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19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工作导论-顾东辉-笔记Word下载.doc

福利是需要满足的状态,社会福利是社会需要手段的满足

人类需求及其满足界定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主体,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是研究社会行政、福利服务、计划和资源分配的基础

四、需要测量

四种方式:

A规范性需要B感受性需要C表达性需要D比较性需要

第二节贫穷

贫穷的定义:

贫穷就是缺乏获得食物、参与活动、拥有生活条件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源(汤森)

包括非常少的收入和其他状况,如缺少获得基本服务的途径、缺少保障、被排除参与社区生活等

贫穷分类:

A相对贫穷:

①依赖与主观②贫穷标准变化社会成员之间、地区差异

B标准性贫穷:

某些群体无论物质状况和收入如何,都被界定为贫穷

C绝对贫穷:

依食物消费划分,标准最难确定

贫穷模型:

A生存模型:

维持生活和健康必需的食物不足和没有住处,较严重的生理需求不足、饮食营养不假、疾病,缺衣少药

B营养标准模型:

按照最低热量需求计算食物最低成本

C收入不公模型:

个体在收入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D相对剥夺模型:

由于资源和机会分配不当,某些人所享资源和机会低于平均水平

贫困线:

含义:

是界定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资金和资源的标准线

制订方法:

A市场菜篮法B食费对比法(恩格尔系数)C生活形态法D国际贫困线(最公平、有效和高参与)

制订原则:

公平、效率和参与

关于贫穷的理论:

A贫穷文化论:

人因文化、价值观、道德等贫穷

B社会达尔文主义:

适者生存贫穷源于自身(尤其是懒惰)

C社会结构论:

社会短缺和困难导致需要不足→社会引发的需要

D人环两因论:

个人原因——不能、不为、无准备、不守规矩

环境原因——经济(最重要)、社会、政治、自然/人为灾难

贫穷成因与对策:

成因:

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知识经济导致贫富对立)、事件因素、结构性(低廉工作、疾病与老年、资源分配等个人无法控制的条件,eg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下岗)

对策:

①改变环境——增加投资(淌滴理论)、资源再分配(税收)、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②改变个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定义与架构

基本内涵:

定义:

福利部门和服务机构针对个人、团体(家庭或小组)、社区、组织、社会等与其外在环境的不当互动而形成的若是情况,利用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协助当事人改变或推动环境的改变,促进两者的适应性平衡。

五大要素:

工作对象、服务提供者、目标、伦理、手段P21

四大步骤:

需求评估、方案设计、计划执行、评估总结

常用类型:

技术:

个案工作、小组共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社会政策

人群:

儿童、青少年、移民、妇女etc

议题:

贫穷、失业、压力、禁毒、矫正etc

场域:

学校、企业、医院、军队etc

理论架构:

①人类需要是其出发点

②哲学基础是其存在的客观前提,如人权、公平、利他主义、人文主义等

③社会工作是由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干预项目组成的系统

④出发点是执行社会功能和社会任务,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

基本假设

三个前提:

①无论何人都十分重要

②人的互动中会产生个人、家庭、社会等问题,这是客观事实

③某种社会工作方法可以舒缓和解决上述问题

价值观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对人:

①无论贫富都有天赋的价值和尊严

②人都有能力和动机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③人除对自己负责外,也要想到社会上的其他人

④人有人类的共同需求,也有独特的偏好和需求

⑤人人需要归属,需要互助成群

对社会:

①社会必须提供机会,让每个人发挥潜能充实精神和物质生活

②社会应提供资源和服务,以满足个人需求,使其免于极寒、病苦、失学或受歧视

③社会应该让每个人有公平的机会,参与改造社会和创造新世界的工作

对工作:

①相信每个人都应受到关怀和尊重

②应该使个人有最大机会决定生活方向和方式

③应该协助每个人与他人互助,共同建立符合他们需求的社会

社会工作行为伦理:

社工的行为举止:

①恰当:

具有符合社工身份和能力的高标准个人行为

②能力和专业发展:

努力拥有和维持熟练的专业实务水平和专长功能

③服务:

认为提供服务是社会工作业的基本责任

④诚实:

根据职业要求达到最高程度的诚实

⑤学术和研究:

根据学术研究的要求进行研究

对当事人的道德责任:

①以当事人权益为首

②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和特权,努力推动当事人最大程度的自决

③保密和隐私:

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对专业活动过程中的所有信息予以保密

④费用:

在收费时,必须确保公正、合理、体谅,与当事人的支付能力相配

对同事的道德责任:

①尊重、公正、礼貌和诚实

②对待同事的当事人:

有责任基于完全的职业考虑与之发生联系

对雇主和雇佣机构的道德责任:

遵守雇佣机构的条例

对社会工作职业的道德责任:

①维持专业的整体性,提升价值、道德、知识和任务

②社区服务:

帮助服务大众

③知识发展:

有责任弄清、发展和充分利用专业服务知识

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①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

②参与公共事务

③参与社会和政治行动

④协助解决公共紧急事件

冲突处理

价值冲突:

①社会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的冲突②专业价值观内部的冲突

③专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矛盾④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观与案主价值观的冲突

伦理困境:

①目标冲突②忠诚冲突③责任冲突④角色冲突⑤利益冲突导致的困境或①决策困境②结构困境

伦理抉择:

原则:

道德优先性。

A出于道德考虑的抉择B符合道德标准的抉择C为了道德目的的抉择

标准:

符合道德一般原则外,考虑责任与义务、利益与正当性的优先权,

模式:

①相关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②相关的参与者③相关的效率和效益等议题

处理:

①集体研讨②学术研讨③通案处理

第四章社会工作的演进

第一节起源

社会工作伴随工业化引发的问题产生

1.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1601年颁布,旨在解决贫困问题

意义:

承认政府有济贫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为英国奠定了政府主持社会救济(socialrelief)事业的方式

成为后来各国社会救助的依据

政府的参与、专人的负责、院外救济的实施等做法,已隐含某些社会工作的观念与方法

2.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汉堡制1788助人自助

爱尔伯福制1852改良汉堡制,加强调查、预防、监督等工作,并设赈济款最低标准,规范制度实施

意义:

两套制度遵循了助人自助、不使贫民养成依赖心理等原则

各原则都有相应的济贫事业组织管理架构和程序

这些精神与做法对后来的社会工作制度与方法发生了深远影响

3.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1869年成立于英国伦敦,1877年扩展到美国。

慈善组织活动

友善访问院所开展的各部调查成了个案工作(socialcasework)的开端

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1884年英国;

1886年美国创立睦邻组织

工作特点:

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视居民实际需要开展工作

发动当地人力,培养自动自发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使社区睦邻中心成为当地的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

说明社会工作旨在寻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同时入手

社会工作应随时依据实际需要来安排工作,并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工作

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并以促进全面的社会福利为目的进行社会工作的方法,不仅可用个案工作,并发展了团体工作与社区组织

第二节发展

►行业性社会工作的形成:

形成背景:

西方社会工业化带来诸多问题

形成原因:

社会问题需要受薪人员来解决;

1877年布法罗慈善组织会社在美国成立

1886年睦邻组织运动在美国兴起

形成条件:

行业性社会工作发展和行业协会成立;

作为行业的社会工作与关心社会福利的志愿群体区分开来

►专业性社会工作的诞生:

诞生背景:

对社会工作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诞生条件:

务实理论的兴起,社会工作更科学

社会工作训练教育的逐步发展,为社会工作从行业性工作向专业性工作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和知识的储备

诞生标志:

1917年,理奇蒙(Richmond)出版《社会诊断》(SocialDiagnosis),首创个案工作的社会诊断模式,标志专业社会工作的诞生,成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why?

►专业社会工作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专业化

社会工作的专业标准

专业六条标准(Flexner,1915)

伴随个人责任的智慧操作

素材来自科学和学习

素材逐渐变得实用且轮廓分明

拥有可传授的与人沟通技术

朝向自我组织

逐渐在动机上成为利他性的

专业的五个特质(Greenwood,1957)

具备系统化理论体系

专业权威

社区认可

规定的伦理守则

有专业文化

专业七标准Garvin&

Tropman

知识体系

理论基础

大学训练

产生收入

对实践者的专业控制

对专业活动的内在道德或伦理控制

可测量或观察的结果

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背景

问题:

加快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福利投入

政府与社会的责任共担

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

促进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

实干加宣传

第四节展望

经济全球化下的社会工作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基础改变:

新自由主义价值

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的体制开始变化:

“混合福利”模式

国家与民间、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间的新型分工和合作关系

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运行机制受到冲击:

“准市场”机制,“需求导向”加“预算约束”机制

后现代之下的社会工作

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多元公正;

重视社区工作;

关注边缘群体的社会工作;

重视案主主体性自我,强调案主参与;

