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549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玛雅人在政权交接上严守父系制。

由于幼儿的死亡率较高,所以被选中的应是已经度过了童年期的孩子。

君王虽然也可以在有生之年就宣布退位并交接权力,但一般来说,继承人都是在他死后才会自动地登基继位。

一个君主有时会因其年老无能而被谋杀致死,其后事因而需由他人来决定。

“黑石城”(PiedrasNegras)的一位活到84岁的名叫ChakTok'

TunAkChamya的老国王的死就是一个例子①。

虽然这只是一个单例,而且能够证明其死因的证据很少,但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还是能够成立的,因为在西非的神圣王国中就曾记录下了类似的案例②。

2死亡观念

涉及死亡观念的玛雅文字资料几乎没有。

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叫做kim(尤卡坦语)或者cham(邱尔语)③,图2右行第1个字方中右边的那个字符就是KIMI/CHAM-mi。

对这个词的使用好像并没有什么忌讳,它甚至可以成为君王名字的一部分,比如像左行第2个字方右边的字符。

人们在谈及君王的死亡时,虽然有时也用kim或者cham这一简单而直接的说法来表达,但在大多数纪念碑文中,这种毫无敬意且毫无象征性的表达,却不像在中美洲其他民族比如阿兹特克人的史书中那样常见④,取代它的通常是间接的、形象的描述。

只有生人或是敌方成员的死亡才会被直接说成是“死”,这种简单的表述有时或许也用在一些次要的小君王的身上,比如图2中的这块碑文。

但它却不可能是献给自己国家的君王的。

图2 DumbartonOaks博物馆所藏的石碑刻字

3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在各种文化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原本是个重要的问题,但一般的文化史学家⑤和玛雅学者们都较少涉及。

德国民族学家WilhelmE.Mü

ihlmann曾提到:

“……要想揭示灵魂以及精神信仰并非易事,因为我们自身的基督教的或者来自上古的灵魂观念会成为我们的障碍。

”⑥

Ch'

ayusknichik'

il,“他的白色的花一样的气消失了”。

这一表达方式被玛雅人在碑文中用来描述一个君王的生物性死亡。

比如像在图3所示的讲述某地君王事迹的文中(左边两列文字中第4行的两个字)。

同样的或是稍作变动的句子,也被用在“黑石城”的2号和4号君主身上⑦,在帕伦克(Palenque)的国王Pakal的棺盖和宫殿的3号石碑上,还有在雅克曲朗(Yaxchilá

n)的第27号门框刻字(A2-B2和G1)、第59号门框刻字(L-M)以及第12号石碑(A2-B2)上面⑧。

图3:

玛雅石碗刻字

这里的ik'

,加上后缀的il而成为ik'

il。

它的原始意义是“风”。

人所吹出的风,也就是气,指的就是灵魂。

这样的观念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文化中都有。

在玛雅人的观念中,也许所有从身体里放出来的气体都属于灵魂,其中不仅包括源于肺部的呼吸,而且也包括从肠道放出的气体“屁”(tis)。

不过这方面的例子在文字资料中只找到一个,就是图3中左列上起的第5个字。

ayusknichik'

il的说法,用一种充满敬意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君王的死,在涉及统治者的死亡的文献中比kim/cham出现的频率要高。

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用可见的物理现象“气”来代替“灵魂”的观念,并赋予它以花一样的形状特征。

它同时也是一种婉转的表达方式,因为从死人的躯体消散而去的气实际上不可能带有花一样的气味。

另外它不仅委婉而且还带着尊敬,特别是在灵魂前面加上了sk,就具有了“白色”、“纯洁”、“坚强”等意味。

4入殓和追悼

在1994年柏林民族学博物馆收集到的一个陶杯外部,有两幅内容丰富的刻画。

其中的一幅展示了一个死去的君王,身子用布带捆扎成9个结,放在有脚的担架上(图4)。

9这个数字让人联想到黑暗的冥界,因为日历中的夜神也一共有9个⑨。

9也是一个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数字,比如奇臣·

以礤(Chiché

nItzá

)的中央金字塔的大台阶共有9层。

而打结则是一个和献祭有关的重要情节⑩。

图4:

柏林陶杯画中追悼亡灵的场面

在亡者的上方飘着3个神灵:

中间是太阳神,右边是冥界的美洲豹神,左边是一只也许被用来象征地球的动物(猴子?

