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457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档格式.docx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档格式.docx

所以论语当中有一句话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

可见,审美教育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就已经有所推广,受到了重视。

而现在,我们这里所说的审美教育与一般所谓的艺术课一味向学生灌输艺术技法的教育,即灌输唱歌和画画的技巧,而很少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与艺术作品有关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资料,更不注意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批评能力的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养成学生自主的学习、研究习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引导人们爱上学习、指导学习、并享受学习。

这也是符合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

”①、“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

”②

一个仅仅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与一个具有智慧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前几年发生的一起“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说的是清华大学的一位学子,他为了验证他所学的专业知识,用硫酸向动物园的熊泼去,造成熊严重的灼伤,也因此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愤慨。

而这位学子这样做的理由居然是为了用硫酸泼熊的过程来验证他所学的化学知识。

很明显,专业知识不能等同于智慧。

知识仅仅是获得智慧的一个前提。

如果硬是把各种知识塞进学生头脑,每一种知识在头脑中各占一格互不联系,那么知识塞得越多,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地就越小。

当心灵完全被塞满时,“自我”就被完全排斥了。

被知识塞满的头脑只能变得呆傻。

而这些越学越傻的人在当代一般被称为“文明的野蛮人”、“高分低能的人”、“有IQ而没有EQ的人”。

这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相违背的。

此外经常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和大学生自杀事件无不说明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重视审美教育并加强审美教育。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就应加强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当作一项奠基工程来抓好。

同时应当明确审美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画画”和“唱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使各门学科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

“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③当然“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④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自然是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的,这样我们才能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质,把握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一、学校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学校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体现在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手段、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劳动形态等各个方面。

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一种有机统一的美的学校文化。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审美感受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感受。

通过教和学的活动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教育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而且还是具有更好的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审美化的特性。

比如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就不应缺乏审美教育。

我们不但要给学生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塑造人的情感,更要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共性、健康的心灵。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

”⑤他主张不宜过分强调外来动机,而应努力使外来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在这里,布鲁纳就提出了要“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性”。

⑥所以我们在抱怨语文课难上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语文教学是否成了传统的说教,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在语文教学中有没有用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作品,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这都为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形象美和音乐美;

用形象启发学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本手段之一。

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只是起到桥梁的作用,关键是要去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形象美。

我们讲课时,常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

绘画、音乐形象和语言形象的完善结合有助于学生获得更鲜明、更深刻、更具有活力的艺术形象。

把音乐投入教学,主要是由老师用形象性语言描述,在学生的头脑中把课文描写的艺术形象还原为一幅幅图画,可直接采用画面赏析法教学。

例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这一课中,在导语设计中先让同学们听一段《春江花月夜》乐曲,让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然后给同学讲音乐是人心灵世界深处最美的语言,是情感渲泄的最佳方式,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多,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一下就勾起同学们极大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利用课件中的一些有关《琵琶行》这一课的图片。

如:

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形象、凄凉的江边送别图、悲惨的琵琶女自述身世图、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图等,让同学们充分体会到《琵琶行》这一课的绘画形象美。

再者在讲授本课的重点——音乐场面的描写时,配以《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琵琶曲,给学生听课时以音乐美的享受,另外在授课时,用美的语言来表达,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最重要的一种活动就是审美想象,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出新的内容,也需要想象。

可见,想象可以使审美对象不断具体、鲜明、生动,使审美活动更加丰富、活跃,文学作品通过想象而呈现出的优美意境,更增添了作品的韵致美、情境美、诗意美。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

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化。

这样的审美化教学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

此外,在学校的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劳动形态等各方面中渗透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也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第二、家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几年前,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

动不动就发脾气;

不了解我的心;

要求太严,标准太高;

不接受我的意见;

说话不算数;

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

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看了小学生们对自己爸妈的不满意,我们会有什么想法呢?

首先,这是对小学生做的调查,我的孩子还小着呢;

其次,就算有对上号的地方,恐怕也不愿意把这样的父母形象和自己联系在一起。

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我们身上多少会有所体现。

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然嘴上没说,但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里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

的确,孩子的这些不满意都可能成为向父母说“不”的理由。

那么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出在哪呢?

我们做父母的将又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呢?

——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从上面所提到的调查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如果我们能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从引导的角度,多从孩子们的角度去看问题,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用美的手段,按“美的规律”进行教育引导,也许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首先、作为父母我们应以身作则,以“美”的行动去教育引导孩子。

一直以来,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

”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

其实,有很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

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

即使爸妈说的再有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

比如,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作为爸爸的要求孩子在吃饭时不能看电视,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

那么作为孩子的自然就不高兴了,忍不住就会给爸爸提意见,结果却是爸爸高兴时,就说下次一定改;

遇到不高兴时,就会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

起初,孩子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了,而且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曾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给妈妈洗一次脚。

确实,父母的以身作则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其次、不应总把孩子当小小孩对待。

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的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小孩子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也不能去,那也不能去……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在学校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学生听了以后就特别想做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

结果却是由于父母担心这样那样的意外而拒绝了孩子的请求,甚至是在晚饭后提出自己洗自己的碗这样的小事。

妈妈也会左思右想一番,然后以“万一碗摔碎了怎么办?

