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2877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Word文件下载.docx

C.入则无法家士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7.(8分)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彼竭我盈,故克之

C.温故而知新

D.一年未归,妻跪问其故

8.(8分)“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9.(8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中的“举”意思是()

A.举出事例

B.行为举动

C.被选拔

D.发动起义

(三)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32分)

10.(8分)下列语句中的“之”字与“三里之城”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B.辍耕之垄上

C.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8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8分)孟子在本文中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以一支九百人的农民队伍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最后推翻秦朝统治,这段历史事件很好地证明了本文中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论断(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3.(8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

②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题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第2题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第3题

1.城郭小2.攻势强大3.委而去之4.得道

第4题

1.的2.围,绕

第5题

C

第6题

D

第7题

B

第8题

A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巩固国防不依靠山河的险要,扬威天下不依靠锐利的兵器。

第12题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13题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

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

者……也"

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

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

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

为"

或判断词"

是"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用"

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

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

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⑹用"

非"

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是吾剑之所从坠"

同样是判断句。

主语由"

充当,翻译为"

这"

;

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

全句翻译为:

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而有些判断句中的"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于"

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

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

动词+于+主动者"

王建禽于秦。

(禽,通"

擒"

)句中的"

用在动词"

禽"

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秦"

,表示被动。

可译为"

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

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

⑵用"

见"

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

或又在动词后加"

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

见+动词"

或者"

见+动词+于+主动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

为+主动者+动词"

为+主动者+所+动词"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

受“”被“”受……于"

被(受)+动词"

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

逼兵势"

被兵势所逼"

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张衡传》)

⑤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

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

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

见谅"

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其中的"

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

我"

还有,"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同上)上面的两个"

都相当于代词"

,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主语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承前省

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⑶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孟子)曰:

'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2、谓语省略

谓语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③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讨论: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四、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动+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

)+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形+于+宾。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

介词"

以“”于“”乎“”自"

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

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予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举例: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

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沛公安在?

(《鸿门宴》)(应为"

沛公在安"

3、以"

是之"

为标志。

何陋之有?

(《陋室铭》)(应为"

有何陋之"

定语后置

1、"

之…者…"

为标志,即"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的形式。

马之千里者。

(《马说》)

2、"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⑴"

闻道百"

(庄子《秋水》)⑵"

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

4、"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