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2435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学考 国际金融 第十四章Word文件下载.docx

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2.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

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所谓弹性,实质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

当这种比例关系的值越高,就称弹性越高;

反之,比例关系的值越低,就称弹性越低。

  3.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A.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B.国内外商品都具有无限供给弹性。

  C.以国际收支均衡为初始状态。

  4.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马歇尔—勒纳条件

  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

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的变化;

第二个因素是由进出口单价引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

马歇尔—勒纳条件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国都以充分就业作为重要政策目标,谋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资源,从而当本币贬值时,很难保证经济体系能迅速地向出口贸易部门转移足够的资源。

也就是说,进出口供给弹性只能是有限弹性,而不是无限弹性。

在引入有限供给弹性假设后,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充分条件就由ML条件发展为马歇尔—勒纳—罗宾逊条件。

另外,由于绝大多数情况下国际收支都处于失衡状态,也即初始状态并非国际收支均衡,则本币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不仅取决于初始国际收支失衡的方向,也取决于失衡的程度。

于是MLR条件的一般表达式可以写成:

  

  在各国为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而大打汇率战的特殊时期,弹性分析理论明确指出,借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这对于各国政策选择乃至整个汇率体系的稳定无疑都是及时而有益的。

然而,由于过分强调汇率变动对形成进出口相对价格优势的作用,这一局部均衡分析也受到了众多非议和批评。

另一方面,实证分析表明,即使满足MLR条件,通过本币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也必须充分考虑到J曲线效应、贸易条件、贸易结构、配套政策等其他因素的制约。

  三、吸收分析理论

  1.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吸收论)概述

  吸收论(Absorption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詹姆士·

爱得华·

米德和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

亚历山大(SidneyStuartAlexander)提出,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角度,系统研究货币贬值政策效应的宏观均衡分析。

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2.吸收论的基本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国民收入(Y)=国民支出(E)

  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

  

(2)国民支出(E)=消费(C)+投资(I)=国民收入(Y)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把对外贸易也考虑进去,则:

  (3)国民收入(Y)=消费(C)十投资(I)+(出口(X)-进口(M))。

  移动恒等式两边,得

  (4)X-M=Y-C-I=Y-(C十I)

  上式中,X-M为贸易收支差额,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

C+I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A来表示。

由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

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则有:

  (5)B=Y-A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

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

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3.吸收论的观点

  该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他把经济活动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有Y=C+I+G+X-M,经整理后得到:

  X-M=Y-(C+I+G)

  式中,Y为国民收入;

C、I、G、X、M分别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

  如果规定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B=X-M,并以A=C+I+G代表对国内资源的吸收,即国内总支出,那么公式可以改写为:

  B=Y-A

  该式高度概括了国际收支与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表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总量失衡。

只要一定时期的总收入大于总吸收(Y>A),该国就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

相反,只需总收入小于总吸收(Y<

A),就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在分析本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时,吸收分析法较弹性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肯定弹性分析的基本观点之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与相应发生的国民收入变动联系起来,弹性理论认为,若国民收入及国内价格水平不变,当进出口供求弹性满足MLR条件时,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主要通过改变国内外相对价格并诱发进出口数量调整而实现。

同时还认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由收入效应和吸收效应两部分构成。

如果进出口供求弹性满足MLR条件,本币贬值将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由外贸乘数理论可知,进出口的这种变动将引起国民收入总量的倍数变动,产生贬值的直接收入效应

总收入增加,消费、储蓄、进口则分别根据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而不同程度地增加,随着储蓄增量部分或全部转化为投资,收入增长势必带来消费和投资的增加,这部分引致增加的吸收被定义为贬值的间接吸收效应

,可以部分冲销直接收入效应。

由此,国际收支流量均衡条件可以写成:

  不难发现,货币贬值能否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主要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

(1)贬值对收入的直接影响

(2)贬值后收入对吸收的引致程度,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

(3)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

  所以,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完全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资源配置情况以及本国的吸收倾向。