”“碎片刺破手怎么办?

”等理由拒绝了。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应当让我们的孩子多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为一体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从而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

有一次去探望一位朋友,刚好朋友在教他的孩子打乒乓球。

小家伙四五岁了,身体也就球台高一点,尽管球打得不怎么样,但接球的时候却始终显得精神奕奕。

也许,在这个小家伙看来,他已经有了与爸爸同等的实力了;

所以激情挺高的。

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是朋友的刻意安排,为了孩子能获得这样的感受可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他有时蹲站着,为的是与儿子取得一致的高度;

有时把球挡得很高,为的是给孩子接球创造一段准备的时间……

这实在是一个理想的“课堂”。

为了让孩子感到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

朋友可谓费煞苦心,总是变着法子给孩子发一些花样百出的甚至出其不意而又始终能让孩子接得了的球。

这实在是太重要了!

因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自己打出的球能够被对手接住,同样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的家长如果能耐心一些,花多一点心思,在家庭教育中多渗透一些审美教育的元素;

在父母把孩子发出的“偏球”、“怪球”或者很差的“球”全部接住,那么孩子将会打出更好的“球”来。

第三、社会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我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怎么样,可以说是连温饱都还没有解决,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很多商品都是要凭票购买的;

然而那个年代的民风是纯朴的;

小偷、抢劫犯是要被人们当作“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做好事是会受到表扬的……在那个年代的人们讨论最多的不是谁谁家的房子比谁谁家大、谁谁家又买了小车等等物质财富的互相攀比;

而是讲奉献精神、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讲雷锋精神、讲五讲四美三热爱……那时人们过的是踏踏实实劳动,坦坦荡荡做人的朴实生活。

但是现在由于整个社会都只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工业的发展,甚至以物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

却忽视了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精神文明。

这样就使得一部分人的信仰追求出现了偏差。

确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富足,我们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精神文明却显得有些跟不上。

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不堪生活的压力,跟不上生活的节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有些人甚至直接崩溃,选择了逃避生活的“游戏人生”,不思进取,不务正业;

或者在生活中迷失方向,选择了轻生;

甚至报复社会……一起“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德与智、知与行不能顾此失彼!

当跳“海珠桥”变成“做秀”,当轻生者跳楼前围观者不去劝阻反而起哄喝彩,善与恶、美与丑怎能麻木不仁?

严峻的现实,生命的代价呼唤着人们对社会教育的重重拷问。

缺乏审美教育的社会教育是不完整的。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信仰追求一旦出现偏差,它常常表现为一个人格的空缺,在审美的文化领域和美育的教育当中,就会出现很多反常的现象。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把审美教育渗透到社会教育当中对我们当代人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审美教育对社会教育当中的人生价值有很大的启发人用。

作为一个人来说,他固然物质上的生活是需要的,但是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来说,一个人的自尊自爱,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同样是他生存的一个重要的层面。

陶渊明有首诗,就提出“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他把世俗社会比作为樊笼,是牢笼。

认为回归自然,在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当中,他的人格可以得到解放。

那么像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目前,还是有它的价值的,是可以为我们所汲取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和历史上,有很多人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惜牺牲物质的利益,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种人格追求同样是有价值的,所以这就牵涉到一个价值观念判断。

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美教育在社会教育如何把“义”和“利”统一起来所起的启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审美教育对人格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古语有言“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矣”,在市场经济下,完全把人格和市场经济和金钱对立起来,用审美和人格来排斥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比如说市场经济讲究商品交换利益互换,这也是不够全面的。

在市场经济下,没有经济实力有时候我们的人格也很难完全保持独立。

所以,不能把人格和市场经济的一些法则绝然对立,用道德和义愤的态度来对待市场经济下人格的建设。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的《非亲非故一家人》的故事就使我思考了很多,说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胡艳萍收养了三十多个残疾智障人员,不仅盖了善满家园供他们吃住,最关键的是在胡大姐的教育和帮忙下,他们都有了一定的智力,都能够干一些活,而且发病的次数也减少了,大小便不能自理的也渐渐在改变,更难得的是他们也可以和常人一样用他们的劳动创造着财富;

他们在善满家园过上了这辈子都不敢相信的幸福生活。

从胡大姐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残疾智障人士,只要得到社会足够的关爱,通过一些适当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找到生活的位置,他们也是可以和常人一样幸福的生活、愉快的参加劳动的。

我们的胡大姐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商人,但在市场经济下她对残疾智障人员能做到不离不弃,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我也是平常人,只不过做了别人没做的事情,而我却对此事乐此不疲,这里融入了我全部的热情和心血!

