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2437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③因为________,所以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回地上。

(5)用波浪线画出直接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话。

(6)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请你做一回小老师,简明扼要地写一句评语。

【答案】

(1)kó

ng

(2)R;

ruo;

弓;

七;

①;

老弱病残

(3)瘦小;

肥胖;

高兴;

愤怒

(4)秋;

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

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

它太瘦弱了

(5)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6)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

(6)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内容。

写作方法,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

(1)kà

(2)R、ruo、弓、七、①、老弱病残

(3)瘦小、肥胖、高兴、愤怒

(4)秋;

因为朋友的好意难;

它太瘦弱了。

(5)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6)略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歪头崮八十五勇士

1943年,日军集结重兵在山东沂蒙山区加紧推行“蚕食”计划,实行罪恶的“三光”政策。

八路军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坚持进行敌后抗战。

2月25日夜10时许,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一营二连指战员在副营长徐福的带领下,悄悄在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扎营休整。

该营营长王子固则带领三连在另外一个地方活动。

“徐营长,有情况……”侦查员突然跑过来向徐福报告,“东……东面,发现了很多日军……”原来,日军白天侦察到有八路军小股部队在沂水北活动,就连夜调集了3000人马,兵分数路包抄过来。

徐福命令部队马上向沂水河方向转移,于半夜时分到达沂水河畔。

徐福同二连连长齐之顺碰头后,决定马上上山。

他们刚爬到半山腰一个叫桃花坪的小山村时,就发现日军的马队已经到了山下。

不一会儿,山下升起了几发信号弹。

忽然,左侧的山沟中冒出来黑压压的一大群人,二连刚要准备战斗,发现是营长王子固带领的三连和附近的几百名老百姓。

这时,日军的大炮和机枪开火了,大批日伪军在火力掩护下冲了上来。

“两个连不能一块往外冲,这样两个连和几百名群众都会有危险,必须留下一个连断后,掩护另一个连带领群众转移!

”营长王子固说道。

他和副营长徐福短暂商议了一下,迅速作出决定:

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王子固见三连和老百姓走远了,立刻命令二连朝敌军开火,把敌人牢牢地吸引在周边。

天亮时,他们同敌人几经周旋,沿张耿村的西山撤到了歪头崮。

此时,三连和百姓已安全脱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嚣张——________ 

商议——________ 

带领——________

(2)文中第二个省略号的作用是( 

A. 

表示重复词语 

B. 

表示语意难尽 

C. 

表示意在言外 

D.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3)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4)营长王子固在危急关头做了什么决定?

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答案】

(1)跋扈;

商讨;

率领

(2)D

(3)1943年2月25日;

山东沂蒙山区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

(4)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果断勇敢,身先士卒。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嚣张:

邪恶的势力、不良的风气增长;

放肆。

商议:

指为了对取得一致意见而进行讨论、建议。

带领:

引导;

领导;

指挥。

(2)考查省略号的作用,做题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一步去分析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4)第一问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二问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1)跋扈、商讨、率领

(2)D

(3)1943年2月25日;

山东沂蒙山区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

(4)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2)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第一问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第二问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 

闻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

这会儿,他正________着交通沟的胸墙________着,一手________着火柴盒,________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________着火柴。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 

凝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

”他在自言自语。

突然,他凑(chò

u)到我的耳边轻轻的问:

“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我不由得一愣(lè

ng 

n),摇了摇头,说“没见过。

”我说的是真话。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下划线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2)选出文中括号内运用恰当的词语。

(3)照样子写词语。

自言自语(ABA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精会神(含近义词):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坐 

倚 

夹 

划 

这一系列的动作说明________。

(5)“多好啊!

”能看出郝副营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chò

u;

(2)著名;

注视

(3)多姿多彩;

百发百中;

自由自在;

胡言乱语;

呼风唤雨;

争分夺秒

(4)倚;

坐;

拿;

夹;

划;

郝副营长对这次战斗的胜利充满信心。

(5)饱含着他对这种生活的憧憬。

(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著名:

强调显著、突出,常用于形容人物、城市、著作、战役等。

一般是:

著名的某某。

闻名:

强调广为人知,可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常与“举世”构成固定词组“举世闻名”。

某某举世闻名;

某某闻名于世凝视:

着重指带着某种神情,长时间地聚精会神地看某一点,对象是人或具体的静止的东西。

注视:

着重指注意力和精神集中地看,也指从侧面或暗中注意观察。

(3)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4)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5)体会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1)chò

(2)著名;

(3)多姿多彩、百发百中、自由自在、胡言乱语、呼风唤雨、争分夺秒

(4)倚、坐、拿、夹、划、郝副营长对这次战斗的胜利充满信心。

(5)饱含着他对这种生活的憧憬。

(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

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4)要正确使用动词,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

(5)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

他正闭目(观赏玩赏欣赏)_______楼上(优良优美优秀)_______的钢琴声。

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

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②这是谁弹的呢?

