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4568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Word格式.docx

3.用“‖”把文章分成三段,并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第一段:

15岁的宋庆龄在美国留学,学习非常勤奋。

第二段:

第三段:

宋庆龄忘不了祖国,对祖国充满希望。

4.文中宋庆龄对什么不以为然?

5.文末画线句表达了宋庆龄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6.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呢?

2、

一位木材商的儿子,由于从小生得呆笨,人们都喊他“木头”。

十二岁时,他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位国王给他颁奖,因为他的作品被诺贝尔看上了。

当时,他很想把这个梦告诉谁,但又怕别人嘲笑,最后,只告诉了妈妈。

妈妈说:

“假如这真是你的梦,你就有出息了!

我曾听说,当上帝把一个不可能的梦,放在谁的心中时,就是真心想帮助谁完成的。

男孩信以为真。

他想,他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世界这么大,上帝却一下子选中了他。

为了不(违背辜负)上帝的期望,从此他真的喜欢上了写作。

“。

”他怀着信念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三年过去了,上帝没有来;

又是三年过去了,上帝还没有来。

就在他期盼上帝帮助的时候,希特勒的部队却先来了。

他作为犹太人,被关进了集中营。

在那里,数百万人失去了生命,他(侥幸幸福)地活了下来。

“我又可以从事我梦想的职业了!

”他怀着这样的心情走出了集中营。

1965年,他终于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无法选择的命运》;

1975年,他又写出了另一部小说《退稿》。

接着他又写出了一系列作品。

可是,就在他不再关心上帝是否会帮助他时,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

把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评为)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

他听到后,大吃一惊,因为这正是他的名字。

当人们让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谈谈获奖后感受时,他说:

“没有什么感受!

我只知道,当你说我就喜欢做这件事、多困难我都不在乎时,上帝就会抽出身来帮助你。

梦想皆有神助!

在新世纪里,伊姆雷成为第一位证明人。

预言家说,还会有第二位,就藏在有梦想的人中间。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找出一句最适合的句子当做标题,并填写在开头横线上。

3.诺贝尔文学奖由颁布,2002年的得主是。

4.在新世纪里,伊姆雷成为第一位证明人,他证明了

5.读句子,回答问题。

(1)妈妈说:

用“”画出能证明“有出息”的句子。

(2)“他怀着这样的信念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男孩怀着怎样的信念?

请在文中“”

上写出。

6.母亲的话影响了伊姆雷一生。

你从他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三、锁匠的徒弟

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的敬重。

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他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

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本领。

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利者。

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

“保险柜里有什么?

”大徒弟眼中放光:

“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

”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

“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

大徒弟不服,众人疑惑不解,老锁匠微微一笑说:

“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

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

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1.阅读短文,完成填空

打开锁后,老锁匠问两个徒弟时,他们各自的表现是:

大徒弟.可见他;

二徒弟;

可见他。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技艺高超:

疑惑不解:

易如反掌:

3.在技术上谁更高一些?

老锁匠选二徒弟接班的理由是什么?

4.老锁匠说:

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把永远打不开的锁.这不能打开的锁指的是什么?

5.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6.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

四、

  一天,一位美国教育家来到我国的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名四年级学生,要做一个实验。

  她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

她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头,先后把小铅锤都放到瓶子里。

  她对三个学生说:

“这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

你们手里拿到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你们现在正在一口没有水的‘井’里玩。

‘井’口很窄,一次只能让一个人上来。

”说完后,她又问:

“记住了吗?

  三个小朋友齐声回答:

“记住了!

  美国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她一边灌,一边喊:

“危险!

快上来!

一二……”

  小梅低声对两个同伴说:

“快,你第一,他第二,我最后!

  教育家“三”字刚喊完,三个小朋友各自安稳地把三个小铅锤提了出来。

  那位教育家问小梅:

“你刚才跟他们说了些什么?

  小梅如实告诉了她。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教育家问。

  小梅不假思索地说:

“有了危险当然让别人先出去。

  那位美国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小梅,抱了好久才放下。

她对校长说:

“在美国,这样的实验我做过多次,但每次由于争先恐后地往外拉铅锤,都把瓶子拉翻了。

今天,我的实验成功啦!

1.结合文章中心,取个合适的标题: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不假思索:

________

(2)争先恐后:

________

3.对号入座。

(1)短文着力表现的人物是(  )

①美国教育家 ②小梅和她的同伴 ③小梅

(2)美国教育家通过教育,目的在于考察中国小朋友的(  )

①知识水平 ②思想品质,处事能力 ③动作速度

(3)“今天,我的实验成功啦!

”指的是(  )

①孩子们终于取出了小铅锤,没拉翻瓶子。

②既检验了孩子们的思想品质,又检验了孩子们的处事能力。

4.读了这篇短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五、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

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

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

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

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

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

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

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他赞叹地说:

“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琢磨()仰慕()样本()意会()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冠绝古今:

入木三分:

3.短文写了王羲之刻苦练字的两件事,分别是:

4.用“”划出文中的过渡句。

5、从王羲之刻苦练字的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

6、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个故事。

6、

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zà

ngcá

ng)的故事。

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

他赶紧转(zhuǎnzhuà

n)身拿来猎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

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与此同时,两行泪水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扳着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乞求请求)饶命。

但是,打猎的生活早已使他的心变得冷冰冰的。

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

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呈现)着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

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

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

突然,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

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

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

后来,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1、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上。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和音节,打“√”。

3、请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颤抖()懊悔()

反义词:

清晰()消失()

4、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这个故事。

5、藏羚羊为什么向老人下跪?