在对残疾智障人员的“乐此不疲”当中,我们的胡大姐的人格也在这种特殊的教育当中得到提升。

这种特殊的审美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社会和有关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

三、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审美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使他们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善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然而,由于审美教育仍然很不完善,学校社会都比较重视智育,智育被强化了,德育、美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

虽然很多教育专家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也提出了很多的专家意见,但要真正实施起来可不容易。

比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等等在国内人们已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中国的校园里响彻了二十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的口号,以至于到了今天,大家感到已经无需再提了。

可又有多少人真正认真考察过,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真的是课堂的主人吗?

只要我们看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就可以清楚的知道。

通常我们的摄像机只摄教师,录像中只有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

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断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因为教师所有的声音都有字幕;

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字幕。

然后,我们很多时候会看到课堂上的教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个地提问题。

课上完后,接下来是一些老师对教学环节点评的录像。

然而奇怪的是,老师们点评的精力也大多都放在了授课教师的身上,他们对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关心备至,而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却是少之又少。

这就是大制度下的小规则还没能很好的处理的结果。

前几年在我们广东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反补课英雄——肖兵”。

因为反对补课而被学校在年度考核中评为“不称职”,到最后“下课”了。

反对学校利用节假日补课这是国家教育部三令五申的,而且也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

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因为反补课而下岗的“反补课英雄”呢?

其实这是我国的一些教育改革的制度与当前的一些教育实际出现了冲突造成的。

国家现在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更多自主的学习实践时间,一来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来则可以增加学生从事道德实践的时间;

所以国家反对学校利用节假日补课。

然而事实是学生就真的会那么听话,在节假日会很好的休息、加强身体的锻炼、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吗?

我想这就只能因人而异了。

有些学生可能会在节假日玩个痛快,通宵达旦地打麻将、玩电子游戏或上网等等,这样的节假日对学生的不利影响远比平时的学业负担重得多。

在节假日发生严重损害学生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意外事故的可能性,也明显比到校上课的时间大得多。

同时学生就真的会把平时用于学习的时间用于道德实践吗?

恐怕只能说有这种可能;

但也有可能完全是另外相反的可能,就是将这些时间用于不道德活动。

学生到底是在校学习的时间干坏事多些,还是节假日干坏事多些?

为什么青少年犯罪更多地发生于失学的青少年中?

学习知识和道德实践真的是矛盾的一对?

遵守课堂纪律、独立完成作业、热心帮助同学解答学习难题等等,就不含有道德实践的成分?

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此外,还有高考、中考呢?

这也难怪我们的老师及大部分的家长以及社会对补课现象的见怪不怪,甚至是支持学生在节假日参加补课。

其实,尽管节假日也像平常一样不能放松体育和德育,但维护健康和从事德育活动并不需要成日地放假。

给孩子们放假,恰恰是充分开发孩子们智力和潜能的需要!

根据多重智力理论,孩子们各有各的聪明,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学校教育作为一种规模化、高效率地培养人才的方式,不可能太多地顾及每一个孩子的差别,许多类型的智力在学校里没有充分的表现和发展机会。

通过学生在节假日的自由活动和父母、亲属的有意培养,学校教育的这一缺陷至少可以得到部分弥补。

这些潜能的开发可能使学生成为特长生而被大学优先录取,可以使学生增长自信从而改善学业成绩,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也可能有助于在社会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或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

还有,学生阶段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养成获取知识的能力。

再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不足以培养出良好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少不了自学实践。

放假,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自学时间。

从短期看,自学的效率完全可能低于补课。

但从长远看,一旦养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但考上大学不成问题,而且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所以,我们的教育部门在制定针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制度的时候,是否能将节假日的时间也纳入其中,制定相应措施;

以保障学生在节假日,在校外也能接受到正规的教育。

现在社会上开展的一些假期夏令营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审美教育方式的实践。

能让学生有机会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结识新的朋友、培养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等等。

然而这种夏令营的教育方式由于带有很浓的商业性,很多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

教育相关部门的监管又不到位,结果出现了不少意外;

有的甚至是打着政府部门的旗号来招生,严重的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全国青少年海陆空将帅特训营”;

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也只能是让一部分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享受到的教育。

大部分学生的节假日还是处在一种“放羊”的状态。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为目的,并对德育、智育、体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它在将来的、未来的和中国的发展过程当中,会时时引起我们的关注,时时对我们日常生活起到一个推动和指引的作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育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55页。

5布鲁纳:

《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0页。

⑥布鲁纳:

《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1页。

【参考文献】

[1]布鲁纳:

《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2]余连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