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4131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

“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

因为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常表述为“对文中划线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或“对……这句话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要的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

考查的重点从内容看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从结构看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从作用看,是提示中心或起过渡作用的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等。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考点常表述为“下列说法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往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综合梳理。

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

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整合一般放在高考第二卷中考查,但在科技说明文中也可以考到,如北京高考试题第18题“文中揭示的可能的记忆存储手段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这是一道简答题,其难度较选择题有所增加,宜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今年考试说明取消了题型与分值的限制,大家要做到有备无患。

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此考点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

读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推断,是命题人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从已知到未知,由条件到结论,由原因到结果地得出结论,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而想象虽也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但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后者一般不适于科技文阅读,常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语言运用篇

1.给下列横线上填人恰当的成语。

 

(1)圆明园是一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2)孙小龙模仿赵本山的表演真是 

,让大家不时地捧腹大笑。

(3)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主要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就 

了。

(4)这部 

 

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

2.凭借语感,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

啊,友情!

人间怎能没有你?

愿你像和煦的阳光,常常照耀着我们的胸怀;

愿你像清新的空气,时时输向我们的心房;

使每个人是健康的,美好的,愉快的,坦荡的,文明的,一往无前的……

3.古代诗词与季节有关的,多是悲秋或喜春之作。

然而也有感受独特、与众不同的,例如在刘禹锡的《秋词》里,秋高气爽、鹤冲云霄的景象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

“ 

, 

”而在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

“ 

4.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溪流、湖泊、山泉是大自然的杰作。

大自然因为有了水而有了灵性,有了生机。

水是有灵魂的。

水的灵魂如少女一般韵味十足,如 

,如 

5.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

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

见了大海的浩瀚, 

,依旧遗憾;

还是遗憾。

出发吧,永远出发。

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6.仿照例句造句。

(1) 

没有仇恨,没有愤怒;

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2)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

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

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无论如何,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7.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一、三小节保持连贯。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

小学后,母爱 

,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意绵绵。

8.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

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做总结。

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

假如当初商纣王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

假如 

(1) 

?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

如果 

(2)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3) 

提示:

吴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一一一扁鹊 

楚怀王———屈原

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 

唐太宗———魏征

(3) 

9.仿写,注意画线的语句,恰当运用数量词表现情景。

例句:

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仿句:

lO.阅读下列一则新闻,然后答题。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向“等待父亲凯旋的女儿”吴悠伸出橄榄枝。

22日,人大招生办正式承诺,如果吴悠高考能达到人大录取线,学校将按照有关政策,尽可能满足她到人大深造的愿望。

同时,人大有关负责人还表示,“如果与吴悠一样品学兼优”,这一承诺也适用于所有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子女。

4月17日,一封“爸爸,女儿等待你凯旋”的信件感动了很多人。

北师大附中高三学生吴悠和她在佑安医院传染科工作一个多月没有回家的父亲迅速为人熟知。

新闻背景介绍:

2003年春,自中国内地发现“非典”病例后,许多战斗在非典前沿的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甚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截至2003年4月25日,仅广东省就有4位战斗在非典前沿的医护人员因感染非典而长眠不醒。

(1)给这则新闻取一个标题。

(字数控制在15字以内)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所报道的内容。

11.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湖南日报5月27日讯 

今日又有一种新型客机在长沙升空。

自此从长沙乘坐南航班机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旅客,就可以坐上由南航公司引进的首架波音737—800型客机,开始更加舒适的空中之旅了。

据南航湖南分公司总经理张和平介绍。

南航公司斥资13亿元引进的波音737—800型客机,是波音公司737飞机系列中最优良的机型。

据悉,另外两架客机年内到货后,也将投入湖南分公司运营。

讲授新课

事理说明文阅读归纳总结

考点

答题思路与方法

说明内容(中心)

一句话①看标题②抓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总起句),筛选关键词③划分层次,概括要点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子:

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列数字:

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作比较:

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科学准确、简洁周密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分类别:

是说明条理清楚。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分类)

打比方:

(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引资料:

加强科学性,给人以言之有据的印象。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下定义

科学准确、简洁周密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所谓…就是指…。

(指出本质特点)种概念=种差+属概念

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以事物的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安排说明顺序。

2.空间顺序:

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央到四周、从远到及、东南西北等。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由浅入深、从一般到特别、从特别到一般、从表及里。

语言平实准确

也叫一般性说明文,平实说明文,以平实见长。

准确性,是说明语言的先决条件(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辞限定的词语)下定义、列数字、引资料。

语言生动形象

也叫文艺性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以生动活泼见长(描写、修辞、打比方、摹状貌、举例子、引诗句)。

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叫科学小品文、科幻说明文。

加点词语

作用?

