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七战七捷”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5997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中“七战七捷”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中“七战七捷”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中“七战七捷”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中“七战七捷”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中“七战七捷”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

《苏中“七战七捷”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中“七战七捷”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中“七战七捷”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

今年是苏中“七战七捷”70周年,作为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发生地,江苏人民因为在这场人民战争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感到自豪。

我们隆重纪念这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光辉战役,对于我们落实“四个全面”,实施“两个率先”,谱写好伟大“中国梦”江苏篇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苏中“七战七捷”,作为解放战争史的开篇之战,虽然与壮阔恢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比,规模较小,战果较少,知名度也不高,但它是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规模较大的胜利,特别是战役过程中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所体现出的敢于担当的使命意识,实事求是的可贵品德,从谏如流的宽阔胸襟对于今天我们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榜样力量和启示作用。

  一、敢于担当的使命意识

  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内战乌云笼罩着中国上空。

蒋介石自恃美国的支持,在苏中地区向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大举进攻。

当时,苏中粟裕部面临的形势是,要以3万之军,迎战12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双方的兵力对比是1:

4,实力相差悬殊。

大敌当前,以粟裕为代表的共产党和新四军毫不退缩,不怕流血牺牲,敢于迎难而上,奋起自卫,经过浴血激战,终于取得了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

这既反映了党和人民军队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也体现出敢于担当的使命意识。

  和当年粟裕领导的新四军面临大兵压境的险恶形势一样,当今中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经济调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前进道路上同样充满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和难题,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带领人民群众接受挑战,迎难而上,必须具备敢于担当的使命意识。

  何谓担当?

笔者以为,担当就是一种不计个人得失并且见之于行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历史担当,每个层级有每个层级的使命担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岗位担当。

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把敢于担当作为人生修养和为官从政的时代课题来回答与践行。

敢于担当,就是面对险恶形势敢于率众亮剑,面对复杂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困难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错误失败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体现着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反映着领导干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如何担当?

笔者以为,担当,从来就不是一时冲动的意气用事,更不是猛打猛冲的胡乱作为。

担当首先要具备敢于担当的品格。

敢于担当,是植根于人的心灵的一种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

敢于担当的背后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担当意味着付出、奉献甚至牺牲,意味着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而不顾个人的利害得失。

这种大度、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

信仰不坚定,前进方向迷惘,精神“缺钙”、骨头不硬,就容易在风浪面前东摇西摆。

对党员干部来说,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其次,要有善于担当的本领。

善于担当,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升把握规律的能力,善于从战略上、从趋势上、从全局上来思考和谋划工作、观察和处理问题,分清哪些是牵动全局的,哪些是推动发展的,哪些是不做不行、否则要贻误时机的,在正确的时间节点做正确的事,在现有条件下做急需的事,在有限资源下做效益最大的事。

要牢记走群众路线,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既要善于把群众的意愿呼声和鲜活经验变为决策依据和工作方法,又要善于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变为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形成推进工作落实的强大合力。

再则要练就勇于担当的底气。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勇于担当不仅是一种外在气魄,更是一种内在能力体现。

担当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坚定信仰、胸怀大局、强化能力,还需要有既“硬”又“净”的底气。

粟裕作为“七战七捷”的历史主角,他之所以能不畏强敌,敢于提出与中央和上级战略部署不同的意见,并且出色地指挥部队以弱胜强,创造了不朽的军事奇迹,关键在于他作为优秀的军事家,具备担此大任的底气,否则,就不可能有“七战七捷”。

  二、实事求是的可贵品质

  苏中战役发起前,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外线作战的战略部署,粟裕看过中央的部署电报后,经过认真深入的思考,认为:

当时我军外线出击的条件还不成熟,从实际出发,先在内线作战更为有利。

而且,自己的意见也得到了其他在一线的指挥员的赞同。

于是,毅然向新四军军部和中央军委发出电报,把苏中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如实阐明:

“华中主力转至淮南后,不仅粮食须由苏中供给,即民夫运输恐难支持,因淮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苏中公粮收入占华中二分之一,人口亦占五分之二,对支持今后长期战争有极大作用”,“苏中地(方)武(装)已很弱,难于担任钳制任务。

如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将处于进退两难。

如是,不仅对苏中本身不利,即对华中整个作战部队之供应更有极大影响”。

  粟裕当时发出这样一封促使中央改变战略部署、反映华中实情的电报,是极其需要军事智慧和政治勇气的,充分体现了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的可贵品质。

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说真话、办实事是我们党贯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千千万万党员的要求。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不敢坚持讲真话呢?

