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524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统x线报告书写一文档格式.docx

(三)良性肿瘤鼻腔及鼻窦的良性肿瘤较少见,但种类较多,以乳头状瘤和骨瘤较为多见。

乳头状瘤起自鼻和鼻窦黏膜,常累及一侧筛窦和上颌窦,切除易复发,有5%~15%可恶变。

鼻腔及受累一侧筛窦、上颌窦内软组织密度影,窦腔可扩大。

窦壁受压变薄,亦可有窦壁骨质破坏,应考虑恶变可能。

鼻窦骨瘤好发于额窦和筛窦,以致密型骨瘤多见,生长缓慢。

多无临床症状。

但发生于窦口附近而阻塞窦口可以引起感染,肿瘤较大也可以产生局部压迫症状,引起头痛、突眼等。

【病例】右筛窦骨瘤1.克瓦位[图1-1-3]2.报告书写要点:

鼻窦骨瘤致密型为多见,X线表现为与窦壁相连的边缘清楚的骨性密度肿块,当存在松质骨成分时,可以见到小梁结构,周围有薄层骨皮质包绕。

图1-1-3右筛窦骨瘤

A.克氏位;

B.瓦氏位3.报告示范:

右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

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

窦壁光滑。

余骨质未见异常。

双鼻甲肥厚。

(四)恶性肿瘤鼻窦恶性肿瘤好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为鳞癌,少数为腺癌。

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筛窦,额窦和蝶窦较少见。

常引起面部肿胀、麻木和疼痛。

恶性肿瘤多合并鼻窦炎,在没有出现骨破坏时,不容易与炎症鉴别;

当X线上发现窦壁破坏时,一般可以确诊。

【病例】左上颌窦癌1、瓦氏位[图1-1-4]2、报告书写要点:

鼻窦恶性肿瘤早期与鼻窦炎表现类似,表现为窦腔密度增高;

病变进展,X线上可以发现窦壁骨质破坏。

图1-1-4左上颌窦癌(瓦氏位)3、报告示范:

左侧上领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

左侧上领窦下壁牙槽骨局部破坏、消失;

左侧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

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为合并上领窦炎。

二、眼眶

(一)肿瘤眶内肿瘤种类较多,良性肿瘤有血管瘤、脑膜瘤、星形细胞瘤、神经鞘瘤等,恶性肿瘤有视神经母细胞瘤、恶性视神经胶质瘤。

这些肿瘤都会引起眼球运动受限、突眼、视力下降等。

X线平片表现除视神经母细胞瘤好发生于婴幼儿并多伴有钙化,诊断较为特异外,其他肿瘤应用X线平片进行定性诊断较为困难。

【病例】右眶肿瘤1、眼眶正位[图1-1-5]2、报告书写要点:

首先要观察眶内有异常密度肿物,是否伴有钙化,眶骨有无开大和受侵的表现;

视神经孔、眶上裂、眶下裂有无增大等。

X线平片上多表现为眼眶内密度增高,眶骨受压,眶窝开大等;

累及视神经的病变可以引起神经孔开大。

图1-1-5右眶肿瘤(神经纤维瘤病,眼眶正位)3、报告示范:

右眼眶普遍性扩大,右眼眶内骨质破坏、吸收,右上颌窦深部顶壁-眼眶底壁下陷,右眼眶外侧壁骨缘不连续,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改变。

左眼眶未见异常。

(二)眼异物眼异物多由外伤后引起,X线平片可以发现不透X线的异物,并且可以对异物进行比较精确的定位。

金属异物直径在lmm以上就可被发现,而玻璃或石子等需要更大一些才能显示。

【病例】眼眶异物1、眼眶正侧位[图1-1-6]2、报告书写要点:

X线眼眶正侧位首先要观察眶内有无异物,异物的位置,是位于眼球内还是眼球外。

侧位异物距角膜缘的距离为异物的深度。

图1-1-6眼眶异物A.眼眶正位;

B.眼眶侧位3、报告示范:

右眼眶内偏外侧可见一圆形异物影,直径约5.0mm,边界光滑锐利,侧位可见异物位于球内,距角膜缘约15.0mm。

局部骨质未见异常。

三、耳部

(一)中耳乳突炎急性中耳乳突炎多继发于鼻腔或鼻咽部感染,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口堵塞,也可成为感染的致病因素。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耳鸣、耳道流脓、听力下降等。

X线表现主要为中耳乳突腔内密度均匀增高、

混浊,听小骨显示不清,病变严重者可引起骨破坏,继发骨髓炎。

慢性中耳乳突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耳部疾病,多由急性中耳乳突炎迁延发展而来。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听力减退、外耳道反复流脓和头痛等。

