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363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经典诗文Word文件下载.docx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以约

(1)失之者鲜

(2)矣。

(1)约:

约束。

这里指“约之以礼”。

(2)鲜:

少的意思。

“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古诗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赏析]

园里的葵花绿油油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期待阳光。

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

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

时光流逝像百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啊它会再向西流淌?

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饮酒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简介:

陶渊明(?

—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注释:

1.人境:

人间、世间。

2.君:

陶渊明自称。

3.尔:

如此,这样

4.悠然:

悠闲自得的样子。

5.日夕:

傍晚。

6.真意:

自然意趣

7.相与:

结伴。

8.还:

回,归。

赏析: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心中的感想啊!

汉江临眺

唐·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大诗人,和李白同龄。

他是大画家,最善于描写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说: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汉江临眺——站在汉江岸边远望。

汉江又称汉水,发源于陕西西南部,在湖北武汉注入长江,全长1500多公里。

2.楚塞——古代楚国地界,包括现在湖北湖南一带地方。

3.三湘——指湖南境内的湘江和它的支流。

4.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5.九派——九条去流,指长江在江西省内的所有支流。

6.襄阳——地名,在湖北北部,靠近汉江。

7.山翁——山简,晋朝襄阳守将,经常出去饮酒,大醉而归。

这里代表当时襄阳的地方官。

来到襄阳城外,站在汉江岸边,目送江水滔滔滚滚向南流去,心胸十分畅快,止不住赞叹道:

这汉江南接三湘,西通荆门,东与九江相连,真是源远流长、水域无边啊!

江水向南流去,流去,流到天地尽头,流到天地以外去了。

而在对岸远处,“山色有无中”,那淡淡的群山,笼罩在柔和的阳光和空蒙的烟雾里,影影绰绰,似有若无,朦胧恍惚之中,别有一番诗意。

  回头再看沿江两岸的大大小小的城郭,一个个都像在水边漂游浮动;

那远方的天空,显得过分低垂,被汹涌的波浪冲击得忽悠悠的颤动。

这样美好的风光,这样晴和的天日,又有一位殷勤好客的主人陪同浏览,难怪诗人流连忘归,想要长居此地与说人开怀畅饮呢。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

-777后),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天宝二年进士。

少年读书嵩山,二十四岁时以一介书生从军北征,往来边塞十多年。

代宗大历年间,官至礼部侍郎,后出为潭州刺史。

《全唐诗》录存其诗尽一卷。

1.迥:

远。

2.傍:

靠。

3.发:

开放。

4.经冬:

过冬。

5.销:

这里指冰雪融化。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

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

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1)峨眉山:

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半轮秋:

指半圆的秋月。

(3)平羌(qiāng):

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4)发:

出发。

清溪:

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

n)为峨眉山附近。

(5)三峡:

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6)君:

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

顺流而下。

渝洲:

今重庆一带。

峨嵋山顶刚刚冒出半轮秋月,月影映入平羌江,伴着我的小船随江水流淌。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这首诗是李白26岁初离四川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显,音韵流畅,抒发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正是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

在他的诗中,有许多都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人民的苦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对战乱、腐败黑暗的愤恨和揭露,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因此被后世称为“诗史”。

而在艺术上,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有一千四百多首,他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达到了艺术形式与社会现实的完美结合,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被人誉为“诗圣”。

1.戍鼓:

戍楼上的更鼓。

戍:

驻防。

边秋:

边塞的秋天。

2.无家:

意指兄弟分散,家不成家。

这首诗写于杜甫贬官华州后。

当地发生饥荒,杜甫乃弃官西去,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县)怀念胞弟而作此诗。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除了思念兄弟,也在诗中寄寓了国家破碎的沉痛心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语意平淡而感情深沉,从而成为经年传诵的名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节选)

唐·

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诗现存800余首。

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1.酬:

酬答。

2.乐天:

指白居易,字乐天。

简析: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晚唐诗人,著名文学家。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其与李商隐为“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1.莺啼:

即莺啼燕语。

2.郭;

外城。

此处指城镇。

3.酒旗:

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

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楼台:

楼阁亭台。

此处指寺院建筑。

6.烟雨:

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江南的春天,千里莺啼,百花盛开,红绿交映,临水的村落,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都历历在目。