当经济尚未实现充分就业、资源配置尚未优化、吸收倾向小于1时,贬值的收入效应较为显著。

反之,若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资源已完成优化配置且吸收倾向大于1,则贬值主要引起吸收效应。

  根据国际收支吸收理论的观点,如果某个国家发生了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收支不平衡,一定是由于该国的市场总供求失衡。

换言之,这个国家必然存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或者经济萧条、严重失业。

而在采取措施促使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过程中,国际收支均衡目标也可随之实现。

因此,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其实也就是对国民经济失衡的调节。

这意味着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流量失衡时,比如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总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解决办法:

一是增加产出或收入;

二是减少支出或吸收。

通常,我们将增加收入的政策称为支出转移政策,将减少吸收的政策称为支出减少政策。

  所谓支出转移政策,目的在于将国内外支出最大限度地转移到国内产品上,以增加本国收入。

根据政策内容,可以划分为一般性政策和选择性政策。

一般性政策是指汇率政策(或称货币贬值政策),选择性政策主要指贸易管制政策,包括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限制等。

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无法使用一般性政策,只能求助于贸易管制政策,直接限制居民对商品和劳务的选择自由。

但是这种以行政命令方式出现政策措施,容易遭受贸易对手国的谴责和报复,也有悖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历史潮流。

所以除非支出减少政策难以奏效,不宜过度依赖贸易管制。

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汇率的随行就市为政府引导汇率变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货币贬值政策具有隐蔽性和间接性,受到政府的广泛青睐,所以国际金融舞台上的汇率战频频发生。

1994年以来,美元与日元之间富有戏剧性的剧烈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两国政府运用一般性支出转移政策的结果。

  支出减少政策就是通过减少本国居民的投资和消费支出来调节国际收支逆差。

具体来说,支出减少政策涉及三种政策措施:

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收入管制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指存款准备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数量控制工具。

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减支和增收两个方面。

包括政府支出政策、政府购买政策、公共福利政策、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政策。

收入管制政策包括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收入分配政策、工资管制政策等。

支出减少政策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减少进口支出,改善国际收支;

二是减少国内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水平,增强本国商品价格优势,促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改善国际收支。

由于支出减少政策在改善国际收支的同时,对国内总需求也具有遏制作用,所以成为高通胀国家主要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

当然,支出减少政策能否生效,也要受支出对收入的影响程度、资源平滑转移机制、支出减少中进口品比重等具体因素的限制。

  4.对吸收论的评价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观的、一般均衡的基础上的,比微观的、局部的弹性分析法有所进步,并强调了政策配合的意义,不过,它仍有不足之处,表现在:

  第一,两点假设(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产要素转移机制平滑)不切实际。

  第二,倾斜地以国际收支中的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而忽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项目,从而使其理论无法完善。

  四、货币分析理论

  以米尔顿·

弗里德曼领军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实际货币需求是持久收入等有限个变量的稳定函数;

相信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产出和就业趋于其充分就业或自然水平,坚持货币供给产出效应的长期中性论;

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20世纪70年代,随着哈里·

约翰逊和雅各布·

弗兰克尔将上述命题及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运用于国际收支研究,便形成了有着鲜明学派特征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

  货币论的假定前提

  货币论有三个基本假定:

  

(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

  

(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

  (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该理论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线下项目(平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国际收支的整体均衡,将研究范围从经常账户扩展到资本账户,将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从实体经济部门扩大到包含货币部门在内的所有领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货币分析理论被认为是最接近实际情况的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是本国对外商品贸易和资本流动的货币反映,在形式上毫无疑问是一个货币问题。

更重要的是,货币分析理论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根本原因在于国内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失衡,所以国际收支在本质上也是一个货币问题。

当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增加,或者货币当局限制国内信贷,造成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这部分超额货币需求将通过外国货币流入得到满足,从而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反之,当一国居民的货币需求减少,或者货币当局因政策需要而放松国内信贷,造成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时,超额货币供给必然流向国外,导致国际收支逆差。

  货币分析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国际收支调节的最终和根本力量。

可供选择的国际收支调节方法大致有四种:

