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3751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4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讲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②走。

居五日,李生故③寻王生,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④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谢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⑤右,以昭炯戒。

________________

①善:

善于,擅长。

②还(xuá

n):

通“旋”,转身。

③故:

特意,故意。

④盍:

何不。

⑤坐:

通“座”。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温故而知新  新:

新的理解和体会

(2)学而不思则罔 而:

连词,表转折

(3)王生不说   说:

通“悦”,愉快,高兴

(4)王生惊觉,谢曰 谢:

认错,道歉

10.用“/”给【乙】段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

12.【甲】【乙】两文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

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

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学贵善思,择善而从。

启发:

在我们求学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方法不正确,可能事倍功半,像文中所说的那位好学而不得法的王生,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学习方法不正确,也只能是一个两脚书柜而已。

附【乙】文参考译文:

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

“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

“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劝他说:

“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

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将人拒绝在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

学习最忌讳的事,就是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

“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

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二)曹刿论战 

《左传》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书。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齐师伐我     师:

军队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

指安身 专:

独自享有

(3)小惠未遍 遍:

遍及、普遍

(4)必以信 信:

实情

(5)小信未孚 孚:

使信服

(6)神弗福也 福:

赐福,保佑

(7)虽不能察 察:

明察

(8)必以情

 情:

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9)忠之属也忠: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

(10)战则请从从:

跟随

(11)齐师败绩败绩:

大败

(12)公将驰之驰:

驱车追赶

(13)遂逐齐师遂:

于是,就

(14)既克既:

已经

(15)一鼓作气作:

鼓起

(16)三而竭竭:

(士气)枯竭

(17)彼竭我盈盈:

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8)难测也测:

推测,估计

(19)惧有伏焉伏:

埋伏

(20)望其旗靡靡:

倒下

3.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A.必以信   小信未孚

B.齐人三鼓  一鼓作气

C.遂逐齐师  故逐之

D.既克    彼竭我盈,故克之

【解析】A.实情/信用;

B.击鼓;

C.追赶,追击;

D.战胜。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①登轼而望之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

B.①战于长勺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①何以战②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①乃入见②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解析】A.表顺承,可不译;

B.介词,在/比;

C.介词,凭、靠/介词,来;

D.于是,就/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向下查看齐军战车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已经枯竭了。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知道他们真是被打败了),所以(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6.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取信于民。

7.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①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和神,而不是百姓。

②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③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道原因,再次暴露了其“鄙”。

8.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①政治方面:

战前三问。

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②军事方面:

善于观察敌情,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

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9.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

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10.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鲁庄公能够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了胜利;

而材料中的赵王不能知人善用,导致了失败。

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2018·

怀化)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B11,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①宋公:

宋襄公。

泓:

泓水,河流。

②既:

尽,全部。

③济:

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

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

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

国军的卫士。

⑦重(Chó

ng)伤:

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

同“擒”。

⑨二毛:

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

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B11亡国之余:

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牺牲玉帛  牺牲:

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2)肉食者鄙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门官歼焉歼:

被杀死

(4)公伤股股:

大腿

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①肉食者谋之   ②古之为军也

B.①何以战②又以告

C.①战于长勺②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D.①既济而未成列②登轼而望之

【解析】A.代词,代指战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介词,用,靠/介词,按照;

C.介词,在;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3.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5.【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

既济而未成列)”。

16.你认为造成这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

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全部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宋襄公说:

“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回答说:

”等到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

“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死他,也不俘虏头发花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三)鱼我所欲也

《孟子》

1.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

(1)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讨厌,憎恶 甚:

厉害,严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祸患,灾难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假如,假使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

凭借,根据

 是:

代词,指生存的办法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

因此,由此可见

(6)贤者能勿丧耳     丧:

丧失

(7)蹴尔而与之      蹴:

踩踏

(8)乞人不屑也 不屑: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9)此之谓失其本心    谓:

叫作

本心:

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2.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B.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①故不为苟得也

②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D.①人皆有之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解析】A.所以/原因,缘故;

B.这;

C.得到/恐怕,是不是,语气词;

D.代词,代指“是心”/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3.下列加着重号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A.呼尔而与之

B.蹴尔而与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解析】A、B、C三项中的“而”均表修饰;

D.“而”表转折,却。

4.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

(标三处)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求得大义。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避的时候。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丢掉(它)罢了。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呼喝着给他(吃),就连走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

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接受。

(5)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6.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目的是什么?

