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3941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1412《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Word文件下载.docx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

据图显示12月份没有未成熟的个体,因此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

天敌迁入后,可能对某些年龄段个体捕食较多,从而影响年龄结构;

由于在不同的月份种群的各年龄段的个体不断变化,所以年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到雌雄动物的交配,进而影响到出生率,所以会影响到种群密度。

D

3.(2012·

福建理综,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当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越高时,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就会越多,此群落中就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项错误;

杉茶间作园在10月份物种数达到最高,但题中曲线并不能说明各物种的种群密度的大小,B项错误;

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目越多,所形成的食物链就越多、食物网就越复杂,因此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的营养结构最复杂,C项正确;

人类的活动如除草、喷施农药、改变种植结构等都会影响甚至改变茶园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项错误。

C

4.

(2012·

重庆理综,4)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治,应该在种群密度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之前进行最有效,A项正确。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种群密度,C项正确。

当种群数量在较低水平时,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有利于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由最大开始减小,但种群密度在增大,故两者之间不是正相关,B项错误。

B

5.(2011·

北京理综,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

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

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

6.(2012·

广东理综,27)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

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右图)。

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__型增长。

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

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接受到刺激后,会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该处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2)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呈“J”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2附近波动。

(3)分析根据题意可以获得的关系为藻毒素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1)升高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2)J B K2(3)产毒藻→浮游动物→罗非鱼→FNE

考点探源

1.种群的特征:

包括种群数量特征和种群空间特征,后者可分为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三种类型,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3)土壤中的小动物的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4)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调查方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3.种群数量的变化表现为增长、波动和下降,其中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包括“J”型曲线和“S”型曲线,在“S”型曲线中,在

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而在K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S”型曲线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有限

环境资源无限

曲线

种群增长

率曲线

速率曲线

K值

有K值,

时增长速率最大

无K值,增长率保持不变

曲线形成原因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4.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5.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生物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前者具有分层现象而后者生物呈镶嵌分布。

6.有关群落结构的问题分析(重点)

(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高频考点,仅2012年就有9种高考试卷,14个试题直接考查,命题多借助曲线、图表和题干新情景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近几年命题情况看,试题趋向多样化、开放性、综合性,应高度重视!

种群数量变化及种间关系动态调节创新考查范例

【押题1】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的疯狂蔓延趋势。

(2)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出现________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3)曲线Ⅰ和曲线Ⅱ代表的种群进化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_,其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________(一定、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Ⅱ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率为0。

(5)依据自然界中“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题关键 

解析 

(1)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说明其呈“J”型增长,图中曲线Ⅰ符合马缨丹的疯狂蔓延趋势。

(2)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S”型增长,图中曲线Ⅱ符合,若出现曲线下降,如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3)曲线Ⅰ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说明外界环境适宜,自然选择的作用较弱,而曲线Ⅱ随着时间的增加,增长速率减慢,到一定程度后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导致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该种群所生活的环境变得恶劣,空间、食物、天敌等使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而生存下来的个体更适应环境,因此曲线Ⅱ的种群进化速度高于曲线Ⅰ的。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改变。

(4)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增长率为0。

(5)由于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

答案 

(1)Ⅰ 

(2)Ⅱ cd (3)曲线Ⅱ 一定 (4)f

(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生物群落的演替【押题2】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演替年数 1~10  10~25  25~100  100以上

植物类别 草地  藻木林  松林    硬木林

A.在硬木林阶段仍可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此类演替隶属初生演替

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水平结构未变

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稳定性都有所降低

解析 在硬木林阶段仍可能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该演替类型应属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由于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提供给动物的食物也会发生改变,导致动物的种类随之改变。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

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稳定性应增强。

答案 B,(3)高山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

(4)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7.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名师叮咛

相近关系的区别(易混点)

(1)种内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

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竞争食物失败而死亡。

(2)竞争与捕食

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如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狼吃兔,兔吃草。

竞争关系的生物某一方可能会由于在竞争中失败而灭绝;

捕食关系中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相反,捕食关系中的生物在自然系统中相互依赖而生存。

(3)寄生与互利共生

寄生的两者之间关系是: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互利共生的两者关系是:

彼此有利,相互依存。

(4)寄生与捕食

寄生一般不会消灭掉寄主的生命,而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往往要消灭捕食者的生命。

