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3541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陆地环境高考专题Word格式.docx

解析:

9.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X地属于中间老,两翼新,判断为背斜,从地貌分析,属于河谷,因此X地为背斜谷。

故选A。

10.从等高线分析,两河支流相连处,c河的地势高,河水应由c河流向a河,又②地位于下游河段,所以水量会显著增加;

而①④位于上游,水量不变,③河段位于c河的下游,水量会减小。

故选B。

3.

图2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5题

图2

4.图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5.图示地区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3.4.C5.D

4.图示甲为花岗岩,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

泥石流易发生在地势坡度较大地区,乙地低平,不易发生;

从地下水位分析,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深;

而丙村地势低平,所以比丁村土层深厚。

故选C。

5.从图示地势起伏及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南北相差不大;

而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流水的沉积作用明显;

洪积扇面积与地势的起伏和降水量有关;

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外力作用、水循环

4.

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4,完成10~11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10、D11、B

10.该区域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距起点的距离越大,反之当海水侵蚀的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两者的距离变小。

图中两者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间,两者距离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

故当地外力作用是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

11.在1992年—1997年间两者距离持续缩小,说明海域泥沙沉积作用持续减弱,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小所致。

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A错;

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泥沙量减少,B正确;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会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C、D错。

流水作用

5.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1~3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

1、D2、B3、C

1、通过简图可发现该模式的底部为砂层和砾石层,铺设此层利于让经过上层土层处理的雨水下渗,并把渗下的雨水导出流走。

故该雨水花园地下部分含水量变化很大,为保证地表植物生长,必须保持土壤合适的水分条件,覆盖树皮可达到此目的。

2、雨水下渗后种植土层和砂层可对雨水起到过滤作用,达到在一定程度上净化雨水的作用。

B正确。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同时因减小了地表径流,可有效降低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率和程度。

故C正确。

水循环

6.随着我国南方地区部分江河水库主要功能的退化,大坝将被拆除。

当河流生态系统稳定之后,与拆坝前相比,将会出现的变化有

A.坝址上游枯水期平均水位上升 

 

B.坝址上游汛期出现的季节提前

C.坝址下游径流量年际变化减少 

D.坝址下游汛期洪峰流量增大

6.D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修建水库可以调节河流的径流量,但是主要是对下游河段。

所以与拆坝前相比,将会出现的变化主要是在下游河段,大坝拆除,水库对下游河段的调蓄作用不存在了,所以坝址下游汛期洪峰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增大。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7.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7.D

本题考查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绿色植物的作用有: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烟滞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

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增大了地表的摩擦力,所以降低了风速,拦截风沙流中的沙尘,减少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

减弱了风沙流携沙能力。

8.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图2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2,完成8-10题。

8.图2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

9.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2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

10.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应图2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A.B.

C.D.

8.8.B9.C10.D

9.图2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4~6题。

4.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

6.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9.ACC

10.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

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读图,完成第7、8题。

第7、8题图

7.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8.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

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A.①B.②C.③D.④

10.7.C 

8.B

7.根据图中的岩层运动状况,①地断裂抬升,受外力侵蚀形成的山地,流水侵蚀一般形成峡谷,A选项错误;

②地断裂下沉、平原为冲积扇,B选项错误;

③地大面积的冲积平原为黄河干流的泥沙冲积而成,C选项正确;

④地主要受风力堆积形成,D选项错误;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8.根据题意:

“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

”,“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图中①处地势高,但是山地土层较薄,③地海拔较低,④地土层薄。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1.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

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

图5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

读图回答11—12题。

图5

1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A.湖泊水B.地下水C.冰雪融水D.沼泽水

12.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A.地表风沙少B.山麓青青草C.树上柑橘红D.草场牦牛跑

11.CB

12.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坚硬岩石是地球固体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10.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产生高压环境,能够形成某些种类的变质岩。

下列能够广泛出露这类变质岩的区域是

A.喜马拉雅山区B.日本太平洋岩区C.新西兰南北岛屿D.冰岛火山带

11.张家界景区群峰林立,山体陡峭、险峻,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A.石灰岩B.片岩C.板岩D.石英砂岩

12.10.A11.D

13.图5(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

图5(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完成11-12题。

11.根据图5(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5(a)中的

A.①B.②C.③D.④

12.图5(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顺序是

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Ⅰ、ⅡD.Ⅲ、Ⅱ、Ⅰ

13.11.B12.B

14.图4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第6、7题。

6、该河谷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7、本次洪水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14.6.A7.D

15.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

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10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

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读图10,完成31~32题。

3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10a)的影响,图10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3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15.31.A32.C

16.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7~9题。

表1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草本植物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1.09

1.10

1.12

1.1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1.01

0.99

0.98

0.97

1.29

1.42

1.58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16.7.A8.D9.D

17.如图8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

读图8,完成18~20题。

图8

18、图8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19、图8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

20、河流穿过平行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

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

17.

