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221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Word文档格式.doc

人类属于或接近这种类型。

B型:

对角型的存活曲线。

即种群下降的速率从开始到生命后期都是相等的,表明在各个时期的死亡率都是相等的。

C型:

凹型的存活曲线。

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

属于这类型的有鱼类、两栖4类、海产无脊椎动物和寄生虫等。

年龄(平均寿命)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4植物光饱和点较高,光呼吸消耗很小。

B、与C3和CAM植物相比,生产力水平高的植物往往是C4植物。

C、水稻属于C4作物。

D、CAM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介入C3和C4植物之间。

4、下列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B、肉食动物的净生长率高于草食动物。

C、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统称次级生产者。

D、太阳辐射能是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工信息包括人类模仿自然、用于控制生物的信息和人类采集并供人类分析判断的信息。

B、信息量量度的单位为比特(bit),这是二进制的基本单位,log22=1比特。

C、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系统通过与外界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会出现一种自组织现象,各组分产生协同作用,系统从无序变有序,系统熵不断提高。

D、可用熵值、多样性、有序性等来量度农业生态系统的进化程度。

6、根据农业的垂直结构理论,适宜在低热层的丘陵、低山地带种植的经济林木是:

A、柑橘B、蚕桑C、烤烟D、铁杉

7、根据农业的垂直结构理论,适宜在高寒层地带(大于3000米)种植的经济林木是: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而言,营养级数目并非越长越好,因为在食物链中,后一级营养级只能利用前一营养级约10%的能量,即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

B、在鱼的分层放养中,为充分利用饲料资源,充分发挥不同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促进鱼类的生长,在同一水层一般选择两种以上的鱼类进行混养。

C、将不同株高、不同根深和不同营养特性的作物相搭配,实行合理的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水分和养分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减轻病虫害。

D、桐粮间作其理论基础是桐粮根系吸收土壤营养深度上的差异;

间作能改善小气候、降低风速、减轻干旱;

泡桐展叶晚、叶冠稀疏、不会影响小麦等夏收作物的光照需求。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的能量转换是“双向”的,而物质的循环行为是闭合的循环系统。

B、能量可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但能量即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

C、任何一种能量的转换,总有一些能量损失掉,一种形式的能绝不会全部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

D、地球生态系统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

三、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

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种群:

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生命表:

又称寿命表或死亡率表,它可用来综合评定种群个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还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群落:

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竞争:

是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一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分为直接干涉型竞争和资源利用型竞争。

捕食:

是指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成员的现象。

寄生:

是指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偏害作用:

是指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拟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

如植物化感作用和微生物拮抗作用。

偏利作用:

又称单惠共生,是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方获利,而对另一方则没什么影响。

原始合作:

指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

互利共生:

是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

生活型:

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态型:

即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

生态位:

即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初级生产:

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初级生产者:

又称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生物量:

是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kg/m2)。

以鲜重(freshweight,FW)或干重(dryweight,DW)表示。

次级生产:

是指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产物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过程。

信息流:

以物理形态、化学形态及生物形态出现的自然信息以及以图像、数据、文字、语言等形式出现的人工信息都有一个产生、传输、接收的过程,这样的信息传输转化过程称为信息流。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食物链的浓缩作用(生物学放大作用):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处在高营养级的生物,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

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在适宜的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结构:

是指生态系统组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的能物流的联系。

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食物链结构,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生态交错带:

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

边缘效应:

在生态交错带中,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

农林系统:

是指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和畜牧业生产同时或交替地结合起来,使得土地总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系统。

食物链:

是指生物成员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主要通道。

生态农业:

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也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应用农业生态工程的方法及现代科技成就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的技术集约型农业。

有机农业:

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精确农业:

指的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率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域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

处方农业"

节水农业:

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

衡量节水农业的标准是作物的产量及其品质,用水的利用率及其生产率。

节水农业包括节水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

生态重建:

即是指当生态平衡失调时,为了防止系统的逆向演变,人们根据生态失调的特征,通过相应的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使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并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以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

