田北部形成了一条近东西向的烧变岩带。

井田内烧变岩具有以下特征:

(1)岩性

火烧后的煤层呈灰褐色、黑褐色松散或胶结在一起的渣状物,其含水和透水性很强,局部可见火烧残留的部分,多分布在火烧底界面附近或两组烧变岩的中部,因受强烈的烘烤,虽隐约可见煤层的一些特征,但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①煤层火烧影响强烈的围岩,呈浅红、褐、黑褐色熔融状物质,其岩石(层)的原始状态已无法辩认,具致密、坚硬、气孔发育之特征,多为煤层直接顶、底板。

②煤层火烧烘烤的围岩,呈浅红、灰白、棕红色,其大多数岩石(层)的原始状态仍清晰可辫,但已比原岩要致密坚硬,由于受烘烤后岩石(层)受重力作用,裂隙较为发育,有较强的透水性及贮水性,主要位于远离火源的外围地带。

(2)烧变岩深度

据钻探验证和磁法勘探的结果,井田内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深度大部地段在垂深250~550m左右。

(3)平面分布位置

沿东西向在本矿井北部侏罗系八道湾组下段38-44号煤层地表露头位置开形成宽100~300m,并呈带状横贯全区,向两端延伸至井田外。

井田ΔT磁异常是由火烧层引起,北部正负高异常带为火烧层露头的反映,井田南部中低异常带是隐伏火烧层的反映。

二、煤层

(一)煤层

井田内的煤层赋存于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地层中,其中主要可采煤层分布于该组地层的下段(J1b1)。

八道湾组(J1b)含煤10层,全矿井可采和大部可采煤层8层,编号自下而上依次为44、43、42、41、40、39、37、35-36。

井田内还有一些不可采的薄煤层,对于全矿井连续分布的进行了编号,如38、45号煤层;

但是有些薄煤层仅有个别点控制,连续性差,地质报告未对其编号。

1、44号煤层

煤层浅部全部火烧,146勘探线火烧最深到+500m水平。

煤层总厚8.72~24.58m,平均15.84m,煤层总厚在倾向上变化不大,但在火烧区影响范围内煤层厚度明显减薄;

在走向上,由西向东有变薄趋势。

含0~2层夹矸,个别煤层夹矸为4层,岩性多为粉砂岩、炭质泥岩,结构简单—较简单,为一全矿井可采的稳定厚煤层。

顶板以粗砂岩、粉砂岩为主,底板以黑色—灰黑色粉砂岩为主,细砂岩次之。

与43煤层间距25.11~33.59m,平均30.13m。

2、43号煤层

井田内有11个钻孔控制,煤层在浅部火烧,146线火烧最深至+550水平。

煤层总厚3.45~6.92m,平均4.41m,煤层厚度在倾向上由浅入深有变薄趋势;

在走向上由西向东煤层分叉变薄。

含1~3层夹矸,岩性为粉砂岩、炭质泥岩,结构简单,为一全矿井可采的稳定煤层。

顶板以灰色—灰白色粗砂岩、中砂岩为主,局部为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

底板为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

与42煤层间距16.00~36.94m,平均25.06m。

3、42号煤层

井田内有11个钻孔控制,煤层浅部火烧,146线火烧最深至+630m水平。

煤层总厚8.67~25.01m,平均19.36m,含0~3层夹矸,岩性为粉砂岩和炭质泥岩,结构简单,为一全区可采的稳定的巨厚煤层。

顶板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细砂岩为主,底板为粉砂岩、中砂岩。

与41煤层间距24.91~35.66m,平均29.65m。

煤层厚度由浅到深逐渐变厚,由东到西厚度稳定。

4、41号煤层

井田内有11个钻孔控制,煤层浅部火烧。

煤层总厚5.80~10.7m,平均7.94m,夹矸0~4层,岩性为粉砂岩,结构简单—较简单,为一全区可采的稳定的煤层。

顶板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细砂岩为主,底板为深灰色—灰黑色砂岩。

与上部40煤层间距4.13~8.36m,平均6.39m。

5、40号煤层

有10个钻孔控制,煤层在浅部火烧,上距39煤层9.06~13.96m,平均10.78m,不含夹矸,结构简单。

煤层总厚0~1.52m,平均0.86m,40号为大部可采煤层,149线的浅部、146线深部以及145线不可采,层位稳定。

顶板为灰白色砾岩,厚层状,为全区的对比标志层之一,底板为深灰色—灰黑色粉、细砂岩。

6、39号煤层

有11个钻孔控制,煤层在浅部火烧,其中在146处火烧深度为+750m。

上距37号煤层77.23~123.34m,平均94.48m,含夹矸0~4层,岩性为粉砂岩、炭质泥岩,结构简单—较简单。

煤层总厚7.33~18.59m,平均11.49m,为全区可采的稳定厚煤层。

煤层顶板为深灰色粉、细砂岩及灰、灰白色中、粗砂、砾岩,底板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为主。

