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037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Word下载.docx

《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Word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Word下载.docx

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

导语:

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在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管理学派都对“管理”这一概念作过解释。

科学管理学派的泰罗、法约尔等人认为,管理(management)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活动。

行为科学学派的梅奥等人认为,管理就是做人的工作,是以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影响为中心,激励人的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

现代管理学派的西蒙等人则认为,管理的重点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

  目前,比较普遍的认识是:

管理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科学组织、指挥、协调群体的活动,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资源,以达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而开展的各种活动。

  安全管理,就是通过管理的手段,实现控制事故、消除隐患、减少损失的目的,使劳动者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使企业、设备达到安全水平;

使一般民众生活的客观环境具有安全保障。

因此,安全管理(safetymanagement)的定义应该是:

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的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

安全管理科学是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分支科学。

  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预防事故,即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消除事故隐患、控制不安全的因素及行为,保障生产系统、劳动者和民众的安全。

  我们知道,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人的素质及操作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因此,安全管理的第二项任务就是当事故发生时,通过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控制事故的蔓延,减少人员伤亡,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

  同时,由于事故的发生一般伴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保险补偿手段也是必要的安全管理任务。

保险补偿虽然不能直接影响事故后果,但具有经济平衡、为伤者及受损方提供资金支持、帮助恢复等方面的功能。

  所以,概括起来,安全管理就是利用管理的活动,将事故预防、应急措施与保险补偿等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保障安全的目的。

  安全管理伴随着工业生产而出现,又随着生产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人类的发展历史一直伴随着人为或意外事故和自然灾难的挑战。

从被动承受到学会“亡羊补牢”,凭经验应付,到近代人类有“预防事故发生”的意识,直至现代社会全新的安全理念、观点、知识、策略和行为,人们以安全系统工程、本质安全化的事故预防科学和技术,把对“事故忧患”的颓废认识变为自身对安全科学的缜密思索;

把现实社会“事故高峰”和“生存危机”的自扰情绪变为抗争和实现平安康乐的动力,最终创造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安康世界。

在这人类历史进程中,包含着人类安全哲学——人类安全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发展与进步,如表3-1所示。

  1.宿命论与被动型的安全状态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待事故及灾难只能听天由命,无能为力,认为命运是上天的安排,神灵是人类的主宰。

因此,只能求上天保佑、神灵庇护。

直至17世纪以前,农牧业及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仍然是落后和愚昧的,宿命论和被动承受是其显著特征,这是由人类古代安全文化决定的。

  安全认识论的发展过程表3-1

  阶段

  时代

  技术特征

  认识论

  方法论

  1

  工业革命前

  农牧业及手工业

  听天由命

  无能为力

  2

  17世纪至20世纪初

  蒸汽机时代

  局部安全

  亡羊补牢,事后型

  3

  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电气化时代

  系统安全

  预防型

  4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宇航技术与核能

  安全系统

  综合对策及系统工程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信息化时代

  大安全观

  安全管理

  2.经验论与事后型的安全哲学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更,人类从农牧业进入了早期的工业化社会——蒸汽机时代。

在17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早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安全认识论提高到经验论水平;

事故与灾害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事故严重程度的增加,人类进入了局部安全的认识阶段,哲学上反映为建立在事故与灾难的经历上认识人类安全,有了与事故抗争的意识,学会了“亡羊补牢”的手段,在事故的策略上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

尽管这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策,但这种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的活动,在当时已经是极大的进步。

这一时期,人们把事故管理等同于安全管理,仅仅围绕事故本身做文章,因此,安全管理的效果非常有限。

  3.系统论与预防型的安全哲学

  20世纪初至5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安全的认识进入了系统论阶段,认识到事故是可能预防的。

方法论上强调生产系统的总体安全,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防止事故的发生。

事故策略从“事后弥补”进入“预防为主”的阶段。

特别是工业生产系统中,在设计、制造、加工、生产过程中都要考虑事故预防对策,由于强化了隐患的控制,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4.本质论与综合型的安全哲学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对高科技的不断应用,如现代军事、宇航技术、核技术的利用,人类对安全的认识进入了本质论阶段。

人们建立了事故系统的综合认识,意识到了人、机、环境、管理是事故的综合要素,主张工程技术硬手段与教育、管理软手段综合措施,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强调从人与机器和环境的本质安全人手,贯彻全面安全管理的思想、安全与生产技术统一的原则。

安全管理进入了近代的安全哲学阶段。

  5.超前预防型的大安全观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应用,人们更加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逐渐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

超前预防型的“大安全”综合安全管理模式逐步成为21世纪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

这种高科技领域的安全思想和方法论大大推动了传统产业和技术领域安全手段的进步,推进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安全科学技术发展,完善了人类征服意外事故的手段和方法。

  现代安全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全面安全管理的思想,安全与生产技术统一的原则,讲求安全人——机设计,推行系统安全工程,方法论上讲求安全的超前、主动。

具体表现为:

人的本质安全指人不但要具备知识素质、技能素质、意识素质,还要从人的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入手,从而提出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

物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就是要采用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推广自组织、自适应、自动控制与闭锁的安全技术;

研究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和安全信息论等现代工业安全原理;

技术项目中要遵循安全措施与技术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

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转换和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实施,即所谓“三同步”的原则;

进行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的“三不伤害”活动,整理、整顿、清扫、清沽、态度“5S”活动,生产现场的工具、设备、材料、工件等物流与现场工人流动的定置管理,对生产现场的“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的“三点”控制工程等超前预防型安全活动;

推行安全目标管理、无隐患管埋、安全经济分析、危险预知活动、事故判定技术等安全系统工程方法。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InYourBusinessNameHe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