生态补偿:

即是指人们从利用资源所得到的经济收益中,提取一部分资金,并以物质和能量的方式归还生态系统,以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

即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土壤荒漠化:

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土质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

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土壤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

作物需水量:

是指作物在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水平下,经过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时的植株蒸腾、株间蒸发以及构成植株体的水量之和。

农艺节水技术:

是通过采取各种耕作栽培措施和化学制剂调控农田水分状况,目的是减少无效蒸发,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

气候资源:

指可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观赏游览价值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的总体。

四、简答题

1、简述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所包括的类型?

答:

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

其中,正相互作用包括:

竞争、

捕食、寄生、偏害作用;

负相互作用包括:

2、什么叫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原理)?

是指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

具有相似要求的种群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各方都力求拟制对方,种间竞争的结果,一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到拟制甚至被消灭;

二是:

两个物种占据不同的空间、吃不同的食物或其他生态习性上的分隔,这些统称生态分离,两个无中国都可存在,形成一种共存的平衡局面。

两个种群间的需求越相似,竞争就越激烈。

3、简述农业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

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4、农业生态系统中辅助能的使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和使用优良农业生物品种,提高产量与品质等;

2、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为农业生物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3、使用农机具,投高劳动生产率;

4、使用化肥、农药等,创造有利于农业生物生长的内外环境;

5、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技投入,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5、简述高辅助能投入“石油农业”带来了哪些困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依赖化石染料。

2、食品安全问题。

3、大气污染。

4、水质恶化。

5、土壤退化。

6、农区生物多样性较少,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削弱。

6、简述初级生产力的常用测定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直接收获法;

2、黑白瓶法;

3、二氧化碳测定法;

4、同位素标记法;

5、叶绿素测定法;

6、原料消耗测定法;

7、作物生产力的估算模型及其应用?

作物生产力的估算可以提供作物的理论产量,定量地表达在一定气候、土壤及农业技术水平下作物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预测农业发展前景,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政策提供依据;

同时,还有助于揭示作物生育规律、产量形成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定量分析资源利用程度、生产潜力、产量限制因素等的有效手段。

8、简述农业次级生产的主要作用?

主要作用包括:

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

2、生产动物蛋白质,改善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4、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

9、简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1)生态系统始终伴随着能量的流动与转化;

2)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具有单向性;

3)能量的质量在能流过程中不断提高。

10、简述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

宇宙中任何物体都辐射电磁波。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

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的遭遇是不同的。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却能够相当强烈地吸收地面以红外辐射为主的长波辐射。

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

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

地面接受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

11、简述提高农田氮素利用效率的措施?

主要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大力推广包括生物固氮的耕作制度

2、推广应用环境友好的新型氮肥肥料

3、改进氮肥施用方法

4、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利用

12、简述农业生产中提高磷素利用效率的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

1、推广应用新型高效的磷肥肥料;

2、采用磷肥高效施用的技术与方法;

3、选育与推广应用磷高效利用的作物品种;

4、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磷素循环。

13、简述提高钾利用效率的方法?

1、尽量将作物秸秆还田寄施用草木灰,以保持土壤中钾素平衡和供应作物钾素营养需要;

2、施用有机肥(如人畜粪肥)、种养绿肥(如菊科、十字花科、苋科等富钾绿肥植物);

3、因地制宜,改变钾肥的施用方法,合理施用化学钾肥和矿物钾肥;

4、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建设,合理灌溉,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

14、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

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以一种生物为主的原则;

2、正确分析竞争与互补关系;

3、增加初级生产者,提高光能利用率;

4、注意社会经济因素。

15、什么是大农业及其发展模式?

大农业定义是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等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各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构的整体性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

大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一体化。

16、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理论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

垂直结构又称为立体结构,是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即在一定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域区域)上,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不同农业生物的特征、特性,在垂直方向上建立由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等生态系统。

垂直种植结构有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增进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物质产量,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7、简述农林业系统的优点?