7、37号煤层

有11个钻孔控制。

煤层总厚0.10~5.49m,平均1.07m,可采厚度0.66~1.5m,平均1.01m,上距35-36号煤层12.56~69.45m,平均43.75m,含夹矸0~1层,岩性为粉砂岩、炭质泥岩,结构简单,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煤层顶板为深灰色粉、细砂岩及灰、灰白色中、粗砂岩,底板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为主。

综合已获得的资料,可以看出37号煤层具有东部厚、西部薄的特点,在149线以西不可采,属大部可采煤层。

8、35-36号煤层

有12个钻孔控制。

煤层含夹矸0~2层,岩性为粉砂岩,结构简单。

煤层总厚1.64~7.23m,平均3.16m,含夹矸0~2层,岩性为粉砂岩、炭质泥岩,结构简单。

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的煤层。

煤层顶板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底板岩性为砾岩、粗砂岩、中砂岩。

详见可采煤层特征表1-2-1。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三、开采技术条件

(一)煤层顶底板条件

1.35-36煤层

35-36煤层直接顶板多为粉砂岩,局部地段为细、中砂岩,比重2.44~2.83g/cm3,天然容重2.38~2.60g/cm3,含水率0.60%~0.94%,饱和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5.6~8.2MPa,天然状态下单向抗拉强度1.2MPa,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6.2MPa,软化系数0.1~0.31;

直接底板为砾岩、细砂岩及粉砂岩。

比重2.32~2.82g/cm3,天然容重2.25~2.58g/cm3,含水率0.60%~1.10%,饱和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4.4~14.1MPa,天然状态下单向抗拉强度0.8MPa,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0.2~3.4MPa,软化系数0.14,显示为不稳定顶底板;

其围岩多为细粒相粉、细砂岩,结构面为层理面,次为局部地段的节理及裂隙。

未来井采中因渗透性弱,相对持水性强,而软化系数远小于0.75,可能发生块体塌落,致使易产生顶板冒落,底板底鼓等工程地质问题。

2.37煤层

37煤层直接顶板多为粉砂岩,局部地段为细、中砂岩,比重2.60~2.70g/cm3,天然容重2.56~2.58g/cm3,含水率1.00%~1.43%,饱和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4.4~8.5MPa,天然状态下单向抗拉强度2.1~2.5MPa,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2.9~6.4MPa,软化系数0.25~0.32;

直接底板为粉砂岩、细砂岩,偶见粗砂岩。

比重2.56~2.58g/cm3,天然容重2.48~2.51g/cm3,含水率1.04~1.45%,饱和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2.9~12.6MPa,天然状态下单向抗拉强度1.6~2.5MPa,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3.2~6.6MPa,软化系数0.16~0.41,显示为不稳定顶底板;

井采中因渗透性弱,相对持水性强,而软化系数远小于0.75,可能发生块体塌落,致使易产生顶板冒落,底板底鼓等工程地质问题。

3.39煤层

39煤层直接顶板为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比重2.43~2.85g/cm3,天然容重2.35~2.60g/cm3,含水率0.22%~0.83%,饱和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8.8~32.4MPa,天然状态下单向抗拉强度1.8~6.1MPa,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0.3~11.3MPa,软化系数0.16~0.66;

直接底板为粉砂岩,偶见中砂岩、细砂岩,比重2.64~2.766g/cm3,天然容重2.40~2.53g/cm3,含水率0.40%~0.83%,饱和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7.4~33.80MPa,天然状态下单向抗拉强度0.9~2.4MPa,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0.1~5.7MPa,软化系数0.17~0.65。

从以上实验数据分析其显示为不稳定顶底板,而且39煤层围岩多为细粒相粉、细砂岩,结构面为层理面,次为局部地段的节理及裂隙。

开采过程中因渗透性弱,相对持水性强,而软化系数远小于0.75,可能发生块体塌落,致使易产生顶板冒落,底板底鼓等工程地质问题。

4.40煤层

40煤层直接顶板以粉砂岩为主,偶见中砂岩,比重2.64~2.76g/cm3,天然容重2.40~2.53g/cm3,含水率0.40%~1.83%,饱和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7.4~33.8MPa,天然状态下单向抗拉强度0.9~2.0MPa,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0.1~5.7MPa,软化系数0.17~0.65;

直接底板为粉砂岩,比重2.44~2.76g/cm3,天然容重2.38~2.53g/cm3,含水率0.50%~0.83%,饱和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4.1~33.8MPa,天然状态下单向抗拉强度0.9~2.0MPa,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0.2~5.7MPa,软化系数0.11~0.65。

从以上实验数据分析显示其底板为不稳定底板,虽然顶板为不稳定—中等稳定顶板,但是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