6、读句子,“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

”想一想当时:

老猎人当时想什么?

7、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把它写下来。

七、范仲淹十年苦读

我国宋朝的时代,有个著名的宰相叫范仲淹。

他曾经说过两句非常有意义的话:

“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为什么生在封建时代的范仲淹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呢?

原来这是跟他从小刻苦学习,深深地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分不开的。

范仲淹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家里太穷,母亲就改嫁了。

但是,后父的家境也不宽裕,不能供给范仲淹上学,所以范仲淹只好寄住到亲戚家里去读书。

范仲淹深深知道,得到读书的机会是件不容易的事,于是就不分白天黑夜地苦读。

他常常吃不饱饭,每天只能用一把米煮粥吃。

他等煮好了粥冷下来凝结成块状时,在中间划个十字,分成四块,每次吃一块。

虽然环境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却从来不叫苦。

他常常对人说:

“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能吃饮喝足,生活也没有多大意义……”

范仲淹读书是在计划的,每天读多少页,不完成计划决不休息。

冬天的夜晚,屋子里没有生火。

呼呼地西北风从门缝里直钻进来,把人的手脚都冻麻了,有钱人生了火炉,钻在柔软的被窝里还嫌不够舒服,而范仲淹却在这寒夜里,面对一盏孤灯,在那里刻苦用功。

他坚持着要读完当天读的书以后才去休息。

有时候,他冻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脸,提提精神。

每当他计划完成后去睡觉时,常常已经是后半夜了。

[],第二天一清早,他却又赶紧起床,收拾好一切,又忙着读第二天的书。

范仲淹就这样刻苦地读了十多年书,积累了丰富的学识。

后来,他当上了宰相,他从自己的经历中知道一个人求学的过程是十分艰苦的,有了学问就应当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不要忘记自己当年的苦楚,不要忘记社会上受苦的人,[],他才能说出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那样非常有意义的话。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疾苦:

___________

苦楚:

2.范仲淹说过的两句非常有意义的话是()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给文中[]里选填恰当的关联词语。

因此即使可是因为

4.范仲淹读书是有计划的,表现在

5.文章主要告诉我们,范仲淹所走的路说明了:

A.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B.刻苦学习,方能成才。

C.不经过忍饥挨饿的艰苦生活的磨练,是读不好书的。

6、请分别写出短文第③④⑤段的段意。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⑤段:

7、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八、今天你“低碳”了吗?

低碳生活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每个公民都应该改变观念意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一个人节约一度电、一杯水,意义可能并不显见,但是,人人都自觉践行呢?

以塑料袋的使用为例,自“限塑令”下达后,超市塑料袋每年的使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左右,相当于节约石油240万至300万吨,减排了二氧化碳120万至150万吨。

再以提倡的夏季“调高空调温度”为例,当空调从24℃提高到26℃,仅北京一年中就可以节约4亿度以上耗电量,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这正说明了。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环保理念。

专家给了我们不少建议:

比如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

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

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

让我们用环保理念改变生活习惯来证明☐节能减排不只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1.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词语。

践行:

节能减排:

3、联系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句子,把序号填在第2自然段横线上。

A.低碳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B.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节约能源,其效益不可低估。

4、第3自然段为了说明低碳生活既是生活习惯,有时一种环保理念的观点,主要采用了

和说明方法。

5、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6、低碳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结合短文思考,在生活中你会怎么做?

请写下来。

九、不能没有规则

约翰晚上出去,爸爸妈妈规定,必须在10点前回家.

但是有一次,约翰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回家,是后半夜才回来的,回家时怕父母发现,就从后窗跳进屋子.

第二天早上,爸爸见窗下有一个凳子,就把约翰叫起,说:

“你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不是怕你会摔伤,而是说别人发现有人在跳窗子,就有可能开枪.”在美国,这是最危险的.

然后,爸爸又重申了按时回家的规定,并告诉他这样做的道理.

年老的祖父意味深长地说:

“孩子像牛一样长得越来越大,需要的牧场也越来越大.但不管牧场大小如何,我们还是用栅栏将牧场圈起.”

生活不能没有规则,规则就是人生的红绿灯.这看起来是在限制,实质是在保护.红绿灯是城市交通的指挥官.如果没有控制,整座城市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人也一样,没有“红绿灯”的限制,将会无法无天,闯下大祸.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一次和几个朋友在瑞士公园里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砰砰”地响,很是纳闷.出来后,一位女士着急地说,儿子进厕所十几分钟都没出来.龙永图折回到洗手间,打开那“砰砰”作响的隔间,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弄抽水马桶,却怎么也冲不出水,累得满头是汗.你看,小孩觉得上厕所不冲洗违反了规定.因此,尊重和遵守规则是一种教养、一种风度、一种文明、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品格,没有这些,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没有规则,社会也无法得到和谐与安宁.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写出意思.

①红绿灯是城市交通的指挥官.

这句话中,“红绿灯”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也一样,没有“红绿灯”的限制,将会无法无天,闯下大祸.

2、用文中点点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写出意思

“孩子像牛一样长得越来越大,需要的牧场也越来越大.但不管牧场大小,我们还是要用栅栏将牧场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边想边读,

①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引用小约翰的事例,目的是想说明

引用瑞士小孩的事例,目的是想说明

文章中正反两个事例都说明了“”

4、生活处处有规则.请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具体规则:

5、为了引导人们尊重和遵守这一规则,请写一条公益广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