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参考第2 期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288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参考第2 期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领导参考第2 期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领导参考第2 期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领导参考第2 期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领导参考第2 期文档格式.docx

《领导参考第2 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参考第2 期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领导参考第2 期文档格式.docx

这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之后尤为重要。

从1999年开始,我们国家的高职开始大发展,现在高职学校比本科学校的数量多,接近1200所,本科是800多所,再加独立学院300多所;

但高职的学生比本科的在校学生少,因为高职是三年,每年的招生差不多,大学招50%,高职招50%。

高职的学生除了前面讲到的一些问题之外,还受招生制度等的影响。

前几年,高职的招生是排在最后的,按高考分数线,先是一类院校招,然后二类招、接着三类招,最后才轮到高职。

学生的进校分数比较低,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社会也有顾虑,觉得你考不上好的学校才上高职。

高职学校在发展前途上也不如大学。

但高职的学费却比较高,为什么?

因为大学有拨款,高职靠地方政府拨款,有些是市级政府拨款,他们拨款还不是按生均拨款,有些省是按块拨款,高职的拨款是非常少的,所以必须多收一点学费。

高职教育处在一个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前沿,但面临的难题比较大,支持却比较少。

我们一直在推进高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希望高职培养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在启动质量工程的同时,国家财政支持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每个学校能得到平均3000万左右国家财政经费支持,同时也在办学思路和方向上进一步明确,这对高职的发展帮助很大。

在办学思想上,我们提出了建设一个管理平台、两个办学系统、两个证书和一个回炉的“1—2—2—1”的思路,就是要把高职办成一个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管理平台。

管理平台的模式是这样的:

设备可能就是企业的、教师也是企业来的、教材也可能是企业帮助编写的,学校帮助招生和管理,学生在学校学习实用性技术,毕业后去企业就业。

这样,高职不需要自己配备过多的老师和设备。

两个系统,一是基础课教育系统,就是学生在高职学什么。

除了学技能,还要学基础,如数学、英语等,可能没有本科那么多,但是学校要系统地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

另外,专业技能培训要成系统,包括实验、实习、实训。

比如,钳工就需要一些认识钳工工具以及如何操作的基础实验。

有了基础之后,再到实训基地完成更复杂一些的基本操作。

基地有机床、计算机等设备。

完成实训之后再去企业实习至少半年,这就从基本的技能培训阶段进入了技能的深化学习阶段。

在企业干一些事,同时又学习企业的管理。

两个证书,一个毕业证,一个职业资格证,一个回炉,就是当学生工作几年后想再学习时,可以再回学校培训。

我们把高职办成一个管理平台,一个学习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系统。

培训的系统。

现在很多在高职培训的人数多于在学人数,可能在校生7000—8000个,但一年的培训人数多达10多万。

四、《管理观察》访研团:

质量工程在专业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监督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推进,还考虑到了高教资源在中、西部地区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这些计划实施后的效果如何?

“质量工程”实施一年来,有了比较好的进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

项目建设方面:

批准建设了1818个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

开始了专业规范的制订和专业认证及评估试点工作;

累计建设了246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批准建设了4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批准建设了360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批准120所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共开展6135个项目;

批准建设了4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开展了四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与表彰,评选表彰了4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批准支持了9个大学生竞赛活动资助项目;

批准建设了2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批准资助了560名受援高校教师和120名教学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和学习锻炼,完成对口支援高校的90个数字化教室建设。

公共系统建设方面:

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项目”建设;

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建设工作;

启动了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建设;

启动了立体化教材数字资源系统建设;

启动了全国高校教学基本资源数据库系统建设;

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

“质量工程”的全面启动实施,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获得了各地、各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明确了教学改革的重点,引导了办学定位的思考,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带动了各地的改革试点。

五、《管理观察》访研团:

我国推进“质量工程”需要模式创新,在几次访研过程中您都提到高校改革与管理模式问题,那么,怎样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呢?

我国高等教育有很多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需要好好总结。

在管理上,我感觉我们有我们的特点,例如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和大学的互动比较多,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互补等。

但这是否叫模式,需要进一步讨论。

我认为:

我国高教管理方式的形成有深刻的背景。

从国内背景来看: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家都想把高等教育搞好。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高等教育大国并不等于高等教育强国。

从国际背景来看:

中国和其他任何国家的环境都不一样。

例如我们的经济改革,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像我们这样的。

在中国,尽管可能有批评,但国家如不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可能在国家需要的人才培养、在优质资源共享、在教育的公平性等方面都将出现滞后的问题。

西方的大学以学术自治为主,他们认为学校是独立的,不需要政府管。

我们不太一样,我们的政府和高校有很好的互动关系,我们一起努力为培养人服务,这大概就是中国高教管理模式吧。

这个管理模式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政府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公共政策与项目的引导,对学校产生影响和作用,而学校又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权,并向主管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双方结合起来产生一个互动,而且产生效果最大化。

六、《管理观察》访研团:

推动“质量工程”深入开展,怎样加强科学管理?

