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汇报可编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655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汇报可编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汇报可编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汇报可编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汇报可编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汇报可编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汇报可编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汇报可编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汇报可编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汇报可编辑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汇报可编辑版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汇报可编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粮经种植比例由58∶42调整到49∶51。

201X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5

5.3亿元。

二、我市财政支持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财政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逐步加大支农力度,至力解决“三农”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缓解镇级财政困难。

基层财政是基层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政权的稳固。

我市于1999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对镇级财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充分调动了镇级发展经济和开拓财源的积极性,镇级财政实力大幅增长。

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98年6755万元增加到201X年24874万元,实现了翻两番,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6

4.62%。

8个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9个镇实现财政自给。

镇级财政可支配财力也翻了两番。

稳固的基层政权和逐步增强的财政保障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证、奠定了基础。

(二)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努力减轻农民负担。

自2002年被列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我市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结合实际,从基础工作入手,在制定改革方案、落实改革措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了我市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从2016年1月1日起实行免征农业税后,与税改前相比,全市农民减负额达4370.9万元,实现了农民税费零负担、减负率达100%。

同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涉农收费的监督检查,确保了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确保了镇级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

(三)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经统计,“十五”期间,全市财政安排农业一般预算支出总量达

1.65亿元。

一方面,重点支持了各项水利设施、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工程建设以及饮水、道路、安居房等农村“民心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解决农村“饮水难”、“行路难”、“住房难”等重点问题;

另一方面,大力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农村中低产田和低产鱼塘改造以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此外,认真落实省种粮直补、良种补贴以及农机推广补贴等惠农政策,出台农民发展产业化经营补贴政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201,489人,覆盖率达8

5.1%。

二是逐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十五”期间,我市向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共1,227万元,使9,056户共22,584名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

三是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在落实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着手开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解决农村“读书难”问题。

三、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省及XX市的关心支持下,在XX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包括财政在内的各级、各部门及全市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奋斗,我市“三农”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农村经济在镇级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村在发展建设中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差。

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缺乏。

农村的文化、娱乐、体育、卫生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农民行路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导致部分农村的社会风气和农村社会治安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理位置差异等因素,目前我市城区沙坪镇辖下的村委会经济实力较强,西部山区的农村经济较薄弱;

靠近城区和镇区的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偏远农村则发展缓慢。

村委会集体经济纯收入最多的村(沙坪镇中东西村)与最少的村(双合镇泗合村)之间相差33

6倍。

三是基层财政财务管理欠规范。

目前镇级财政的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没有真正严格按照《预算法》要求编制预算。

个别镇仍然有挪用中央、省、市的专项资金用于其他用途。

村级执行财务制度不严格,入帐不及时,财务帐目不清晰。

村务、财务公开不经常、不全面。

少数村的民主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如党员议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未能真正参与到村级决策、议事、监督当中来。

另外,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有待提高。

四是农民增收还存在着较多困难。

普遍来说,我市规模农业、现代农业项目仍然缺乏,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

相当一部分农民仍然存在小农经济意识,缺乏创新意识;

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幅影响较大,农业效益存在不稳定因素;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任务相当艰巨,农民致富的路子不宽、点子不多,增收缓慢。

继续靠政府出台新的财政政策性补贴措施来拉动农民增收的空间越来越窄小,财政也难以在较高基础上继续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补贴农牧民增加其收入。

从财政部门的角度来讲,近年来,我市财政虽然为解决“三农”问题作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

一是受财力限制,投入总量不够。

我市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小,支出压力大,安排支农资金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需要相比,显得十分不足。

我市“三农”投入很大程度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撑的格局依然未变,多渠道的“三农”投入机制也未能形成。

二是受机制限制,资金使用分散。

当前,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由多个部门管理,这种分散管理的格局难以形成资金合力、集中财力办大事。

一些部门安排资金习惯于“基数法”,资金分配的平均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效率优先的观念没有真正树立,“撒胡椒面”的现象时常发生。

三是受体制限制,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镇级政府办机构、养人员的传统事业发展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由于“一级政府、一级财权”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市财政只能对镇财政起指导和协调的作用,市级财政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力和有力的手段监管镇级财政,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重安排、轻管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

随着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财政实力的增强,要将财政资金的分配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特别是调整财政建设资金和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在安排预算时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足额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尽量向农村倾斜。

二是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新增耕地占用税主要用于“三农”、部分土地出让金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拓宽支农资金渠道。

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

四是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根据省、市的有关要求,逐步改变目前存在的支农资金使用比较分散、效益不高等问题,整合各类支农专项资金,将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统筹使用,切实发挥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开展支农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实施激励约束并重的考核机制,提高支农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综合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向“三农”积聚。

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财政支农的传统方式,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示范及带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资源向新农村建设积聚,逐步建立多元化支农资金投入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民办公助”方式。

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可以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代投、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投资,政府适当补助,引导农民自愿筹资、投工投劳。

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大型农机具购置,财政按比例给予适当补助的规定,鼓励农民自筹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是鼓励民间资本投向“三农”。

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到农村从事产业经营或出资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财政要在项目立项、资金补助、贴息等方面,按有关规定给予优先支持。

积极探索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实行投资参股经营方式,支持提高产业化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社会资金的能力;

三是吸引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支持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财政贴息手段对农产品加工、种养植业项目的贷款给予支持,帮助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三)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