根据病变程度和性质可分为单纯型、坏死型(肉芽型)、胆脂瘤。

【病例】右中耳乳突炎1、许氏位[图1-1-7]2、报告书写要点:

X线显示中耳、乳突腔内的密度增高,注意观察有无听小骨、乳突气房、鼓室盖及乙状窦前壁骨质破坏。

单纯型中耳乳突炎X线表现主要为中耳、乳突透过度减低;

病变进展为坏死型可以出现听小骨破坏或显示不清,乳突气房骨吸收,边缘模糊或增生硬化。

图1-1-7双侧中耳乳突(许氏位)

A、左乳突正常;

B、右侧乳突慢性炎症3、报告示范:

右侧乳突气房发育尚可,但透过度减低,密度增高。

乳突蜂房骨性间隔厚薄不均。

未见骨质破坏。

左侧乳突气化良好,其内未见异常密度影,乳突蜂房骨性间隔厚薄均匀、清晰完整。

(二)胆脂瘤胆脂瘤是慢性中耳乳突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脱落上皮积聚成的团块。

好发于上鼓室、鼓窦入口及鼓窦区,易引起颅内并发症。

胆脂瘤多合并有慢性中耳乳突炎,除了具有中耳、乳突腔内密度增高的表现外,还形成边缘清楚、锐利的类圆形骨破坏区,不同于肉芽组织引起的不规则骨破坏。

【病例】右耳胆脂瘤1、许麦位[图1-1-8]2、报告书写要点:

X线显示上鼓室、鼓窦入口及鼓窦区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破坏区,边缘骨质硬化,同时伴有中耳、乳突腔密度不均匀增高。

图1-1-8胆脂瘤A.许氏位;

B.麦氏位3、报告示范:

右耳乳突气化不良,透过度减低,右耳上鼓室稍扩大,边缘骨质呈硬化改变,前骨嵴变尖,听小骨吸收;

鼓窦入口受侵略开大。

四、鼻咽、喉部

(一)腺样体肥大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顶后壁的咽扁桃体,正常应在10岁以内退化;

如果没有退化则称为腺样体肥大。

临床上常常引起患儿打鼾,并继发鼻窦炎,严重者可引起智力发育障碍。

【病例】腺样体肥大1、鼻咽侧位[图1-1-9]2、报告书写要点:

X线可以很好的观察腺样体肥大的程度和气道受压的程度,成人鼻咽顶壁软组织厚2~4mm,5岁以下<8mm,成人<5mm。

图1-1-9腺样体肥大(鼻咽侧位)3、报告示范: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肿胀,厚约10mm,气道明显受压变窄。

(二)咽后壁脓肿

咽后壁脓肿好发生于婴幼儿,主要由于咽后壁损伤或异物刺入继发感染引起,也可由上呼吸道或耳部感染引起。

主要症状有高热、咽痛、吞咽和呼吸困难等。

【病例】咽后壁脓肿1、颈部侧位[图l-l-10]2、报告书写要点:

X线颈部侧位片上可以发现颈椎曲度变直或后凸,咽后壁软组织增厚,咽部及喉、气管狭窄,并受推挤前移,如为颈椎结核引起可有相应的椎体、椎间盘破坏改变。

X线重点观察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大的程度和喉、气道受压的程度。

同时注意颈椎曲度的变化和是否存在颈椎椎体和椎间盘的破坏。

图l-l-10咽后壁脓肿3、报告示范:

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厚,厚约5mm,气道略受压,颈椎曲度变直。

(三)鼻咽癌为鼻咽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淋巴上皮癌最多,其次为鳞癌、未分化癌。

肿瘤多发生在咽隐窝、咽侧壁、咽顶后壁。

主要症状有鼻出血、鼻塞、耳鸣、耳聋,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常见原因;

晚期侵犯颅底可有头痛。

X线可以发现鼻咽顶后壁、咽侧壁软组织增厚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气道受压狭窄、变形。

晚期可以发现颅底骨质破坏。

【病例】鼻咽癌1、鼻咽侧位[图l-1-11]2、报告书写要点:

鼻咽侧位片可以发现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增厚或不规则结节状肿块,可观察气道受压狭窄的程度;

颏顶位用来观察鼻咽侧壁的软组织肿块。

颅底骨质破坏提示病变有颅内侵犯。

图l-1-11鼻咽癌3、报告示范:

鼻咽顶后壁见软组织肿块样增厚,呈僵硬感,与正

常咽后壁组织境界不清,表面尚规整,斜坡局部骨质破坏。

(四)茎突过长综合征茎突正常长度为2.5cm左右,其下缘不超过第二颈椎横突。

若茎突发育过长或有额外的茎突舌骨韧带骨化都会导致茎突过长,在临床上引起咽部不适、咽痛和头痛等症状。

通常在茎突正位片上可以测量茎突长度,从颞骨下缘测量到茎突末端。

【病例】茎突过长1、茎突正位[图l-1-12]2、报告书写要点:

在茎突正位片上从颞骨下缘测量到茎突末端,如果超过3cm可以确定为茎突过长;

或者观察茎突末端是否超过第二颈椎横突。

图l-1-12茎突过长3、报告示范:

双侧茎突末端超过第二颈椎横突,余骨质形态及关

节未见异常改变。

(五)喉喉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良性乳头状瘤,多无症状,大者可有喉部不适、咳嗽,发生于声带者可有声音嘶哑,严重者也可以出现呼吸困难。

喉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为鳞癌、腺癌,肉瘤少见。

按照病变位置分为声门上型、声门型和声门下型。

临床早期仅有喉部不适或异物感,随后出现喉痛、喉鸣、声嘶、咯血,晚期出现呼吸困难。

【病例】喉癌1、喉侧位和喉正位体层[1-1-13]2、报告书写要点:

喉侧位片及喉正位体层摄影可见声带增厚,气道和喉腔狭窄变形。

有时可见软组织肿块影突向喉室、声门下区、喉前庭。

图1-1-13喉癌

A.喉侧位;

B.喉正位体层(吸气位)3、报告示范:

喉侧位像见会厌喉面增厚。

局部见隆起肿块影,表面不光滑。

喉正位体层像显示右侧杓会厌皱襞及室带软组织肿块影。

梨状窝狭窄,喉室变浅,声带肿胀。

第二节胸部一、肺

(一)正常肺部胸部的正常X线解剖包括胸廓、气管、肺、纵隔、胸膜和膈肌,胸廓又包括软组织和骨骼。

根据各解剖结构的组织密度不同,在胸片上呈现不同密度的影像。

在胸廓和纵隔高密度影的衬托下,双侧肺野呈含气透亮影。

双侧膈肌将肺和腹部影像分隔开来。

双侧及前后肋膈角均为锐角。

胸膜在正常情况下菲薄、光滑,一般不显影。

【病例】肺部正常

图1-2-1正常胸部正侧位A.胸部正位;

B.胸部右侧位1、胸部正侧位像[图1-2-1]2、报告书写要点:

正常胸片报告的书写应按照一定顺序,对胸片上的影像进行较全面描述的原则,主要包括胸廓对称与否,纵隔结构的位置;

双肺野纹理、透过度和肺门大小;

心脏的形状、大小及位置情况,最后是膈肌和肋膈角。

忽略对以上任何一项的观察描述都是不应该的。

3、报告示范:

胸廓对称,纵隔居中。

双肺野纹理清晰,肺门影不大。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二)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是主要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好发于中青年人,起病急,症状重。

按感染时间先后病理分四期,即充血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和消散期。

X线表现由于不同时期而不同,但主要改变为肺叶或肺段的大片实变影,在正侧位像上,可见靠近叶间胸膜的部位境界清楚,实变影内有支气管透亮影。

【病例】右肺中叶大叶性肺炎

图1-2-2右肺中叶大叶性肺炎A.胸部正位;

B.胸部右侧位1、胸部正侧位像[图1-2-2]2、报告书写要点:

大叶性肺炎主要病理为炎性渗出,X线表现为大片密度增高的实变影,形态和患病肺叶相似。

但为了和肺脓肿、肺不张、中心型肺癌等相鉴别,应强调实变影的密度和体积,同时注意胸腔积液的有无和淋巴结的肿大,并尽可能动态观察病灶的变化。

另外右肺中叶大叶肺炎时上界为水平裂,比较清晰,下缘不清晰,而且右心缘一般较模糊。

3.报告示范:

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界模糊不清,右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过度减低。

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

肺门无异常增大。

左肺未见异常。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三)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是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链球菌等致病菌进入呼吸道后所致的支气管及支气管周围肺泡炎症。

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极度衰弱的患者或为手术后并发症,临床上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为主要症状。

主要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强、模糊,沿肺纹理出现斑片状阴影,同时也可出现肺气肿、空洞及胸腔积液等改变。

【病例】支气管肺炎

图1-2-3支气管肺炎A.胸部正位;

B.胸部右侧位1、胸部正侧位像[图1-2-3]2、报告书写要点:

