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048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选修2Word下载.docx

一是藻类死亡后,遗体被细菌分解时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氧气,使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

二是这些生物遗体被厌氧型微生物分解时,产生出硫化氢。

“赤潮”是指海水中发生富营养化的现象。

答案 C

2.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持

D.引入外来的物种时,往往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解析 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好氧型生物多,故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少。

答案 B

3.生态环境中某些重金属对生物体产生危害是通过(  )。

A.氧化作用B.还原作用

C.富营养化D.富集作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掌握富营养化和富集作用的概念。

生态环境中某些重金属是通过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浓缩,从而对生物造成危害的。

答案 D

4.在火力发电厂附近大气中的SO2含量较高,为减轻环境污染,最适宜的树种是(  )。

A.柠檬和圆柏B.杨树和柳树

C.银杏和柳杉D.山毛榉和梧桐

解析 银杏和柳杉能够吸收一定浓度的SO2。

5.某严重污染的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

A.CO2B.O2C.硝酸盐D.磷酸盐

解析 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好氧性微生物繁殖,消耗水中O2。

6.某地有一处水域因某种原因被污染后,通过生物的净化作用而逐渐消除了污染,下列参与净化的生物是(  )。

A.动物B.植物C.微生物D.以上三者都有

解析 水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均可净化污染。

7.下列关于生物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滥伐森林会使其稳定的结构遭受破坏而丧失再生能力,因此生物资源具有有限性

B.人类活动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只能造成环境的破坏

C.人类在利用生物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环境和社会经济等特点

D.在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和其他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解析 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既可能促使资源的优化与稳定,也可能造成环境的破坏。

8.这几年我国对沿海地区的渔民实行暑期休渔,也就是在休渔期禁止任何个人和集体的船只下海捕捞。

制定这个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每年海产品太多,居民消费不了

B.我国近海污染太严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渔,可以减少污染

C.我国过去长期的远洋捕捞,使海洋生物资源面临严重的衰退局面

D.海洋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适度的“休渔”,海洋生物可生长、发育和繁殖,使海洋生物资源得到补充和恢复

解析 “休渔”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9.海水增殖是指(  )。

A.浅海的某一限定区域人工孵化和饲养海洋动物

B.在海洋滩涂人工孵化和饲养动物

C.人工孵化和育苗,等幼体长到一定程度放归海域

D.在深海建造人工渔礁和人工海藻林,为海洋动物营造良好环境

解析 海水增殖是容易与海水养殖搞混的。

海水增殖,是增加天然海域中的渔业资源;

海水养殖是海水饲养业,是全过程的人工操作。

海洋生物的生长前者是吃天然饵料生长,后者是人工投喂饲养;

前者不限定海洋生物的生活场所,后者要限定海洋生物的生活场所。

所以,题目中给出的选项,A、B属于海水养殖;

C、D

是海水增殖。

但D项深海建造人工渔礁和人工海藻林,所限定的深海过于狭窄。

10.(多选)下列各种消费行为中,不属于绿色消费的是

(  )。

A.到原始森林中去旅游B.使用低氟家用制冷器具

C.拒食各类野生动物食品D.以穿羊绒衫为时尚

解析 人们对绿色消费的误区主要是集中在对字面的理解及对环境长期的影响认识不足。

A项中因人类的活动会破坏原始森林的生态环境;

D项中从长期看会对草地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故均不属于绿色消费行为。

答案 AD

11.下列属绿色产品的是(  )。

A.含磷洗衣粉B.含铅汽油

C.一次性纸杯D.节能灯

解析 A、B、C项的产品均会污染环境。

12.下列处理垃圾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随意丢弃B.丢入垃圾桶

C.放在楼道里D.把垃圾分类放到指定地点

解析 对垃圾进行分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3.(18分)阅读下列几个事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事例一 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1964年降为18.7%,1981年仅为8.5%了,并且遮蔽地面的程度也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 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0×

104hm2,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

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 我国青岛海域唐家湾内,由于周围几家鱼粉加工厂将本厂的污水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大海,举目一望,一片红色海洋,水中散发着腥臭味,呛得人不敢喘气。