优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综合生产途径;

2、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自然环境条件;

3、有助于减缓人们对珍稀自然资源的破坏速度。

18、简述在我国,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

1、确保食物安全,消除饥饿。

食物安全包括数量上的安全和质量上的保证。

 2、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

 3、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19、简述农业生态系统评价步骤?

1)系统分析待评农业生态系统现状

2)确定评价项目、评价目标与方案

3)调研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

4)选择评价指标与方法

5)综合分析与评判

6)实施--反馈--再评价

五、论述题

1、论述耐性定律的基本含义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农业环境因子对农业生物的作用服从耐性定律,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耐性定律所包含如下具体的内容: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会缩小。

5)同一生物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2、论述全球初级生产量概况及分布特点?

1.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

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地球表面1/3,而初级生产量约占全球的2/3。

2.陆地初级生产量有随纬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

陆地生态系统:

由热带雨林向常绿林、落叶林、北方针叶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寒漠依次减少。

初级生产量:

从热带至亚热带、经温带到寒带逐渐降低。

3.海洋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

4.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垂直变化。

森林:

乔木层>

灌木层>

草被层

海洋:

表面低,一定深度最高,随着下降。

5.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

早期植物生物量很低,初级生产量不高;

随演替进行,生物量逐渐增加,生产量也提高;

系统到达顶极时,生物量接近最大,但净生产量反而降低。

3、论述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具体策略?

要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2、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生态退化,改善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3、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4、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4、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农业次级生产力?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生产体系,增加饲料来源,开发草山草坡,发展氨化秸秆养畜。

全面使用配合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

2)培育、改良和推广优良畜禽渔品种,不断提高良种推广率,全面提高农业次级生产力。

3)适度集约养殖,加强畜禽渔环境控制及设施工程建设,减少维持能和其他消耗。

4)推广畜禽渔结合、种类加配套的综合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

5、论述地球碳循环的过程?

碳循环包括两个方面:

一、碳的生物小循环过程:

是指碳从大气的二氧化碳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和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碳水化合物,构成全球的初级生产。

通过食物链,碳水化合物经过动物的消化和吸收转化为动物的次级生产。

动物和植物同化的碳,一部分通过其呼吸作用返回到大气之中,另一部分通过动物排泄物或以动植物残体的形式回到环境中。

环境中的这部分碳最终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成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状态。

二、地质大循环过程:

一部分生物残体在地层中形成碳酸盐,沉积于海底,形成新的岩石,使这一部分碳较长时间储存在地层中,暂时退出碳循环。

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碳酸盐矿物中的一部分碳又重新返回到大气层,参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再循环。

总之,碳在地球大循环中各个组分的含量一般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而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6、论述温室效应对农业的影响?

7、论述氮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1)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2)农作物品质与硝酸盐超标问题

3)温室效应问题

4)大气氮沉降与酸雨问题

5)臭氧层破坏问题

6)降低土壤质量问题

8、论述地球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三个基本环节:

降水(P)、蒸发(E)、径流(R)。

水在生物圈的循环从水域开始,再回到水域。

1)水域中的水受太阳辐射而蒸发(E)进入大气

2)大气中的水汽随气压变化而流动,并聚集为云

3)云以雨、雪、雾、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

4)到达地表面的水,一部分直接形成地表面径流进入江河,汇入海洋。

一部分渗入土壤内部:

大部分通过地下径流而进入海洋,接近土壤部分为植物吸收。

5)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蒸腾散失到大气中,只有小部分为光合作用同化形成有机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最终被生物分解并返回环境。

9、论述食物链加环的作用和加环遵循的原则?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

(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遵循的原则:

1、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关键是要尽早从链中获取更多的产品。

根据十分之一法则,链条越长,营养级层次越多,沿食物链耗损的能量也就越多,而且太长、太复杂的食物链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许多技术与经济方面的问题。

2、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

不同食物链类型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方面表现不同。

例如,目的在于净化环境的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