解释词语+起修饰、限定作用+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删去?

(表态)通常不能删去+解释词语+起修饰、限定作用+代词解句+去词解句+所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指代

一般可以从原文中对应句,上下句找答案,个别时需要自己概括几句内容或全段意思。

原因原理

仔细阅读文章对应部分,分点分类按分值概括解释(必在原文)。

内容理解正误选择

仔细阅读文章后找出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比较四个选项,找出最正确的一项。

理解画线句

运用了…说明方法,…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开头作用

由…引出说明内容/中心,引起下文具体的说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结尾作用

内容上:

介绍了…的…内容;

结构上: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文中某段作用

①总结上文②概括下文③承上启下

说明的步骤过程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次序+说明内容+说明方法)

从…介绍…,介绍了(事物)的…,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说明结构

1-分②总-分-总③分-总④并列式⑤递进式

社科文阅读方法

一、客观题命题设置的陷阱

所谓陷阱,也就是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

具体说来,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1,断章取义

所谓断章取义,是指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就妄下结论,使论题不全面。

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

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

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

“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2.偷换概念

面对传授新知识、新信息的文章,要准确无误地把握那“惟一”的语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首先要必须准确无误地理解概念。

命题者常常在此设置干扰项。

如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

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3.张冠李戴

原文中用于指甲事物、甲现象的事物、现象在干扰项中用于指乙事物、乙现象。

例如题干为“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其中选项B为“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从选文来看,第3段是讲沙尘在土壤和水循环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素之一。

而第8题B项将这种作用说成是沙尘在形成沙尘暴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显然出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4.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

例如全国卷第1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选文第2段主要讲沙尘暴的作用。

从节选部分来看,原文只讲了给新西兰带来好处,并没有讲给意大利、法国带来好处,由此可知A项中说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属无中牛有。

5.故意扩大

所谓故意扩大,是指不是实事求是,而是夸大某种作用、程度或扩大答案的范围:

例如全国卷选文第3段倒数第3句为: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第2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I’为“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从选文来’看,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神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作者并没有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有说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由此可见,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信息的范围,所得出的判断是错的。

6.颠倒关系

所谓颠倒关系,是指原文中事物间的关系是特定的,而干扰项却故意将这种关系颠倒。

例如全国卷第20题题干为“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选文第l段指出,科学家利用冰冷的钠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钠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

第2段说,用热的铷原子来降低光速则要简单得多。

由此可见,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应该大于利用铷气。

显然,A项将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7.强加因果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例如春季高考卷,社科文阅读第19题D项:

“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东印度公司一度岌岌可危的原因是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吗?

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并非如此,其真正原因是“经营不善”。

显然,本题就是犯了强加因果的毛病。

8.横加武断

所谓横加武断,是指把“未然”“或然”“将然”或推想的结果,说成是“已然”“必然”的结果。

把实验的情况,放到一般事物的推断上。

说的再明白些,就是将原文没有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将原文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设置干扰项。

例如全国卷选文第6段最后一句是:

“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第18题为“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其中选项D为“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对照原文可知,D项是韦尔奇小组正在考虑进行的工作,是韦尔奇“将做”实验的内容,而不是他“所做”实验的内容。

D项把“将然”当成了“已然”。

二、社科文应试技巧

做社科文的阅读理解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品读原文,用铅笔轻轻标记重要信息(文字的或符号的)。

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

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理解题属于第Ⅱ卷的内容,试卷上除了所答内容外,其他是不允许乱画的,因此,做完全部阅读题之后,要及时用橡皮将标记的内容擦干净,以免影响卷面的清洁。

2.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

通过第一遍阅读,考生对原文有了初步的印象,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

在实际操作中,多数考生是很难在读完第一遍之后迅速概括出以上要点,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因此,要树立读不懂原文不做题的思想,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率从事。

3.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

社科类文章阅读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因此,落实好题干所在的位置,有利于顺藤摸瓜,准确地确定该题的大致作答范围,为做出试题的答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4.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

作答范围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作答质量的高低。

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考生都能比较正确地做出答案;

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

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要找出该范围中最能体现答案的骨干词句或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科学连缀,直至做出准确的答案。