几天时间,50个网箱内养殖的3万尾鲈鱼、黑头鱼全部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00万元。

事例四 一种来自于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

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

105hm2的马尾松受到危害。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发利用。

(3)事例三说明造成这些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事例四说明由于________入侵或引种到________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解析 我国生物资源的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答案 

(1)生存环境的改变或破坏 

(2)滥捕乱猎、滥采乱伐 掠夺式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 缺少天敌

14.(20分)某中学的学生为了调查该地区某湖泊的水质污染状况,在注入湖泊的4个主要水源的入口处采集水样,并镜检水样中的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

①号水源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

②号水源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的种类较多,且数量极大;

③号水源水样中未见任何动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

④号水源水样中浮游动植物均有发现,但数量不多。

根据以上结果回答:

(1)该湖泊的污染源中污染的严重性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

(2)①号水源的污染物主要是________,②号水源的污染物主要是________,③号水源的污染属________。

(3)假若①号和②号水源的污染属同一性质,程度相同,则①号水源排污点离湖泊入水口的距离比②号水源________。

(4)为了改变湖泊的污染状况,首先必须治理的是______水源,这一水源一般是由________排出的废水。

治理的方法有________等几种。

(5)面对湖泊被严重污染,有人建议:

①建立拦污闸,对入湖污水预先进行治理;

②将长江水引入冲洗,使死水变活;

③利用植物的净水作用,恢复湖中的荷藕、菱、水葫芦的种植,并将植物叶茎回收,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

从长远观点看,你同意________方案(填序号)。

不同意有关方案的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1)③①②④ 

(2)有机物污染 氮、磷等无机物的污染 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 (3)近 (4)③号 化工厂 物理沉降、

化学分解、生物净化 (5)①号和③号 污水冲入长江后会造成二次污染

15.(14分)环境专家预言,废弃的地膜(塑料产品)将最终成为祸害。

科学家用甘蔗渣、麦秆、芦苇浆生产了“再生纤维共混膜”,用来代替塑料地膜,效果很好。

使用“共混膜”不仅能使农作物增产20%,且废弃后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

“吃掉”,剩余部分会在40多天内自动降解,且对土壤无污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地膜等塑料废弃物不溶于________,在自然界中难被________降解,长期留在土壤里,会造成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建议焚烧处理这些普通塑料废弃物,你认为可行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生纤维共混膜”的推广使用对环保有何积极意义?

解析 塑料膜不溶于水,很难被微生物分解,所以在土壤中会影响透气性。

若焚烧,会释放二英等有毒气体。

采用共混膜会避免上述问题。

答案 

(1)水 微生物 土壤的通气能力差,影响植物根细胞的细胞呼吸 

(2)不可行。

因为焚烧时会产生很多的有毒气体,污染大气 (3)充分利用麦秆等农作物废弃物,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B卷

难度及题号

1

4

6

5

14

10、11、12

1.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

研究表明生物柴油燃烧后SO2和颗粒物质排放很少,特别是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学燃料低11%~53%。

使用生物柴油的优点是(  )。

①减少空气污染 ②缓解温室效应 ③不可再生④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生物柴油属于可再生性资源,使用时SO2、CO等气体的排放量少,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缓解温室效应,减少酸雨的危害。

2.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

因是(  )。

A.大气中的CO2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的开采

解析 工业和生活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从而使细菌大量繁殖,将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N、P等无机盐,使藻类等大量繁殖,导致海水变色,水质恶化,并使鱼、虾和贝类大量死亡,产生“赤潮”。

案 B

3.医院产生的废水必须经过特殊的灭菌处理,经检验合格后才能排入水体,否则将造成(  )。

A.辐射污染B.有毒化学物质污染

C.微生物污染D.植物污染

解析 医院废水中含有大量细菌,如不灭菌,会造成微生物污染。

4.下列不属于生物方法治理环境污染的优点的是(  )。

A.在净化环境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比较小或者不产生污染

B.还可以产生许多其他的生产资料

C.利用活性污泥法还可以生产肥料

D.治理污染时,不能同时发展林业

解析 D项不属于生物方法治理污染的优点。

5.下表显示重金属铅对山毛榉植物根部的影响。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根部特征

Pb浓度/(mg·

L-1)