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村经济实力增强了,农民才能增收,新农村建设才有基础。

因此,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农田水利、道路、电网、饮水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积极支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健全和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的辐射带动力;

三是大力扶持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

通过增加预算安排,调整现有科技资金和支农资金投向,重点用于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基地建设等,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四是认真省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XX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既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紧迫任务,又是解决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

要严守乡镇机构编制五年内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这两条底线,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妥善安排分流人员,解决“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

建立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深化农村中小学人事、财务等制度改革,提高农村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

深化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财政自我保障能力,保障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所需经费。

(五)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是支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健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继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二是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根据财力实际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

支持开展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乡镇卫生院改建,努力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

三是促进农村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发展。

支持乡村文化站、体育设施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

四是支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支持村庄建设和村容整治,对农村改水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适当给予支持,帮助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农村。

五是支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支持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和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问题,保证农村重点优抚救济对象各项待遇得到落实。

六是支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重点支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科技扶贫,帮助贫困农户尽快脱贫致富。

七是积极支持动物疫情防控和水旱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财政支持机制。

 

附送:

关于我市社区矫正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了推动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根据市政协安排,市政协社法群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在李国友副主席的带领和市司法局的支持配合下,深入各县(市、区),通过实地察看、走访座谈、听取汇报、统计调查以及召开市社区矫正工作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市近5年来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2006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州后,当年就在XX市、XX县、XX区进行了试点,201X年全市全面推开。

目前,全市7个县(市、区)及其314个乡镇(街道)都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覆盖率均为100%。

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各级社区矫正机构累计接收矫正对象780人,累计解除矫正对象345人,现有矫正对象435人。

其中:

缓刑152人,假释112人,剥夺政治权利115人,管制34人,暂予监外执行22人。

社区服刑人员达到监禁刑的10.9%。

全市从事社区矫正的专职工作人员共有208人,其中:

市级1人、县级17人、乡镇190人。

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共有624名,主要是机关离退休干部、法律服务工作者、老党员、老教师、社区干部。

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从试点到全面推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市和各县(市、区)、各乡镇和社区分别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社区矫正工作站,形成了市、县、乡(镇)、社区(村)四级工作网络。

市、县两级社区矫正机构先后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同时,为保证社区矫正工作基本运行,市、县两级给予了一定的经费保障,XX县、XX县、XX市等还将经费全额或部分纳入了财政预算。

二是落实矫正措施。

各基层司法所按照规定与矫正对象签订了《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矫正协议书》;

对矫正对象制定了个性化教育矫治措施,并建立了档案,做到一人一档;

实行定期谈话、走访,随时掌握矫正对象的生活情况、思想动态。

全市建立公益劳动基地89个,警示教育基地3个,技能培训基地9个。

XX县建成220平方米的社区矫正基地,受到省司法厅领导的肯定。

三是创新工作方法。

XX县、XX县法院与司法局探索制定了无缝衔接制度,实现了矫正对象顺利交接;

XX县、XX县、XX市等地聘请心理医生不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XX县率先在全市建立了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利用gps定位信息功能,加强对矫正对象的适时监管,实现了社区矫正监管工作从“人防”向“技防”的重大转变,有效防止了矫正对象的脱管、漏管。

四是注重矫正实效。

许多矫正对象通过社区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的管教和帮助、亲情和友情的感化,得到了较好改造和转化,他们服从管教,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表现出重新做人、回归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仅1人,重新犯罪率为0.13%,低于上级1%的规定。

二、主要问题和困难

五年来,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认识程度不高。

由于长期受重刑观念的影响,加之宣传不够,一些地方和单位对社区矫正工作缺乏认识,有的甚至不了解社区矫正是什么;

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也很陌生,对把应在监狱服刑的罪犯转移到自己的身边服刑,表现出或多或少的担忧与不安;

对于矫正对象而言,要求他们按时报到、按时交思想汇报、参加公益劳动,有些人存在抵触情绪,认为自己不再违法犯罪就可以了,凭什么要接受社区组织管理。

二是配合衔接不到位。

由于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支撑,部分地方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衔接机制不够健全,各自为政,几个单位的矫正对象数据难以统一,移交、收监、奖惩等需要多部门协调完成的工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本地人员在外犯罪的,原审法院判决后,将法律文书寄回到本地,但部分罪犯并没有回本地报到,司法部门见档不见人,造成了脱管、漏管。

加上全国未形成联网管理,监管手段落后,对外出打工和居住外地的矫正对象还缺乏有效监管措施。

三是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市县两级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行政干警只有18人,且大都挂靠在司法局基层工作管理科(股),没有专门的编制和机构。

全市共314个司法所,仅有专职司法助理员190人,平均每所不到1人。

他们身兼人民调解员、法律工作者、“两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工作者等多个职务,要履行多项职能,工作头绪多、任务重。

而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政法专用编制有475个,现在实有349个司法行政干警,还空编126个。

四是工作经费保障不到位。

目前,市、县两级矫正工作经费保障标准多数低于省上要求的每个矫正对象1500元年的标准。

部分县(区)甚至还没有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乡(镇)、社区(村)基本上没有社区矫正工作经费。

基层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要为交通费、通信费埋单;

同时,社会志愿者的补助也得不到落实,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是执法中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体现不够。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

根据“两院两部”的通知,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公安机关是执法单位。

但由于司法行政机关没有矫正强制权,矫正对象对司法行政机关的考核奖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借种种理由不参加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区域根本不报告,社区矫正工作者对此无计可施,严重影响了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