有的考生在做此类试题时虽然知道作答的大致内容,但就是一时没有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因此,要切实把好从原文中抽取信息这一关,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来表达,实在没有合适词语时,要用“我手写我口”的办法,正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5.单选性试题,不要急于从题肢中选择答案。

要先做出模糊答案,再拿这个答案与题肢核对,选取相应的答案

哪里是昆仑

在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北部,沿着都江堰顺流而上,就进入了岷山山脉。

有许多专家考证,岷山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昆仑山”。

提起昆仑,即使是地理知识再少的人,似乎也能一下子说出是在新疆南部。

昆仑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女娲就是采昆仑的五彩石补天,这个故事在现在幼儿的图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似乎没有什么说的了,可如果你在历史的故纸堆中翻一翻,你会发现在中国境内,所谓昆仑竟然有十几处之多。

《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述及昆仑地望的有:

《山海经•西次三经》载:

“又西三百里,约槐江之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

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

”《海内西经》也载: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都。

上面所述的是海内昆仑。

《大荒西经》和《海外南经》中又提到有“海外昆仑”,而且海外昆仑还不止一处。

自古海内昆仑有葱岭、祁连、昆仑(今天的昆仑)、岷山、巴颜喀拉山之说,这些都说明海内昆仑在中国的大西北。

最近四川成都又有专家著书立说,引经据典,言之凿凿,称所谓昆仑就在他家门口,也就是成都近郊的青城山。

青城山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是个大大有名的地方,也是产生道家武功的地方。

但再往上

溯,历史就变得模糊起来,好像最多也就1000多年。

这位专家把青城山命名为昆仑,而且找到了很多根据。

除此之外,有人称,在贵州也有一处叫昆仑的地方。

晋陕地区也不甘落后,据说也有古昆仑山的遗迹。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都存在着昆仑的遗迹。

真有那么多昆仑山吗?

所谓昆仑,就是“天”的意思,或者是“倚天之柱”的意思。

这样看来,昆仑已经不是一座山的概念,它成了一种象征。

和昆仑差不多地位的还有泰山。

我们中国的古人特别会走捷径,图省事儿。

他们也许是懒得在中国四处寻找新的泰山,干脆搬一块石头放到家门口,石头上刻着“泰山石敢当”,就算把泰山搬到了家里,于是可能大半个中国都有了泰山。

由此也可以这样认为,960万平方公里有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共同取向,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

“昆仑,,总是和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在古人看来,昆仑就是天地之交的结点,一切都始于此,人类的文明就起源于此。

因此确定昆仑在何处,也是在确定人类文明的起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昆仑的概念就变得非常重要。

1.从原文看,下列对“昆仑”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女娲就是采昆仑的五彩石补天,这个故事在现在幼儿的图书上部写得明明白白,因此昆仑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B.《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海内西经》提到的是海内昆仑,《大荒西经》提到有“海外昆仑”,而且海外昆仑还有多处。

C.四川成都又有专家著书立说,引经据典,称所谓昆仑就是成都近郊的青城山。

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D.昆仑,就是“天”的意思,或者是“倚天之柱’:

的意思。

这样看来,它不仅是一座山的概念,而且成了一种文化象征。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对于有些地理知识的人来说,提起昆仑,就能一下子说出是在新疆南部,并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B.中国许多地方都有昆仑的遗迹,比如岷山山脉,成都近郊的青城山,贵州有一处叫昆仑的地方等,但作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C.昆仑成了一种象征,它蕴含着“天”和“倚天之柱”的意思,体现了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共同取向,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

D.昆仑的概念变得非常重要,是因为确定昆仑在何处,也是在确定人类文明的起源。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昆仑山”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岷山山脉。

B.泰山和昆仑具有相同的地位,也成了一种象征。

C.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

D.人类的文明就起源于昆仑这一天地之交的结点。

练习:

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

生物学世纪将在三个领域中到来:

医药、环境整治和农业。

  以清除污染为例,新的研究表明,在进化的过程中,自然界曾反复地从微生物中增加或减少基因簇,就像调试计算机时增加或减少程序一样。

既然自然界能这样做,今天的操纵者也行。

于是一个名为“基因组工程”的新领域诞生了。

基因研究所目前在测序的一种细菌可以耐受超量辐射。

如果插入了它的铀代谢途径的基因簇,科学家也就参制成可以清除高辐射废物的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