加强科学管理是推进质量工程的关键,我们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的:

第一,加强调查研究,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和内在规律。

在这方面,特别要加强和高校以及学生教师的互动,真正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科学发展。

第二,准确定位。

要分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功能,准确定位。

中央政府负责全局性的、高校和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

例如,教授上讲台的问题、收费标准的问题、生均经费的问题、部门间协调的问题等。

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落实中央的有关政策,二是结合当地的特色。

比如一个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结合地方高校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实行一些适合当地特色的政策。

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比如学生培养模式的制定、培养方案、授课时间、实验室的建设,开什么课不开什么课,都是学校说了算,学校拥有自主权,但政府对学校培养的过程和最终合格的检验负有责任。

第三,加强服务。

管理是一种服务,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管理。

我们面对的是中国最有知识和最有创新性的群体。

我们不但需要在思路上创新,还要在组织和管理流程上创新。

这对我们管理人员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政府要为学校提供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要通过国家的意志和项目的引导,解决发展的方向问题;

我们要有较强的实践和协调能力,兼顾各方利益,然后选取突破点;

再次,要敢负责任,我们现在的会议太多,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决策就是要负责任,不敢决策,可能要影响工作。

至于决策的把握和比例,这是值得研究的。

但我认为:

在失败和逆境环境下,敢于应对,善于决策就是奇才、就是创造。

我觉得管理的最核心是思路和各方面的协调,就是取胜概率增加的过程,这需要学习。

七、《管理观察》访研团:

“高教质量工程”从深层次来讲,它既是高教大众化一次转型,又是新文化的一种表现。

当前推进和实施“质量工程”需要发展和弘扬哪些新文化?

推进高教质量工程需要新的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文精神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发展新文化就是要把高校人文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很好结合起来,大学不仅要教授专业技能,还要教授做人的道理。

我觉得大学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

首先要强调人的权利和责任,一般我们把责任放前面,但是以人为本可能要换一个角度,就是把权利放前面,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权。

权利放在前面不是胡来,而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权利,然后再去负责任。

然后爱国、爱党、爱民族,但应该强调渗透,而不要太强调培养。

第二,提倡理性和逻辑的思考。

理性思考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科学思考。

我觉得中国的文科科学性太少,社会性和世俗性太多,而在大学应该强调科学的文科、学术的文科,我们的大学把社会性等同于科学性,混淆了两者的概念。

大学应该是科学性和学术性的,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人文精神和文化的理性思考和逻辑思考,即缺少科学的精神。

我们应该培养有独立见解的大学生,不人云亦云,这是核心价值观。

那么,人文精神靠什么培养呢?

靠大学文化的传承。

大学是传播文化的地方,像一个炼钢炉,放入生铁,练出纯钢。

大学一定要守护自己的传统,科学技术可以创新,而文化要靠渗透和长期的积累,所以大学在文化方面要引领、要保持、要传承,要有自己独立的、独特的见解,要保证人类的公共道德和传统道德,好的要保持,糟粕要去掉。

所以我们在推进大学的质量工程建设时非常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建设,鼓励多举行一些学生的比赛或竞赛,质量工程本身就支持10-20项学生专业竞赛。

我们也鼓励大学多成立一些俱乐部,同时鼓励大学不要给学生开过多的课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做自己想做的事,包括谈恋爱,这也是加强学生的互动和交往,让学生觉得在学校辛苦着,也快乐着。

每一届大学生都把这些优良文化传统留给大学,沉淀下来,哪怕只是沉淀一点点。

新生都是靠师哥、师姐、老师带领的。

我认为要帮助一个学生,就要让所有人来帮助他,大学需要融洽的氛围,人文环境好,大学生才会获得快乐而充实的大学生活。

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教学管理行政化、官僚化,管理队伍不为教师科研服务,学风造假等等问题势必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所以我们搞实验,给学生1万元,但学生必须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办事,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一些申请资金的手续,以相信学生为前提。

因此,我觉得大学文化是一个急需建设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现在还没有考虑十分清楚或者没有认识透彻,这也是我们高校面临的大问题。

除此之外,大学教师的创新、评估、各种考核,也缺少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比如,规定教师一天写5000字,这样他就没有空间创新,所以要给他们松绑,让他们宽松一下,解放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第三,把弘扬文化与加速人才培养成果的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办教育不能太急功近利,文化的效益是长远的。

但是方向一定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你搞数学研究也好,哲学研究也好,可以不受大环境影响,但是研究的结果、培养的人才今后还是为社会服务。

你可以不为今年、明年的社会服务,但这是大学办学的根本。

所以我们总的思想是加强高等学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

大学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

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对社会有用,可以干活,地质专业的学生可以翻山越岭地寻找矿藏,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治病救人。

第二,要有科研成果。

这些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现实意义,不能搞完就扔。

第三,为国家建设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