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结论。

7.“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8.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

(要求:

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示例】南宋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敌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其他例子还可以举2016年特大暴雨中为抢险救灾牺牲生命的武警官兵等)

【甲】见【课文在线】第②段

【乙】师觉授①《孝子传》曰:

老莱子者,楚人也,行年②七十,父母俱存。

至孝蒸蒸③,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

上堂脚跌④,恐伤父母之心,因⑤僵仆为婴儿啼。

孔子曰:

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

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

(选自《太平御览·

老莱子彩衣娱亲》)

①师觉授:

南朝人,著有《孝子传》。

②行年:

经历的年岁,指当时的年龄。

③蒸蒸:

这里指孝顺。

这一句是同义反复。

④跌:

失足摔倒。

⑤因:

于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同“德”,感恩、感激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停止,放弃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益处

(4)恐伤父母之心   恐:

唯恐

10.下面选项中与“因僵仆为婴儿啼”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B.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D.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解析】例句及C项:

作为,成为;

A.为了;

B.表被动,“为……所”;

D.向,对。

1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2)至孝蒸蒸,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

(老莱子)非常孝顺,经常穿着彩色斑斓的衣服,为父母取送饮食。

1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甲文阐述的观点。

见利忘义是丧失了人的本性。

14.概括乙文内容,谈谈你对文末“孺子之心”的理解。

老莱子孝顺父母。

“孺子之心”指的是子女孝敬父母、体贴父母、关注父母的感恩之心。

师觉授所著的《孝子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老莱子,是楚国人,年纪到了七十岁,父母都还健在。

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怕父母觉得自己太老)经常穿着色彩斑斓的衣服,为双亲取送饮食。

进入大厅的时候,失足跌倒,唯恐父母见到伤心,于是便不动地躺在那里作婴儿啼哭之状。

孔子说:

父母老了以后,平常说话就不要提到‘老’字,因为这会伤到父母的心。

像老莱子这样,可以算是没有失去孺子之心啊。

(四)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生不诚大丈夫哉  诚:

真正,确实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

指示代词,这

焉:

怎么,哪里

(3)往送之门  往:

去,到

(4)无违夫子 夫子:

这里指丈夫

(5)以顺为正者顺:

顺从 正:

准则,标准

(6)与民由之 由:

遵循

2.下列加着重号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①妾妇之道也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

B.①丈夫之冠也②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①以顺为正者②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①安居而天下熄②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行冠礼/帽子;

C项都是介词,把,用;

D项连词,表承接/语气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

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惑乱,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意志屈服。

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4.“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的“此”指代什么?

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孟子在文中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礼、义。

6.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

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7.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间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的“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张仪之流。

B.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没有遵守仁义道德的原则。

C.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是赞扬妇女应教育好子女,对长辈尽孝道。

D.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与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解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是指顺从的行为,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可见对“妾妇之道”是批评,而不是赞扬。

所以C项“赞扬妇女应教育好子女,对长辈尽孝道”说法有误。

9.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在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要不乱其心,坚守正义;

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

”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

“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①自赞:

自我总结。

②庶几:

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

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解释的有误一项是(A)

A.贫贱不能移 移:

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 涕:

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 谓:

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 俄:

不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义思的把握:

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

A.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其真无马邪?

(《马说》)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D.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

【解析】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

B.表法加强诘问语气。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解析】D.“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

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挂在衣带间。

那文词写着:

“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