)。

这到底是不是像米歇尔·

蔻(MichaelCoe)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表示way(灵魂)的形体组合,在我看来还不能轻易地下结论。

在担架的头尾两端,分别站着三个男人。

他们的脚都在隔离生死两界的水(11)中,分别做出四种不同的手势,其中前三种的意义都已比较明确:

第一种姿势:

一只手背贴在眼角,另一只则无力地垂下来(头部站着的第三个人和脚部站着的第一个人),所表示的意思是“哭泣”,其中的一个人的脸上还确实挂着泪珠。

在蒂卡尔(Tikal)地方一位名叫AhKkw的君王的墓室中出土的骨雕制品上面,陪伴着亡灵乘船前往冥界的人或动物也做着同样的姿势(参见图11)。

第二种姿势,就是一只手臂弯过来搭在另一侧的肩头上(脚部站着的第三个人),在玛雅人那里意味着“行归顺礼”,从而我们可以认为,画中的这个人物可能和死者不属于同一部落群体。

第三种姿势,是用双手蒙住脸面(头部站着的第一个人和脚部站着的第二个人),表示的也是哭泣和悲伤时的肌肉抽搐。

第四种姿势,是一手弯曲、手掌向前伸直,另一只手斜伸向前方,掌心向上,除了食指伸直之外,其他手指微微向内弯曲。

这个动作的意义尚未被破解出来。

而做这个动作的人(死者头部方向站着的第二个人),是在入殓仪式中唯一的一个把脸别开、没有面对着死者的。

所以他做的这个动作,很可能和入殓仪式没有直接的关系。

5修建墓室

通常都在悬崖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洞窟,或者在宫殿、庙堂的下面用石头垒成同样形状的墓穴,来安葬君王。

这样的墓室有时需提前很久来计划和修建,虽然不像古埃及人为法老王修墓那么麻烦,但也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不是在君王死后便可匆忙完成。

据记载,那朗久(Naranjo)的代号为I的君王,在去世的19年前就开始为自己修筑坟墓(12)。

图5:

oAzul第1号墓的内墙装饰

墓室的墙壁大多以壁画(图5)或者石灰雕塑为装饰。

最后的内装和摆设要在君王去世以后才开始,就像人们对Pakal王的墓室内草率匆促的装潢所做出的推测那样。

从墓室有时会有一条细细的“心灵通道”通往外界,帕伦克文字庙中的Pakal大王墓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其功用并非像埃及古墓中那样是为了通气,因为玛雅的墓室挖掘不是很深,而且在建筑期间进出也很方便。

它的存在是为了使亡者的灵魂由此得以逃脱。

把这种小通道看成是灵魂通道的前提是,灵魂在玛雅人的观念中是流动的气体,而且会在尸体被埋葬后从这条路出去,流入空气中并飞升上天。

类似的想象在很多文化中都有存在,比如在古代埃及(13)。

前面我们已经在文字的表述中为这种灵魂观找到了证据,现在又在墓室建筑中找到了相应的佐证。

其他的大部分墓室则一般是密封的。

6 安葬

在石刻文中有一个直接用来表示埋葬的词汇muk,以及表示埋葬地的muknal。

但由于出现的频率不高和缺乏添加的修饰语,所以我们无法在文化范畴内来理解“埋葬”所包含的全部意义。

对于墓葬本身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ochmuknal,ochwits,och(u)ch'

en或是och+专名。

所有的语句中都包含有och(进入)一词,只有后面的部分发生变化。

muknal指墓葬的地点(muk是“埋葬”,nal是表示场所的词缀),wits的意思是“山”,也就是金字塔,因为玛雅人和麦罗埃(Meroe)人及古埃及人一样,也把他们的上方建有庙堂的金字塔用作君王的坟墓。

