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2896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9 大小: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9页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9页
亲,该文档总共1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1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数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

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

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

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

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拃一拃:

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后强调: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

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交流得出: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去量才能量准确。

(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在测量实际物品时,为计算方便,可以取整数)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后反思

4、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2

认识米和用米量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米尺、软尺、绳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新|课|标|第|一|网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

它的长度是1米。

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新|课|标|第|一|网

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100厘米)

小结:

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

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老师事先准备好2米、3米、4米等长度的绳子,学生在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是否从起点开始,并让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

1米,2米,3米,5米1米=100厘米

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

认识线段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的。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认识线段。

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自由发言)

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

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认识线段。

2、找线段。

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测量操作,并引导学生评价他的测量方法。

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验证。

2、画线段。

(1)任意画一条线段。

刚才我们学会了怎么量线段,那你们会画线段吗?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现在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一条线段,你们会吗?

让学生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并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强调:

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3)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

1、下图有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让小朋友们在本子上任意话一条线段,画好后让学生自己分别说一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

练习一

练习

1、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

各种尺子:

学生尺,卷尺,米尺

一、复习。

1、说一说。

小朋友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认识了厘米和米,那你知道1厘米和1米分别是多长吗?

师生共同进行交流。

2、找一找。

同桌之间合作,按老师的要求,分别在直尺上找1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然后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

3、量一量。

(1)你的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

(2)你的一拃(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长大约是几厘米?

(3)你的身高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适时进行知道帮助。

并将测量的数据分别填入下表。

手掌宽

一拃长

身高

()厘米

()米()厘米

4、画一画。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8厘米少4厘米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好后,同桌之间进行对比,检查。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一5-10。

1、第5题。

2、第6题。

老师先引导学生先进行分别估计,然后再进行实际测量并把估计数和测量结果填入课本有关空格中,把填写结果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估计能力如何。

3、第7题。

让小朋友先进行判断,然后说明为什么。

从而真正掌握线段的特征:

直的,有两个端点,并可以测量它的长度。

4、第8题。

要求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

本题中三角形斜边的测量比较困难,老师要多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把尺子移到三角形斜边的位置进行测量。

5、第9题。

这是厘米和米的简单加减法计算。

也是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

计算第1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

再类推到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简单交流汇报。

6、第10题。

老师可以先出示题目,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让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差,实际上是一样长。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合作小组进行测量。

1、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2、测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

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老师可以让学生先估测一下黑板的长是多少,然后让两人一组到前面实际测量黑板的长,可以多请几组小朋友,同时观察学生测量的方法。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5-6二年级数学学科电子备课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课题)

第一单元考试与讲评 

3课时

考试与讲评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考试考核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讲评订正,弥补不足,总结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生活中的数学

试卷、错题选登。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学生考试。

二、 

面批。

三、 

讲评。

1、 

通报成绩,表扬优生和有进步的学生,鞭策后进生。

2、 

仔细查卷,摘录错题。

3、 

分析错因,独立订正。

4、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取长补短。

5、 

班上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6、 

谈体会,总结学法。

出示课件练习题

7、 

巩固练习。

作业设计

订正在作业本上

课件

教学后记

通过讲评,学生充分认识到对本单元知识掌握得还不够,今后应该把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温习、巩固、多动手操作。

第二单元7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级去参观?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

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小组讨论)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

(1)班和二

(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列出算式:

36+30=和35+34=

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36+30=

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

(1)班和二

(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汇报:

(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那么36+30还可以怎么算?

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

我们可以先借助好朋友小棒来摆一摆。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6+30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指导。

汇报时,让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摆放,重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

(2)对照小棒摆法知道写竖式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竖式。

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板演。

先写36,在36的下行写30,要注意在十位上写的3要与上一行十位上的3对齐,也就是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

(3)计算。

让学生看着刚才写出的竖式,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回忆小棒的摆放过程,要把36根小棒和30根小棒合并起来,应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整十根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在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板书出示:

十个

36

+30

66

竖式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个别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35+34=

(1)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口算后进行汇报展示。

(2)师:

那你们会列竖式进行计算35+34吗?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进行计算。

汇报展示时,先让个别学生板演,然后说说竖式计算过程。

35

+34

69

最后再次强调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3)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二

(1)班和二

(2)班的同学能乘坐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学也能合乘一辆车,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我们用到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数学知识。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1-2。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改错。

453257

+23+23+41

571516

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这几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不同点?

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数位对齐。

想想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36+30=6635+34=69

十个十个

3635

+30+34

6669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8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小棒、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在“参观博物馆”时学了哪些知识吗?

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加)要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参观博物馆”画面)

回答后板书:

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参观博物馆”画面,直接提出问题:

(1)班和二(3)班的同学能合乘一辆车吗?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36+35=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拼摆小棒。

学生小组内摆小棒,并请个别小组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老师适时跟进,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先摆3捆小棒,旁边摆6根小棒,然后在下面3捆和5根小棒,分别对齐,要求出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应该怎么办?

先加哪一部分?

现在整捆的小棒共有几捆?

(7捆)怎么得来的?

(再次让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