啊,南朝建造的那么多佛寺,还有数不清的楼台亭阁,如今都笼罩在一片迷茫的烟雨之中。

诗人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用一系列优美的形象描绘出明媚绚烂的江南春光,同时也含有对好佛的南朝统治者的嘲讽。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诗人,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有《玉谿生诗集》和《樊南文集》。

1.无题:

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

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会结束。

3.泪始干:

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

早晨梳妆照镜子;

云鬓:

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分别后相见的机会难得,因此分别时更觉得难分难舍。

在春风衰减、百花凋残的暮春时节别离,就更会令人伤感。

我们像春蚕一样,只有到死了的时候,丝(思)才没有了;

像蜡烛一样,只有成了灰,泪才干涸。

早晨你对镜梳妆只怕鬓发改变了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晚上我在月下吟诗身上会觉得寒冷,心里会感到悲凉。

从这里到你所在的蓬莱山没有多远的路,希望有像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你我传递消息。

这首诗描绘了优美动人的意境,表达了深沉悠远的情思。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寄北:

寄给家住北方的妻子。

李商隐系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河内在巴蜀之北。

(2)未有期:

没有确定的归期。

意指一时难以相聚。

(3)巴山:

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4)共剪西窗烛:

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5)却话:

重头谈起。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没有确定。

今天晚上巴山这里正下着大雨,雨水把池塘都涨满了。

什么时候能和你在西窗下一起剪烛花,那时再告诉你巴山夜雨时我思念你的情景吧!

这是一首抒情诗。

在一个初秋的雨夜里,无限思念远方的妻子,因而写下这首千古流传之诗。

平淡朴实的诗句之所以流传千年,也许就是因为这份亘古不变的感情。

情感之真切,构思之新颖,令人拍案叫绝。

山园小梅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967—1028),钱塘人。

北宋诗人。

诗人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

正是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才能写出这首流传久远的咏梅绝调来。

(1)众芳:

百花。

(2)摇落:

被风吹落。

(3)暄妍:

明媚美丽。

(4)疏影斜横:

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

(5)暗香浮动:

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

(6)霜禽:

寒雀。

(7)合:

应该。

(8)微吟:

低声地吟唱。

(9)狎[音“峡”]:

亲近。

(10)檀板:

演唱时用的檀木柏板。

(11)金樽:

豪华的酒杯。

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

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

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

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此诗一出,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

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

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

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1)湖阴先生:

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2)护田:

保护园田。

据《汉书·

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3)将:

携带。

(4)绿:

指水色。

(5)排闼:

推开门。

闼:

宫中小门。

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1.西林:

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

因为。

3.此山:

指的是庐山。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望湖楼:

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

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

遮盖,掩盖。

3.跳珠:

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

风从地面卷起。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

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

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

著有《柯山集》、《宛邱集》。

词有《柯山诗余》。

1.诗写鞍马劳顿中,雨后青山带来的欣慰。

2.嵩山,在河南登封县北。

3.赖:

依赖,凭借。

4.豁,开朗。

豁我怀:

使我开怀、振奋。

5.清瘦,刻画雨后云中的嵩山,语句清新。

南宋姜夔有词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大约源于此。

  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

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青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

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

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惟有青山能豁我胸怀,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

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趣尚,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

这是写人的成功所在。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

他写诗开始学习江西派,后来学习王安石等人,最终自成一派,称为“诚斋体”。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不堆砌古典,仿佛脱口而出,清新自然活泼。

七绝写得很好,以写景咏物见长。

共存诗四千二百多首,有《诚斋集》。

1.泉眼:

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晴柔:

晴天柔和的风光。

3.尖尖角:

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

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水口行舟(其一)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水多。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其词有《晦庵词》。

(1)水口,镇名,一说在今江苏武宁东南。

又说在福建闽江北岸的古田县水口镇。

(2)扁舟:

小船。

(3)雨一蓑:

在雨中披上蓑衣。

(4)夜如何:

一夜的风浪不知道要造成怎样的后果。

本题共二首,此为第一首。

诗人夜里行船,遇上大风雨,不禁担心起来,但早上卷起帘子一看,喜出望外地发现两岸仍然是山青树绿。

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

今早试卷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

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大地是永远长存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冷眼面对现实,执着自己的信念。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以自然平淡之笔,通过客体影观的描述,寄寓着人生和事物的哲哲理,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孝宗朝(1163—1189),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名诗有《题临安邸》。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1.临安:

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邸:

客栈、旅店。

3.汴州:

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