不过这里有个语义上的问题,就是在玛雅语言中,被称作wits的自然的山坡,和被称为mul的人工的山坡即金字塔,实际上是有区别的。

Ch'

en是“井”、“洞”、“窟”。

如果在och(进入)的后面跟上一个专名的话,那就说明这个坟墓已经重要到了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名字的程度了。

至于取名的规律,由于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而不甚了解,但却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每个名字都以一个10以下的数字为开头。

这些数字可能具有占卜仪式的或是其他的涵义,比如数字9就代表夜晚的神灵⒁。

在玛雅语言中,小数目的数字还具有强调的语法功能,所以为墓地取名时所用的这些数字,也可能是为了赋予后面的名字以特别的分量。

除了像在柏林陶杯上所画的那样用布带裹起尸身之外,我们不知道古典玛雅人还会对死去君王的肉身做一些怎样的处理。

其中最值得去探究的,当然首先是有无保存措施,比如掏空内脏、风干尸身等等。

一位名叫EstellaWeiss-Kreijci的奥地利考古人类学家认为,在考古挖掘中也有一些现象表明曾有掏空内脏之类的保存措施,但她的观点至今还没有正式发表。

 

图6:

帕伦克Pakal王的拼版式面具

就像图4所示的那样,死者被安放在席子或者托板上面,然后直接放入墓穴,或者放入用整石挖空后做成的棺中,上面盖上同样是整石的棺盖,后者恰如帕伦克“文字庙”下那座Pakal大王的坟墓。

这一类的石棺在古埃及和晚期的希腊-罗马时代也很常见。

如果柏林陶杯上的画是写实的,那么死者就被放置在为追悼仪式而准备的灵床上。

在此之前,他会被用衣物和首饰等隆重地装束起来。

图中我们只能在头部和脚踝部位看到这种装饰的一部分,因为身体的其余部分都被包裹住了。

在为死者准备的装饰物中,经常有一个拼版式的面具(图6)、冠冕和耳环(如陶杯画所示)、层叠多重的珍珠项链、大件的胸饰、用椭圆形的玉片制成的腰带饰物、手腕和脚倮上的套环(如陶杯画所示)等。

由于玛雅地区不存在贵金属,因而所使用的大都是绿宝石(玉石、翡翠、软玉等)、黑曜石、贝壳、珊瑚和蜗牛壳。

从画中也可看出,衣服的质料是棉的,纺织精细,且带有纹样,但在墓穴中却毫无存迹。

雅西曲朗(Yaxchilá

n)的第15号门框石刻作品中的妇女所穿的衣服(图15),可以反映出这种棉布衣料的质量。

就像我们在其他古代文化中看到的那样,死者所穿的衣物往往是他生前享用过的最豪华的那些。

偶尔也会把死者安放在黑曜石的碎片堆成的尸床上,并会在象形文字中特别提及。

有的先安葬然后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在尸身上面盖上一层黑曜石或打火石的刀片及碎片。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伯利兹的布恩纳维斯塔(Buenavista)地方第88B-1号墓(15)。

用黑曜石覆盖墓穴的图画与文字记录则见于蒂卡尔的第5号祭台(图7)。

其中的16号字通过一只握有三把刀的手来表示铺垫黑曜石或打火石刀片的行为。

中央画面上的蒂卡尔君王AhKkw左手持有一把三叉戟,意指文字中提到的砍削黑曜石或打火石的行为。

墓穴大部分都用朱砂和赤铁矿涂成红色,因为红色是血的颜色。

此种色彩符号不仅是跨文化的,而且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存在。

图7:

Tikal第5号祭台刻画

另一种葬法便是前面已经提到的,把死者放置于坚硬的石棺当中,上面盖上整石做成的棺盖。

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帕伦克的Pakal大王墓。

7 陪葬品

尸体的身边多放有陪葬品(图8)。

常见的有盛在形似中国式盖碗的陶杯中的可可液、陶碗中的玉米糊和陶盘中的固体食物。

一般有10到30件陪葬品。

偶尔也有一些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被用来陪葬,比如像在祭祀时被用来穿割舌头或生殖器用的骨针和骨刀等。