强调社会工作过程中语言构成的真实性

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

一般定义:

个体面对环境而作的反应

狭义:

被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

广义:

被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状况、价值观和态度

行为科学解释:

适应性的,是人类动作的方法;

适应环境要求,并满足自己要求

社会学的观点:

外在行为是其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现

社会环境

个体以外所有主观和客观的存在

组成——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文化、社会阶层等

要素——价值判断、行为规范、社会期望、角色期盼

社会环境与个人的关系

①个人需适应环境

②社会环境影响个人的规则

③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个人受环境影响会有所作为,社会领袖或许多人的一致行为也会创新或改变环境

个体发展不同阶段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二章年龄视角的社会工作)

一、婴幼儿时期行为及需求(0-6岁)

重要性:

最重要的人格形成时期

动作语言已逐渐接近成熟

认知、社会化、道德、家庭关系初步形成

如何养育十分关键

最重要的心理需求:

父母之爱,尤其是母爱;

需要激动

身心发展:

①动作②语言及认知③社会化

二、儿童行为(6岁-性成熟)

发展工作和行为:

①学习课程的知识和技术②社会化③其他

游戏与课程

社会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一般社会环境:

双薪核心家庭、生育率低、社会富余

不良家庭环境:

两极化、虐待儿童、离婚家庭、社区环境

三、青少年行为和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发展工作:

身份、自我认同,危机:

认同和认同混乱,角色混乱引起认同混乱

家庭关系及社会化:

价值观:

由重视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向重视个人价值和能力价值演化

对成人的价值观有批判性,对成功人士不少方面有负面评价,总体而言,仍持肯定

社会环境与问题:

家庭、学校、社会问题略

对策:

①学校辅导为主,结合相关人物②改善学校及社区环境③执行青少年保护法④加强家校联系

四、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任务:

①学业②就业③生育④结婚

发展特征:

20多岁身心发展成熟,最佳时段,25-26岁顶峰;

心理发展较前进步,逐渐可独立生活...

社会环境和问题:

五、中老年行为和社会环境(45岁-65±

特征:

①身体改变②事业成就③危机失调④家庭结构改变

行为发展:

①利他对利己②自我实现③性能力减退④社会环境和问题

六、老年行为和社会环境

特征:

①衰退越来越明显②心理老化③角色改变④个别差异最大

社会环境:

①轻视老人②不给予发展机会,成为依赖人口③福利不足,且只重身体

问题与对策:

问题:

①长期病人缺乏疗养机构、医疗和照顾者②退休后角色、收入的适应③配偶疾病/死亡的调试

①福利法②鼓励子女奉养父母③多承办老年教学和训练项目

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familylifecycle):

从发展角度探究家庭的纵向生命轨迹

杜瓦尔,家庭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及其运用

人口老龄化、现代家庭结构(如,丁克家庭、再婚家庭、老人家庭)、中国家庭结构新特点对理论的挑战

家庭教养模式

对个人的影响:

纵向(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事件,宏观层面);

横向(家庭中不同个体的互动对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影响,微观层面)

亲子互动:

感情纽带(开放亲切/严厉);

行为控制(高度控制/自由主义)

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民主型、溺爱放任型、冷漠疏离型

朋辈

对个体发展的一般影响:

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支持系统

朋辈群体的阶段性影响

儿童早期:

表亲、校内朋辈关系

儿童中期:

同学、兴趣小组、性别差异

青春期:

双向沟通、互助、看重忠诚

青年期:

价值观、兴趣﹑专业、生活方式,男女有别

中年期:

提供实用信息、情绪支持

老年期:

老来伴

组织

组织三要素:

有目标﹑有人和有人际互动(Schriver,1998)

组织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目标或人生观;

个体身心健康;

雇佣关系中的社会角色歧视

以组识为单位的服务形式:

院舍服务

社区

社区的单位:

个人、家庭、小群体、组织等

社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体现为社区融合

个体的社区融合

地域性融合,即是否居住在与普通人有同样功能状态的社区

环境融合,是否所有人享有平等使用、接触社区设施的权力和便利

行为层次融合,是否可以参与社区活动

社会的八个子系统及其职责

系统

主要职责

抚养子女,照顾老人,规范道德行为

经济系统

生产和分配资源

教育系统

知识和文化的传递,个体社会化

医疗系统

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社会福利

为需要者提供个人/社会/经济的帮助

政治系统

权力分配,运行政府

法律系统

维持社会控制

军事系统

维护国家安全,抵御入侵者

社会

社会分层

1、社会分层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阶层的多样性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