支气管肺炎因为是支气管及支气管周围肺泡炎,故典型表现为沿增强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阴影,与呈叶段分布的大叶性肺炎之大片阴影不同,而且无支气管气象。

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影不大。

心脏形状、大小在正常范围。

(四)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内径的病理性扩张,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继发性支气管扩张更为多见,为发生在肺内一些病变之后,如肺结核、慢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等。

支气管扩张的发生部位

以两下叶基底段、左肺舌叶和右肺中叶多见。

在X线平片上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根据形态,支气管扩张分为:

①柱状支气管扩张;

②静脉曲张型支气管扩张;

③囊状支气管扩张。

也可几种支气管扩张形态并存。

【病例】双肺囊状支气管扩张图l-2-4双肺囊状支气管扩张1、胸部正位像[图l-2-4]2、报告书写要点:

囊状支气管扩张呈蜂窝状改变,合并感染时,囊腔内有液平,病变区支气管周围有斑片或大片状阴影。

继发性支气管扩张常可发现导致支气管扩张的原发病,如肺结核、慢性肺炎或胸膜肥厚等。

X线平片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限度,确定诊断需进一步支气管造影或CT检查。

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

下肺野内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分布的多发囊状透亮影,呈蜂窝状改变。

左肺下野膈上区透过度增高,肺纹理减少。

心脏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五)肺脓肿肺脓肿是肺部化脓性炎症,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多见,根据病菌侵入途径分为支气管源性肺脓肿和血源性肺脓肿,可发生于儿童及成人。

支气管源性肺脓肿多为单发,血源性肺脓肿为多发病灶。

肺脓肿形成前表现为边缘模糊的斑片状或大片状阴影。

脓肿形成后,在大片状阴影中可见密度减低区,内可见液平。

脓肿吸收期可表现为空洞逐渐缩小乃至闭合,周围炎性渗出病灶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或残留纤维索条影。

【病例】左肺下叶脓肿

图1-2-5左肺下叶脓肿A.胸部正位;

B.胸部右侧位1、胸部正侧位像[图1-2-5]2、报告书写要点:

单发的支气管源性肺脓肿典型表现为在大片致密阴影中有空洞形成,空洞内多可见液气平面,空洞壁一般较光滑。

此种肺脓肿空洞因为周边大片炎性渗出性改变、洞壁光滑、洞内有液气平面、没有卫星灶等特点,与肺结核空洞及肺癌空洞较容易鉴别。

正位像左肺中野中外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大小约4cm×

4.5cm的空洞,空洞内壁光滑,壁较厚,其内有气液平面,侧位像病灶位于左肺下叶背段。

右肺纹理清晰。

双肺门影不大。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六)肺结核

结核菌经呼吸道初次吸入肺部引起的肺结核,称为原发性肺结核,几乎均为儿童患病。

由原发结核灶复燃或从外界吸入结核菌再次感染的结核,称为继发性肺结核,多见于成人患者。

肺结核属于一种特殊炎症。

因结核菌数量、毒力及机体反应性状态的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类型。

肺内基本病变性质包括渗出性、增殖性和变质性病变。

以渗出性为主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肺泡炎。

以增殖为主的病变则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结核结节。

以变质为主的病变多有渗出性病变或增殖性病变发展而来。

渗出性、增殖性及变质性病变常同时存在于一个病灶内,而以其中某一种为主。

肺结核的不同病理形态决定了其在X线平片上的不同阴影表现,肺结核的基本X线表现包括云絮状阴影,肺段、肺叶或一侧肺阴影,结节状阴影,球状或肿块阴影,空洞影,条索状、星状阴影及钙化阴影。

【病例1】原发综合征图1-2-6右肺原发综合征1、胸部正位像[图1-2-6]

2、报告书写要点:

原发综合征包括肺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三者形成哑铃状为其典型表现,在X线平片上原发病灶及病灶周围炎表现为致密而均匀的实变影,淋巴结炎为边缘模糊的肺门肿大淋巴结,结核性淋巴管炎则表现为肺原发病灶与肺门淋巴结之间的索条影,书写报告时应着重描述典型的哑铃状表现以便与肺叶、肺段炎症所致的实变影相区别。

右肺上野中外带可见片状实变影,边缘模糊,右肺门影增大,肺内实变影与增大的肺门之间可见索条影相连。

左肺纹理清晰,肺门影不大。

心脏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病例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图1-2-7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胸部正位像[图1-2-7]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主要表现为两肺野呈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分布于两肺的粟粒大小的结节阴影,大小均匀、密度均匀和分布均匀,即“三均匀”特点。