有时也用人牲陪葬。

从其放置的位置以及与死者的距离来看,所担负的似应是守卫的职能。

这里最好的例子仍然是帕伦克的Pakal大王墓,那里共有七个人被杀死作为牺牲(16)。

此外的例子还有“黑石城”(PiedrasNegras)的第5号墓,内有许多儿童人牲,以及蒂卡尔的第166号墓,在墓主人的脚下还有一个陪葬的小孩的骨架(图8)。

人牲在玛雅墓葬中一般并不多见(17)。

饶有兴味的是,狗、鹿或者美洲豹一类的哺乳类动物,也都不会被作为牺牲品放入墓穴中。

图8:

蒂卡尔第166号墓

对于这些少量装备齐全而且带有充分的考古记载的墓葬的比较研究仍然十分不足,特别是针对有关根据死者性别、年龄等的不同而在装修上有所不同以及陪葬品的摆放位置等问题的探索尚未展开,有待于书斋学者们对其背后隐藏的死亡观念进行研究。

从一些出自异地的陪葬品可以推测,有来自远方的客人参加丧礼,并带来了殉葬的物品。

这些东西因其稀有而珍贵,其中最常见的是贝壳类。

在玛雅象形文字中也有关于参加丧礼的外客的记载,从而使得使用异地之物作为陪葬品这一推测性的结论也能在文字资料中得以证实。

墓穴被严封起来,就连通往上面的建筑物的台阶也会被封死。

假如之前并无建筑物修造在坟墓之上,墓葬完成之后也可以加盖一座建筑物在上面。

8对于彼岸世界的想象

所谓彼岸世界包括通往此界的路途、冥界和神灵居住的天国。

是否在玛雅人的观念中也和阿兹特克人或者日耳曼人那样有这样完整的三个概念,目前还不能回答。

然而研究者们总是倾向于把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化,所以往往是在没有充分的考古学和文献学依据的基础上就急于对一个民族的宗教、艺术和思想进行系统、完整的归纳。

这么说只是为了让读者对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心理上有所准备。

在目前的情况下,研究者们都是通过一则有关玉米神的神话来获得有关玛雅人彼岸、通往彼岸之路以及死去的君王在那里的情况的信息的。

问题是,这样的神话只出现在克曲(Quiché

)人的《波波尔·

伏》书(PopolVuh)当中,并已被改写成了一对孪生兄弟的故事。

9通往彼岸之路

人死后要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冥界。

在生者为死者准备的各种陪葬品中,常常有为亡灵准备的作为旅途干粮之用的各种饮料食品。

不多见的人牲所担负的职能,除了守墓之外,可能也是为了在通往冥界的路上并在到达之后供亡灵驱使。

在陪葬的陶器上面常常画有冥界殿堂的图画,里面住民繁多,也就是说,那些在路上陪伴过君王亡灵的人们,也将在这里为他服务。

至于死者是否有直接升天的可能,还是必须首先到达冥界再升入天堂,目前还无以知晓。

死亡之旅开始的时间,是在死者的生命停止几天之后。

关于这一点已经在“黑石城”有关2号和4号君主(18)以及“祭台城”(AltardeSacrificios)的AhChaakNaab王(19)的文献中得到了证明。

关于死亡之旅的象形文字表达方式是“ochbih”,意为“他上路了”(20)。

Bih的意思是“路”,这个词也被用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道路,而och则专指踏上死亡之旅的“步入”、“走上”。

