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838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Word下载.docx

商人摆弄着手机说,财富就是赚来的金钱;

学者推了推眼镜说,财富就是创造的知识;

哲人拍了拍地球仪说,财富就是拥有的智慧;

农民望了望金黄的麦浪说,_________……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得出了不同的答案。

A.财富就是广阔的田野B.财富就是成长的麦苗

C.财富就是收获的庄稼D.财富就是播下的种子

二、知识积累及运用(25分)

5.文学常识填空(9分)

⑴《云南的歌会》的作者是,湖南凤凰人,家和家。

⑵《吆喝》一文选自,作者是,著名、、家。

⑶《俗世奇人》一文的作者是。

6.考考你。

(3分)

⑴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

这部名著是。

⑵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__________;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事。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修改其中语病。

(标明序号并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①写日记的一个好处是能留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②我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已经近八年,③这厚厚的一摞日记是我的财富。

④偶尔翻看以前的日记,⑤我感慨很多。

⑥虽然日记里不乏无病呻吟,⑦也有不少狂妄的长篇大论,⑧并且更多的是对平凡生活的感受,⑨对自我的反省和鼓励。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8.读对联,注意揣摩其中的寓意。

下边是某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题写的两幅对联,请写出此人具有哪些具体的兴趣爱好。

(4分)

(1)品韵方晓丝竹雅

(2)和二弦撷趣生旦净

执毫始觉草篆神调七彩寄情梅竹松

9.阅读下面文字,探究问题。

美丽的背后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它的花期很段,仅仅两天的工夫,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陨。

然而谁能想象,依米花为了这两天的短暂开放,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

在戈壁摊上,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生长,而依米花的跟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第深处,通常它要花费5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

这朵仅仅开放两天的四色鲜花,依米花母株为此付出了它6年的光阴。

你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探究,得出一个怎么样的结论?

10.才华展示。

如果你是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平地。

如果你是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微笑,沉默不语。

三、你一定能合理地解释语段后的问题!

(4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2——15题。

(16分)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1.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2分)

12.“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

1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

“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1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起到什么作用?

15.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

什么长长上天?

哪样长长海中间?

什么长长外外哟来,街前卖嘛?

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

(12分)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jí

()贯,回答之后,对方酒会肃然起敬:

“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

“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

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

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16.文中的拼音写上正确的汉字并加点的字注音(2分)

沧海()jí

()贯

1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18.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提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

引用的文章有何用意?

19.文中作者一开始很不喜欢听别人对高邮鸭蛋的赞美,为何看了《腌蛋》之后会觉得十分亲切?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0——25题。

乡韵自多情

①河南,是一块戏曲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

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②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

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庆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

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

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③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

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

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④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

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

那就唱戏。

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⑤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

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述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

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

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⑥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

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

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

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⑦乡亲乡韵自多情。

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剧。

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

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

20.给第①段横线处填入一词(滋润、滋养、浸润)(2分)

21.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戏,列举出3种剧种。

22.根据第③段内容。

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23.第⑤段写到了“戏曲琼浆的滋养”,从文中看,戏曲给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4.第⑥段讲述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3分)

25.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四、写作(40分)

题目:

我眼中的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横线中可填人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中的任一人,也可以是只有一面之缘却印象深刻的人生过客,甚至是你本人。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其形象鲜明,饱满。

3.结构完整,详略得当,主题明确。

4.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700字

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

(一)

一、1、B2.⑴符⑵籍⑶名⑷抵3、D4、C

二、5.⑴沈从文现代作历史文物研究⑵《北京城杂忆》萧乾作家记者翻译⑶冯骥才6、⑴水浒传⑵赤壁之战、失街亭,7.②去掉“已经”⑧“并且”改为“但是”①句后加“的足迹”。

8.

(1)音乐、书法

(2)戏剧(京剧)绘画(2分)9.示例:

瞬间的美丽、短暂的成功,原来需要漫长的积淀和一生的努力啊!

本题3分。

符合文意、言之成理、表达清楚即可。

分3分、2分、1分三档计分。

10.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

/何必为一朵花的凋零叹息。

/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

三、

(一)11.描绘了山野对歌的场面。

12.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13.“多”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

在下文与“也唱其他故事”照应。

因此,此处一个“多”字用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提问;

互嘲互赞。

14.肖像描写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场景。

15.①“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的方式。

②“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的方式。

(二)1、cāng籍2、议论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咸鸭蛋浓浓的赞美之情。

3、引用袁枚的文章,因为这篇客观真实地写出了高邮鸭蛋的优点,从侧面反映作者非常喜欢家乡的鸭蛋。

4、《腌蛋》是很实地介绍了腌制鸭蛋的方法,带有真正的赞美之意,而他人的赞美总包含了个人的某中情感。

(三)12、浸润。

13、如昆剧;

黄梅戏等。

14、摆谱;

摆架子。

15、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

16、戏曲能够唤起浓浓乡情。

17、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

(二)

一、明察秋毫(19分)

1.下列各项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3分)

A.商贩fà

n熹微xī弦乐xuà

n忌讳wēi

B.钳子qiá

n隔阂gāi铁箍桶gū掠过luè

C.伶俐lí

ng精彩cǎi夜宵xiāo龙吟凤哕huì

D.气氛fēn展销xiāo吹嘘xū棱角lé

ng

2.找出下列成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改正(4分)

引经具典心旷神怡走头无路呼朋唤侣

全神贯注张驰不定锐不可当天衣无逢

错别字

改正

3.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端午的鸭蛋》——汪曾祺——作家B.《吆喝》——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

C.《春酒》——沈从文——著名作家D.《俗世奇人》——冯骥才——著名作家

4.选词填空(3分)

⑴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 下一块泥巴。

A.伸;

抠B.探;

抠C.伸;

⑵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美。

A.淳朴本色B.纯朴自然C.质朴纯正

⑶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A.情韵动人B.张弛不定C.婉转悠扬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国家教育部为加强各校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计划实施,特制定了响当当,硬邦邦的五项措施,遏止学术腐败现象。

B.对于南京大学“辛酸父亲”来信事件,有关人士认为应该理性看待,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否定。

C.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有可能。

D.我的父亲1965年报考名牌中学,虽然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最终榜上无名,只能成为名牌中学的门外汉。

6.下面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人物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3分)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B.孙悟空-----大闹天空

C.诸葛亮----三顾茅庐D.刘姥姥------进大观园

二、知识积累及运用(17分)

7.在各种新闻媒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报道我国体育健儿夺得体育竞赛第一名的消息,“获得第一”有许多种说法,如“夺冠”,你能再说出几种来吗?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___________》的开篇词。

9.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作文,请按要求进行修改。

(8分)

①赵晨同学学习勤奋,却善于动脑子。

他的成绩提高很快,②学习非常刻苦。

早晨,③他总是起得很早,先是到操场跑步,之后就背英语、语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④晚上他认真做数理化作业。

他做题目,从不满足一种做法。

⑤他又不耻下问,遇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所以考试成绩很好。

⑥他还乐于帮助别人,好事做了不少。

○7老师和同学都夸他是好学、会学的好学生。

(1)文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句子是句。

应把“”改为“”。

(2)文中重复啰嗦的句子是句,应删掉。

(3)文中用语不得体的句子是句。

(4)文中与中心没有关系的句子是句,应删掉。

10.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句: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1)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________

(2)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____

(44分)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5分)

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1.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12.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处:

B处:

C处:

13.“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14.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15.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20题。

(14分)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

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

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

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

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

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

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

我啜泣着埋怨娘:

“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

”娘嗫嚅道:

“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

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

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

她很感激百衲衣。

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

“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

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

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