3

10

24

44

283

一级侧根数

110

87

70

47

二级侧根数

127

196

189

180

三级侧根数

2

侧根总数

239

269

241

短根比率

37

30

54

不分枝的主根长

36

38

22

根毛

密度/%

85

96

80

15

16

无根毛

100

A.主根的生长不受限制

B.侧根的发育随铅浓度的上升而上升

C.第一分枝的侧根生长会随着铅浓度的上升而下降

D.根毛的密度会随铅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解析 分析数据表明:

侧根的发育首先随铅浓度的上升而上升,随铅浓度的再上升而下降;

一级侧根生长会随着铅浓度的上升而下降,等等。

6.如果海洋被有机物轻度污染,会连续发生的变化是(  )。

①水中的含氧量下降 ②分解有机物的细菌迅速繁殖 ③水中的含氧量增加 ④浮游藻类迅速繁殖 ⑤NH4+等无机盐离子数量增多

A.②①④⑤③B.②①⑤③④

C.④③②⑤①D.②①⑤④③

解析 有机物轻度污染时,水体中发生的变化是:

异养需氧细菌繁殖―→水中含氧量下降,有机物被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增多―→藻类增多―→水体含氧量增加―→恢复正常。

7.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的惩罚,不应具有的观点和做法是(  )。

A.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

B.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再就是要保护好动物生活的环境

C.保护并大量发展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物种

D.加强对生物资源破坏原因、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解析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无论哪种生物都不应被消灭(包括有益,有害的生物)。

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易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解析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森林及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二是自然历史遗迹自然保护区;

三是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是就地保护,易地保护主要是给生物另选一个条件适宜的自然环境,是就地保护的一个补充;

人们大量地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会干扰动物正常的生理活动,亦不可取。

9.右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做到适时捕捞。

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超过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

B.超过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C.超过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D.超过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解析 当种群数量为K值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会在短时间内恢复。

10.下列行为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节约资源,少用一次性用品

B.使用充电电池

C.注意卫生,大面积使用消毒剂消毒

D.购买贴有绿色标志的产品

解析 大面积使用消毒剂会破坏环境。

11.下列是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是(  )。

①购买绿色商品 ②拒食野生动物 ③开展生态旅游 ④合理处置垃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 A

12.下列不属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是(  )。

A.洗衣服时,使用肥皂或无磷洗衣粉

B.不选用一次性制品

C.购物时自带购物布袋

D.使用普通电池,不使用充电电池

解析 四个选项皆出自生活实际,留心观察便知A、B、C三项皆为生活中所提倡的良好习惯,属绿色消费行为,D项中普通电池属一次性消费品,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4分)在原产地以外定居、生长、繁育的生物物种被称为“外来物种”或“侵入种”。

近年来人们对物种入侵的后果及对策格外关注。

(1)①我国科学家针对大米草泛滥的情况,研制出从大米草中提取新型活性多糖的技术。

该项技术具有广阔的

市场前景,一旦投入生产,将形成一个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新型产业。

结合上述文字分析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因果关系原理,说明对待物种引进的正确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的发展能够增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开拓经济发展的广阔领域;

我们要走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的经济发展道路。

(2)正确把握物种引进与其结果的关系,提高物种引进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争取好的结果,避免坏的结果

14.(28分)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两幅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

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羊群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

请看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最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________。

(3)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可刺激牧草分蘖,促进牧草生长,该草原的最适放牧量应为乙图中________点所对应的放牧量。

为什么?

(4)乙图中的________点所对应的放牧量是保护该草原所控制的最大放牧量。

(5)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F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6)请列举两

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这是一个运用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题目,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因子、自我调节等知识,同时考查了识图能力。

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较为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小。

答案 

(1)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较简单 

(2)CD (3)E 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牧量 (4)F

(5)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沙漠化 (6)①合理确定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

②发展季节性放牧;

③进行划区轮牧;

④采

取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虫等措施;

⑤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只要求答对其中两条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