  1.增加或减少国际储备

  这种方法直接有效,简便易行。

但只适合调节周期性、小幅度的国际收支平衡。

  2.调整国内价格

  价格调整可以改变居民手持的现金余额,使他们调整进出口及资产结构,通过自主性交易调节国际收支差额。

货币供给变动造成物价、名义现金余额变动,由此引发的资产和财富在本币与外币间重新分布是该方法发挥作用的根本。

由于存在J曲线效应,所以该方法比较适合中长期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

  3.调整汇率

  汇率变动与调整价格的作用机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无需改变贸易商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及国内经济结构,从而在调整国际收支失衡时保证国内经济免受冲击。

另外,调整汇率改变贸易品相对价格较之国内价格调整见效更快,所以适合中短期国际收支失衡调节。

  4.实行外汇管制

  如果上述三种方法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则对贸易和资本流动实施直接控制,在扩大本国收入的同时抑制居民的对外支出,也不失为一个备选方案。

但是受制于本国国际储备数量和国际社会压力,不能作为主要的国际收支调节方法。

  货币分析理论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可以概括如下:

  货币供给增加→出现超额货币供给→真实货币余额大于意愿持有货币余额→增加消费品和资本品开支→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资本输出增加、输入减少→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都恶化→国际收支恶化。

  货币供给减少→出现超额货币需求→真实货币余额小于意愿持有货币余额→减少消费品和资本品开支→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资本输出减少、输入增加→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都改善→国际收支改善。

  它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只注重国际收支最终结果——官方储备账户变动,而忽略了国际收支结构问题一—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自身平衡与相互影响。

只关注平衡项目的国际收支政策取向,缺乏前瞻性,容易使政府陷入被动局面。

  

(2)货币并非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的唯一因素。

国际收支失衡有可能完全起源于资本市场失衡,并通过资本输入输出使国际收支重新平衡,而并不引起外汇储备数量的变化。

因此,国际收支调节也可以不涉及货币余额。

  (3)假定货币需求具有稳定性,从而视货币供给为决定国际收支的唯一力量。

如果利率随货币供给的改变而发生大幅度变动,短期内必然影响投资、消费和产出,引起货币需求变动。

所以,不能过分强调长期静态均衡,而忽视对短期和中期国际收支调节方式的研究。

  (4)对国际收支长期均衡分析的结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价定律或购买力平价假设。

但由于运输成本、贸易障碍、关税以及信息不完全等因素的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其实无法认定一价定律绝对成立。

按照货币分析理论的建议从事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难免出现偏差。

  五、(补充)波拉克模式

  1.波拉克模式概述

  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调节的模式──波拉克模式,是由荷兰经济学家T·

波拉克提出。

  核心观点:

该模式以货币分析法为基础,认为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是货币,一国政策的重点应以控制国内信贷为主,同时也融合了吸收分析法和弹性分析法的思想,认为可利用吸收分析法所阐述的以控制国内需求为主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思想和弹性分析法以贬值促进出口的一些措施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学说。

这一模式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IMF也以此作为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进行调节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2.假设条件:

  

(1)在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不存在有组织的资金市场;

  

(2)在发展中国家,信贷由金融当局(如中央银行)定额分配;

  (3)居民与企业所持有的货币主要是交易金额,基本上不受利率升降的影响;

  (4)货币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5)国内的货币供给,趋向于随国外外汇资产的增减而变化。

  根据其观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方案都规定了财政赤字、信贷最高额和汇率等政策性数量指标。

  

(1)货币基金组织要求逆差国政府必须控制财政赤字。

  

(2)货币基金组织要求把汇率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六、(补充)国际收支政策配合理论

  1.国际收支政策配合理论概述

  二战后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西方国家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矛盾日益突出,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