中间阶层人数的扩张意味着个体透过努力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增加,个体发展空间更大

新的社会底层出现,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系统要密切关注的

2、社会歧视:

法律赋予的歧视;

事实的歧视;

个人层面的歧视;

在组织系统中存在的歧视

3、媒体

积极和正面的角度:

媒体可提供信息帮助个体、群体或组织做出判断、满足要求或达成目标

消极和负面的角度:

媒体透过信息传递不恰当的价值观或行为模式,误导个体(如电视暴力)

第六章个案工作

最早的社会工作方法

序:

什么是个案工作?

一、已有观点

■MaryRichmond(1917)——在人和环境相互适应之际,通过个人(个案工作者)对个人(当事人)的有意识影响,以导致人格发展的各种过程。

■SwithumBower(1950)——个案工作是一种艺术,它运用了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巧,以激发个人才能和社区资源,使当事人和周围环境产生更好的适应性。

■Hamilton(1951)——个案工作的特性在于客观得处理实务,并提供咨询,用于激发和保持案主心理能力的方式。

即在服务中必须主动让当事人参与解决所面临的困境。

■运用当时本身及其他资源去处理和解决人心内、身外及环境中的问题,使其态度和情感透过过程动力而改变。

过程中,工作者

二、个案工作的要素

目标:

帮助他们处理和解决出于人和环境不协调而而导致的、本身的能力和资源又无法解决的身心及环境问题,促进人和环境更好的适应性,具体而言,人格发展,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手法:

(过程)助人自助解题

人物:

个案工作者、当事人(client)(个别人或家庭)

功能:

治疗、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发展

三、整合的定义

个案工作是一种基于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一对一的关系过程,协助人及其家庭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达到个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我

【个案工作的定义(课本版)】:

个案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工作历程,是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服务对象。

其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本身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协助过程中,个案工作者和案主之间维持着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专业关系,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有失调的个人或家庭

四、个案工作发展的轨迹略~

第一节主要模式

1、功能学派

弗洛伊德:

人性决定论——人的发展受到早年生活经验和潜意识的影响

兰克:

自我心理学——人是自己的创造者意志力是个体内潜能的主要力量

塔夫特:

“运用结构功能”——

特性:

强调人一切由意志力决定;

个案工作是协助而非治疗;

个案工作是过程

了解人的本质:

个人的一切由意志力决定,改变的重点不在于社工,而在于受助者本身。

社工可善用关系与过程协助案主增强自我意志力

了解个案工作的目的:

不是治疗而是协助

工作原则:

诊断与了解受助者的情况(环境、心理、不断的诊断修正,受助者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诊断)

善用服务过程不同阶段效能(尝试、参与度与责任感、成就)

善用机构功能(整个资源)与专业角色

注重服务结构与形式

善用专业关系的发展(引导自我的重建)

2.心理及社会学派

特征:

强调人在情境中

心理因素层次的评估:

人格适应策略智力能力自我功能等

环境因素层次的评估:

家庭式同伴关系物资环境人际互动与社会制度

关注个别化

重视早年经验

强调专业关系

实施步骤:

心理社会调查

心理社会诊断

治疗

3.问题解决学派佩尔曼20世纪50年代初期

两个基本假设:

①人类生活是一连串问题解决的过程。

②个人若无法恰当的处理问题,其原因可能在于缺乏动机能力机会和资源。

引导和增强受助者求助及改变的动机

发挥和演练受助者的心理情绪和行动能量,增强自我功能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相关资源与机会,协助受助者接解决问题。

重点:

4P-个人person问题problem机构过程process

问题学派对于个案工作的定义:

一个人为一个问题所困,向特定地点寻求协助,并且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主任自助过程增强个人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提供问题解决所需之资源

4.行为修正学派兴起于19世纪末

主张由学习理论来了解可被观察的行为。

三个基本派别:

①古典制约派或反映制约派(respondentmodel)刺激→行为

②操作制约派或工具制约派结果决定行为

③社会学习派,主张行为反应的建立不需经由制约过程来建立或消除,而是经由观察过程或模糊过程建立。

前提:

A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B行为可分为操作型行为有人的意识控制和反应型行为刺激引发生理改变而产生

C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引发行为的前因,也维持行为的存在

D重视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

明列主要问题与焦点行为

双方选择需处理之行为

确定问题行为可能控制的情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