旅客想。

忽然,“滴”的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

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

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

来人呀!

  ③什么事,先生?

服务员慌慌张张跑进来。

  ④楼上是谁,怎么往天花板上倒水?

旅客生气地问。

  ⑤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

上面住的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⑥哦!

是贝多芬!

难怪弹得这样好!

旅客一听这句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⑦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⑧不,不!

你不要(搅扰打扰干扰)_______他,我自己看看吧。

  ⑨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

琴边放着一盆水。

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

啊!

原来贝多芬苦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

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

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⑩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赞叹赞美赞颂)_______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中的横线上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________ 

(2)填空回答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

第八自然段的“他”是指________。

(3) 

默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句子实在事物和由此产生的联想分别是什么?

(4)文章通过一位旅客在旅店里的所见所闻,赞美了贝多芬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

(1)欣赏

优美

打扰

赞叹

(2)住旅店的客人

贝多芬

(3)实在事物:

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高亢

由此产生的联想:

(4)刻苦勤奋,专心弹琴的精神

(1)考查的是对词语的掌握,

(2)考查的是对文中他的理解,(3)考查的是产生的联想,(4)考查的是中心思想。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5.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往事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

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

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

“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

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呵!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什么?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2)第二、三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作用是_____

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介意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写一段趋势,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3)根据上下文,试推断下面词语的含义。

应:

________

菡萏:

(4)“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

【答案】

(1)对象是母亲!

点睛之笔是倒数第四段!

(3)应:

顺应的意思。

含苞待放的意思。

(4)指我担心母亲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难以表达。

(1)考查的是点睛之笔是倒数第四段,

(2)考查的是第8、9自然段的作用,(3)考查的是字义,(4)我担心母亲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难以表达。

6.课外阅读

小草

  很多人爱花,因为花朵娇艳多彩;

不少人爱柳,因为柳树柔美多姿。

然而,我却爱那平凡的小草。

  小草是报春的使者,它最早把春天到来的信息报告给人们。

不信你瞧,冰雪刚刚融化,大地还未脱尽冬装,这时你如果用手拨开紧贴地面的枯草,就会看到一棵棵、一簇簇的小草,已经钻出针尖一样的嫩绿的尖儿,它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再过些日子,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小草却默默地躺在万花丛中。

那绿油油、软绵绵的草地,可供孩子们游乐,供大人们休息;

那鲜美柔嫩的茎叶,是牛羊虫鸟的美餐。

  你别看它的身躯是那样柔弱,而生命力却是惊人的。

狂风暴雨休想摧毁它;

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

即使是镰刀锄头,把它拦腰折断,车轮把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从地下倔强地挺直身躯,开始了新的生长。

  多么可爱的小草!

我要高声赞美它,赞美它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1) 

写出第四小段的段意。

________

(2) 

写出开头与结尾照应的句子。

(3)短文赞扬小草________。

【答案】

(1)你别看它的身躯是那样柔弱,而生命力却是惊人的

(2)开头:

我却爱那平凡的小草。

结尾:

多么可爱的小草!

我要高声赞美它,赞美它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3)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7.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__________,空气是那么_____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__,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__________,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__________。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___,不用___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草原》填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________ 

,空气是那么___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________ 

,而并不茫茫。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________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 

,就像只用________ 

,不用________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 

,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________ 

,又________ 

,既愿________ 

,又想坐下________ 

(2)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这段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特点,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3)用横线画出比喻句,其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1)可爱;

清鲜;

明朗;

高歌一曲;

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柔美;

色渲染;

线勾勒;

色欲流;

人惊叹;

人舒服;

立四望;

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天空;

地面;

绿色渲染;

翠色欲流

(3)绿色的大草原;

羊群

【解析】【分析】本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

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

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

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鼓励学生对精彩语句进行积累。

8.拓展阅读,我收获。

(一)《草虫的村落》(节选)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

大街小巷里,花色斑谰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

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___________。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__________投以好奇的眼光。

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

看啊!

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