书写报告时重点在于结节病灶“三均匀”的描述,以便于与粟粒性转移癌、肺泡癌等鉴别。

双肺野内均匀、弥漫分布大小相似的粟粒状结节影。

双肺野透过度减低,呈磨玻璃状改变。

肺门影不大。

心脏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病例3】浸润型肺结核图1-2-8双肺漫润型肺结核A.胸部正位;

B.胸部右侧位1、胸部正侧位像[图1-2-8]2、报告书写要点:

此类结核是结核再感染所形成的新病灶,常发生在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主要为渗出性肺泡炎。

在X线片上表现

为小叶、肺段或肺叶阴影,阴影边缘模糊。

有时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表现相似,但一般浸润型肺结核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匀,中央可见高密度或低密度阴影。

双肺上中野可见多发斑片状模糊影,边界欠清,病灶内部密度不均,隐约可见索条及钙化影。

余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病例4】结核性胸膜炎图1-2-9右侧结核性胸膜炎A.胸部正位;

B.胸部右侧位1、胸部正侧位像[图1-2-9]2、报告书写要点:

此型结核可因结核病灶的直接蔓延,也可因结核菌经淋巴管逆行至胸膜,还可为弥漫至胸膜的结核菌体蛋白引起的

过敏反应,在X线平片上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报告书写时主要集中在对胸腔积液的描述上。

在作出肺结核诊断时,应把X线检查、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结核相关、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痰液检查)结合起来。

右侧中下肺野呈一致性密度增高,上缘为外高内低的弧线状,右肺门及右心缘显示不清,右侧肋间隙增宽,纵隔向健侧略移位,右侧膈肌显示不清。

左侧膈肌光滑,左肋膈角锐利。

(七)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支气管肺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临床症状可有咳嗽、胸痛、咳血丝痰等。

在病理组织学上分为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等类型。

按肺癌的发生部位主要分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及肺段以上支气管的肺癌,周围型肺癌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

各型肺癌的主要X线征象包括瘤体征象、支气管阻塞征象和胸部转移或胸膜受侵征象等。

【病例1】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

图1-2-10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A.胸部正位;

B.胸部右侧位1、胸部正侧位像[图1-2-10]2、报告书写要点:

中央型肺癌的瘤体征象是肺门区肿块阴影,支气管阻塞的继发征象可出现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胸部转移征象是指在肺门或(和)纵隔部位可见肿块阴影,常为原发肿瘤病灶与转移淋巴结融合所至。

中央型肺癌需要与肺结核、慢性(机化性)肺炎以及向肺野内突出的纵隔肿瘤相鉴别,中央型肺癌的肿块阴影密度一般较均匀,如肿块阴影内有结节或周围出现卫星灶时以肺结核多见,而慢性肺炎的阴影一般密度不均匀,可出现蜂窝状影像。

右肺门区可见一较大的肿块影,大小约5.0cm×

6.0cm,肿块边缘呈分叶状。

右肺上叶支气管变窄。

右侧水平叶间胸

膜增厚。

中上纵隔影增宽。

双侧膈肌光滑,双肋膈角锐利。

【病例2】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图1-2-11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A.胸部正位;

B.胸部右侧位1、胸部正侧位像[图1-2-11]2、报告书写要点:

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为肿块,包括肿块边缘分叶征及毛刺,肿块内小泡征和空洞,较大支气管受累可表现为肺内肿块阴影与肺段不张或阻塞性肺炎并存。

周围型肺癌尚需要与结核球鉴别,结核球多位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多无分叶,内可有空洞及不规则钙化,另外结核球周围常有卫星灶。

右肺中野中外带可见一类圆形致密肿块影,大小约5.5cm×

5.0cm,肿块边缘呈分叶状,有短细毛刺。

肿块内密度均匀,

其内无空洞,周围无卫星病灶。

右肺门影不大。

心脏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八)肺转移瘤肺部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乳腺癌、结肠癌、肝癌等许多肿瘤均可转移至肺部,其转移途径包括血行转移、淋巴转移或直接蔓延。

根据转移途径的不同,转移瘤的X线表现也不同。

血行性转移比较多见,在X线平片上也更容易发现,多表现为两肺中下野多发散在小结节或球形阴影,病灶密度中等且均匀,边界清楚。

直接蔓延见于一些纵隔、胸膜和胸壁软组织恶性肿瘤,表现为原发病灶附近形成结节或肿块。

淋巴道转移表现为双肺中下野多发小结节或粟粒状阴影及网线状阴影。

【病例】双肺多发转移瘤图1-2-12双肺多发转移瘤

1、胸部正位像[图1-2-12]2、报告书写要点:

经血行至肺部的转移瘤多表现为两肺中、下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