在中美洲的民族中不光玛雅人具备这种土生土长的关于彼岸世界的构想。

16世纪到达本地的方济各会士BernardinodeSahagú

n曾经用阿兹特克语对在殖民时代之前生活过的阿兹特克印地安人的文化进行了记录,并配有插图。

其间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料。

有关死亡之旅的想象也见于世界上的其他古老文化,比如古埃及和希腊。

它揭示出了一种观念,即认为此岸与彼岸是两个分开的世界,从这一边到达那一边是有一段路程需要经过的。

10到达彼岸的方法

据我所知,有三种方法可以带领死者走上死亡之旅,并到达彼岸。

如果人们对各种墓葬品上的大量形式多样的图画进行一番详细的研究的话,也许还会发现有更多的方法。

(1)舞入彼岸

舞蹈的场面在陶画中出现的频率很多。

图9所示的是“祭台城”葬有一位年轻妇女的第96号墓中出土的陶杯外壁上的图画。

这个杯子并非出自本地,而是被作为礼物从外地带入的。

出土工作者推测,这是一个由前来参加葬礼的外地人赠送的陪葬物。

从画面上很难判断,所表现的舞蹈是否真的发生在死亡之旅当中,以及它和死亡这件事情之间的关联到底在哪里。

但舞蹈和死亡有关这一事实,确可在文字和图画资料中找到证据。

为此我把它摆在了三种方法中的第一位。

图9:

AltardeSacrificios第96号墓出土的陶杯画

(2)骑往彼岸

虽然在欧洲殖民者把马带入本地区之前,玛雅人的生活中没有任何骑兽,以致“骑入彼岸”这一说法听上去有点离奇,可是他们又好像有足够的想象力,能够设想出人骑在鹿背或者野猪背上的样子。

这种死亡之旅的画面出现在了一系列的陶器上面。

图10是由好几个场面连成的组图,表现的首先是一个女人骑到雌鹿背上(图中),然后把它引到坐在王座上等她的兽类之王(图左)的面前让他骑(图右)。

之后(在另一幅图上)女人自己骑着鹿离去。

这些图画所表现的神话主题是群兽之王WukSip的死亡,图中的女人扮演的是一个专门照料他的生死之事的角色。

由于人们在相像神话中的神灵时参照的总是自己的真实的生活和观念,所以在这里也就可以反过来把神灵的生活方式转嫁到人类的身上,也就是认为人死后也可以骑着鹿到达彼岸。

图10:

克尔玛雅陶器资料库第1182号陶杯绘画

把人神的生活交叉起来想象的例子在古希腊很多,那里的人类、英雄和天神不仅在生前而且在死后都有多重的交错。

从这个意义上讲,神话内容的图画和文字不仅旨在提供关于彼岸世界的具体想象,而且也意在引导死者前往。

如果人们把一只装满了浓酽的可可液并带有神话主题画面的杯子放入死者的墓中,所考虑的一方面是为他的通往彼岸之旅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感应巫术的效力,使所画的场面在死者身上能够变为现实。

(3)乘船前往

玛雅死亡之旅的另一种形式是乘坐舟船前往彼岸。

在蒂卡尔第116号墓,也就是1号金字塔下埋着AhKkw王的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细的带有文字的骨雕作品(图11)(21)。

从中我们得知,这位君王是坐在一条大独木舟中,由两个神灵帮他划船,并由为他哀悼的大蜥蜴、猴子、鹦鹉和狗陪伴着前往彼岸的。

这幅图画的主题和古代希腊神话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具体情节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希腊神话中的死者由天神的传令官赫尔墨(Hermes)陪伴着,被艄公卡戎(Charon)运载着渡过悲怆河(Styx),而且同行的也有一条狗。

此外生活在北欧的维京人也有类似的习俗。

图11:

蒂卡尔第116号墓出土的骨雕作品

玛雅人的载有亡灵的船只首先行走在水面上(图11上图)。

图3的第四列文自上起第2个字和图11右行字的最上面一个文字所表示的就是乘船的意思。

到一定的时候,船只会潜入水中,然后在水下航行。

在蒂卡尔出土的标号为MT38C和D以及MT50的骨雕上,都刻有船只入水时的画面(图11下图以及题跋中左起第3个字)。

相似的场面还可在克尔所摄的第731号陶杯彩画(图14)上看到,而且上面也有一条狗。

11生死两界的分界线

从这里我们得知,水面是分隔生死两界的区域,在象形文字中被称为ek'

naabnal,意为“黑水”。

另外一种进入冥界需经的区域是洞窟,在象形文字中称作akultunil。

但两种观念实际上是相联的,因为洞窟也是储蓄地下水的所在,特别是在玛雅地区,有很多贮水的石灰岩溶洞。

所以玛雅人所谓的分隔生死两界的水,指的并不是在三面环绕着尤卡坦半岛的加勒比海里的海水,而是半岛上面流淌在洞穴暗河中的地下水。

为此“黑水”的说法指的并不是黑颜色的水,而是隐藏在暗处的黑幽幽的无底深渊。

不过这里的“黑”字可能也带有隐喻的象征意义,暗示着“危险”与“未知”等含义。

还有一种观念把乌龟的身体看成是进入冥界的大门。

用乌龟来比拟地面并不奇怪,这种想象在很多民族中都有。

在玛雅人那里,步入冥界时需要通过一面裂开的乌龟背壳(图12)。

图12:

克尔玛雅陶器资料库第1892号陶盘绘画

此外还有从作为土地神的怪兽口中进入冥界的想象,在文字中写作ye'

tun,意为“石头的裂口”。

在图画中的表现类似于上述的乌龟,也是一块裂开的地面,只不过在文字中被称作石头罢了。

所有这些进入冥界的入口,同时也是走出那里的出口。

学者们猜测,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奥费斯(Orpheus)可以在连接生死两界的道路上双向往来那样,玛雅人的生死之路也是双向的,并在图画中有所表现。

不过在文字材料中至今还没能找到走出冥界的纪录。

据我所知,只有一个地方能够提供比较可信的证据,就是在帕伦克的Pakal大王的石棺边侧的石雕中,有死者的祖先从裂开的地面中钻出来的场面,头上发出果树的枝条(图13,画中这位妇女是Pakal王的母亲)。

树枝以及根生于地面而向上萌芽的植物的主题,在这里代表的只能是复活。

但奇怪的是在配图的文字中却只讲到了祖先的死亡而对他们的复活则只字未提。

图13:

帕伦克文字庙中Pakal王的石棺棺壁刻画

12彼岸想象的一体性问题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有关生死分界和转换方式的想象,是出自不同的神学分支,还是最终应归属于同一理念之下?

也就是说玛雅人在对待彼岸问题时,有一个统一的宗教观念存在吗?

从场所来看,水面和地面虽然表面上不同,但在“地下”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如此看来,冥界总的来说应是在地下。

前往的道路和路途所经的场所却很难被统一起来,因其形式和所使用的方法区别太大。

问题是,这些不同的方法是否也和不同的因果关系有关。

世界上的各种神话和文学作品都常常以冒险事件的相承关系为主题。

摄影家克尔(JustinKerr)用三维全景相机拍下的第731号可可杯上的图画(图14),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下一步进程的可能性。

画中的主人公在一只狗的陪伴下,钻入裂开的乌龟背壳里,旁边有三个神灵在船上等着他。

这里的相承关系既可能是先钻入地面,然后乘船,也可能是先在地下乘船,然后从乌龟壳中钻出来升天。

仁兹-布德特(ReentsBudet)认为这里的结局应是升天(22),但因为有狗在一旁陪伴而不太有说服力。

而且画中的人物是一位神,杯子所在的墓中葬着的却是一位人,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像前面提到的似应是一种巫术感应的关系。

图14:

克尔玛雅陶器资料库第731号陶杯彩画

以上两种看法是玛雅学者基于相同的资料而做出的不同的神学解释。

一种认为在彼岸之旅的观念上是一体的,但其中结合了各种中转站和行进方法;

另外一种则认为每一种超度方式所代表的,是根据死者的生前表现来决定的死后的不同去向。

后一种还可在生活在墨西哥中部的后期印第安人的有关彼岸世界的详细记载中找到印证,即认为死者前往彼岸的道路与方式,取决于他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