说到底还是自身患得患失,党性不够坚强,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立场不够坚定在作怪。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或怀有“老好人”心态,或秉持“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为官之道,或抱着“不求有功,但求平安”的原则,对组织、对群众只说“好话”、“官话”、“废话”,不说真话、不说实话。

对领导只讲成绩功劳,回避问题不谈差距,造成现实中讲正确的废话多、讲漂亮的空话多、讲严谨的套话多、“假大空现象”、“隐报瞒报漏报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讲真话,讲实话,不仅是一种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更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体现。

如果把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比作生命,那么敢说真话,讲实话,就是血脉和赖以生存的氧气。

供氧不足,人就会萎靡;

血脉不畅,会致人以死。

在当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敢于讲真话,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蓬勃发展,兴旺发达;

反之,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遭到挫折和失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敢讲真话、说实话,是一个社会的“底色”,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味品”,是规范、引导社会按照正常轨迹发展的“内生力量”。

粟裕敢于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关键时刻直言进谏、实事求是地观察和分析形势,讲真话、道实情,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为革命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三、坦荡无私的宽阔胸襟

  苏中“七战七捷”的胜利,作为一线指挥员的粟裕,除了他具备实事求是的可贵品质外,还表现出坦荡无私的宽阔胸襟。

当时毛主席作为全党、全军的最高领袖,是公认的久经战争考验的战略家和军事统帅,从红军开始在全军就流传着“毛委员用兵真如神”的传言。

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都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一般前线指挥员都不会多想,会毫不犹豫地贯彻执行,但粟裕没有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在第一次陈述被驳回后又再次陈述,甚至直接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发电报告,体现出的是对党和革命事业负责的无限忠诚,体现出的不计名利得失、坦荡无私的宽阔胸襟。

当然,在收到一线指挥员粟裕提出“先坚持在内线打几仗”的建议后,毛主席经慎重思考,及时对原定战略部署作出调整,也充分体现了从善如流的民主作风。

后来毛泽东对粟裕说:

“自遵义会议之后,对我和中央作出的决策,还没有人提出过反对意见,你粟裕可是第一个喔!

”毛泽东在1947年9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批示中指出:

“我军正确地采取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方针”,“奠定了我军歼灭全部敌军、争取最后胜利的基础。

”此外,熟悉这段历史的人还知道,粟裕和陈毅从一开始就是不同意见的,并且多次有争论。

从他们的争论中可以看出,陈毅对中央之前提出的南线作战计划始终是坚定不移的,尽管中央后来对这一作战计划有所改变,但陈毅还是要坚持下去。

苏中“七战七捷”后,华中野战军北上苏北与山东野战军会合。

陈毅对他和粟裕之间的这一争论,在10月1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作了自我批评:

“两次到分局会谈,他们战争方针很正确。

但我至淮北,战局过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

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由此可见,陈毅和粟裕之间的这一争论,不带任何个人因素,都是出于对战争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因此,争论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友谊也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争论,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心为公、坦荡无私的宽阔胸襟。

  俗话说:

心底无私天地宽。

我们无论是想问题、看问题,还是作决策,只要是出于公心,始终保持这一份包容心,都会得到最终的认可。

要广泛听取意见,尤其是不同的声音,包括反对意见。

宁闻“谔谔之音”,也不要“鸦雀无声”。

无论是顺言还是逆言,都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随时准备修正错误。

这样,作为一线的执行者,才能坦陈己见而无顾虑,愿意建言献策而不怕穿小鞋,更不会怕打击报复。

  道理很明白,诤言逆耳,还会让人脸红出汗,但却最富养分、最有价值。

我们党的任何一个重大决策的出台,有不同意见都是正常的,根本无需大惊小怪。

既然有反对意见,必然有其反对的理由。

倘若只有一种声音,甚至于悄然无声,看起来是高度集中、至高威信,实非好事。

作为决策者,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

领导的艺术,就在于有容人之气度、纳谏之雅量,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确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确保党委班子认识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

  要保持宽阔胸襟,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决非易事。

  关键在于:

一要坚持立党为公,摒弃私心杂念。

私欲是一种“紧箍咒”,禁锢人们的头脑和胸襟。

只有大公无私,才能心存浩然正气,觉得天地宽阔。

二要加强思想修养,培育良好品质。

领导干部要有大度容人的品格,容得下敢于提批评建议的人,容得下反对过自己的人,容得下与自己有隔阂的人,容得下才能超过自己的人。

要有见贤思齐的品格,在班子内部形成互尊、互敬、互爱、互补的良好风尚。

要有从谏如流的品格,善于以人为镜,明己得失,虚心纳谏,改己之过,努力在实践中养成大将风度,胸中能包容五湖四海,能装得天下大事。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除自身才智卓越和执着追求外,一个共同的秉性,就是胸怀大度。

他们能以自己开阔的胸襟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用那颗博大的心去容忍世间的不同声音。

  还有一条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作为组织和领导者要有“容错”“容败”的思想和气度。

历史上往往不乏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结果不是胜利,而是产生错误,甚至招致失败,如何看待和评价,其导向作用十分重要。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尤其需要党员干部勇于担当。

由于情况十分复杂,改革创新中难免有时会犯错误,甚至局部失败。

对其中出于公心,勇于担当的人是“一棍子打死”或“打入冷宫”,还是正确评估,认真总结经验得失教训,适当地包容他们的“错误”“失败”,效果会截然不同,这是可想而知的,毋需赘述。

  时代向前发展,精神永葆青春。

苏中“七战七捷”至今已有70年,但战役前后以粟裕、陈毅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战役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担当精神、求真品质、宽阔胸襟仍然是我们党和军队共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时代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实保障和力量源泉。

  (执笔:

常浩如肖茂修耿学忠;

来源:

新华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