18、A19、B 

20、C

18、根据图示地形及河流流向判断:

甲位于河流上游,丙和乙位于中游,丁位于下游。

因此A正确。

19、通过图示分析,乙位于地势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最适宜建大坝,因此选B项。

20、若山脉先形成,河流流向应平行于山脉即纵列分布,不会将山脉切开,更不会改为穿行,因此A和B错;

只有河流先于褶皱形成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河流穿行山脉,C正确。

18.某年3月P地(位置见图7)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据此完成16~17题。

16、图7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

17、P地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18.16、C17、A

16、由于日本东部有自西南向东北流的日本暖流经过,会把P地核泄漏物质顺着洋流带到丙地,因此C正确。

17、P地位于日本福建,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

19.图4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与M点的地形一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8.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19.7、B 

8、A 

7、从图中可以看到沿XY方向相同的地层线海拔高度相同,同一种地层海拔高度范围相同,所以XY方向应该是槽部延伸方向,M处在侧翼上,地层的M到山顶方向,地层向下倾斜,故答案选B。

8、从图可以看到沿XY方向相同的地层线海拔高度相同。

同一地层海拔高度范围相同。

所以XY应该是槽部延伸方向,地层沿XY方向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所以地层呈水平状态,海拔高度相同,故答案选A。

20.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

7.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A.水田改旱地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

20.6.A7.C

21.(九)下图为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

18.在下列月份中,箭头a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A.1~2月 

B.3~4月 

C.6~7月 

D.11~12月

19.甲代表的水体类型是

A.冰川、地下水 

B.雨水、地下水

C.雨水、海洋水 

D.海洋水、冰川

20.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可导致

A.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大 

B.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小

C.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小 

D.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大

21.(九)18.C 

19.B 

20.D

22.(八)下图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

图中纵坐标为震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0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8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800km,2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200km,图中的点表示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

15.总体上看,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是

①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②在海岸线的东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③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内

④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到海岸线距离与震源深度关系不明确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6.对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合理解释是

A.大洋板块发生了张裂运动 

B.大陆板块内部发生了张裂运动

C.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D.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

17. 

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

①太平洋西部岛弧②北美大陆西海岸③北美大陆东海岸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22.(八)15.C 

16.D 

17.A 

23.(五)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

9.在右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A.搬运 

B.堆积 

C.侵蚀 

D.风化

10.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合适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3.(五)9.B 

10.C

24.(三)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5.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6.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② 

B. 

③ 

C. 

④ 

D. 

24.(三)5.C 

6.C 

25.图1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

25.B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概念。

促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或者错位,称为地质构造。

图示表示岩层的弯曲或错位,属于地质构造,形成的原因为地壳的运动。

26.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北京喇叭沟门口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图3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

据此完成8-10题。

8.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9.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

10.北京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那么,赴喇叭沟门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宜选在()

A.9月中旬B.10月上旬C.10月下旬D.11月中旬

26.

8.C

9.D

10.B

8.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根据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9.本题考查自然带的非地带性的分布。

根据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10.根据图示:

喇叭沟门的纬度和海拔高于北京香山,所以气温降低快,秋季到达时间早,所以赴喇叭沟门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宜应比10月下旬早,10月上旬较为合适。

香山和喇叭沟门距离较近,物候相差也不至于过大。

27.

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1,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B.风能C.水能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A.冰川与岩浆相映B.极昼C.成群的企鹅D.台风

1.D

2.A

3.A

1.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学说;

区域定位。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排列判断:

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

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具体为图示半岛为勘察加半岛。

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

2.该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

解答本题需要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图中多火山,地热资源丰富。

可以联系冰岛的电能主要来自于地热能解答本题。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3.该地纬度较高,受台风的影响较小;

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周围;

该半岛纬度低于极圈纬度,所以该地7月昼长夜短,但是不会出现极昼现象。

7月份为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但是该地山脉高度可以达到4750米,随高度升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