但也有特例,蚜虫吸食植物为寄生,但蝗虫吃植物就是捕食。

HIV寄生在人体内,最终使人失去生命。

易错点拨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中仍会有灌木、草本、苔藓等。

探规寻律 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

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

②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①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2010·

全国Ⅱ,3C)

②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2011·

海南,21C)

③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2010·

江苏,11B)

④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能进行合理分析(2009·

江苏,17A改编)

⑤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2009·

海南,20B)

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2011·

海南,21B)

⑦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2009·

广东,16A)

⑧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2009·

福建,2B)

④⑦⑧

四川理综,31Ⅰ)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点:

a—大豆萌发;

b—株冠形成;

c—开花结实;

d—植株萎蔫)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1)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为生产者,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大豆;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

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食物资源增加,二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鼠少,鼠的数量少说明环境中猛禽多;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食物增加

(3)更大 能量流动

3.(2011·

山东理综,26,节选)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kJ和________kJ。

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该草原的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和竞争。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1)食物网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弱。

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需要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参与。

(2)能量传递效率为10%时,鹰得到的能量最少,能量传递效率为20%时,鹰得到的能量最多。

营养级越少,最高营养级获得能量越多。

所以鹰位于第三营养级时,获得最高能量为10000×

20%×

20%=400kJ。

鹰位于第四营养级时,获得最低能量为10000×

0.1×

0.1=10kJ。

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损耗会减少,鹰容纳量会增加。

外来物种入侵,则会导致该草原的生物(物种)多样性锐减或丧失。

(3)影响兔种群数量的种间因素是捕食和竞争。

若兔的K值为1000只,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吃了100只兔子的食物,则兔的环境容纳量变为900只。

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调查结果将偏高。

(1)自我调节(或:

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抵抗力 分解者

(2)10 400 增加 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3)捕食 900 偏高

食物链(网)、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是历年命题的重点,单独分析一个方向往往出选择题,综合起来考查选择题、非选择题均可出现。

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押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破题关键

解析 生态系统三种生物成分不是简单地分为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而是根据生物本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来区分是哪一种具体成分。

A项错误:

消费者中多数是动物,但并非所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一些动物(蚯蚓、秃鹫等)为分解者;

植物一般属于第一营养级,则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项错误: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为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属于消费者。

从异化作用看,微生物一般分为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三类。

C项正确:

生产者是在光能或化学能促使下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的生物,从同化类型上属于自养型生物;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能量的开端,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生产者的多样性程度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稳定性。

D项错误:

一般情况下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属于一种成分,但个别生物或部分生物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属于两种成分,如捕蝇草既可作为生产者,也可作为消费者。

答案 C

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关键

(1)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即腐生生物,可能包括动物(如蚯蚓)。

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

【押题2】根据下图,回答下列与生态有关的问题。

解析 

(1)由甲与丁间存在双向箭头,且各环节均存在指向丁的箭头可确认丁为“大气中CO2”,甲为生产者;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而不是CO2”。

(2)E可传向D、B、C的能量为1×

106×

20%=2×

105(kJ),则C的能量为2×

105-2×

104-2.5×

104=1.55×

105(kJ),故A只捕食C时,A的能量值为1.55×

105×

20%=3.1×

104(kJ)。

(3)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故①为同化量,②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③为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可维持于K值,此时出生率≈死亡率。

答案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生产者 ③④⑦

(2)3.1×

104kJ

(3)蛙同化的能量 用于蛙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K 出生率=死亡率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相互关系如图),其中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异养型生物(寄生或捕食)属于消费者,异养型生物(腐生)属于分解者。

(2)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提醒(见下表)

误区类型

特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①形成: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

②书写原则:

植物(起点)→植食性动物→小型肉食性动物→大型肉食性动物。

(2)食物网形成:

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

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食物链数、不同的营养级动物的种间关系判断方法:

①任何一条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开始,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中间有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②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确定某一生物的营养级需根据此生物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定。

③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二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关于能量流动的有关问题汇总

(1)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2)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形式的变化:

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4)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形式: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5)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

细胞呼吸。

(6)能量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具有全球性。

(2)物质循环中的物质实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而不是化合物。

(3)它们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其特点是: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易错点:

在群落内部不循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食物链(网)上单向流动。

(4)伴随着物质循环过程,环境中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而出现生物富集现象,而营养级越高,富集物浓度越高。

3.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包括两方面: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通常为双向传递。

机体内部如激素等信息的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1)若图1是碳循环示意图,则丁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

甲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

若图1中的“→”仅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