米德和罗伯特·

蒙代尔分别于1951年和1962年提出了将两种独立的政策相互搭配来共同解决内外均衡问题。

国际收支政策配合理论的核心观点

  表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区间

  经济情况

  财政情况

  货币情况

  Ⅰ

  国际收支顺差,国内经济膨胀

  紧缩性的

  扩张性的

  Ⅱ

  国际收支逆差,国内经济膨胀

  紧缩性的

  Ⅲ

  国际收支逆差,国内经济衰退

  扩张性的

  Ⅳ

  国际收支顺差,国内经济衰退

  2.对配合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较系统地分析了政策配合的意义和具体的机制,对一国政府的经济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同时有缺陷,表现在:

  

(1)忽略了国内支出变化对对外资本输出的影响,从而得出经常项目与国内支出之间的直接关系;

  

(2)没有考虑到除利率以外其他因素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3)政策的选择比较单调,仅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两种政策对国内经济、国际收支影响的大小关系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不同国家及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考试重点:

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吸收分析理论。

第二节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是如何决定的以及影响其变动的因素。

迄今为止,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均由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所建立。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前的汇率决定理论流派

  在这一阶段,国际货币制度的典型特征是金本位制。

相应的汇率理论流派主要有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汇兑心理说和利率平价理论。

  

(一)国际借贷说

  国际借贷说(TheoryofInternationalIndebtedness)出现和盛行于金本位制时期。

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4世纪,1961年,英国学者G.I.Goschen较为完整地提出。

该学说认为:

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

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

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

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

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

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说清楚哪些因素是具体影响到外汇的供求。

  国际借贷学说认为,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给与需求,而外汇的供求又是由国际借贷所引起的。

商品的进出口、债券的买卖、利润与捐赠的收付、旅游支出和资本交易等都会引起国际借贷关系。

戈申将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前者指未到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到支付阶段的借贷。

他认为,只有流动借贷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关系。

若一国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则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从而该国货币汇率升值;

若一国的流动债务大于流动债权,则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从而该国货币汇率贬值;

若一国的流动债权与债务平衡,则外汇收支相当,于是汇率处于均衡状态,不会发生变动。

可见,戈申将国际借贷看成是汇率变动的最重要原因,虽然他承认影响汇率变动的还有其他一因素,如各国物价、黄金存量、借用情况、利率水平等,但这些因素相对于国际借贷而言是次要的。

由于戈申所指的一国流动借贷的内容即为该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收入,实际上就是狭义国际收支的内容,所以国际借贷说亦称国际收支说。

  这一学说用外汇的供求解释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是符合价值规律原理的,所提出的均衡汇率也符合一般均衡分析机制。

由于该学说适用于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颇为流行。

国际借贷说的缺陷在于,只说明了影响短期汇率变动的因素,而未说明汇率决定的基础,对影响汇率的其他重要因素,也没有提出一定的论述,从而不能解释纸币流通情况下汇率变动的原因。

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实行了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

在纸币本位制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除外汇供求外。

还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国际借贷说便显露出了其局限性。

  

(二)购买力平价学说

  购买力平价论(the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PPP)是西方汇率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汇率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K.G.卡塞尔(Cassel)在他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理论》一书中正式系统地提出。

该学说产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瓦解.各国纷纷实行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定,各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加剧.汇率剧烈波动。

为此,卡塞尔对纸币流通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

  这一学说的基本含义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国货币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本国货币在本国具有购买力。

因此,两国货币的兑换比例,主要是由两国货币在其本国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的,一国货币对外汇率的升降反映该国货币在国内市场上购买力的大小,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依据。

  卡塞尔将购买力平价分为两种形态,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前者说明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后者说明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动趋势。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某一时点上,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若R表示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Pa和Pb分别代表两国各自的一般物价水平,则有R=Pa/Pb,实际汇率若高于或低于均衡汇率,都会引起套利活动,从而使实际汇率调整至均衡汇率。

这就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该理论的前提是,假定各国实行自由贸易,并以贸易在均衡状态下的汇率作为计算的基础;

还假定货币因素以外的其他条件不变。

关于相对购买力平价,卡塞尔认为,在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下,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必然会引起国内物价上涨,从而货币购买力下跌,最终导致本国货币汇率下降。

但另一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